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镇2008-2009学年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 七年级语文试题 红岩二中高级教师毕中明 四总分 (一)(二)(三) 本试卷共四大题,含25个小题,满分12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语文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含1—7小题,1-6题每题2分,7 小题8分,共20分) 1、下列注音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忍俊不禁(jin)憩息(qi)引吭(hang)络绎不绝(yi) B、恫吓(he)怒不可遏(e)怡然自得(yi)二千石(shi) C、以遗权贵(yi)鲜有人知(xian)案牍(du)蛰伏(zhe) D、贻误战机(yi)铃听(ling)髙瞻远瞩(zhu)无计于事(j) 2、下列成语书写无误的一项()2分 A、招摇过市手屈一指小巧玲珑因地制宜 B、我行我素家喻户晓乐不可支津津有味 C、别具匠心水泄不通爱不湿手如醉如痴 D、豁然开朗言归于好相提并论刻勤克俭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融融泄泄(快乐的样子)窥伺(暗中观察)引经据典(引用) B不胜其烦(能够承受)束手无策(捆绑)驯服(服从) C家喻户晓(比喻)贻误战机(耽误)先发制人(制服) D相提并论(一起)栖息(停留)鞭长莫及(达到)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人是否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将会影响将来 事业的发展。 B抗洪抢险期间,驻扎在我校的解放军,时刻严阵以待,基本全部 都没有休息 C蚂蚁是一种过集体生活的昆虫,内部有严格的分工 D他主动要求参加保护野生动物打击乱砍滥伐,监督环境安全。 5读完下列文段,括号中应填入的内容顺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爱心是( ),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 b ),使人濒(c)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d),使人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安慰 A、a沙漠中的一泓清泉b一片的冬日的阳光c.bind.一首飘
- 1 - 红岩镇 2008—2009 学年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 七年级语文试题 红岩二中高级教师 毕中明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一) (二) (三) 本试卷共四大题,含 25 个小题,满分 120 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含 1—7 小题,1—6 题每题 2 分,7 小题 8 分,共 20 分) 1、下列注音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忍俊不禁.(jìn) 憩.息(qì) 引吭.(háng) 络绎.不绝(yì) B、恫吓.(hè) 怒不可遏.(è) 怡.然自得(yí) 二千石.(shí) C、以遗.权贵(yí)鲜.有人知(xiǎn) 案牍.(dú)蛰.伏(zhé) D、贻.误战机(yí)铃.听(líng)高瞻远瞩.(zhú)无计.于事(jì) 2、下列成语书写无误的一项( )2 分 A、招摇过市 手屈一指 小巧玲珑 因地制宜 B 、我行我素 家喻户晓 乐不可支 津津有味 C、别具匠心 水泄不通 爱不湿手 如醉如痴 D、 豁然开朗 言归于好 相提并论 刻勤克俭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融.融.泄.泄.(快乐的样子)窥.伺(暗中观察)引.经据典(引用) B 不胜.其烦(能够承受)束.手无策(捆绑)驯.服.(服从) C 家喻.户晓(比喻)贻.误.战机(耽误)先发制.人(制服) D 相提并.论(一起) 栖.息(停留) 鞭长莫及.(达到)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 A 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人是否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将会影响将来 事业的发展。 B 抗洪抢险期间,驻扎在我校的解放军,时刻严阵以待,基本全部 都没有休息。 C 蚂蚁是一种过集体生活的昆虫,内部有严格的分工。 D 他主动要求参加保护野生动物,打击乱砍滥伐,监督环境安全。 5.读完下列文段,括号中应填入的内容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爱心是( a ),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 ( b ),使人濒( c )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 d ),使人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安慰。 A 、a 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b 一片的冬日的阳光 c . bīn d.一首飘
