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教师设计这些习题一定要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分层设计、区别对待,真正做到使“优生吃饱, 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 4.说程序要“精” 说课堂教学程序与前三项比起来,应说得详细些,因为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和安排既是说课的出发点,又是落 脚点,是贯穿整个说课过程的一条主线。但说课毕竟不同于授课,因它面对的是与说课者水平相当的教师,因此说课 堂教学程序时无需将教案全搬出来,而要做到一个“精”字。具体地讲:一要说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环节;二要说 出处理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之间联系的方法;三要说出对每个环节、每个层次、每个步骤的设想和安排及这样设想和 安排的依据;四要说出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关键点的理由和方法;五要说出习题设计和板书以及设计的意 图、目的和理论依据。只要将以上五方面用最精炼的语言说出,使人听明白,即可达到教研交流的目的。说课,作为 教硏活动的一种形式,它要求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只要深钻标准,细研方法,优选习题,精琢程序,就能 保证说课质量;只要持之以恒,坚持说课,就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改形势 1位置 1位置教案 位置 第1课时 施教者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能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导入 1、我们全班有3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 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 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 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 上,指名回答)
11 同时,教师设计这些习题一定要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分层设计、区别对待,真正做到使“优生吃饱, 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 4.说程序要“精” 说课堂教学程序与前三项比起来,应说得详细些,因为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和安排既是说课的出发点,又是落 脚点,是贯穿整个说课过程的一条主线。但说课毕竟不同于授课,因它面对的是与说课者水平相当的教师,因此说课 堂教学程序时无需将教案全搬出来,而要做到一个“精”字。具体地讲:一要说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环节;二要说 出处理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之间联系的方法;三要说出对每个环节、每个层次、每个步骤的设想和安排及这样设想和 安排的依据;四要说出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关键点的理由和方法;五要说出习题设计和板书以及设计的意 图、目的和理论依据。只要将以上五方面用最精炼的语言说出,使人听明白,即可达到教研交流的目的。说课,作为 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它要求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只要深钻标准,细研方法,优选习题,精琢程序,就能 保证说课质量;只要持之以恒,坚持说课,就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改形势。 1 位置 1 位置 教案 课 题 位 置 第 1 课时 施教者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能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 33 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 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 教学例 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 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 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 上,指名回答)
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 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 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 (投影讲评) 、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 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 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在学生解决“你能指 课后反思 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这个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教师是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的”,并注意引导学 生将教师的表述“第几列,第三行的同学”与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中亮红灯的位置联系起来 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用数对表示一些同学的位置或者给 出一些表示座位的数对,让学生说出这些位置上的学生的名字。 最后,要使学生明确用数对表示位置,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课题 位置 第2课时 施教者
12 2、 小结例 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 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 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 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 教学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 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 1 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 (投影讲评) 三、练习 1、 练习一第 4 题 (1) 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 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 练习一第 3 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 练习一第 6 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 A 向右平移 5 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 A 再向上 平移 5 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 照点 A 的方法平移点 B 和点 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 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 1、2、5、7、8 题。 课 后 反 思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在学生解决“你能指 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这个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教师是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的”,并注意引导学 生将教师的表述“第几列,第三行的同学”与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中亮红灯的位置联系起来。 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用数对表示一些同学的位置或者给 出一些表示座位的数对,让学生说出这些位置上的学生的名字。 最后,要使学生明确用数对表示位置,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课 题 位 置 第 2 课时 施教者
1、知道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示意图找到位置。 教学目标 2、理解可以用一组数来确定位置关系,通过确立一个坐标图形来找准方位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数学的亲切感,把位置关系的学习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示意图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实物等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学生回顾在生活所见的示意图,回答教师问题,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以及具体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情景联系,充 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例题展示。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明白示意图,初步了解题目中的每个位置是用一个坐标的形式来表示 的,每一个游览区和一对数相对应。 2、学生可提问质疑,可小组讨论,可互相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示意图,知道它们是如何标示各区域所在位置的。 小结: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就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 每个小区域所对应的数值就是整个动物园这个大范围的一个坐标点。通过 这些坐标点,我们就能够确定某个游览区的具体位置。 3、组织学生说说其他场馆的位置,同时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场馆位置与坐标中各点对应的关系 5、练习:在图上标出这些场馆的位置。 6、小结:通过例题我们把一个区域的示意图用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对应 的坐标位置就可以确定所要找的地方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理解位置与坐标中数值的对应关系,明白是 对应关系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知识 出示练习,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 应用 四、反馈练习
