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和参考书: (1)Myron G.Best.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Blackwell Pub.,2003 emtary.nd metamorphic mpany.Newo 8贺旗石”精暖北果 rd in Earth history.2001. (⑤)邓晋福,罗照华,苏尚国等,《岩石成因、构造环境与成矿作用》,地质出 版社,北京,2004 (6)林景仟,《号 浆岩成因导论》,地质出版 北京,1987 ()邱家璃《岩浆岩岩石学》,地质出版 北亮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号日期00年5月31日
教材和参考书: (1) Myron G. Best.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 Blackwell Pub.,2003 (2) Harvey Blatt, Robert Tracy. Petrology: igneous, sedimentary, and metamorphic. W.H.Freeman and Company, New York.2001 (3) K.C.Condie. Mantle plumes and their record in Earth history. 2001. (4)路凤香,桑隆康,《岩石学》, 地质出版社, 北京,2006. (5)邓晋福,罗照华,苏尚国等,《岩石成因、构造环境与成矿作用》, 地质出 版社, 北京,2004 (6)林景仟,《岩浆岩成因导论》, 地质出版社, 北京,1987 (7)邱家骧, 《岩浆岩岩石学》, 地质出版社, 北京,1985. 撰写人:刘 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撰写日期:2010 年 5 月 31 日
大纲编号:S070900XJ003 现代地球化学 Modern Goechemistry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 (1)学习过《普通地质》,《普通化学》《矿物学和岩石学》等课程 (2)具备基本的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知识背景 教学目的和 港士生的学科基缩。色以下4个部分 (2)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3)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示踪 (4)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上述内容涉及到岩浆作用过程,热液作用过程,表生作用过程,天体和壳幔作用过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希望学生掌握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现代地球化学的主要内容,地球科 研究中最常用的地球化学方法,以及现代地球化学方法的基本思想,为进一步应用地球化学 因客基多学和喷环院方面的科学有愿下食 音同位任代学其木原理 放射性衰变定律,放射性平衡及水久放射性平衡 KAr法,Ar-Ar法,Rb-Sr法,SmNd法,pb法,pb-%法,U-系不平衡法 其它年代学方法」 稀有气体地球化学 第三章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同位素分馏,同位素平衡理论,碳、氢、氧、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生命元素 及其它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在矿床学、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第四章元素地球化学基耐 元素在字宙和地球中的丰度和分布规律, 元素的起源, 地球的圈层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及分类,支配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物理化学定律,微量 元素地球化学方法的应用,以岩浆过程为例。 第六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在岩石成因和壳幔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第七章现代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技术简介(实习内容) 质谱计的原理及应用,微区、微量分析仪器及应用,包括X光萤光、电子探 针以及等离子光谱质谱,超净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及超净化学分离技术 参考书: 1)G尔荟 乔广生译同位素地质学原理。科学出版社,1983 (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编, (3)A.Diskin.Radio 高等地球化学,科学出版社,19 geology.Cabr 深华年地辰地华所 撰写日期:2010年6月
大纲编号:S070900XJ003 现代地球化学 Modern Goechemistry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 40/2 预修课程: (1)学习过《普通地质》,《普通化学》《矿物学和岩石学》等课程 (2)具备基本的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知识背景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地质学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科基础课。包括以下 4 个部分: (1)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2)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3)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示踪 (4)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上述内容涉及到岩浆作用过程,热液作用过程,表生作用过程,天体和壳幔作用过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希望学生掌握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现代地球化学的主要内容,地球科学 研究中最常用的地球化学方法,以及现代地球化学方法的基本思想,为进一步应用地球化学 方法解决地球科学和资源环境方面的科学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同位素年代学基本原理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定律,放射性平衡及永久放射性平衡 第二章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K-Ar 法,Ar-Ar 法,Rb-Sr 法,Sm-Nd 法,U-Pb 法,Pb-Pb 法,U-系不平衡法, 其它年代学方法, 稀有气体地球化学 第三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同位素分馏,同位素平衡理论,碳、氢、氧、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生命元素 及其它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在矿床学、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第四章 元素地球化学基础 元素在宇宙和地球中的丰度和分布规律, 元素的起源, 地球的圈层 结构 第五章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微量元素的定义及分类,支配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物理化学定律,微量 元素地球化学方法的应用,以岩浆过程为例。 