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②蠲:免除。③移时:一会, 段时间。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咨:询问 B.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绌:不足,不够 C.或尤原吉背初议尤:错误 D.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寝:平息 9.C(怨恨,归咎)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移驻蕲州顷之,烟炎张天 B.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言者因劾大臣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D.退则恂恂若无预者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10.A(在时间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B连词,和/动词,结交;C 因,介词,趁机/名词,缘由,机会;D动词,象,好象/代词,你)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夏原吉勤于国事的一组是 ①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②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 ③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④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⑤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⑥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 11.C(①是被提拔的结果⑥不是夏原吉做的事情)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学问赡养母亲,通过乡荐进入太学,后被提拔任采 访使。在福建巡视,得到了人们的爱戴。 B.夏原吉代理户部的时候,因为他用小本子记很多事务,随时带在身上,这种 行为得到皇上的口头表扬,皇帝更加器重他 C.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时,既辅佐太孙处理了各项事务,又回答批示了各 曹郎御史的请示,京城的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D.北京的宫室建成后,夏原吉请求皇上,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百姓负担。 在第二次请求后,皇上安排有关部门实行 12.B(文中无口头表扬,深受器重,是因为夏原吉回答得很详尽)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0分) (1)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5分) (2)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 闻。(5分) 13.(1)皇上指着两人对群臣说:“高皇帝培养贤才来留给我使用。各位想看古 代名臣,这两位便是。”(5分)(关键点:贤、贻、欲,两处省略) (2)夏原吉虽然任户部尚书,国家大事总是被命令详加议论。皇上每次御临便殿 门口,召夏原吉来谈话一段时间,左右的人都不能够听闻。(5分)(关键点:居、 辄、御、召语、得) 参考译文:
【注】①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②蠲:免除。③移时:一会, 一段时间。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 咨:询问 B.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绌:不足,不够 C.或尤原吉背初议 尤:错误 D.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寝:平息 9.C(怨恨,归咎)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移驻蕲州 顷之,烟炎张天 B.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言者因劾大臣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D.退则恂恂若无预者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10.A(在时间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B 连词,和/动词,结交; C 因,介词,趁机/名词,缘由,机会;D 动词,象,好象/代词,你)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夏原吉勤于国事的一组是 ①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 ②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 ③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 ④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⑤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 ⑥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1.C(①是被提拔的结果⑥不是夏原吉做的事情)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学问赡养母亲,通过乡荐进入太学,后被提拔任采 访使。在福建巡视,得到了人们的爱戴。 B.夏原吉代理户部的时候,因为他用小本子记很多事务,随时带在身上,这种 行为得到皇上的口头表扬,皇帝更加器重他。 C.