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初三教学调研试卷 语文 2019.04 注意事项: 1.本调研卷满分130分,调研时间150分钟; 2.所有的答案均应书写在答题卡上,请按照题号顺序答在相应的位置,超出答题区域书写 的答案无效;书写在试题卷上、草稿纸上的答案无效 3.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保持答题卡卷面清洁, 第一部分(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曾先后出任苏州刺史。有学者认为,苏州文风 之盛,与他们前f山(▲)后继的推动是分不开的。韦应物不忘民间疾苦,大有甘为孺子牛 的精神,赢得了苏州人的爱戴,世世代代敬称他为“韦苏州”。白居易在唐代诗人中_A (首当其冲/首屈一指),他在苏州大兴水利,遍植桃李,给后世留下了一条_B_(别具特 色/别开生面)的山塘街,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能 tai(▲)然处之,到任后清正lian(▲)洁,勤政爱民,百姓对他的政绩也是bao(▲) 奖有加。风雨沧桑,岁月更迭,三位诗人治苏州,已成为千古美谈。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①前fu(▲)后继②tai(▲)然处之③lin(▲)洁④bo(▲)奖 (2)根据语境,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B处。(2分) A处的词语是 B处的词语是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者、篇名。(10分) (1)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2)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悠然见南山。 《饮酒》) (4)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 览众山小。(杜甫《▲》) (8)李白的《行路难》一诗中,“▲ ▲”两句表明尽管前路 障碍重重,但诗人坚信终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3.名著阅读。(5分) (1)下面语段中所提到的“这颗行星”指的是哪里?为什么此时小王子说自己“很孤 独”?(3分) 你们是什么人?”小王子问。 “你们是什么人……你们是什么人……你们是什么人……”回音又回答道。 “请你们做我的朋友吧,我很孤独。”他说
2018~2019 学年初三教学调研试卷 语 文 2019.04 注意事项: 1. 本调研卷满分 130 分,调研时间 150 分钟; 2. 所有的答案均应书写在答题卡上,请按照题号顺序答在相应的位置,超出答题区域书写 的答案无效;书写在试题卷上、草稿纸上的答案无效; 3. 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保持答题卡卷面清洁。 第一部分 (24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 分) 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曾先后出任苏州刺史。有学者认为,苏州文风 之盛,与他们前fù(▲)后继的推动是分不开的。韦应物不忘民间疾苦,大有甘为孺子牛 的精神,赢得了苏州人的爱戴,世世代代敬称他为“韦苏州”。白居易在唐代诗人中 A (首当其冲/首屈一指),他在苏州大兴水利,遍植桃李,给后世留下了一条 B (别具特 色/别开生面)的山塘街,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能 tài(▲)然处之,到任后清正lián(▲)洁,勤政爱民,百姓对他的政绩也是bāo(▲) 奖有加。风雨沧桑,岁月更迭,三位诗人治苏州,已成为千古美谈。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①前fù( ▲ )后继 ②tài( ▲ )然处之 ③lián( ▲ )洁 ④bāo( ▲ )奖 (2)根据语境,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B处。(2分) A处的词语是 ▲ B处的词语是 ▲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者、篇名。(10分) (1)但愿人长久, ▲ 。(苏轼《水调歌头》) (2)潮平两岸阔, ▲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 ,悠然见南山。( ▲ 《饮酒》) (4)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 。”(《论语》) (7) ▲ ,一览众山小。(杜甫《 ▲ 》) (8)李白的《行路难》一诗中,“ ▲ , ▲ ”两句表明尽管前路 障碍重重,但诗人坚信终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3.名著阅读。(5 分) (1)下面语段中所提到的“这颗行星”指的是哪里?为什么此时小王子说自己“很孤 独”?(3 分) “你们是什么人?”小王子问。 “你们是什么人……你们是什么人……你们是什么人……”回音又回答道。 “请你们做我的朋友吧,我很孤独。”他说