第六章 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在岩石成因和壳幔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第七章 现代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技术简介(实习内容) 质谱计的原理及应用,微区、微量分析仪器及应用,包括 X 光萤光、电子探 针以及等离子光谱质谱,超净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及超净化学分离技术 参考书: (1)G.福尔著,乔广生等译,同位素地质学原理,科学出版社,1983 (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编,高等地球化学,科学出版社,1998 (3)A. Diskin, Radiogenic isotope geology, Ca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撰写人: 许荣华(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撰写日期:2010 年 6 月
开课编号:S070900XJ004 盆地分析 Basin Analysis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 通地质学、沉积地质学、构造地质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矿物学、岩石学与矿床学和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可作 为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以及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 础课。本课程构成一个多学科相结合的知识结构,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 是寻找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最重要的工作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盆地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当前盆地动力学研究的 科学前沿及其进展,提高在野外调查、实验测试和多学科综合分析与模拟的基础上对盆地系 统研究及动力学分析的能力,为将来开展盆地研究与相关资原勘探开发奠定基础。 内容提要: 弟一 盆地分析基 概念及研究意义,盆地分析历史与现状,盆地分析相关领域,盆地分 析思路与流 第二 盆地动力学分类及其板块构造背景 盆地沉降机制,盆地动力学类型,盆地在板块构造中的位置及其与造山带的动 力学关系,盆山演化,盆地叠加与复合 第三章盆地构成要素整体分析 完整地揭示盆地地层、沉积、构造等特征,并阐明其历史演化相关关系 第四章 盆地岩石图结构与深部机制 盆地基低与深部相 、岩浆活动,壳幔作用、岩石圈变形、热状态及其演化, 盆地形成与演 第五章盆地 北的深部 填物与充货析 沉积岩与岩浆岩组合,盆地充填演化,盆地沉降与 充填的关系 第六章伸展盆地及其动力学分析 伸展构造,伸展模式,盆地举型与特征,盆地的充填样式,盆地动力学机制 第七章挠曲盆地及其动力学分析 褶皱冲断构造系统,盆地的构造变形,盆地的充填演化,盆地动力学机制 第八章走滑盆地及其动力学分析 走滑构造,盆地类型与特征,盆地的沉积学标识,盆地动力学机制 第九章 克拉进 盆地类 与特动学分析 沉降机制及其演化,盆地岩石圈的特点及与全球构造的关系 第十章盆地 及其 体密切相关的层控金属 统,油气成藏的流体动力学,煤的富集过程,与盆地流 第十一章中国盆山关系及主要叠合盆地概况 中国的构造区划与岩石圈结构、典型盆山关系、主要叠合盆地以及能源资源、 沉积矿产资源等形成与分布 第十二章盆地分析与模拟方法 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法,现代实验测试技术、计算机与模拟技 主要参考书 1.Miall A D.Principles of 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 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
开课编号:S070900XJ004 盆地分析 Basin Analysis 课程属性: 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 40/2 预修课程: 普通地质学、沉积地质学、构造地质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矿物学、岩石学与矿床学和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可作 为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以及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 础课。本课程构成一个多学科相结合的知识结构,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 是寻找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最重要的工作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盆地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当前盆地动力学研究的 科学前沿及其进展,提高在野外调查、实验测试和多学科综合分析与模拟的基础上对盆地系 统研究及动力学分析的能力,为将来开展盆地研究与相关资源勘探开发奠定基础。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盆地分析基础 盆地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盆地分析历史与现状,盆地分析相关领域,盆地分 析思路与流程 第二章 盆地动力学分类及其板块构造背景 盆地沉降机制,盆地动力学类型,盆地在板块构造中的位置及其与造山带的动 力学关系,盆山演化,盆地叠加与复合 第三章 盆地构成要素整体分析 完整地揭示盆地地层、沉积、构造等特征,并阐明其历史演化相关关系 第四章 盆地岩石圈结构与深部机制 盆地基底与深部结构、岩浆活动,壳幔作用、岩石圈变形、热状态及其演化, 盆地形成与演化的深部机制 第五章 盆地充填样式与演化分析 盆地的充填物与充填过程,沉积岩与岩浆岩组合,盆地充填演化,盆地沉降与 充填的关系 第六章 伸展盆地及其动力学分析 伸展构造,伸展模式,盆地类型与特征,盆地的充填样式,盆地动力学机制 第七章 挠曲盆地及其动力学分析 褶皱-冲断构造系统,盆地的构造变形,盆地的充填演化,盆地动力学机制 第八章 走滑盆地及其动力学分析 走滑构造,盆地类型与特征,盆地的沉积学标识,盆地动力学机制 第九章 克拉通盆地及其动力学分析 盆地类型与特征、沉降机制及其演化,盆地岩石圈的特点及与全球构造的关系 第十章 盆地成藏成矿过程分析 盆地流体及其输导系统,油气成藏的流体动力学,煤的富集过程,与盆地流 体密切相关的层控金属矿床的形成 第十一章 中国盆山关系及主要叠合盆地概况 中国的构造区划与岩石圈结构、典型盆山关系、主要叠合盆地以及能源资源、 沉积矿产资源等形成与分布 第十二章 盆地分析与模拟方法 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法,现代实验测试技术、计算机与模拟技 术 主要参考书: 1.Miall A D. Principles of 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92
