小儿夜啼:或为惊恐,或心脾经有热,或脾寒腹痛。 2.语言 沉默寡言多属虚证、寒证:烦躁多言多属热证、实证。言语轻迟低微,欲言不能复言, 为夺气,是中气大虚之证。 语言蹇涩:属风痰蒙蔽清窍,或风痰阻络。 语言错乱:为神明之乱,亦属心病,有虚实不同。 谵语:是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多见于温病邪入心包、 阳明腑实证:有血热、瘀血、燥屎、痰凝的不同。 郑声:是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于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独语和错语:独语是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错语是语言错乱,说 后自知。独语和错语均属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的虚证。 狂言:笑骂狂言,语无伦次,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此属阳热实证,多见于痰火扰心或 伤寒蓄血证。 3.呼吸 患者呼吸如常,是形病而气未病:呼吸异常是形气俱病。外感邪气有余,呼吸气粗而快 属热证、实证。内伤正气不足,呼吸气微而慢属虚证、寒证。气粗为实,气微而昏迷者为假 虚之证。呼吸困难,气来短促,不足以息,为元气大伤,阴阳离决之危证。 喘证是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的表现,甚者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实喘发作急 聚,气粗声高息涌,惟以呼出为快,仰首目突,形体壮实,脉实有力,多属肺有实热,或痰 饮内停。虚喘发病缓,喘声低微,慌张气怯,息短不续,动则喘甚,但以引长一息为快,形 体虚弱,脉虚无力,是肺肾虚损,气失摄纳所致。 哮症是呼吸急促似喘,声高断续,喉间痰鸣,往往时发时止,缠绵难愈。多因内有痰饮, 复感外寒,束于肌表,引动伏饮而发。也有感受外邪,失于表散,束于肺经所致者。或久居 寒湿地区,或过食酸咸生冷,都可诱发哮喘。 上气是指肺气不宣,上逆于喉间,气道室塞,呼吸急促的表现。咳逆上气,兼见时时吐 浊,但坐不得卧,是痰饮内停胸膈:若阴虚火旺,火逆上气,则感咽喉不利,外邪束于皮毛, 肺气壅塞,水津不布,则上气多兼身肿。 短气指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抬肩,喉中无痰鸣声。短气 当辨虚实,饮停胸中,则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属实证:肺气不足,则体虚气短, 小便不利。伤寒心腹胀满而短气,是邪在里,属实证:腹濡满而短气,也是邪在里,但属虚 证。 少气又称气微,短而声低,虚虚怯怯,非如短气之不相连续,形体状态一般无改变。少 气主诸虚不足,是身体虚弱的表现。 4.咳嗽:咳嗽是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的反映。闻诊时应注意其声响,以及有无痰声等 变化。咳声重浊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气怯多属虚证。 5.呃逆、嗳气:呃逆、暖气都是胃气上逆所致。 6.呕吐: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吐物呈清水痰涎属虚寒证: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吐 物呈粘痰黄水属实热证:或酸或苦,重者热扰神明,呕吐呈喷射状。 7.太息:多由心有不平或性有所逆,愁闷之时而发出,为肝气郁结之象。 8.喷嚏:外感风寒多见。外邪郁表日久不愈,忽有喷嚏者,为病愈之佳兆。 9.肠鸣:若其声在脘部,如囊裹浆,振动有声,起立行走或以手按抚,其声则漉漉下 行,为痰饮留于胃:如声在脘腹,漉漉如饥肠,得温、得食则减,受寒、饥饿时加重,此属 中虚肠胃不实之病:若腹中肠鸣如雷,则属风、寒、湿,邪盛则脘腹痞满,大便濡泄:寒甚 则脘腹疼痛,肢厥吐逆
小儿夜啼:或为惊恐,或心脾经有热,或脾寒腹痛。 2. 语言 沉默寡言多属虚证、寒证;烦躁多言多属热证、实证。言语轻迟低微,欲言不能复言, 为夺气,是中气大虚之证。 语言蹇涩:属风痰蒙蔽清窍,或风痰阻络。 语言错乱:为神明之乱,亦属心病,有虚实不同。 谵语:是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多见于温病邪入心包、 阳明腑实证;有血热、瘀血、燥屎、痰凝的不同。 郑声:是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于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独语和错语:独语是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错语是语言错乱,说 后自知。独语和错语均属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的虚证。 狂言:笑骂狂言,语无伦次,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此属阳热实证,多见于痰火扰心或 伤寒蓄血证。 