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同步解读 1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1)政治:明清的统治者都强化君主专制,如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等都暴露 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经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缓慢发展,说明封建社会内部 已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根本上标志着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走向衰落。 (3)文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和文学、戏剧, 这也能说明封建社会的衰落。 (4)阶级关系:明末农民起义中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触及到封建土地私有 制 (5)国际关系:虽然成功地打败了沙俄、荷兰、倭寇的入侵,但我国已面临着 荷兰、葡萄牙、英国等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挑战,从中也体现出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2比较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当时西方的政治状况 (1)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农业文明逐步走向衰落。明 太祖废丞相、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主义皇权到达顶峰。另外,中央对地方 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相互牵制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对官吏的任免、考 察、监督权,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2)同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兴起。在欧洲 中世纪晚期以前,西方经历了由等级君主制到有限君主专制的演变,君主权力受到 教权和一些地方割据势力的控制。当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兴起以后,西方的主要强 国相继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作为国家元首的国王或总统的权力在不同程度 上均受到法律的限制。同时,中央在巩固统治的同时,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
第 4 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同步解读 1.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1)政治:明清的统治者都强化君主专制,如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等都暴露 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经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缓慢发展,说明封建社会内部 已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根本上标志着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走向衰落。 (3)文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和文学、戏剧, 这也能说明封建社会的衰落。 (4)阶级关系:明末农民起义中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触及到封建土地私有 制。 (5)国际关系:虽然成功地打败了沙俄、荷兰、倭寇的入侵,但我国已面临着 荷兰、葡萄牙、英国等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挑战,从中也体现出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2.比较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当时西方的政治状况 (1)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农业文明逐步走向衰落。明 太祖废丞相、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主义皇权到达顶峰。另外,中央对地方 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相互牵制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对官吏的任免、考 察、监督权,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2)同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兴起。在欧洲 中世纪晚期以前,西方经历了由等级君主制到有限君主专制的演变,君主权力受到 教权和一些地方割据势力的控制。当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兴起以后,西方的主要强 国相继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作为国家元首的国王或总统的权力在不同程度 上均受到法律的限制。同时,中央在巩固统治的同时,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
3)中国与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不同。中国皇帝是最高立法者、最高行政者 最高司法者,其决策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地方对中央唯命是从,难免会岀现人浮于 事,缺乏创造性的局面,这一切都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使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西方逐步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实行行政、司法、立法三 权分立以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防止君主或总统的权力滥用,有效地防止了 专制独裁的出现。地方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有利于地方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促进资 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核心素养聚焦 1注意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深刻把握其内涵与外延。如内阁制,军机处,密折 制度,理藩院,“改土归流”,票拟与批红等,并能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加 以评价和分析。 2注意总结,学完本节课后,注意整理线索,理清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形 成知识体系 3注意对重点知识和概念加以纵横比较,如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比较,军机处 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比较等 4,注意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互动,要通过现实透袒历史,通过理解现实社会的历史 遗存,把握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脉搏,在融入历史的同时感受历史。如从政治制度 的演变和创新中认识加强制度建设与创新,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于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结合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的利弊,联系当今中国政府的机构 改革和推进民主化进程的内容,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等。 5结合已学知识,归纳、总结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演变趋势, 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并与同一时期世界政 治制度发展的潮流相对比,正确地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
(3)中国与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不同。中国皇帝是最高立法者、最高行政者、 最高司法者,其决策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地方对中央唯命是从,难免会出现人浮于 事,缺乏创造性的局面,这一切都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使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西方逐步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实行行政、司法、立法三 权分立以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防止君主或总统的权力滥用,有效地防止了 专制独裁的出现。地方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有利于地方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促进资 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核心素养聚焦 1.注意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深刻把握其内涵与外延。如内阁制,军机处,密折 制度,理藩院,“改土归流”,票拟与批红等,并能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加 以评价和分析。 2.注意总结,学完本节课后,注意整理线索,理清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形 成知识体系。 3.注意对重点知识和概念加以纵横比较,如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比较,军机处 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比较等。 4.