我很孤独……我很孤独……我很孤独……”回音又回答着 小王子想道:“这颗行星真奇怪!它上面全是干巴巴的,而且又尖利又咸涩,人 们一点想象力都没有。他们只是重复别人对他们说的话……在我的家乡,我有一朵花 她总是自己先说话……” (2)近期,“西游纪念馆”准备征集西游宝物,你准备推选下面哪一件宝物?请说说它的 神奇之处,并概述相应情节。(2分) 1号宝物:玉净瓶 2号宝物:如意金箍棒 3号宝物:芭蕉扇 我推选▲号宝物,理由 4.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右图是关于 “世界读书日”的一张宣传海报,请说说它的创 让这击更精彩! 作意图。(3分) 世界读书日 第二部分(46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5-6题。(6分) 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棡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首词写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5.请赏析“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一句的表达效果。(3分) 6.“断香残酒情怀恶”,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寄情于酒。其实,很多文人也是如此。请分别 写出以下诗句中“酒”所蕴含的情感。(3分)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12分)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 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我很孤独……我很孤独……我很孤独……”回音又回答着。 小王子想道:“这颗行星 ....真奇怪!它上面全是干巴巴的,而且又尖利又咸涩, 人 们一点想象力都没有。他们只是重复别人对他们说的话……在我的家乡,我有一朵花。 她总是自己先说话……” ▲ (2)近期,“西游纪念馆”准备征集西游宝物,你准备推选下面哪一件宝物?请说说它的 神奇之处,并概述相应情节。(2 分) 1 号宝物:玉净瓶 2 号宝物:如意金箍棒 3 号宝物:芭蕉扇 我推选 ▲ 号宝物,理由: ▲ 4.每年 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 右图是关于 “世界读书日”的一张宣传海报,请说说它的创 作意图。(3 分) ▲ ▲ ▲ ▲ 第二部分 (46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 5~6 题。(6 分) 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首词写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5.请赏析“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一句的表达效果。(3 分) ▲ 6.“断香残酒情怀恶”,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寄情于酒。其实,很多文人也是如此。请分别 写出以下诗句中“酒”所蕴含的情感。(3 分)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9 题。(12 分)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 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二)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 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 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 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 “皆解鞍下马!”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 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①中贵人:有地位、受宠信的宦官。②纵:放马奔驰。③陈:同“阵”,这里指布阵。 7.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并填在相应空格处。(4分) 加点字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字义选项 (1)三人还射 A.返回B.环绕C.回头,回身 反而 (2)即有急,奈何?|A.走近,接近B.如果C.即使D.就,就是 (3)今皆解鞍以示不走A.认为,以为B.因为C.用 D.表目的,相当于“用来”、“以便” (4)胡皆引兵而去 拉弓B.延长C.引导,诱导D.率领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2)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9.战场,是对将领智慧的考验。请结合两则选文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曹刿和李广的智慧 分别体现在哪里。(4分)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10~-13题。(11分 材料一:未来,新闻写作机器人将会被普遍运用。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 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需要媒体从纷繁的大数据 中挖掘报道,这将使新闻写作机器人的优势得以突显。新闻写作机器人还可以满足受众的 个性化阅读需求,能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处理 那些重大而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新闻写作机器人也更为迅捷、精准,通过实 时数据检测、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就能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 材料二:在A(人工智能)席卷各大行业的浪潮下,写作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曾 度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孤岛。然而,这座孤岛也被AI浪潮“侵门踏户”了。但是,使用A 技术进行新闻写作也有它的局限性。