3. 呼吸 患者呼吸如常,是形病而气未病;呼吸异常是形气俱病。外感邪气有余,呼吸气粗而快 属热证、实证。内伤正气不足,呼吸气微而慢属虚证、寒证。气粗为实,气微而昏迷者为假 虚之证。呼吸困难,气来短促,不足以息,为元气大伤,阴阳离决之危证。 喘证是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的表现,甚者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实喘发作急 聚,气粗声高息涌,惟以呼出为快,仰首目突,形体壮实,脉实有力,多属肺有实热,或痰 饮内停。虚喘发病缓,喘声低微,慌张气怯,息短不续,动则喘甚,但以引长一息为快,形 体虚弱,脉虚无力,是肺肾虚损,气失摄纳所致。 哮症是呼吸急促似喘,声高断续,喉间痰鸣,往往时发时止,缠绵难愈。多因内有痰饮, 复感外寒,束于肌表,引动伏饮而发。也有感受外邪,失于表散,束于肺经所致者。或久居 寒湿地区,或过食酸咸生冷,都可诱发哮喘。 上气是指肺气不宣,上逆于喉间,气道窒塞,呼吸急促的表现。咳逆上气,兼见时时吐 浊,但坐不得卧,是痰饮内停胸膈;若阴虚火旺,火逆上气,则感咽喉不利,外邪束于皮毛, 肺气壅塞,水津不布,则上气多兼身肿。 短气指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抬肩,喉中无痰鸣声。短气 当辨虚实,饮停胸中,则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属实证;肺气不足,则体虚气短, 小便不利。伤寒心腹胀满而短气,是邪在里,属实证;腹濡满而短气,也是邪在里,但属虚 证。 少气又称气微,短而声低,虚虚怯怯,非如短气之不相连续,形体状态一般无改变。少 气主诸虚不足,是身体虚弱的表现。 4. 咳嗽:咳嗽是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的反映。闻诊时应注意其声响,以及有无痰声等 变化。咳声重浊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气怯多属虚证。 5. 呃逆、嗳气:呃逆、嗳气都是胃气上逆所致。 6. 呕吐: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吐物呈清水痰涎属虚寒证;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吐 物呈粘痰黄水属实热证;或酸或苦,重者热扰神明,呕吐呈喷射状。 7. 太息:多由心有不平或性有所逆,愁闷之时而发出,为肝气郁结之象。 8. 喷嚏:外感风寒多见。外邪郁表日久不愈,忽有喷嚏者,为病愈之佳兆。 9. 肠鸣:若其声在脘部,如囊裹浆,振动有声,起立行走或以手按抚,其声则漉漉下 行,为痰饮留于胃;如声在脘腹,漉漉如饥肠,得温、得食则减,受寒、饥饿时加重,此属 中虚肠胃不实之病;若腹中肠鸣如雷,则属风、寒、湿,邪盛则脘腹痞满,大便濡泄;寒甚 则脘腹疼痛,肢厥吐逆
(二)嗅气味 1.病体气味 正常人说话时没有口气。口气臭秽多属胃热,或消化不良,亦见于龋齿、口腔不洁等: 口气酸馁,多是胃有宿食:口气腐臭,多是牙疳或有内痈。 汗气:汗有腥膻味是风湿热久蕴于皮肤,津液受至蒸变的原故。 鼻臭:鼻流浊涕,经常不止为鼻渊。 身臭:应检查患者是否有溃腐疮疡。 排泄物与分泌物包括二便、痰液、脓液、带下等,有恶臭者多属实热证,略带腥味者多 属虚寒证。咳吐浊痰脓血,有腥臭气的为肺痈。大便臭秽为热;有腥气为寒。小便黄赤浊臭 多是湿热。屁出酸臭多是宿食停滞。妇人经带有臭气的是热:有腥气为寒。 2.病室气味 瘟疫病开始即有臭气,轻则盈于床帐,重则充满一室。病室有腐臭或尸臭气味的是脏腑败坏, 病属危重。病室有血腥臭,患者多患失血证。病室有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病室有烂苹 果样气味多见于消渴病患者。以上均属危重证候。 实训三切诊技能训练 切诊包括按诊和脉诊两部分,是医生运用指端的触觉,触、摸、按、压患者的一定部位, 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一)按诊 按诊是对患者的肌肤、手足、脘腹等部位施行触摸按压,以测知局部冷热、软硬、压痛、 痞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和性质的一种诊病方法。 1.按肌表:主要是探明肌表的寒热、荣枯、润燥以及肿胀等情况。 凡阳气盛的身多热,阳气衰的身多寒。凡身热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的是热在表:若 久按其热反甚,热自内向外蒸发者为热在里。 肌肤濡软而喜按者为虚证,患处硬痛拒按者为实证。皮肤干瘪者津液不足。皮肤甲错者 为伤阴或内有干血。 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重按方痛者病在深部。 以手按压肿胀,按之凹陷不能即起的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的为气肿。 按压疮疡,触按病变局部,肿、硬、不热者属寒证:肿处烙手,压痛者为热证。疮疡根 盘平塌漫肿的属虚,根盘收束而高起的属实。患处坚硬多属无脓:边硬顶软内必成脓。肌肉 深部的脓肿,以“应手”或“不应手”来确定有脓无脓。