注意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互动,要通过现实透袒历史,通过理解现实社会的历史 遗存,把握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脉搏,在融入历史的同时感受历史。如从政治制度 的演变和创新中认识加强制度建设与创新,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于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结合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的利弊,联系当今中国政府的机构 改革和推进民主化进程的内容,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等。 5.结合已学知识,归纳、总结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演变趋势, 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并与同一时期世界政 治制度发展的潮流相对比,正确地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情感态度价 目标内容 识记 理解运用 方法值观 宰相制度的明设三司 通过引导学 废除 废丞相 生对明朝和 内阁制度 清朝强化君 内阁的出现的由来及 归纳清朝专制 主专制制度 了解明 史论结 演变 主义中央集权 措施的学习, 清在政 合 治制座/强化的表现及 培养学生运 其影响,提高 用辩证唯物 上君主 问题探 综合分析问题 主义和历史 清内阁、专制强 究 的能力。认识 唯物主义的 议政王大化的措 君主专制制度 立场、观点和 臣会议、施及影 历史比 君主专制的 的加强对中国 方法。通过分 南书房、响,君主 较 顶峰一一军 社会发展的影 析清朝专制 军机处及专制发 机处的设立 响,汲取必要 政策的危害, 清朝君主展到顶 合作讨 的历史经验教 使学生认识 专制强化峰 论 到从专制到 的影响 民主是人类 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 重点与难点 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 识记 理解 运用 值观 宰相制度的 废除 明设三司 废丞相 了解明 清在政 治制度 上君主 专制强 化的措 施及影 响,君主 专制发 展到顶 峰 归纳清朝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 强化的表现及 其影响,提高 综合分析问题 的能力。认识 君主专制制度 的加强对中国 社会发展的影 响,汲取必要 的历史经验教 训 史论结 合 问题探 究 历史比 较 合作讨 论 通过引导学 生对明朝和 清朝强化君 主专制制度 措施的学习, 培养学生运 用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 立场、观点和 方法。通过分 析清朝专制 政策的危害, 使学生认识 到从专制到 民主是人类 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 内阁的出现 内阁制度 的由来及 演变 君主专制的 顶峰——军 机处的设立 清内阁、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南书房、 军机处及 清朝君主 专制强化 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 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 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 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 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 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 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 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为我国明清时期,共跨历史 470多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 个历史时期。那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请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并重点指出导致中国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的强化。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宰相制度的废除 教师先介绍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 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
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 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 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 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 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 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 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 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 1840 年鸦片战争前夕为我国明清时期,共跨历史 470 多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 一个历史时期。那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请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并重点指出导致中国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的强化。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教师先介绍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 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
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 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 专制。 设问: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 本矛盾? (学生回答: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 (学生回答:秦朝)对,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 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 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 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另一方面 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隋唐三省六部制的 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的初步成功,如今明太祖又是如何做的 呢? 明太祖分散和削弱臣僚权力,使“权不专于一司”。改革过程如下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相互牵制。元朝的行中书省是从大都的 中书省分设出来的,它总管一省的行政、军事和司法,职权很大,后来四方兵起, 中央根本指挥不动,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王国。明朝地方行政组织,撤销元朝路一级 的建制,形成省地县三级管理体制。明洪武九年,明太祖宣布废除行中书省,但仍 保留省区,每个省区改设三司管辖,即:承宣布政使司(俗称“藩司”),统管地方 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俗称“桌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俗 称“都司”),分管军政。三司分立,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各向中央政府负责。 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隶属皇帝。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
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 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 专制。 设问: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 本矛盾? (学生回答: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 (学生回答:秦朝)对,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 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 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 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另一方面, 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隋唐三省六部制的 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的初步成功,如今明太祖又是如何做的 呢? 明太祖分散和削弱臣僚权力,使“权不专于一司”。改革过程如下: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相互牵制。元朝的行中书省是从大都的 中书省分设出来的,它总管一省的行政、军事和司法,职权很大,后来四方兵起, 中央根本指挥不动,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王国。明朝地方行政组织,撤销元朝路一级 的建制,形成省地县三级管理体制。明洪武九年,明太祖宣布废除行中书省,但仍 保留省区,每个省区改设三司管辖,即:承宣布政使司(俗称“藩司”),统管地方 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俗称“桌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俗 称“都司”),分管军政。三司分立,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各向中央政府负责。 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隶属皇帝。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