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学科课程 第四纪地质学(070905) 属 性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学课程大纲撰写人 时分 s07090571001 新生代地质年代学 402 游海速 S0709057ZJ002 层序地层学 201 陈代钊 S070905ZJ003 全球变化科学引论 402 符涂斌 907090571004 冰川与环境 201 丁仲礼 S07090571005士白候学 201 S0709052J006 黄土与沙漠 201 丁仲礼 S070905ZJ007湖沼与全球变化 402 游海涛 S070905ZJ008生物地球化学 402 李玉梅 础 S070905ZY001构造地狼学 201 刘静 S070905ZY002 古地磁学与环境磁学 2011 朱日祥 S070905ZY003 古生态学 402 潘云塘 S070905ZY004 古人类学 201 吴新智 课 S070905T1001 应用第四纪科学讨论课 201刘嘉斛、游海涛 S070905T002 古环境研究进展讨论课 201 李玉梅 学院(系)盖章 学科专家组签字
二级学科课程 第四纪地质学(070905) 属 性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 时 学 分 课程大纲撰写人 专 业 基 础 课 S070905ZJ001 新生代地质年代学 40 2 游海涛 S070905ZJ002 层序地层学 20 1 陈代钊 S070905ZJ003 全球变化科学引论 40 2 符淙斌 S070905ZJ004 冰川与环境 20 1 丁仲礼 S070905ZJ005 古气候学 20 1 丁仲礼 S070905ZJ006 黄土与沙漠 20 1 丁仲礼 S070905ZJ007 湖沼与全球变化 40 2 游海涛 S070905ZJ008 生物地球化学 40 2 李玉梅 专 业 课 S070905ZY001 构造地貌学 20 1 刘 静 S070905ZY002 古地磁学与环境磁学 20 1 朱日祥 S070905ZY003 古生态学 40 2 潘云塘 S070905ZY004 古人类学 20 1 吴新智 讨 论 课 S070905TL001 应用第四纪科学讨论课 20 1 刘嘉麒、游海涛 S070905TL002 古环境研究进展讨论课 20 1 李玉梅 学院(系)盖章 学科专家组签字:
地质学一级学科070901) 课程大纲
地质学一级学科(070901) 课程大纲
大纲编号:S070900XJ001 高等构造地质学 Advanced Structural Geology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 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和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适当浓缩了 传续构造地质学教科书的基知识部分重点增加汽前国际围体地球科学研究前沿问题 所需要的新知识内容 介绍研究实 当前国际国内研 题的新观克新理论体地球科学 为培养跨学科人入 好知识基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板块构基不理超甜质字是量卧究校 造变形的基本方法一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基础:碰撞造山带基本理论和实例分析。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并能解决实 际构造地质问题,为将来开展固体地球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板块构造学基础 上板构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构造形流与成因一何学与运动产 2 3 劈理:破劈理,褶劈理,板劈理,片理:成因分析 节理:类型,成因,与其它构造关系 第四章构造岩基本问题 1.基本类型 2.构造岩类型 构造岩特征 第五章逆冲推覆构遍 :山达中高复务授 .逆冲作用控制下的褶皱作用:断湾褶皱,断展褶皱,断滑褶皱,及其构造 环境 .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的主要构造环境 第六章韧性剪切带 1.基本类型和几何特征 2.糜棱岩的特征和鞘裙皱 第七展安携家智总位移量的定 伸展构造类 低角度正断层及最大有效力矩准则 4.变质核杂岩 5.伸展构造发有的大地构造背景
大纲编号:S070900XJ001 高等构造地质学 Advanced Structural Geology 课程属性: 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 40/2 预修课程: 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和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适当浓缩了 传统构造地质学教科书的基础知识部分,重点增加了当前国际固体地球科学研究前沿问题 所需要的新知识内容,介绍了一些当前国际国内研究热门课题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概念, 增加了部分实用知识内容和研究实例讨论,并尽量使狭义构造地质学知识向固体地球科学 的相关学科进行扩展和衔接,同时注重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培养跨学科人才打 好知识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板块构造基本理论;构造地质学专题;定量研究构 造变形的基本方法-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基础;碰撞造山带基本理论和实例分析。