方法为两手放在肿物两侧,一手时 轻时重地加以压力,另一手静候深处有无波动感:若有波动感应手即为有脓。根据波动范围 大小,即可测知脓液的多少。 2.按手足:按手足可探明寒热。 手足俱冷的是阳虚阴盛,属寒:手足俱热的多为阳盛或阴虚,属热。内热炽盛,而阳郁 于里不能外达,四肢厥冷,却是里热实证。 通过手足寒热可辨外感与内伤。手足背部较热的为外感发热:手足心较热的为内伤发热。 额热甚于手心热的为表热,手心热甚于额热的为里热。 小儿指尖冷主惊厥,中指独热主外感风寒。中指指尖独冷,为麻痘将发之象。 阳虚之证四肢犹温是阳气尚存,尚可治疗:四肢厥冷,其病多凶,预后不良。 3.按胸腹:分为按虚里、按胸胁、按腹部。 (1)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为诸脉所宗。按虚里可了解宗气的强弱,病 之虚实,预后吉凶。正常时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动微而不显的为不及,是 宗气内虚:动而应衣,为太过,是宗气外泄之象。按之弹手,洪大而搏,属于危重的证候
(二)嗅气味 1. 病体气味 正常人说话时没有口气。口气臭秽多属胃热,或消化不良,亦见于龋齿、口腔不洁等; 口气酸馁,多是胃有宿食;口气腐臭,多是牙疳或有内痈。 汗气:汗有腥膻味是风湿热久蕴于皮肤,津液受至蒸变的原故。 鼻臭:鼻流浊涕,经常不止为鼻渊。 身臭:应检查患者是否有溃腐疮疡。 排泄物与分泌物包括二便、痰液、脓液、带下等,有恶臭者多属实热证,略带腥味者多 属虚寒证。咳吐浊痰脓血,有腥臭气的为肺痈。大便臭秽为热;有腥气为寒。小便黄赤浊臭 多是湿热。屁出酸臭多是宿食停滞。妇人经带有臭气的是热;有腥气为寒。 2. 病室气味 瘟疫病开始即有臭气,轻则盈于床帐,重则充满一室。病室有腐臭或尸臭气味的是脏腑败坏, 病属危重。病室有血腥臭,患者多患失血证。病室有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病室有烂苹 果样气味多见于消渴病患者。以上均属危重证候。 实训三 切诊技能训练 切诊包括按诊和脉诊两部分,是医生运用指端的触觉,触、摸、按、压患者的一定部位, 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一)按诊 按诊是对患者的肌肤、手足、脘腹等部位施行触摸按压,以测知局部冷热、软硬、压痛、 痞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和性质的一种诊病方法。 1. 按肌表:主要是探明肌表的寒热、荣枯、润燥以及肿胀等情况。 凡阳气盛的身多热,阳气衰的身多寒。凡身热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的是热在表;若 久按其热反甚,热自内向外蒸发者为热在里。 肌肤濡软而喜按者为虚证,患处硬痛拒按者为实证。皮肤干瘪者津液不足。皮肤甲错者 为伤阴或内有干血。 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重按方痛者病在深部。 以手按压肿胀,按之凹陷不能即起的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的为气肿。 按压疮疡,触按病变局部,肿、硬、不热者属寒证;肿处烙手,压痛者为热证。疮疡根 盘平塌漫肿的属虚,根盘收束而高起的属实。患处坚硬多属无脓;边硬顶软内必成脓。肌肉 深部的脓肿,以“应手”或“不应手”来确定有脓无脓。方法为两手放在肿物两侧,一手时 轻时重地加以压力,另一手静候深处有无波动感;若有波动感应手即为有脓。根据波动范围 大小,即可测知脓液的多少。 2. 按手足:按手足可探明寒热。 手足俱冷的是阳虚阴盛,属寒;手足俱热的多为阳盛或阴虚,属热。内热炽盛,而阳郁 于里不能外达,四肢厥冷,却是里热实证。 通过手足寒热可辨外感与内伤。手足背部较热的为外感发热;手足心较热的为内伤发热。 额热甚于手心热的为表热,手心热甚于额热的为里热。 小儿指尖冷主惊厥,中指独热主外感风寒。中指指尖独冷,为麻痘将发之象。 阳虚之证四肢犹温是阳气尚存,尚可治疗;四肢厥冷,其病多凶,预后不良。 3. 按胸腹:分为按虚里、按胸胁、按腹部。 (1) 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为诸脉所宗。按虚里可了解宗气的强弱,病 之虚实,预后吉凶。正常时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动微而不显的为不及,是 宗气内虚;动而应衣,为太过,是宗气外泄之象。按之弹手,洪大而搏,属于危重的证候
若见于孕妇胎前产后或劳瘵患者尤忌,应当提高警惕。至于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后,虚里 脉动虽高,但静息片刻即平复如常者是生理现象。虚里其动欲绝而无死候的多见于痰饮等证。 (2)按胸胁:胸部为心肺所居,胁为肝脏所属、肝经所布。前胸高起,按之气喘者为肺 胀证。按胸胁胀痛者,可能是痰热气结或水饮内停。若在右肋弓下扪及肝肿大,或软或硬, 多属气滞血瘀:若表面凹凸不平,则要警惕肝癌。右胁胀痛,摸之热感,手不可按者为肝痈。 疟疾日久,胁下出现肿块称为疟母。 (3)按腹部:主要了解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以协助诊断。 辨凉热:腹壁冷,喜暖手按抚者为内寒证;腹壁灼热,喜冷物按放者属实热证。 