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言:“近年各省漕赋之疲累,官吏之亏空,商民之交困, 皆由银价昂,钱价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长期外贸出超 B.洋布充斥市场 C.官吏贪污腐败 D.走私鸦片盛行 答案D 2.在谈到道光皇帝(1820一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有 人曾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 A.广州 B.香港岛 C.台湾 D.辽东半岛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道光皇帝“打败仗丢了土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南京条约》规定 割香港岛给英国,故B项正确。 3.下表为有关《南京条约》“关税问题的记载。后来英国人把“秉公议定”曲解成“须同英国 商定”,并强迫清政府接受。这主要反映了( 记述 出处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 《南京条约》中文 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版 英文版《南京条约》第十条:“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的通商口岸 茅海建《天朝的崩 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 溃:鸦片战争再研 公开颁布” 究》 A.“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B.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开始走向瓦解 C.英国侵略者的强权政治和狡诈手段 D.英国用中国文化对条约加以解读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英国人把“秉公议定“曲解成“须同英国商定”,并强迫清政府接受,体 现了英国侵略者的强权政治和狡诈手段,C项正确:“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不是 贸易主权A项错误:通商口岸的开放表明闭关自守政策走向瓦解,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关税问 题”,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英国用中国文化解读条约,D项错误。 4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失败,很多民众思考的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不是外部发生了什么样的 变化。在他们的理解中,“天朝上国”观念并无不妥,战败的原因是主事官员们的不作为。这一 认识() A科学分析了战败原因 B.实质上维护了清朝统治 C掩盖了政府卖国行径 D.便利于投降派推卸责任 答案B 解析民众没有认识到外部发生的变化,而认为“天朝上国”观念并无不妥,战败的原因是主事官 员们的不作为,说明当时民众并未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腐朽才是造成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所 以这一认识实质上维护了清朝统治.故选B项。 5.鸦片战争后,朝野上下沉浸在“施予恩惠以求羁縻的迷梦中。即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 后,清廷最怕的也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说明( ) A.清政府内部始终坚持“华夷之防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道光十八年(1838 年),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言:“近年各省漕赋之疲累,官吏之亏空,商民之交困, 皆由银价昂,钱价贱。”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期外贸出超 B.洋布充斥市场 C.官吏贪污腐败 D.走私鸦片盛行 答案 D 2.在谈到道光皇帝(1820—1850 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有 人曾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 A.广州 B.香港岛 C.台湾 D.辽东半岛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道光皇帝”“打败仗丢了土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南京条约》规定 割香港岛给英国,故 B 项正确。 3.下表为有关《南京条约》“关税问题”的记载。后来英国人把“秉公议定”曲解成“须同英国 商定”,并强迫清政府接受。这主要反映了( ) 记述 出处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 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中文 版 英文版《南京条约》第十条:“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的通商口岸 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 公开颁布” 茅海建《天朝的崩 溃:鸦片战争再研 究》 A.“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B.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开始走向瓦解 C.英国侵略者的强权政治和狡诈手段 D.英国用中国文化对条约加以解读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英国人把“秉公议定”曲解成“须同英国商定”,并强迫清政府接受,体 现了英国侵略者的强权政治和狡诈手段,C 项正确;“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不是 贸易主权,A 项错误;通商口岸的开放表明闭关自守政策走向瓦解,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关税问 题”,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英国用中国文化解读条约,D 项错误。 4.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失败,很多民众思考的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不是外部发生了什么样的 变化。在他们的理解中,“天朝上国”观念并无不妥,战败的原因是主事官员们的不作为。这一 认识( ) A.科学分析了战败原因 B.实质上维护了清朝统治 C.掩盖了政府卖国行径 D.便利于投降派推卸责任 答案 B 解析民众没有认识到外部发生的变化,而认为“天朝上国”观念并无不妥,战败的原因是主事官 员们的不作为,说明当时民众并未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腐朽才是造成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所 以这一认识实质上维护了清朝统治,故选 B 项。 5.鸦片战争后,朝野上下沉浸在“施予恩惠以求羁縻”的迷梦中。即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 后,清廷最怕的也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说明( ) A.清政府内部始终坚持“华夷之防
B.制度层面的藩属体系彻底崩溃 C.封建体制的束缚依然严重 D.外交近代化阻碍清政府集权政治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施予恩惠以求羁摩“清廷最怕的也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外国公使进驻北 京”,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封建体制的束缚依然严重,故C项正确。 6鸦片战争后,在列强要求下,清朝的自称不再是奉天承运的“天朝”,而改为了“大清国”。19世 纪,列强把外部的“国”(概念)强行塞进了中国,一些中国人的思想因此被搅乱了。这说明 A.中国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B.清朝主动顺应世界潮流 C.中西方文化的逐步融合 D.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答案A 7.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皇帝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恭亲王奕䜣对于办理中外交涉提出,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 府() A.外交政策由灵活转向僵化 B.由捍卫主权转向卖国 C.外交政策正逐步与国际接轨 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 答案C 解析信守条约不能说明清政府外交政策僵化,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恭亲王主张信守条约, 并不能说明他转向了卖国立场,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咸丰皇帝的态度是不必严守 条约,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意识到,遵守条约才是国际交往的原则,可以看出清政 府的外交观念正逐渐与国际接轨,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并没有足够的 主权意识,故D项错误。 8.1848年,在《瀛寰志略》刻印过程中,有人对书中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置于《亚细亚 图》之后深感不安,建议应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置于卷首,徐继畲接受了此建议。该书出 版后,引起极大的非议,徐继畲被指为泰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伤国体”。这说明() A.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 B.学术研究服务于政治需要 C.中体西用观念被国人认可 D.传统的天下观念亟待被突破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建议应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置于卷首“为泰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 伤国体”,可知古代中国“天朝上国”的观念还未改变,传统的天下观念亟待被突破,D项正确。 9.军权、财权、人事行政权等集中于君主为核心的中央是秦汉以来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而 晚清时期,地方督抚权力坐大,使这一基本趋势发生重大改变是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 答案B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故B项正确。 10.下图为1855一1858年江西人口变化统计情况。出现下图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 是()