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时,既辅佐太孙处理了各项事务,又回答批示了各 曹郎御史的请示,京城的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D.北京的宫室建成后,夏原吉请求皇上,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百姓负担。 在第二次请求后,皇上安排有关部门实行。 12.B(文中无口头表扬,深受器重,是因为夏原吉回答得很详尽) 第Ⅱ卷(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0 分) (1)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5 分) (2)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 闻。(5 分) 13.(1)皇上指着两人对群臣说:“高皇帝培养贤才来留给我使用。各位想看古 代名臣,这两位便是。”(5 分)(关键点:贤、贻、欲,两处省略) (2)夏原吉虽然任户部尚书,国家大事总是被命令详加议论。皇上每次御临便殿 门口,召夏原吉来谈话一段时间,左右的人都不能够听闻。(5 分)(关键点:居、 辄、御、召语、得) 参考译文:
夏原吉,字维拮,祖先是德兴人。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于学问,来赡养母亲 因为获得乡荐进入太学,被选入宫中书写制诰。建文初年,升任户部右侍郎。第 年,充任采访使。巡视福建时,所过郡县乡邑,都检査吏治好坏,询问百姓疾 苦。人们都很高兴和敬佩。不久,移驻蕲州。 没多久,郁新去世,夏原吉被召回,代理户部的事务。凡各地的户口、府库、田 税增减的数目,他都用小本子记好,带在身上,随时查阅。一天,皇上问:“天 下钱、粮有多少?”夏原吉回答得很详尽,为此他更受器重。当时,战争刚刚结 束,皇上给参加“靖难”的功臣封赏,分封藩王,增设武卫百司。后来又发兵八 十万向安南问罪,命宦官监造巨舰通使海外各国,在北京大造宫室。这些事项, 供应转输的财物都以数万万计,全由户部支出。夏原吉都尽心筹划,国家各项开 支足够使用。 永乐八年,皇上北征,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总管行在所九卿事务。当时各 部门刚刚创建,每天早上,夏原吉进去辅佐太孙处理各项事务。退朝后,各部的 郎官和御史又围上来请示。夏原吉一边回答一边手批,不动声色。北自行在所, 南达京师,人们都对他肃然起敬。皇上回来后,赐给他钞币、鞍马、牛酒,厚加 慰劳,不久随皇上回南京,受命侍从太孙、周游乡里村落,考察民间疾苦。夏原 吉拿了一些粘黄米粉进呈给太孙说:“请殿下将它吃了,以了解百姓生活的艰 辛。”九年任满,皇上在便殿设宴,款待夏原吉和蹇义等人,皇上指着两人对群 臣说:“高皇帝培养贤才留给我使用。各位想看古代名臣,这两位便是。”此后 夏原吉多次侍从太孙,往来于南北两京,途中还随事献上忠言,使太利、获得很 多助益 永乐十八年,北京的宫室建成,皇上派夏原吉南下召太子和太孙北上。回来后 夏原吉说:“经过多年营建,现在终于大功告成。应该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 拖欠的各项征收,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第二年,三殿失火,原吉重申从前的 请求。皇上马上命有关部门推行。当初,皇上因三殿失火下诏求直言,群臣大都 说迁都北京不便。皇上大怒,杀死主事萧仪,说道:“当初要迁都时,曾与大臣 们秘密讨论过,很久才确定下来,并不是轻率决定的。”言官借机弹劾大臣。 皇上命他们都跪在午门外辩论。大臣们都骂言官,夏原吉却唯独上奏说:“他们 响应诏令而提出自己的意见,没有犯罪。臣等一帮凑数的大臣,不能协同辅佐国 家大事,应当有罪。”皇上怒意消了,将双方都宽恕了。有人指责夏原吉违背初 衷。夏原吉说:“我们这些人任职很久了,虽然言语有失,侥幸皇上能够原谅。 如果言官得罪,那损失就不小了。”众人这才佩服。 夏原吉虽然任户部尚书,国家大事总是被皇上召去详加议论。皇上每次御临便 殿门口,总是召夏原吉来谈话一段时间,左右的人都不得听闻。夏原吉退下后 总是恭恭敬敬的,就像什么都没有参预一样。讨平交趾后,皇上问升官与赏赐哪 样便利。夏原吉回答说:“赏赐费用只是一次,是有限的:而升官后的费用,则 是无限的。”皇上听从了。有西域法王来朝见,皇上想到郊外去慰劳他,夏原吉 说不行。到法王入宫后,夏原吉见而不拜。皇上笑着说:“爱卿想效法韩愈吗?” 山东唐赛儿谋反,被平定以后,有三千多胁从者被俘来京。夏原吉请求皇上,将 他们全放了。谷王桐反叛,皇上怀疑长沙有人参与阴谋。夏原吉以全家一百条人 命做担保,这事才得以平息。 2015年日照市3月模拟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夏原吉,字维拮,祖先是德兴人。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于学问,来赡养母亲。 因为获得乡荐进入太学,被选入宫中书写制诰。建文初年,升任户部右侍郎。第 二年,充任采访使。巡视福建时,所过郡县乡邑,都检查吏治好坏,询问百姓疾 苦。人们都很高兴和敬佩。不久,移驻蕲州。 没多久,郁新去世,夏原吉被召回,代理户部的事务。凡各地的户口、府库、田 税增减的数目,他都用小本子记好,带在身上,随时查阅。一天,皇上问:“天 下钱、粮有多少?”夏原吉回答得很详尽,为此他更受器重。当时,战争刚刚结 束,皇上给参加“靖难”的功臣封赏,分封藩王,增设武卫百司。后来又发兵八 十万向安南问罪,命宦官监造巨舰通使海外各国,在北京大造宫室。这些事项, 供应转输的财物都以数万万计,全由户部支出。夏原吉都尽心筹划,国家各项开 支足够使用。 永乐八年,皇上北征,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总管行在所九卿事务。当时各 部门刚刚创建,每天早上,夏原吉进去辅佐太孙处理各项事务。退朝后,各部的 郎官和御史又围上来请示。夏原吉一边回答一边手批,不动声色。北自行在所, 南达京师,人们都对他肃然起敬。皇上回来后,赐给他钞币、鞍马、牛酒,厚加 慰劳,不久随皇上回南京,受命侍从太孙、周游乡里村落,考察民间疾苦。夏原 吉拿了一些粘黄米粉进呈给太孙说:“请殿下将它吃了, 以了解百姓生活的艰 辛。”九年任满,皇上在便殿设宴,款待夏原吉和蹇义等人,皇上指着两人对群 臣说:“高皇帝培养贤才留给我使用。各位想看古代名臣,这两位便是。”此后 夏原吉多次侍从太孙,往来于南北两京,途中还随事献上忠言,使太利、获得很 多助益。 永乐十八年,北京的宫室建成,皇上派夏原吉南下召太子和太孙北上。回来后, 夏原吉说:“经过多年营建,现在终于大功告成。