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吕氏春秋 思想 被称为“杂家”,认为它是先秦以来各派恩想的 折衷和调和,以儒学为中心,兼以先秦各家学说:道 墨、法、农、阴阳。 写作特点: 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明晰生动,增加了文章的形 象性(《察今》中的《刻舟求剑》、《引婴投 江》);文字质朴简练,条理凊楚;缺乏脉络相通 首尾一贯
21 第一节 《吕氏春秋》 思 想: 被称为“杂家”,认为它是先秦以来各派思想的 折衷和调和,以儒学为中心,兼以先秦各家学说:道、 墨、法、农、阴阳。 写作特点: 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明晰生动,增加了文章的形 象性 (《察今》中的《刻舟求剑》、《引婴投 江》);文字质朴简练,条理清楚;缺乏脉络相通、 首尾一贯
第二节李斯的散文 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 生平(?一前208年) S萵会 楚国上蔡人。受业于苟子 @ 学习帝王之术,后入秦作了吕 不韦的舍人。是秦统一后的第 9 《f 任丞相,秦改革的一糸列措 亂‖施多出自李斯。始皇死后,遭 風质尺 ‖赵高诬陷,被三世下狱,“诛 族”,遭“车裂”而死。 有《谏逐客书》、《论督 责书》、《上秦始皇焚书奏 议》、《上二世短赵高书》等 散文,是秦文学的代表作品
22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 一、 生平(?—前208年): 楚国上蔡人。受业于荀子 学习帝王之术,后入秦作了吕 不韦的舍人。是秦统一后的第 一任丞相,秦改革的一系列措 施多出自李斯。始皇死后,遭 赵高诬陷,被二世下狱,“诛 三族”,遭“车裂”而死。 有《谏逐客书》、《论督 责书》、《上秦始皇焚书奏 议》、《上二世短赵高书》等 散文,是秦文学的代表作品
二、代表散文:《谏逐客书》(前237年 体例:书信体 内容:劝谏秦王取消逐客令,要有度量容纳各国人才。 论辩层次: 采用战国纵横家的论辩方法,列举大量确凿的史实 来说明现实问题。先叙述秦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 无容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以各种非秦地所产却被秦人 喜爱的事物为例,攻破秦贵族的“非秦不用”的论点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最后说明了“逐客”的严重的危害 是“籍寇兵而赍盎粮”,必然导致秦政权的危亡。 结局: 秦王心悦诚服,当即收回逐容的命令。 23
23 二、代表散文:《谏逐客书》(前237年) 体例:书信体 内容:劝谏秦王取消逐客令,要有度量容纳各国 人才。 论辩层次: 采用战国纵横家的论辩方法,列举大量确凿的史实 来说明现实问题。先叙述秦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 无客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以各种非秦地所产却被秦人 喜爱的事物为例,攻破秦贵族的“非秦不用”的论点,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最后说明了“逐客”的严重的危害 是“籍寇兵而赍盗粮”,必然导致秦政权的危亡。 结局: 秦王心悦诚服,当即收回逐客的命令
艺术风格: 1、议论驰骋,气势奔放;晓之以理,说之以利害 2、排比铺陈,富于文采;首尾呼应,条理清晰; 3、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趋向于骈偶化,被后人 称为“骈体初祖”。例文: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 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 鼓。…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臣闻地广者栗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旒,故能就其 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今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 得也
24 艺术风格: 1、议论驰骋,气势奔放;晓之以理,说之以利害; 2、排比铺陈,富于文采;首尾呼应,条理清晰; 3、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趋向于骈偶化,被后人 称为 “骈体初祖”。 例文: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 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 鼓。…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 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今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 得也
三、李斯的悲剧结局:牵犬东门岂可得乎? ★是对死亡的不动声色,对生命的大彻大悟,生命 最后时刻的调侃和黑色幽默; ★以狂狷的方式对其追逐权力的终身选择所进行 的彻底的全面否定; ※西晋陆机: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东门大”与“华亭鹤”的时代意义
25 三、李斯的悲剧结局: 牵犬东门岂可得乎? ★ 是对死亡的不动声色,对生命的大彻大悟,生命 最后时刻的调侃和黑色幽默; ★ 以狂狷的方式 对其追逐权力的终身选择所进行 的彻底的全面 否定; ※ 西晋陆机: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 “东门犬” 与 “华亭鹤”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