2.Busby C J,Ingersoll R V.Tectonics of sedimentary basin.Oxford:Blackwell Science,1995 3.Dick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5 5.李思田,解习农,王华,等。沉积盆地分析基础与应用。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 2005 6.王成善,李样辉。沉积盆地分析原理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7.陆克政,朱筱敏,漆家福。含油气盆地分析。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3 王桂梁,据宜文,郑孟林,等。中国北部能源盆地构造徐州:中园旷业大学出版 社.2007 合由科学院研究生院 05年12月
2 . Busby C J, Ingersoll R V. Tectonics of sedimentary basin. Oxford: Blackwell Science, 1995. 3.Dickinson W R. The dynamics of sedimentary basins. [S.L]: USG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7. 4.Allen P A, Allen J R. Basin analysi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Second Edi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5. 5.李思田,解习农,王华,等.沉积盆地分析基础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6. 王成善,李祥辉.沉积盆地分析原理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7.陆克政,朱筱敏,漆家福.含油气盆地分析.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3. 8.王桂梁,琚宜文,郑孟林,等.中国北部能源盆地构造.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 社, 2007. 撰写人: 琚宜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撰写日期:2005 年 12 月
大纲编号:S070900X00: 脊椎动物的进化 Evolution of Vertebrates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 普通动物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 程同时面向动物 、进化生物学等专业的研究生 将有 的进化置于地房 的框 中子 重点介绍 一些高阶元类群 的起 化 辐射的环境控制因素 内容提要: 第一章引言 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 研究史,化石概念,地质时代, 地质时代中脊椎动物发展的顺序,分类学基本知识 第二章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无领脊椎动物的进化 仔系列 物,最早的仔准 动物,“戴盔披甲”的甲胄鱼类 第三章有颌类 的起源 棘鱼纲、盾皮鱼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之间的系统发育 鱼类的进化 四足动物起源假说与化石证据,脊椎动物登陆的环境背景 第五章早期陆生脊椎动物群 两柄类的进化,爬行动物的起源与早期进化 第六章恐龙起源、进化与灭绝 恐龙的近亲 一翼龙,恐龙家族(断臀类与鸟臀类)。温血恐龙,恐龙灭绝假 第七章鸟类起源与进 类起源 羽毛与鸟类飞行起源,鸟类早期进化 第八章哺乳动 源与早 第九章 还生代乳 物与哺乳动物的起源,中生代哺乳动物的进化 勿的 音背 古新世哺乳动物 乳动物群的更荐与环境变迁,新生代大陆与有袋类的历 第十章哺乳动物重要类群的起源与进化 马的进化,偶蹄类的进化,长鼻类(象)的进化,重返海洋的鲸类,灵长类 的起源与早期进化 野外实习一次(周末):北京郊区大灰厂白垩纪地层热河生物群考察(鱼类、叶肢 介化石等) 主要参考书: (1)E.H科尔伯特,《脊椎动物进化一各时代脊椎动物的历史》,地质出版社(周 明镇、刘后一、周本雄译,1976) (2)李传夔、王原主编,《史前生物历程》,2002,北京教有出版社
大纲编号:S070900XJ005 脊椎动物的进化 Evolution of Vertebrates 课程属性: 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 40/2 预修课程: 普通动物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 程同时面向动物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专业的研究生。 本课程将脊椎动物的进化置于地质历史的框架中予以介绍,重点介绍一些高阶元类群 (如脊椎动物、四足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的起源、早期进化历史以及最新研究进展。 本课程主要让学生认识脊椎动物进化的基本格局,并了解脊椎动物重要类群起源、灭绝与 辐射的环境控制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进化生物学研究工作积累 知识。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引言 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研究史,化石概念,地质时代, 地质时代中脊椎动物发展的顺序,分类学基本知识 第二章 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无颌脊椎动物的进化 脊索动物,最早的脊椎动物,“戴盔披甲”的甲胄鱼类 第三章 有颌类的起源与早期进化 有颌类四大类群(棘鱼纲、盾皮鱼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之间的系统发育 关系,辐鳍鱼类的进化 第四章 从水到陆 四足动物起源假说与化石证据,脊椎动物登陆的环境背景 第五章 早期陆生脊椎动物群 两栖类的进化,爬行动物的起源与早期进化 第六章 恐龙起源、进化与灭绝 恐龙的近亲——翼龙,恐龙家族(蜥臀类与鸟臀类),温血恐龙,恐龙灭绝假 说 第七章 鸟类起源与进化 带“毛”恐龙与鸟类起源,羽毛与鸟类飞行起源,鸟类早期进化 第八章 哺乳动物的起源与早期进化 似哺乳爬行动物、哺乳型动物与哺乳动物的起源,中生代哺乳动物的进化 第九章 新生代哺乳动物的辐射与环境背景 古新世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群的更替与环境变迁,新生代大陆与有袋类的历 史 第十章 哺乳动物重要类群的起源与进化 马的进化,偶蹄类的进化,长鼻类(象)的进化,重返海洋的鲸类,灵长类 的起源与早期进化 野外实习一次(周末):北京郊区大灰厂白垩纪地层热河生物群考察(鱼类、叶肢 介化石等) 主要参考书: (1) E. H. 科尔伯特,《脊椎动物进化——各时代脊椎动物的历史》,地质出版社(周 明镇、刘后一、周本雄译,1976) (2) 李传夔、王原主编,《史前生物历程》,2002,北京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