应该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 拖欠的各项征收,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第二年,三殿失火,原吉重申从前的 请求。皇上马上命有关部门推行。当初,皇上因三殿失火下诏求直言,群臣大都 说迁都北京不便。皇上大怒,杀死主事萧仪,说道:“当初要迁都时,曾与大臣 们秘密讨论过,很久才确定下来,并不是轻率决定的。 ”言官借机弹劾大臣。 皇上命他们都跪在午门外辩论。大臣们都骂言官,夏原吉却唯独上奏说:“他们 响应诏令而提出自己的意见,没有犯罪。臣等一帮凑数的大臣,不能协同辅佐国 家大事,应当有罪。”皇上怒意消了,将双方都宽恕了。有人指责夏原吉违背初 衷。夏原吉说:“我们这些人任职很久了,虽然言语有失,侥幸皇上能够原谅。 如果言官得罪,那损失就不小了。”众人这才佩服。 夏原吉虽然任户部尚书, 国家大事总是被皇上召去详加议论。皇上每次御临便 殿门口,总是召夏原吉来谈话一段时间,左右的人都不得听闻。夏原吉退下后, 总是恭恭敬敬的,就像什么都没有参预一样。讨平交趾后,皇上问升官与赏赐哪 样便利。夏原吉回答说:“赏赐费用只是一次,是有限的:而升官后的费用,则 是无限的。”皇上听从了。有西域法王来朝见,皇上想到郊外去慰劳他,夏原吉 说不行。到法王入宫后,夏原吉见而不拜。皇上笑着说:“爱卿想效法韩愈吗?” 山东唐赛儿谋反,被平定以后,有三千多胁从者被俘来京。夏原吉请求皇上,将 他们全放了。谷王桐反叛,皇上怀疑长沙有人参与阴谋。夏原吉以全家一百条人 命做担保,这事才得以平息。 2015 年日照市 3 月模拟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吾国小而能守,大则攻,其道如何?”孔子对曰:“使 君朝廷有礼,上下相亲,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将谁攻之?苟违此道,民畔如归, 皆君之仇也,将与谁守?”公曰:“善哉!”于是废山泽之禁,弛关市之税,以惠 百姓。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曰:“有之。”公曰:“何 为?”对曰:“为其有二乘。”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子曰:“为其 兼行恶道也。”哀公惧焉。有间,复问曰:“若是乎?君之恶恶道至甚也。”孔 子曰:“君子之恶恶道不甚,则好善道亦不甚;好善道不甚,则百姓之亲上亦不 甚。”公曰:“美哉!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微吾子言焉,吾弗之闻也。” 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也?”孔子对曰:“存 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公曰:“善!吾子之言,岂有其事乎?’’ 孔子曰:“昔者殷王帝辛之世,有雀生大鸟于城隅焉,占之,曰:“凡以小生 大,则国家必王而名必昌。’于是帝辛介雀之德,不修国政,亢暴无极,朝臣莫 救,外寇乃至,殷国以亡。此即以己逆天时,诡福反为祸者也。又其先世殷王太 戊之时,道缺法圮,以致天蘖。太戊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明养民之 道。三年之后,远方慕义,重译至者,十有六国。此即以己逆天时,得祸为福 者也。故天灾地妖,所以做人主者也;寤梦征怪,所以儆人臣者也。灾妖不胜善 政,寤梦不胜善行,能知此者,至治之极也,唯明王达此。”公曰:“寡人不鄙 固此,亦不得闻君子之教也。 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 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 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 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 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卷一) 【注】①乘:欺凌。二乘:指二人相互侵凌争胜。②殷王帝辛:即商纣王。③天 蘖:指树木生长出现了反常的现象。④重译:通过使者辗转传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恶恶道至甚也恶:厌恶 B.信有天命,非唯人也信:相信 C.则国家必王而名必昌昌:显赫 D.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疾:疾病 9.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吾国小而能守,大则攻,其道如何?”孔子对曰:“使 君朝廷有礼,上下相亲,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将谁攻之?苟违此道,民畔如归, 皆君之仇也,将与谁守?”公曰:“善哉!”于是废山泽之禁,弛关市之税,以惠 百姓。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曰:“有之。”公曰:“何 为?”对曰:“为其有二乘①。”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子曰:“为其 兼行恶道也。”哀公惧焉。有间,复问曰:“若是乎?君之恶恶道至甚也。”孔 子曰:“君子之恶恶道不甚,则好善道亦不甚;好善道不甚,则百姓之亲上亦不 甚。”公曰:“美哉!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微吾子言焉,吾弗之闻也。” 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也?”孔子对曰:“存 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公曰:“善!吾子之言,岂有其事乎?’’ 孔子曰:“昔者殷王帝辛②之世,有雀生大鸟于城隅焉,占之,曰:‘凡以小生 大,则国家必王而名必昌。’于是帝辛介雀之德,不修国政,亢暴无极,朝臣莫 救,外寇乃至,殷国以亡。此即以己逆天时,诡福反为祸者也。又其先世殷王太 戊之时,道缺法圮,以致夭蘖③。太戊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明养民之 道。三年之后,远方慕义,重译④至者,十有六国。此即以己逆天时,得祸为福 者也。故天灾地妖,所以做人主者也;寤梦征怪,所以儆人臣者也。灾妖不胜善 政,寤梦不胜善行,能知此者,至治之极也,唯明王达此。”公曰:“寡人不鄙 固此,亦不得闻君子之教也。” 