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并能解决实 际构造地质问题,为将来开展固体地球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板块构造学基础 1.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板块构造地质学基本理论 第三章:构造形迹与成因-几何学与运动学 1. 原生构造:沉积构造,接触关系,沉积构造与变动构造之比较 2. 线理: 类型,成因,a 线理和 b 线理 3. 劈理:破劈理,褶劈理,板劈理,片理;成因分析 4. 节理:类型,成因,与其它构造关系 第四章 构造岩基本问题 1. 基本类型 2. 构造岩类型 3. 构造岩特征 第五章 逆冲推覆构造 1.几何结构:叠瓦式(前展式和后展式),双冲构造(duplex) 2.组合型式: 背冲,对冲,楔冲; 倾向腹陆式双冲构造(hinterland-dipping duplex ) , 背形 堆垛 构造 ( antiform stack duplex ), 倾 向前 陆式 双冲 构 造 (foreland-dipping duplex) 3. 逆冲作用控制下的褶皱作用:断湾褶皱,断展褶皱,断滑褶皱,及其构造 环境 4. 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的主要构造环境 第六章 韧性剪切带 1. 基本类型和几何特征 2. 糜棱岩的特征和鞘褶皱 3. 剪切指向的判定和总位移量的测定 第七章 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 1.伸展构造类型 2.低角度正断层及最大有效力矩准则 3.拆沉作用 4.变质核杂岩 5.伸展构造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
第八章走滑构造与转换断层 1.走滑断层特征和类型 走滑断层不同部位的应力状态 走滑 延价压益地 ,花状构造、牵引构造 第九章碰植走 断层 与转换断层的区另 ,造山带的概念与研究历史 子瓷出夫大地的相 4.造山带研究实例 第十章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基础 1,本原理 子调方法 主要参老书 1.朱志澄主编1999.“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武汉 2.J.H.Davis and SJ.Reynolds,1996,Structural Geology of Rocks and -Principle Structural Geology,.John Wiley and Sons,Inc.,Canada刘和甫吴正文等译,1982,构造地 质字要 ,石油工业出版社(显微构造、中尺度构造、大地枸造,应力和应变 分析等均作了概括介绍)。 J.G.Ramsay M.I.Huber 1983,1987,Modern Structural Geology. 对桐译。 1991代构浩地质学方 6.McClay K.K.1992.Thrust Tectonics 地质出版社。(构造分析方面经典教材) 7.K.C.Condie,1989 Plate Tectonics and Crustal Evolution.3 Edition. 8.肖序常,李廷栋,2000,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与隆升机制。广东科技 出版社, 广州。 侯泉林,李培军,李继亮著,1995,闽西南前陆褶皱冲断带,地质 出版社北 京。 10.陈海泓,侯泉林,肖文交,1999,中国碰撞造山带研究。海洋出版 摆写人:侯泉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费写日期:2010年6月
第八章 走滑构造与转换断层 1. 走滑断层特征和类型 2. 走滑断层不同部位的应力状态 3. 走滑拉分盆地、走滑挤压盆地、花状构造、牵引构造 4. 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的区别 第九章 碰撞造山带 1.造山带的概念与研究历史 2.造山带的成因类型 3.造山带构造样式与大地构造相 4.造山带研究实例 第十章 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基础 1.基本原理 2.常用测量方法 3.应用实例 主要参考书: 1. 朱志澄主编 1999, “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武汉 2. J. H. Davis and S.J. Reynolds, 1996, Structural Geology of Rocks and Regions.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New York. 3. D. Robert and Jr. Hatcher, 1995, Structural Geology - Principle, Concept, and Problem. 2nd Edition. Prentice Hall, En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4. Hobbs B.E., Means W.D. and Williams P.F., 1976, An Outline of Structural Geology,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Canada. 