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休闲活动增多,农民享受“休闲假日”,在国内四处游玩。就农业社会而言,日本的入学率非常 高。1868年,43%的男孩和10%的女孩入学就读,学习阅读和算术。超过一半的成人具备读写能 力。以求知和消遣为目的的阅读行为十分普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书籍太贵买不起,但他们可以从 书店租借图书。1808年,仅江户一地就有656家租书店,为大约10万户居民(差不多是当地人口的 一半)提供图书。教育普及率较高,很可能是因为日本经济的商业化程度较高,这为日后的腾飞打下 全了基础。 德川川时期的日本在工程和管理方面成就斐然,从位于长崎的首家钢铁铸造厂就可以看出。促 济 进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军事需要。1808年,“菲顿号”进入长崎港,意图攻击荷兰人的运输船 只。“菲顿号”威胁说,如果不满足他们的条件,就要轰炸港口。当时日本人缺少用于防卫的火炮, 中因为他们没有可以铸造炮管的熔炉。后来成为长崎统治者的锅岛直正对西方科学抱有极大热情,他建 立起一支团队来创建火炮铸造厂。团队成员既有专家,也有精通铸铁的工匠。他们翻译了一本描述莱 顿市铸造厂的荷兰语图书,照搬对方的做法。1850年,他们成功建造了一台反射炉。三年后,他们 开始铸造火炮。1854年,长崎团队从英国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后膛装填式阿姆斯特朗火炮,并加以 仿制。到1868年时,日本已经有11台熔炉用于铸铁。 明治维新 1839年,英国向中国发起攻击,意图迫使中国放开对鸦片进口的限制,因为鸦片是东印度 公司利润最高的产品之一。1842年中国战败,贩卖毒品的帝国主义如愿以偿。日本会是下一个被征
服的对象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于1853年率领四艘军舰抵达日本,他要求 日本解除对外贸活动的限制。由于缺少现代化的海军力量,日本被迫同意,随后与美国、英国、法国 和俄国签订条约。日本迫切需要一支具有足够实力的军队。德引川幕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日本的安 全,但在许多人看来,这些措施远远不够,并且来得太晚。 1867年,明治天皇登基。改革派发动了一场政变,末代德川将军被迫放弃权力。改革派的 全口号是“富国强兵”。 球 新政权采取了全面的改革措施。所有封建领地都被“交给”天皇,全国190万武士的收入变 济 成了政府债券。社会的四个阶层被废除,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得到确认, 现代产权形式得以创立。封建时期的赋税改为向国家政府缴纳的土地税。19世纪70年代,这项税收 占国家收入的绝大部分。1873年,日本引入普遍兵役制,建立起一支西式军队。这进一步侵蚀了武 版 士阶层的特权,之前只有武士才能携带武器。1890年,日本施行首部宪法,以普鲁士为模板,建立 君主立宪制。 从一个小问题可以看出明治时期日本社会的剧烈变革,那就是时间的测算。过去日本的计时 器将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划分为6个时辰,然后将日落到第二天日出的时间划分为另外6个时辰。因 此,白天和晚上的时辰并不相等。而且,一年之中,每个时辰的确切时间也在不断变化。德川时期的 钟表匠凭借着聪明才智,将西方的机械钟改造成适合日本时辰的计时器。1873年,日本的第一条铁 路竣工,明治政府遇到了麻烦:他们必须发布铁路时刻表。政府并没有采用复杂的时刻表,列出一年
之内不断变化的火车出发和到站的时间,而是废除了传统的时辰计时法,代之以西方的24小时计时 法。现代交通需要现代时间。 明治时期的经济发展 明治政府本想借鉴西欧和北美取得成功的标准模式来发展经济,但只引入了其中两项政策。 第一项是通过废除领地间的关税建立起全国性市场,并且修建铁路网。第二项是普及教育。1872 全年,日本政府开始推行义务制小学教育。到1900年,90%的学龄儿童入学就读。政府还创办了一些 球 中学和大学,但数量有限,竞争非常激烈。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前往国外学习。因此,相比其他贫困国 济 家,日本发展教育的时间要早得多。表6将日本与印尼作了比较,后者可以作为亚洲和非洲州大多数国 家的代表。到19世纪晚期,在校学习的日本人占到总人口的相当大的比重(10.8%);到二战时, 中这一比重更是达到了现代水平(19.7%)。印尼的情况正好相反,比日本落后了好几代。大众教育是 版 日本成功采用现代技术的重要原因。 标准发展模式的其他部分—投资银行和保护性关税—推行的难度更大。德川时期的日 ∽ 本没有任何机构能起到现代银行的作用。明治时期从一开始就建立了银行,但银行体系很混乱。日本 花了五十年时间才参照德国模式发展出一套银行体系。在明治时期,由于银行业尚未完善,风险投资 的功能由国家来完成。 表6在校学习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
日本 印尼 1870年 2.5% 0.1% 1880年 6.7% 0.1% 养 1900年 10.8% 0.4% 舞 1913年 14.1% 1.1% 1928年 17.5% 2.8% 必 1940年 19.7% 3.4% ) 1950年 22.3% 7.0% 1973年 17.2% 13.6% 1989年 18.8% 23.9% 1866年西方列强迫使日本签订条约,将最高关税定为5%,因此日本不可能利用关税来保护
本国的工业发展。政府转而采取“针对性工业政策”来直接干预经济。其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是内务 省和产业省,它们负责引进现代科技。19世纪七八十年代,产业省建立起日本的铁路网和电报通信 体系。起初由外国技师来指导这些项目,之后日本政府在大阪建立起一所学校,专门培养日本工程 师。在这批人员学成毕业后,日本迅速摆脱了对外国技师的依赖。日本人之所以亲自掌管这些项目,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确保采购政策有利于日本工业的发展。例如,日本的制陶企业接到了政府订单, 全为电报线路制造绝缘材料。日本的工业陶瓷产业就此诞生。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务省和产业省制定政策的基本前提是日本经济无法按照既定速度来 济 引进现代技术,因此政府必须出面扮演企业家的角色。当时日本政府建立了国有的矿场和工厂,使用 先进的进口机械,但大多数尝试在商业上都失败了。例如,富冈缫丝厂于1872年建立,使用法国机 中械和蒸汽动力,但一直亏本。19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卖掉了大多数国有产业,寄望于各家企业能 版 够在政府设置的框架内自行决定经营事宜。日本企业最终解决了进口技术的难题,办法是通过技术改 造,使之适应日本国情。 日本还面临着一个难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现代技术对于机械和工 厂的具体规格有着严格要求,但这些规格专为西方企业设计,针对的是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到19 世纪晚期,西方国家的工资水平远高于日本,因此西方的技术设计使用了大量资本和原材料以节省劳 动力。然而这一思路并不适合日本,最终导致了成本过高。一些国家继续使用不适合本国国情的西方 技术,但日本人采取了更富创造性的应对措施:他们改进了西方技术,使之在低工资水平的经济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