辨疼痛:腹痛,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忍者为内痈。 辨腹胀:腹部胀满,按之有充实感觉,有压痛,叩之声音重浊的,为实满:腹部膨满, 但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的,为气胀,多属虚满。 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者称为臌胀。以手分置两侧,一手轻拍,另一手可触到波动感, 同时按之如囊裹水,且腹壁有凹痕者为水臌:以手叩之如鼓,无波动感,按之亦无凹痕者为 气臌。 辨痞满:按之柔软,无压痛者属虚证;按之较硬,有抵抗感和压痛者为实证:脘部按之 有形而胀痛,推之漉漉有声者为胃中有水饮。 辨结胸:胃脘胀闷,按之则痛者属小结胸:胸脘腹硬满,疼痛且拒按者属大结胸。 辨积聚: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的为积,病属血分: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聚散不 定的为聚,病属气分。 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宿粪。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应手者 为肠痛。 腹中肿块如筋结,久按会转移:指下如蚯蚓蠢动,腹壁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往来 不定者为虫积。 4.按腧穴 了解腧穴的变化与反应,也可以作为诊察内脏疾病的依据之一。按压背俞穴可协助诊断 脏腑疾病,如肺病可在肺俞穴摸到结节。 (二)脉诊 脉诊又称“切脉”、“候脉”、“按脉”、“持脉”,是医生用手指触按患者动脉,探 查脉象,以了解病情变化的诊病方法。 “遍诊法”,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包括人迎(颈外动脉)、寸口(桡动脉)、 跌阳(足背动脉)的三部诊法。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分寸、关、尺三部。历来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 口”,即切按患者桡动脉腕后表浅部位。 脉诊的方法:诊脉是通过脉位、次数、形态、节律、脉的气势和通畅程度等方面来诊断 疾病的。 1.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包括三部分:一是“有神”,即脉象和缓有力:二是“有胃”(胃气),即脉 来去从容而节律一致:三是“有根”,在尺部沉取,仍有一种从容不迫,应指有力。 2.病理脉象 (1)浮脉 【脉象】轻取即得,重取稍弱而不空。 【主病】表证,虚证。 (2)洪脉 【脉象】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若见于孕妇胎前产后或劳瘵患者尤忌,应当提高警惕。至于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后,虚里 脉动虽高,但静息片刻即平复如常者是生理现象。虚里其动欲绝而无死候的多见于痰饮等证。 (2) 按胸胁:胸部为心肺所居,胁为肝脏所属、肝经所布。前胸高起,按之气喘者为肺 胀证。按胸胁胀痛者,可能是痰热气结或水饮内停。若在右肋弓下扪及肝肿大,或软或硬, 多属气滞血瘀;若表面凹凸不平,则要警惕肝癌。右胁胀痛,摸之热感,手不可按者为肝痈。 疟疾日久,胁下出现肿块称为疟母。 (3) 按腹部:主要了解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以协助诊断。 辨凉热:腹壁冷,喜暖手按抚者为内寒证;腹壁灼热,喜冷物按放者属实热证。 辨疼痛:腹痛,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忍者为内痈。 辨腹胀:腹部胀满,按之有充实感觉,有压痛,叩之声音重浊的,为实满;腹部膨满, 但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的,为气胀,多属虚满。 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者称为臌胀。以手分置两侧,一手轻拍,另一手可触到波动感, 同时按之如囊裹水,且腹壁有凹痕者为水臌;以手叩之如鼓,无波动感,按之亦无凹痕者为 气臌。 辨痞满:按之柔软,无压痛者属虚证;按之较硬,有抵抗感和压痛者为实证;脘部按之 有形而胀痛,推之漉漉有声者为胃中有水饮。 辨结胸:胃脘胀闷,按之则痛者属小结胸;胸脘腹硬满,疼痛且拒按者属大结胸。 辨积聚: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的为积,病属血分;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聚散不 定的为聚,病属气分。 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宿粪。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应手者 为肠痈。 