荡在夜空的歌谣 B、a一片的冬日的阳光b沙漠中的一泓清泉cbin 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 C、a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b一片的冬日的阳光 c bin d 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D、a沙漠中的一泓清泉b一片的冬日的阳光 c pin d 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 6、下列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 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 闲适恬淡的心情 C、第三句点题,以半夜说明世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 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 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7、根据提示填空。共8分(其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一④必 做,⑥、⑤任选一题作答即可。) (1)、夕阳西下 (2)、 ,无案牍之劳形。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 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时序交替,又赋有新事物必将 代替旧事物哲理的诗句是 (5)、古代诗歌中有很多抒发思乡之情的名句,请你写出完整的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句,已成为远隔千山万水 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之作
- 2 - 荡在夜空的歌谣。 B 、a 一片的冬日的阳光 b 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c bīn d 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 C 、a 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 b 一片的冬日的阳光 c bīn d 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D 、a 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b 一片的冬日的阳光 c pín d 一 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 6、下列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 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 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 闲适恬淡的心情。 C、第三句点题,以半夜说明世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 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 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7、根据提示填空 。 共 8 分(其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④必 做,⑥、⑤任选一题作答即可。) (1)、夕阳西下, 。 (2)、 ,无案牍之劳形。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 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时序交替,又赋有新事物必将 代替旧事物哲理的诗句是 , 。 (5)、古代诗歌中有很多抒发思乡之情的名句,请你写出完整的一 句 , 。 ( 6) 《 送 杜 少 府 之 任 蜀 州 》 中 , “ , 。”句,已成为远隔千山万水 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之作
语文综和运用6分 8、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过母亲节,泰国是8月12日,法国是5月的 最后一个星期日,多数国家都是把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当作母亲节 有人提议,我国也应该设立自己的母亲节,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报达 母亲的养育之恩。 (1)、你觉得该不该设立我国自己的母亲节,如果设立定在什么时 间好,为什么?3分 (2)假如你在母亲节这一天,给妈妈洗一洗脚,请你写出你给母亲 洗脚前最想说的话。3分 阅读理解44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 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岀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2分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10、翻译文言语句。2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11、理解填空。5分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这一结句表达了作者
- 3 - 二.语文综和运用 6 分 8、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过母亲节,泰国是 8 月 12 日,法国是 5 月的 最后一个星期日,多数国家都是把 5 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当作母亲节。 有人提议,我国也应该设立自己的母亲节,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报达 母亲的养育之恩。 (1)、你觉得该不该设立我国自己的母亲节,如果设立定在什么时 间好,为什么?3 分 。 (2)假如你在母亲节这一天,给妈妈洗一洗脚,请你写出你给母亲 洗脚前最想说的话。3 分 。 三、阅读理解 44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2 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 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2 分 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 香远益.清 ( ) 10、翻译文言语句。2 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理解填空。