13 教学目标 1、知道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示意图找到位置。 2、理解可以用一组数来确定位置关系,通过确立一个坐标图形来找准方位。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数学的亲切感,把位置关系的学习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示意图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实物等。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学生回顾在生活所见的示意图,回答教师问题,。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以及具体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情景联系,充 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 1、出示例 2。 学生读题,明白示意图,初步了解题目中的每个位置是用一个坐标的形式来表示 的,每一个游览区和一对数相对应。 2、学生可提问质疑,可小组讨论,可互相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示意图,知道它们是如何标示各区域所在位置的。 小结: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就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 每个小区域所对应的数值就是整个动物园这个大范围的一个坐标点。通过 这些坐标点,我们就能够确定某个游览区的具体位置。 3、组织学生说说其他场馆的位置,同时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场馆位置与坐标中各点对应的关系。 5、练习:在图上标出这些场馆的位置。 6、小结:通过例题我们把一个区域的示意图用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对应 的坐标位置就可以确定所要找的地方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理解位置与坐标中数值的对应关系,明白是一一 对应关系。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知识。 出示练习,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 应用。 四、反馈练习
五、课堂总结 在练习中,要紧紧把握图形,从题目入手,寻找位置与坐标数值的对应关系,明 确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互相判断对方。 六、作业: 课堂作业本 以教材的主题图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以不 认识大部分同学的实际前提下,老师要找一个学生该如何来表达?这个问题入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学生出现许多描述位置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接着通过寻找几种方 课后反思 法的相同之处,得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数对来表示一个人的具体位置。明确表示一个具体的位置需要两 个数。通过说一说自己的位置,指名写他人的位置,写出数对找人等活动,充分建立起二维空间,用数 对来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的概念。 整节课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统一。从而体会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必要性和简约性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1位置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 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
14 五、课堂总结。 在练习中,要紧紧把握图形,从题目入手,寻找位置与坐标数值的对应关系,明 确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互相判断对方。 六、作业: 课堂作业本。 课 后 反 思 以教材的主题图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以不 认识大部分同学的实际前提下,老师要找一个学生该如何来表达?这个问题入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学生出现许多描述位置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接着通过寻找几种方 法的相同之处,得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数对来表示一个人的具体位置。明确表示一个具体的位置需要两 个数。通过说一说自己的位置,指名写他人的位置,写出数对找人等活动,充分建立起二维空间,用数 对来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的概念。 整节课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统一。从而体会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必要性和简约性,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1 位置 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 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 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
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 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 的经验。教材在编排上不但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了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例如,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 的座位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 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呈现丰富的生活情境并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材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生活情境。例如,联系国际象棋的棋盘,让学生确定棋子的位置:通过呈现地图册中的 某一页,让学生了解在地图册中如何确定一个地点所在的位置。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 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教材还在“生活中的数学”中介绍了在围棋盘上用19条横线和19条纵 线确定棋子位置及地球上用经线和纬线确定地点位置的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还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例如,练习一中的第6题,联系图形的平移,让学生用数对确定图形平移后顶 点所在的位置;第7题,联系方位的知识,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数据描述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及行走路线或根据建筑物的 实际方位在图中标出建筑物所在位置。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体会这些数学内 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并通过前几个年级的学习也获得了确定物体位置方面的 许多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15 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 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 的经验。教材在编排上不但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了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例如,例 1 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 的座位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 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 呈现丰富的生活情境并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材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生活情境。例如,联系国际象棋的棋盘,让学生确定棋子的位置;通过呈现地图册中的 某一页,让学生了解在地图册中如何确定一个地点所在的位置。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 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教材还在“生活中的数学”中介绍了在围棋盘上用 19 条横线和 19 条纵 线确定棋子位置及地球上用经线和纬线确定地点位置的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还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例如,练习一中的第 6 题,联系图形的平移,让学生用数对确定图形平移后顶 点所在的位置;第 7 题,联系方位的知识,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数据描述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及行走路线或根据建筑物的 实际方位在图中标出建筑物所在位置。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体会这些数学内 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建议 1.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并通过前几个年级的学习也获得了确定物体位置方面的 许多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