腹中肿块如筋结,久按会转移;指下如蚯蚓蠢动,腹壁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往来 不定者为虫积。 4. 按腧穴 了解腧穴的变化与反应,也可以作为诊察内脏疾病的依据之一。按压背俞穴可协助诊断 脏腑疾病,如肺病可在肺俞穴摸到结节。 (二)脉诊 脉诊又称“切脉”、“候脉”、“按脉”、“持脉”,是医生用手指触按患者动脉,探 查脉象,以了解病情变化的诊病方法。 “遍诊法”,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包括人迎(颈外动脉)、寸口(桡动脉)、 趺阳(足背动脉)的三部诊法。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分寸、关、尺三部。历来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 口”,即切按患者桡动脉腕后表浅部位。 脉诊的方法:诊脉是通过脉位、次数、形态、节律、脉的气势和通畅程度等方面来诊断 疾病的。 1.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包括三部分:一是“有神”,即脉象和缓有力;二是“有胃”(胃气),即脉 来去从容而节律一致;三是“有根”,在尺部沉取,仍有一种从容不迫,应指有力。 2.病理脉象 (1) 浮脉 【脉象】轻取即得,重取稍弱而不空。 【主病】表证,虚证。 (2) 洪脉 【脉象】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主病】邪热亢盛。 (3)濡脉 【脉象】浮而细软。 【主病】虚证、湿证。 (4)散脉 【脉象】浮散无根,至数不齐。 【主病】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5)芤脉 【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病】失血伤阴。 (6)革脉 【脉象】弦急中空,如按鼓皮。 【主病】精血虚寒。 (7)沉脉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脉象部位深在。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8)伏脉 【脉象】重按推筋著骨始得。 【主病】邪闭,厥证,痛极。 (9)牢脉 【脉象】沉按实大弦长。 【主病】阴寒内实,疝气,癥瘕。 (10)弱脉 【脉象】柔细而沉。 【主病】气血不足。 (11)迟脉 【脉象】脉来迟漫,一息不足四至,即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 (12)缓脉 【脉象】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主病】湿证,脾虚。 (13)涩脉 【脉象】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14)结脉 【脉象】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血瘀。 (15)数脉 【脉象】一息脉来五次以上,即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虚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16)促脉 【脉象】脉来急数,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阳盛实热,气滞血瘀。 (17)疾脉
【主病】邪热亢盛。 (3) 濡脉 【脉象】浮而细软。 【主病】虚证、湿证。 (4) 散脉 【脉象】浮散无根,至数不齐。 【主病】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5) 芤脉 【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病】失血伤阴。 (6) 革脉 【脉象】弦急中空,如按鼓皮。 【主病】精血虚寒。 (7) 沉脉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脉象部位深在。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8) 伏脉 【脉象】重按推筋著骨始得。 【主病】邪闭,厥证,痛极。 (9) 牢脉 【脉象】沉按实大弦长。 【主病】阴寒内实,疝气,癥瘕。 (10) 弱脉 【脉象】柔细而沉。 【主病】气血不足。 (11) 迟脉 【脉象】脉来迟漫,一息不足四至,即每分钟脉搏在 60 次以下。 【主病】寒证,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 (12) 缓脉 【脉象】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主病】湿证,脾虚。 (13) 涩脉 【脉象】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14) 结脉 【脉象】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血瘀。 (15) 数脉 【脉象】一息脉来五次以上,即每分钟脉搏在 90 次以上。 【主病】热证,虚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16) 促脉 【脉象】脉来急数,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阳盛实热,气滞血瘀。 (17) 疾脉