5 分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___ ”, 这一结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12、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 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3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20分 珍珠与蚌(莫洛)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一颗珍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它原来就是一粒沙,一一你是知道的。 粒砂,只不过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它掉入蚌壳里;它不知道自 己的棱角,自己的坚硬,可是却给蚌带来了痛苦,一一你可以想象 片灰屑飞进你的眼睛,你会有一种如何的感觉。一一于是蚌要挤 出它,或者消灭它;然而它没有被挤出,也不会消灭,它钉住在蚌 壳里面,永远给蚌以痛苦。于是在无可奈何之中,蚌以它的唇,以 它的肌肉,磨它,舐它,卷动拭擦它,而且也以涎沫洗它,浸它 润滑它。大海的时间在浪涛的呼啸中过去……悠长的时间过去了, 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它变成圆润,光滑,坚硬,半透明,泛着 淡淡的暗光,一种永恒不变的光泽。 ③哦,一颗珍珠完成了。 ④一颗珍珠吗?不,它本质上是一粒砂;但它却已成为一颗不 变色泽的珍珠了 ⑤是永恒的光泽,不变的光泽;但它却一样保有它自己的砂的 土色,只不过它会闪柔和美丽的光,闪朴素而真实的光。 ⑥但它已有永久的价值了 ⑦请你记取,从一粒砂到一颗珍珠的过程。 ⑧可是你也会这样想着吧,砂,它并不是立意要变成一颗珍珠 所以它才向蚌的怀里投入,把生命的光辉求助于蚌;它在投入蚌壳 之前和之后都没有想到,然后却于无意中给了它以成为珍珠的机缘 ⑨你也会这样想着吧,蚌,它并非有心要制造一颗珍珠,它根 本没有发现自己惊人的天才;也并非愿意和痛苦作伴,它坚执的生 命中却一心想排除痛苦,掉队给它以不安的刺激的砂粒;然而在斗
- 4 - 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2、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 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 )现代文阅读 20 分 珍珠与蚌 (莫洛)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一颗珍珠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它原来就是一粒沙,——你是知道的。 一粒砂,只不过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它掉入蚌壳里;它不知道自 己的棱角,自己的坚硬,可是却给蚌带来了痛苦,——你可以想象; 一片灰屑飞进你的眼睛,你会有一种如何的感觉。——于是蚌要挤 出它,或者消灭它;然而它没有被挤出,也不会消灭,它钉住在蚌 壳里面,永远给蚌以痛苦。于是在无可奈何之中,蚌以它的唇,以 它的肌肉,磨它,舐它,卷动拭擦它,而且也以涎沫洗它,浸它, 润滑它。大海的时间在浪涛的呼啸中过去……悠长的时间过去了, 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它变成圆润,光滑,坚硬,半透明,泛着 淡淡的暗光,一种永恒不变的光泽。 ③哦,一颗珍珠完成了。 ④一颗珍珠吗?不,它本质上是一粒砂;但它却已成为一颗不 变色泽的珍珠了! ⑤是永恒的光泽,不变的光泽;但它却一样保有它自己的砂的 土色,只不过它会闪柔和美丽的光,闪朴素而真实的光。 ⑥但它已有永久的价值了! ⑦请你记取,从一粒砂到一颗珍珠的过程。 ⑧可是你也会这样想着吧,砂,它并不是立意要变成一颗珍珠, 所以它才向蚌的怀里投入,把生命的光辉求助于蚌;它在投入蚌壳 之前和之后都没有想到,然后却于无意中给了它以成为珍珠的机缘 了。 ⑨你也会这样想着吧,蚌,它并非有心要制造一颗珍珠,它根 本没有发现自己惊人的天才;也并非愿意和痛苦作伴,它坚执的生 命中却一心想排除痛苦,掉队给它以不安的刺激的砂粒;然而在斗
争的过程中,它却连自己也难置信。一颗世间罕异的珍珠已由它完 成了! ⑩采珠的人将珠取去,将蚌壳搁弃在海滩上。蚌虽死了,衷心 却是得到安慰了。 然而你会知道,世界上,砂多,珍珠是很少的;浅海中,许多 蚌都因时间给它的衰老而腐烂了肉;而完成珍珠的却是不多的。 于是我想起你来了。 我说:让你的生命的唇坚执地舐咀着痛苦,你来完成珍珠一样 的人生,珍珠一样的永恒的光泽。 我说了珍珠和蚌,但我希望你接着就能想到人、时代生命 的真实。 1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砂没有离开蚌 却改变了”。“砂”改变了什么?3分 14、摘录第二段“珍珠孕育过程”的关键动词,4分 砂 15、第十二段中的“你”指谁?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 么作用?3分 16、第十段中写出了“蚌虽死,衷心却是得到安慰了”。请说说 蚌”得到了哪些安慰?3分 17、结合第十四段,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与环 境有怎样的关系?4分
- 5 - 争的过程中,它却连自己也难置信。一颗世间罕异的珍珠已由它完 成了! ⑩采珠的人将珠取去,将蚌壳搁弃在海滩上。蚌虽死了,衷心 却是得到安慰了。 然而你会知道,世界上,砂多,珍珠是很少的;浅海中,许多 蚌都因时间给它的衰老而腐烂了肉;而完成珍珠的却是不多的。 于是我想起你来了。 我说:让你的生命的唇坚执地舐咀着痛苦,你来完成珍珠一样 的人生,珍珠一样的永恒的光泽。 ……我说了珍珠和蚌,但我希望你接着就能想到人、时代生命 的真实。 1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砂没有离开蚌, 却改变了”。 “砂”改变了什么? 3 分 。 14、摘录第二段“珍珠孕育过程”的关键动词,4 分 砂: 蚌: 15、第十二段中的“你”指谁?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 么作用? 3 分 。 16、第十段中写出了“蚌虽死,衷心却是得到安慰了”。请说说 “蚌”得到了哪些安慰?3 分 。 17、结合第十四段,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与环 境有怎样的关系?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