要让A学会写作,必须要锁定某个特定应用目标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二)中贵人①将骑数十纵②,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 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③。广之百骑皆大恐,欲 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 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 “皆解鞍下马!”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 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 ①中贵人:有地位、受宠信的宦官。②纵:放马奔驰。③陈:同“阵”,这里指布阵。 7.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并填在相应空格处。(4 分) 加点字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字义选项 (1)三人还.射 A.返回 B.环绕 C.回头,回身 D.反而 ▲ (2)即.有急,奈何? A.走近,接近 B.如果 C.即使 D.就,就是 ▲ (3)今皆解鞍以.示不走 A.认为,以为 B.因为 C.用 D.表目的,相当于“用来”、“以便” ▲ (4)胡皆引.兵而去 A.拉弓 B.延长 C.引导,诱导 D.率领 ▲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1)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 (2)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 9.战场,是对将领智慧的考验。请结合两则选文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曹刿和李广的智慧 分别体现在哪里。(4 分) ▲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 10~13 题。(11 分) 材料一:未来,新闻写作机器人将会被普遍运用。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 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需要媒体从纷繁的大数据 中挖掘报道,这将使新闻写作机器人的优势得以突显。新闻写作机器人还可以满足受众的 个性化阅读需求,能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处理 那些重大而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新闻写作机器人也更为迅捷、精准,通过实 时数据检测、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就能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 材料二:在 AI(人工智能)席卷各大行业的浪潮下,写作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曾一 度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孤岛。然而,这座孤岛也被 AI 浪潮“侵门踏户 ....”了。但是,使用 AI 技术进行新闻写作也有它的局限性。要让 AI 学会写作,必须要锁定某个特定应用目标
进行大量资料搜集和模型训练;训练范围拉得越大,则训练的成效与精确度往往会越差。 目前A技术只能在风格类似、词汇量使用范围较小的领域完成文本生成。此外,如要创 作那些富于创造力和思辨能力的文章,A就无能为力了。 材料三:受技术的限制,当下的“人工智能+写作”整体还比较初级,一方面需要人 力的参与:另一方面,机器人在自然语言的处理、理解方面都还存在着障碍。机器人只是 通过大数据分析,学会了某些词汇和语法,而对写出来的内容其实并不真正理解。举例来 说,就像2013年上映的人工智能科幻电影《Her》一样,当女主角说出“我爱你”的时候, 她只是发出了音节,却完全理解不了背后的情感。人类丰富、细膩的情感,是冰冷的机器 无法体会的。这也是A丨技术将要面临的挑战 材料四 A工留距 奇点 1950 “技术点”没想的人工暂能发展的时间线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新闻写作机器人可以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进而影响用户的阅读习惯。 B.如果不能进行大量资料搜集和模型训练,机器人则无法完成写作。 C.当前“人工智能+写作”的一大局限,就是只能应用于特定领域。 D.材料四中的“奇点”可以理解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力发展相当的一个点。 1].与传统记者相比,新闻写作机器人有哪些优势?请就相关材料进行概括。(3分) 12.请赏析“然而,这座孤岛也被AI浪潮‘侵门踏户’了”中加点词的妙处。(3分) 13.材料四设想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但在新闻写作领域这个设想未必能成为现实。请结 合相关材料,简述其理由。(3分)