刘和甫 吴正文等译, 1982, 构造地 质学纲要, 石油工业出版社. (显微构造、中尺度构造、大地构造,应力和应变 分析等均作了概括介绍)。 5. J. G. Ramsay M.I. Huber, 1983,1987, Modern Structural Geology, Volume 1,2。 徐树桐译,1991,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地质出版社。(构造分析方面经典教材) 6. McClay K.K. 1992, Thrust Tectonics. 7. K.C. Condie, 1989, Plate Tectonics and Crustal Evolution. 3rd Edition. Preramon Press, Oxford. 8. 肖序常,李廷栋,2000,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与隆升机制。广东科技 出版社, 广州。 9. 侯泉林,李培军, 李继亮 著,1995,闽西南前陆褶皱冲断带,地质 出版社 北 京。 10. 陈海泓,侯泉林,肖文交, 1999,中国碰撞造山带研究。海洋出版 社,北京。 构造地质有关的国内外学术期刊 撰写人:侯泉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撰写日期:2010 年 6 月
大纲编号:S070900XJ002 岩浆岩岩石学 Igneous Petrology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 石学、结晶学及矿物学 教学目的和 为地质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岩石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建造,岩浆岩石学是岩石 学的组成之 本课程以岩石 讲授岩浆岩 域中的进展,从地球动力学的 过木课程的讲授,希望学生掌握岩石学基本原理和进展,为今后开展地质学研究打下基础。 内容提要: 第一章岩浆岩概述 1.主造岩付物 2.岩浆岩分类和命名 第二章岩化学参数及其应用 2.基性岩 4.酸性岩 第三章岩浆岩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 1.岩浆体系中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2岩浆岩中的锶、钕同位素特征 3.岩聚岩中的铅同位素特征 第四章蛇绿岩套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第五章岛弧和活动 2活动大陆边缘和贝尼奥夫俯冲带岩浆活动 3俯冲带的执结物 4.共生组合及其形成机制 第六章板内岩浆活动 1.碱性若 2金伯利岩 第七章地 大火山岩省 大陆溢流玄武 2地球内部结构 和地幔柱 第八章花岗岩类及其形成环境 1.花岗岩岩石学 2.花岗岩分类的进展 3.花冈岩中的包体 4.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分类
大纲编号:S070900XJ002 岩浆岩岩石学 Igneous Petrology 课程属性: 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 40/2 预修课程: 大学岩石学、结晶学及矿物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地质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岩石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建造,岩浆岩石学是岩石 学的组成之一。本课程以岩石成因为主线,将岩浆岩石学与大地构造相结合,讲授岩浆岩领 域中的进展,从地球动力学的观点,将岩石的形成和发展置于成盆-造山过程中来阐述。通 过本课程的讲授,希望学生掌握岩石学基本原理和进展,为今后开展地质学研究打下基础。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岩浆岩概述 1.主要造岩矿物 2.岩浆岩分类和命名 3.主要岩石化学参数及其应用 第二章 岩浆岩各论 1.超基性岩 2.基性岩 3.中性岩 4.酸性岩 第三章 岩浆岩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 1.岩浆体系中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2.岩浆岩中的锶、钕同位素特征 3. 岩浆岩中的铅同位素特征 第四章 蛇绿岩套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1.大洋岩石圈的结构 2.蛇绿岩套及其剖面 3.蛇绿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第五章 岛弧和活动边缘火成岩共生组合及其形成机制 1.岛弧岩浆活动 2.活动大陆边缘和贝尼奥夫俯冲带岩浆活动 3.俯冲带的热结构 4.共生组合及其形成机制 第六章 板内岩浆活动 1.碱性岩 2.金伯利岩 3.碳酸岩 第七章 地幔柱和大火山岩省 1.大陆溢流玄武岩 2.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幔柱 3.大火山岩省 第八章 花岗岩类及其形成环境 1.花岗岩岩石学 2.花岗岩分类的进展 3.花岗岩中的包体 4.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