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 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 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 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 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卷一) 【注】①乘:欺凌。二乘:指二人相互侵凌争胜。②殷王帝辛:即商纣王。③天 蘖:指树木生长出现了反常的现象。④重译:通过使者辗转传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恶恶道至甚也 恶:厌恶 B.信有天命,非唯人也 信:相信 C.则国家必王而名必昌 昌:显赫 D.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 疾:疾病 9.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池关市之税,以惠百姓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子曰:“为其兼行恶道也。”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了臣莫救,外寇乃至,殷国以亡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了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 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收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孔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①废山泽之禁,弛关市之税,以惠百姓②好善道不甚,则百姓之亲上亦不甚 ③存亡祸福皆已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④凡以小生大,则国家必王而名必昌 ⑤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⑥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②⑤D.③④⑥ 11.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国家的防守与攻伐,孔子让鲁哀公不要考虑攻与守,而要做到朝廷遵守 礼制,君臣相敬相亲,百姓就会都成为他的子民。 B.对于“君子不博”这个问题,孔子认为君子下棋时相互搏杀争胜就会走邪路, 借此道理来引导哀公要喜好正道,不走邪路 C.孔子认为国家的存亡祸福源于自身,天灾地祸都不能改变国家命运,并以纣 王和太戊为例分别从反面和正面进行分析阐明。 D.关于长寿,孔子认为三种死亡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咎由自取;智士仁人行事 节制,喜怒适时而止,不损害性情,就能长寿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微吾子言焉,吾弗之闻也。(3分) (2)太戊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明养民之道。(3分) (3)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4分) 13.(1)如果没有您说的这番话,我就不能听到这些道理。(3分。 “微”“焉”“弗之闻”各1分) (2)太戊非常恐惧,小心谨慎地修养自己的德行,思考先王治国的政令,明确 教化百姓的方法。(3分。“修行”“养”“道”各1分) (3)身居下位却对上冒犯君主,嗜好欲望不满足就索求不止的人,各种刑罚会 杀死他。(4分。“干”“嗜欲无厌”“求”“刑”各1分) 2015年济宁市一模
10.B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孔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①废山泽之禁,弛关市之税,以惠百姓 ②好善道不甚,则百姓之亲上亦不甚 ③存亡祸福皆已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 ④凡以小生大,则国家必王而名必昌 ⑤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 ⑥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11.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国家的防守与攻伐,孔子让鲁哀公不要考虑攻与守,而要做到朝廷遵守 礼制,君臣相敬相亲,百姓就会都成为他的子民。 B.对于“君子不博”这个问题,孔子认为君子下棋时相互搏杀争胜就会走邪路, 借此道理来引导哀公要喜好正道,不走邪路。 C.孔子认为国家的存亡祸福源于自身,天灾地祸都不能改变国家命运,并以纣 王和太戊为例分别从反面和正面进行分析阐明。 D.关于长寿,孔子认为三种死亡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咎由自取;智士仁人行事 节制,喜怒适时而止,不损害性情,就能长寿。 12.A 第 II 卷(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微吾子言焉,吾弗之闻也。(3 分) (2)太戊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明养民之道。(3 分) (3)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 (4 分) 13.(1)如果没有您说的这番话,我就不能听到这些道理。(3 分。 “微”“焉”“弗之闻”各 1 分) (2)太戊非常恐惧,小心谨慎地修养自己的德行,思考先王治国的政令,明确 教化百姓的方法。(3 分。“修行”“养”“道”各 1 分) (3)身居下位却对上冒犯君主,嗜好欲望不满足就索求不止的人,各种刑罚会 杀死他。(4 分。“干”“嗜欲无厌”“求”“刑”各 1 分) 2015 年济宁市一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