进行大量资料搜集和模型训练;训练范围拉得越大,则训练的成效与精确度往往会越差。 目前 AI 技术只能在风格类似、词汇量使用范围较小的领域完成文本生成。此外,如要创 作那些富于创造力和思辨能力的文章,AI 就无能为力了。 材料三:受技术的限制,当下的“人工智能+写作”整体还比较初级,一方面需要人 力的参与;另一方面,机器人在自然语言的处理、理解方面都还存在着障碍。机器人只是 通过大数据分析,学会了某些词汇和语法,而对写出来的内容其实并不真正理解。举例来 说,就像 2013 年上映的人工智能科幻电影《Her》一样,当女主角说出“我爱你”的时候, 她只是发出了音节,却完全理解不了背后的情感。人类丰富、细腻的情感,是冰冷的机器 无法体会的。这也是 AI 技术将要面临的挑战。 材料四: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新闻写作机器人可以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进而影响用户的阅读习惯。 B.如果不能进行大量资料搜集和模型训练,机器人则无法完成写作。 C.当前“人工智能+写作”的一大局限,就是只能应用于特定领域。 D.材料四中的“奇点”可以理解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力发展相当的一个点。 11.与传统记者相比,新闻写作机器人有哪些优势?请就相关材料进行概括。(3 分) ▲ 12.请赏析“然而,这座孤岛也被 AI 浪潮‘侵门踏户 ....’了”中加点词的妙处。(3 分) ▲ 13.材料四设想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但在新闻写作领域这个设想未必能成为现实。请结 合相关材料,简述其理由。(3 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8题。(17分) 船的事 路明 ①我爸无意中说起,在他考入师范之前,有过一段在船厂当青工的经历,这触动了我 妈的浪漫神经。我妈想起小学时集体参观江南造船厂的情景:小朋友们排着队,仰头看高 大的船坞,江风阵阵,黄浦江船鳴。我妈托腮问,你们造什么船,万吨轮吗?我爸只好讪 讪地回答,水泥船啦。 ②小镇去上海有三条路。一是铁路,镇北的夏驾桥有一个小站,沪宁线上几班慢车在 此停靠。一条乡间小路通向夏驾桥,刮风一阵土,下雨一身泥。二是公路,在汽车站等候 县城发往安亭的班车,一路折腾到静安寺的外婆家,四五个小时过去了。三是水路,江南 水路通畅,坐船是传统的出行方式。 ③以前,小镇周边的村庄普遍种双季稻,冬天还要种一茬小麦或者油苿。一年收获三 回,肥料就不够用,农民摇着简易的水泥船,去上海郊区的粪站拉粪,一船能拉五吨。那 是庄稼人的宝贝。我爸初中毕业后插队当农民,也曾领受过几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两个壮劳动力轮流摇船,来回两天,算双工分。薄暮时分,河面倒映着晚霞,小船敫乃而 行,船桨荡开涟漪,两岸风景后退……以至后来老师教我们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 推开波浪”,我总会想到那诗情画意的场景 ④我小时候喜欢扒着桥栏,看往来的船只。最好看的是拖船,为首一艘马达突突,后 边跟着长长的一串,像蜈蚣一样,像火车一样。夏天,和小伙伴们捏着鼻子从桥顶往下跳, 溅起高高的水花。船老大高声骂,小猢狲,不要命了。 ⑤除了水泥船,农民家里还有一人宽的小木船,船身和船桨刷了桐油,靠人力划。镇 上有碾米厂、缫丝厂和榨油作坊。一大清早,小船摇曳,划开水道,送蚕茧来,送稻谷来, 送莱耔来。那样的日子,老街热闹得像过节一样。下午,男人醉倒在大大小小的酒馆里, 女人买了布和鞋,买了糖果和油盐酱醋,买了自动铅笔和彩色橡皮,独自划船回去,把老 街的一部分带回村里。 ⑥我妈在上海住院的那一年,我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放学后,我久久地坐在江边 看船。江风阵阵,空气里有鱼和河蚌的腥味。黄昏时,女人蹲在船头,用捡来的树枝生火, 升起明亮的蓝色的烟,和小镇人家的炊烟似乎不同。不一会,飘来红烧鲫鱼和威肉莱饭的 香味。两三岁大的船家小孩,捧着铁皮小碗,专心地吃饭,一对光脚在船沿晃荡。我饿了, 可是我不想走。这些随处停泊的船,这些生活在船上的人们,满足了一个南方孩子对游牧 生活的想象。在河道纵横的江南,他们才是最自由的 ⑦奶奶喊我回家吃饭了。我不吭声。让我的名字在风里多飖一会,像炊烟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4~18 题。(17 分) 船的事 路明 ①我爸无意中说起,在他考入师范之前,有过一段在船厂当青工的经历,这触动了我 妈的浪漫神经。我妈想起小学时集体参观江南造船厂的情景:小朋友们排着队,仰头看高 大的船坞,江风阵阵,黄浦江船鸣。我妈托腮问,你们造什么船,万吨轮吗?我爸只好讪 讪地回答,水泥船啦。 ②小镇去上海有三条路。一是铁路,镇北的夏驾桥有一个小站,沪宁线上几班慢车在 此停靠。一条乡间小路通向夏驾桥,刮风一阵土,下雨一身泥。二是公路,在汽车站等候 县城发往安亭的班车,一路折腾到静安寺的外婆家,四五个小时过去了。三是水路,江南 水路通畅,坐船是传统的出行方式。 ③以前,小镇周边的村庄普遍种双季稻,冬天还要种一茬小麦或者油菜。一年收获三 回,肥料就不够用,农民摇着简易的水泥船,去上海郊区的粪站拉粪,一船能拉五吨。那 是庄稼人的宝贝。我爸初中毕业后插队当农民,也曾领受过几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两个壮劳动力轮流摇船,来回两天,算双工分。薄暮时分,河面倒映着晚霞,小船欸乃而 行,船桨荡开涟漪,两岸风景后退……以至后来老师教我们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 推开波浪”,我总会想到那诗情画意的场景。 ④我小时候喜欢扒着桥栏,看往来的船只。最好看的是拖船,为首一艘马达突突,后 边跟着长长的一串,像蜈蚣一样,像火车一样。夏天,和小伙伴们捏着鼻子从桥顶往下跳, 溅起高高的水花。船老大高声骂,小猢狲,不要命了。 ⑤除了水泥船,农民家里还有一人宽的小木船,船身和船桨刷了桐油,靠人力划。镇 上有碾米厂、缫丝厂和榨油作坊。一大清早,小船摇曳,划开水道,送蚕茧来,送稻谷来, 送菜籽来。那样的日子,老街热闹得像过节一样。下午,男人醉倒在大大小小的酒馆里, 女人买了布和鞋,买了糖果和油盐酱醋,买了自动铅笔和彩色橡皮,独自划船回去,把老 街的一部分带回村里。 ⑥我妈在上海住院的那一年,我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放学后,我久久地坐在江边, 看船。江风阵阵,空气里有鱼和河蚌的腥味。黄昏时,女人蹲在船头,用捡来的树枝生火, 升起明亮的蓝色的烟,和小镇人家的炊烟似乎不同。不一会,飘来红烧鲫鱼和咸肉菜饭的 香味。两三岁大的船家小孩,捧着铁皮小碗,专心地吃饭,一对光脚在船沿晃荡。我饿了, 可是我不想走。这些随处停泊的船,这些生活在船上的人们,满足了一个南方孩子对游牧 生活的想象。在河道纵横的江南,他们才是最自由的。 ⑦奶奶喊我回家吃饭了。我不吭声。让我的名字在风里多飘一会,像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