【脉象】一息七至以上,脉来急疾。 【主病】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18)动脉 【脉象】脉短而豆,滑数有力。 【主病】痛证、惊证。 (19)虚脉 【脉象】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令人有一种软而空豁的感觉。 【主病】气血两虚,尤多见于气虚。 (20)微脉 【脉象】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至数不明。 【主病】阴阳气血诸虚。 (21)细脉 【脉象】脉来如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 【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 (22)代脉 【脉象】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歇止,间歇时间较长。 【主病】脏气衰微,跌仆损伤。 (23)短脉 【脉象】首尾俱短,不及本位。 【主病】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24)实脉 【脉象】脉来去俱盛,三部举按皆较大而坚实有力。 【主病】实证。 (25)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病】痰饮、食滞、实热等。 (26)紧脉 【脉象】紧张有力,如转绳索。 【主病】寒证、痛下、宿食。 (27)长脉 【脉象】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主病】阳气有余,热证。 (28)弦脉 【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病】肝胆病证、痛证、痰饮疟疾等。 第二节中医针灸推拿实践技能培训 实训四针刺技能训练 1.毫针结构:毫针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2.针刺要求:进针无痛、针身不弯、刺入顺利、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指 感敏锐、针感出现快。 3.选择针刺体位 选择合适的针刺体位关系到取穴,关系到进针、行针、留针,关系到在留针期间患者能 否保持这一体位
【脉象】一息七至以上,脉来急疾。 【主病】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18) 动脉 【脉象】脉短而豆,滑数有力。 【主病】痛证、惊证。 (19) 虚脉 【脉象】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令人有一种软而空豁的感觉。 【主病】气血两虚,尤多见于气虚。 (20) 微脉 【脉象】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至数不明。 【主病】阴阳气血诸虚。 (21) 细脉 【脉象】脉来如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 【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 (22) 代脉 【脉象】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歇止,间歇时间较长。 【主病】脏气衰微,跌仆损伤。 (23) 短脉 【脉象】首尾俱短,不及本位。 【主病】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24) 实脉 【脉象】脉来去俱盛,三部举按皆较大而坚实有力。 【主病】实证。 (25) 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病】痰饮、食滞、实热等。 (26) 紧脉 【脉象】紧张有力,如转绳索。 【主病】寒证、痛下、宿食。 (27) 长脉 【脉象】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主病】阳气有余,热证。 (28) 弦脉 【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病】肝胆病证、痛证、痰饮疟疾等。 第二节 中医针灸推拿实践技能培训 实训四 针刺技能训练 1. 毫针结构:毫针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2. 针刺要求:进针无痛、针身不弯、刺入顺利、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指 感敏锐、针感出现快。 3. 选择针刺体位 选择合适的针刺体位关系到取穴,关系到进针、行针、留针,关系到在留针期间患者能 否保持这一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