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一一3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①脆弱性是生态系统固有的特性,其存在并不取决于生态系 统是否暴露于干扰之下。 ②脆弱性是生态系统多方面性质的综合体现,但不具有量化 的特征 而且只有在人为或自然干扰的情况下才显露出 若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相关的干扰相联系,会为评估环境 效应提供有用的手段。 ③与稳定性相似,脆弱性与种的丰度和种类组成的变化有 关,种类更换率高和种群波动或变迁频繁,是脆弱生态系统 3.3.3脆弱性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1)脆弱性与稳定性 ①脆弱性不同方面的相关性 (2)脆弱性与物种的入侵和消亡 ①物种与该系统内原有的本地种不产生竞争关系 ②没有共同天敌 ③该系统具有传粉(指植物)、种源散布的媒介或互利 ④入侵种不具备产生于自身不利的低密度效应 (3)脆弱性与多样性 (4)脆弱性与第一性生产力 (5)脆弱性与生态位 ①利用植物种生态位分化的原理构建多层多种的群彩 的结构。林冠对雨水的截留以及林地下垫面调落物的 积聚,能起到减缓雨滴对地表的冲刷、减少地表径流 量和控制水土流失作用。 ②植物右机残体和根系的穿诱作用,以及根系分必物 的理化作用,可以促进土壤的发育和熟化, 环境,并在水平和垂直空间 形成多格局和 造成生态位的多样性,促使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 成。 ③应用生态位原理,构建具有植物根系错落交叉的整 休网终结构的群落 增加固土防冲能力,为其它生物 提供稳定的生境, 逐步建立稳定的森林群落。 (6)脆弱性与环境因 3.3.4中国的脆弱生态系统 3.4生态恢复参照系 3.4.1自我设计理论与人为设计理论 3.4.2生态恢复参照系 (1)生态系统参照系的概念 (2)生态系统参照系的建立 3.4.3设计目标参照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3 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9 ①脆弱性是生态系统固有的特性,其存在并不取决于生态系 统是否暴露于干扰之下。 ②脆弱性是生态系统多方面性质的综合体现,但不具有量化 的特征,而且只有在人为或自然干扰的情况下才显露出来, 若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相关的干扰相联系,会为评估环境 效应提供有用的手段。 ③与稳定性相似,脆弱性与种的丰度和种类组成的变化有 关,种类更换率高和种群波动或变迁频繁,是脆弱生态系统 的明显特征。 3.3.2 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的意义 3.3.3 脆弱性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1)脆弱性与稳定性 ①脆弱性不同方面的相关性 ②脆弱性的量化 ③脆弱性的尺度 (2)脆弱性与物种的入侵和消亡 ①物种与该系统内原有的本地种不产生竞争关系 ②没有共同天敌 ③该系统具有传粉(指植物)、种源散布的媒介或互利 者 ④入侵种不具备产生于自身不利的低密度效应 (3)脆弱性与多样性 (4)脆弱性与第一性生产力 (5)脆弱性与生态位 ①利用植物种生态位分化的原理构建多层多种的群落 的结构。林冠对雨水的截留以及林地下垫面凋落物的 积聚,能起到减缓雨滴对地表的冲刷、减少地表径流 量和控制水土流失作用。 ②植物有机残体和根系的穿透作用,以及根系分泌物 的理化作用,可以促进土壤的发育和熟化,改善局部 环境,并在水平和垂直空间上形成多格局和多层次, 造成生态位的多样性,促使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 成。 ③应用生态位原理,构建具有植物根系错落交叉的整 体网络结构的群落,增加固土防冲能力,为其它生物 提供稳定的生境,逐步建立稳定的森林群落。 (6)脆弱性与环境因子 3.3.4 中国的脆弱生态系统 3.4 生态恢复参照系 3.4.1 自我设计理论与人为设计理论 3.4.2 生态恢复参照系 (1)生态系统参照系的概念 (2)生态系统参照系的建立 3.4.3 设计目标参照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一—一3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3.5景观理论和方法在生态恢复上的使用 3.5.1符合生态恢复的景观设计 3.5,2片断化理论与边缘效应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1)片断化产生边缘效应 (2)边缘效应原理 (3)边缘的生态学结果 ①非生物效应 ②直接生物学效应 ③非直接生物学效应 (4)边缘效应的测定与应用 3.5.3中度干扰理论 3.5.4景观格局与景观异质性理论 3.6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2)强调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学管理的含义 (3)强调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含义 (4)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 ①植物个体及种群尺度的资料 ②群落及生态系统尺度的资料 ③景观尺度的资料 ①直接的生态系统状态指标测度 ②综合变化指标测度 ③社会需求指标测度 3.6.3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 (1)生态系统管理的程序 ①根据管理对象确定生态系统管理的边界和单位,尤 其是确定系统的等级结构,以核心层次为主,适当考 虑相邻层次的内容: ②确定明确的、可榻作的日标 ③收集适量的资料 洞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作 用,提出合理的生态模式及生态学认识 ④监测并辨识生态系统内部的动力机制,确定生态学 限制因子。 ⑤注意幅度和尺度,熟悉可忽略性和不确定性,并进 行适应性管理】 ⑥确定影响管理活动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⑦仔细选择和利用生态系统管理的工具和技术。 ⑧选择、分析和整合生态、经济和社会信息,并强调 部门与个人间的合作
《恢复生态学》授课教案——3 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10 3.5 景观理论和方法在生态恢复上的使用 3.5.1 符合生态恢复的景观设计 3.5.2 片断化理论与边缘效应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1)片断化产生边缘效应 (2)边缘效应原理 (3)边缘的生态学结果 ①非生物效应 ②直接生物学效应 ③非直接生物学效应 (4)边缘效应的测定与应用 3.5.3 中度干扰理论 3.5.4 景观格局与景观异质性理论 3.6 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3.6.1 生态系统管理的含义 (1)强调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过程管理的含义 (2)强调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学管理的含义 (3)强调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含义 (4)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 3.6.2 生态系统变化的度量 (1)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资料 ①植物个体及种群尺度的资料 ②群落及生态系统尺度的资料 ③景观尺度的资料 ④生物圈尺度的资料 (2)生态系统变化的测度 ①直接的生态系统状态指标测度 ②综合变化指标测度 ③社会需求指标测度 3.6.3 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 (1)生态系统管理的程序 ①根据管理对象确定生态系统管理的边界和单位,尤 其是确定系统的等级结构,以核心层次为主,适当考 虑相邻层次的内容; ②确定明确的、可操作的目标; ③收集适量的资料,洞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作 用,提出合理的生态模式及生态学认识。 ④监测并辨识生态系统内部的动力机制,确定生态学 限制因子。 ⑤注意幅度和尺度,熟悉可忽略性和不确定性,并进 行适应性管理。 ⑥确定影响管理活动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⑦仔细选择和利用生态系统管理的工具和技术。 ⑧选择、分析和整合生态、经济和社会信息,并强调 部门与个人间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