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 第二节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一、陆表海与陆缘海 Shaw(1964)首先把碳酸盐的主要沉积场 所一浅海划分为陆表海和陆缘海两种类型 2~10英尺/英里 0.1~1.0英尺/英里 英尺 2000 浅 海 ☒ 1000 陆棚坡折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第二节 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一、陆表海与陆缘海 Shaw(1964)首先把碳酸盐的主要沉积场 所—浅海划分为陆表海和陆缘海两种类型
丧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 l.陆表海(epeiric sea) 陆表海是位于大陆内部和陆棚内部的、低 坡度的、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又称内陆 海(epicontinental sea)、陆内海(inland sea)、大陆海 (continental sea) ●低坡度: 海底坡度<lft/mile ●是置>P储m可达几百~几千英里。 ●很浅的:水深一般只有几十米,一般不超过 200m。 注:1fi=0.3048m,1mile=1609.344m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1. 陆表海(epeiric sea) 陆表海是位于大陆内部和陆棚内部的、低 坡度的、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又称内陆 海 ( epicontinental sea ) 、 陆内海 ( inland sea)、大陆海(continental sea)。 z低坡度: 海底坡度 <1ft/mile (0.03~0.15m/km) z范围广阔:延伸可达几百~几千英里。 z很浅的:水深一般只有几十米,一般不超过 200m。 注:1ft=0.3048m,1mile=1609.344m
A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 2.陆缘海(Pericontinental sea) 陆缘海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的、坡度 较大的、范围较小的、深度较大的浅海。 ●坡度较:大:海底坡度为2~10f/mile (0.6~3m/km) ●范围较小:宽度一般为100~300mile (160≈480km) ●深度较大:水深可达200~350m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2. 陆缘海(Pericontinental sea) 陆缘海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的、坡度 较大的、范围较小的、深度较大的浅海。 z坡度较大: 海底坡度为 2~10ft/mile (0.6~3m/km)。 z范围较小: 宽度一般为 100~300mile (160~480km)。 z深度较大:水深可达200~350m
自长之大学地蔬种受原立 School of Geo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 现在的浅海大多是陆缘海,如黄海、东 海、南海,但地质历史中沉积碳酸盐岩的浅海 大多是陆表海,缺少现成的陆表海模式。 ·级周期 海平面相对变化 下降 纪 10 第三纪 100 现代海面 白垩纪 侏罗纪 200 三叠纪 英里 10英尺/英里 0.1~1.0英尺/英里 英尺 2000 浅 海 区 二叠纪 1000 陆棚坡折 3y00 宾夕法尼亚纪 密西西比纪■ 泥盆纪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海 400 志留纪 奥陶纪 平面很低的地质时代中。 500 寒武纪 前寒武纪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现在的浅海大多是陆缘海,如黄海、东 海、南海,但地质历史中沉积碳酸盐岩的浅海 大多是陆表海,缺少现成的陆表海模式 。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海 平面很低的地质时代中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 肖(Shaw, 潮汐能量被消耗 海洋波浪能有效 陆表海水流 1964)第 海洋波浪未 海洋波浪能被消耗 陆表海波浪 触及海底 次精辟地论 最深波浪撞击点 海洋能量效果的 海岸小 向岸方向的极限 述了陆表海 (垂直比例尺极大地夸大) (a)陆表海的水能量分布图 的水体能量 鲕粒及包球粒 (活动水) 特 征,并 且 水成碎屑的主要 。灰质白云质→ 粪粒及 三物碎屑的石灰岩 石盐及卤素盐 对陆表海沉 石灰岩碎屑 球粒石灰岩 (静水) 石膏及硬石膏 上 积物的分布 潮汐作用、海浪作用、 最深波浪撞击点 海岸 海流的向岸方向的极限 进行了相应 (垂直比例尺极大地夸大) (b)陆表海的沉积相分布图 的划分。 陆表海水能量及沉积相分布图(据Shaw,1964)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肖 ( Shaw , 1964 )第一 次精辟地论 述 了 陆表海 的水体能量 特征,并且 对 陆表海沉 积物的分布 进行了相应 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