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日期月日 本课课题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班 级 (章、节) 第一节第二节 目 1、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的 2、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要 求 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点 难 点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方法及时间安排 【导入内容】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30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的社会 分钟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段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表现在非独立性和不稳定性上, 又有必然性)举例说明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因而在本质上己经标志 着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通过巴黎公社的历史让学生理解 这种非独立性,以及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 性。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A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主要的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 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 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公家资本主义经济 B政治上,由经济基础下决定的三种阶级形态: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由经济上的 矛盾决定的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讲授互动:30分钟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 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 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以及构想了过渡时间及转变的条件 和过渡的步骤和方式
授课日期 月 日 本课课题 (章、节)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班 级 第一节 第二节 目 的 要 求 1、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2、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重 点 难 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段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表现在非独立性和不稳定性上, 又有必然性)举例说明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因而在本质上已经标志 着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通过巴黎公社的历史让学生理解 这种非独立性,以及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 性。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A 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主要的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 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 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公家资本主义经济 B 政治上,由经济基础下决定的三种阶级形态: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由经济上的 矛盾决定的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1949 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 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 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以及构想了过渡时间及转变的条件 和过渡的步骤和方式 教学方法及时间安排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30 分钟 讲授互动:30 分钟
1949-1952年,党领导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 革命遗留的任务,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准备了条件 1953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和总任务-即一化三改造。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结陈述:20分钟 A农业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 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B手工业的改造:在方法步骤上分三个步骤: 第一,办手工供销小组: 第二,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第三,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作 布置课后思考题作业 业 预习下一课内容 布 置 课 1、本节课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学重难点突出。 后 2、本次课在通过视频进行新课的引入,效果很好。 总 3、本次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有利资源,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结
1949-1952 年,党领导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 革命遗留的任务,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准备了条件 1953 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和总任务-即一化三改造。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 农业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 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B 手工业的改造:在方法步骤上分三个步骤: 第一,办手工供销小组; 第二,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第三,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总结陈述:20 分钟 作 业 布 置 布置课后思考题作业 预习下一课内容 课 后 总 结 1、本节课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学重难点突出。 2、本次课在通过视频进行新课的引入,效果很好。 3、本次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有利资源,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授课日期 月日 本课课题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班 级 (章、节) 第二节第三节 目 1、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 的 2、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要 3、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求 重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点 难 点 【导入内容】 教学方法及时间安排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多媒体教学:25分钟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包含其必然性和必要性(意义) 必要性:五个有利于 必然性: 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 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 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 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 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 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最后,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 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态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 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 讲授法、互动教学法:35 者 分钟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授课日期 月 日 本课课题 (章、节)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班 级 第二节 第三节 目 的 要 求 1、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 2、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3、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重 点 难 点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导入内容】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包含其必然性和必要性(意义) 必要性:五个有利于 必然性: 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 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 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 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 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 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最后,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 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态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 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 者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教学方法及时间安排 多媒体教学:25 分钟 讲授法、互动教学法:35 分钟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最后,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也出现了 一些失误和偏差。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 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1、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2、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总结:20分钟 3、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广大劳动人民从此摆脱了被 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 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 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 的主人。 3、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 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 次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4、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 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作 业 预习下一课内容 布 置 课 1、本次课认真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活动。 后 2、在本次课上学生与老师有积极的互动,课堂气氛很好。 总 结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最后,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也出现了 一些失误和偏差。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1956 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 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1、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2、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3、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广大劳动人民从此摆脱了被 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 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 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 的主人。 3、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 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 次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4、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 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总结:20 分钟 作 业 布 置 预习下一课内容 课 后 总 结 1、本次课认真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活动。 2、在本次课上学生与老师有积极的互动,课堂气氛很好
授课日期 月日 第四章 本课课题 第一节 班 级 (章、节) 第二节 目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论成果:掌握, 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要 求 重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理论成果 点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及经验教训 难 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及时间安排 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 教学方法: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理论成果。 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案例 “苏联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教学法、视频赏析法等 “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 时间安排: 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 导入部分:10分钟 一毛泽东 课堂互动:15分钟 (通过一些图片介绍中苏关系) 视频赏析:10分钟 案例: 案例讲解:10分钟 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 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五”期间, 正是运用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 期间苏联提供156个工业项目的援助:50年代苏联和东欧向 中国派出12000多名专家:6000多名中国留学生赴苏联学习。 以苏为鉴到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 1953年斯大林逝世。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秘密 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 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随即发生了动荡。 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中国 共产党人面前。 思考: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 背景?
授课日期 月 日 本课课题 (章、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班 级 目 的 要 求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论成果;掌握,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重 点 难 点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理论成果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及经验教训 教学内容: 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理论成果。 “苏联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 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 ——毛泽东 (通过一些图片介绍中苏关系) 案例: 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 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五”期间, 正是运用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 期间苏联提供 156 个工业项目的援助;50 年代苏联和东欧向 中国派出 12000 多名专家;6000 多名中国留学生赴苏联学习。 以苏为鉴 到 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 1953 年斯大林逝世。1956 年赫鲁晓夫在苏共 20 大上作了秘密 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 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随即发生了动荡。 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中国 共产党人面前。 思考: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 背景? 教学方法及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案例 教学法、视频赏析法等 时间安排: 导入部分:10 分钟 课堂互动:15 分钟 视频赏析:10 分钟 案例讲解:10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