B.制度层面的藩属体系彻底崩溃 C.封建体制的束缚依然严重 D.外交近代化阻碍清政府集权政治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施予恩惠以求羁縻”“清廷最怕的也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外国公使进驻北 京”,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封建体制的束缚依然严重,故 C 项正确。 6.鸦片战争后,在列强要求下,清朝的自称不再是奉天承运的“天朝”,而改为了“大清国”。19 世 纪,列强把外部的“国”(概念)强行塞进了中国,一些中国人的思想因此被搅乱了。这说明 ( ) A.中国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B.清朝主动顺应世界潮流 C.中西方文化的逐步融合 D.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答案 A 7.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皇帝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恭亲王奕 对于办理中外交涉提出,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 府( ) A.外交政策由灵活转向僵化 B.由捍卫主权转向卖国 C.外交政策正逐步与国际接轨 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 答案 C 解析信守条约不能说明清政府外交政策僵化,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恭亲王主张信守条约, 并不能说明他转向了卖国立场,故 B 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咸丰皇帝的态度是不必严守 条约,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意识到,遵守条约才是国际交往的原则,可以看出清政 府的外交观念正逐渐与国际接轨,故 C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并没有足够的 主权意识,故 D 项错误。 8.1848 年,在《瀛寰志略》刻印过程中,有人对书中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置于《亚细亚 图》之后深感不安,建议应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置于卷首,徐继畬接受了此建议。该书出 版后,引起极大的非议,徐继畬被指“为泰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伤国体”。这说明( ) A.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 B.学术研究服务于政治需要 C.中体西用观念被国人认可 D.传统的天下观念亟待被突破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建议应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置于卷首”“为泰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 伤国体”,可知古代中国“天朝上国”的观念还未改变,传统的天下观念亟待被突破,D 项正确。 9.军权、财权、人事行政权等集中于君主为核心的中央是秦汉以来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而 晚清时期,地方督抚权力坐大,使这一基本趋势发生重大改变是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 答案 B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故 B 项正确。 10.下图为 1855—1858 年江西人口变化统计情况。出现下图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 是( )
(单位:人)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855年 1856年 1857年 1858年 A.自然经济的解体 B.列强入侵的破坏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江南战乱的影响 答案D 解析图中1855一1858年正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江南地区战乱,促使江 西人口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是经济方面的影响,A项错误:列强入侵的破坏没 有大规模深入内地导致人口的迅速下降,B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南方人口的增加,C 项错误。 11.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 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该学者旨在说明 A中体西用完全脱离了中国实际 B.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客观条件 C.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 D.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不改变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而要去实现国家近代化,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C 项正确。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用西方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排除A项。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 了中国工业、国防、教育的近代化,排除B项。近代化的发展不一定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前 提,排除D项。 12.下表反映了洋务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的任职情况,由此可知洋务运动( 代表 奕近 曾国藩 李鸿章 沈葆桢 张之洞 左宗棠 职务 领班总理 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 北洋通商 两江总督 两广总督 闽浙总督 衙门大臣 直隶总督 大臣 南洋大臣 湖广总督 陕甘总督 A.导致了地方势力的壮大 B.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C.己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 D.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中只有奕是中央官员,其余均是地方官 员,这体现出地方势力的壮大,故A项正确。 13.《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对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条约签订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贷款,并 激烈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还在5年之间投资新建了800多家工矿企业。这说明() A.列强通过多种方式缓解清朝的财政危机 B.中国己经彻底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C.资本输出逐渐成为列强攫取利益的方式 D.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答案
A.自然经济的解体 B.列强入侵的破坏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江南战乱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图中 1855—1858 年正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江南地区战乱,促使江 西人口发生变化,故 D 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是经济方面的影响,A 项错误;列强入侵的破坏没 有大规模深入内地导致人口的迅速下降,B 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南方人口的增加,C 项错误。 11.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 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该学者旨在说明 ( ) A.中体西用完全脱离了中国实际 B.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客观条件 C.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 D.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不改变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而要去实现国家近代化,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C 项正确。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用西方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排除 A 项。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 了中国工业、国防、教育的近代化,排除 B 项。近代化的发展不一定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前 提,排除 D 项。 12.下表反映了洋务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的任职情况,由此可知洋务运动( ) 代表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沈葆桢 张之洞 左宗棠 职务 领班总理 衙门大臣 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 北洋通商 大臣 两江总督 南洋大臣 两广总督 湖广总督 闽浙总督 陕甘总督 A.导致了地方势力的壮大 B.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C.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 D.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中只有奕 是中央官员,其余均是地方官 员,这体现出地方势力的壮大,故 A 项正确。 13.《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对日本赔款 2 亿两白银。条约签订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贷款,并 激烈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还在 5 年之间投资新建了 800 多家工矿企业。这说明( ) A.列强通过多种方式缓解清朝的财政危机 B.中国已经彻底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C.资本输出逐渐成为列强攫取利益的方式 D.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答案 C
解析题干材料“列强争相向中国贷款,并激烈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投资新建了800多 家工矿企业”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的侵略特征,故C项正确;题千材料中列强 的行为加大了清朝的财政危机,排除A项;近代中国始终没有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排除B项;题 干材料反映了列强在华投资,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14.下面是1894一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情况表。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 的是()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年 69.49 5.26 24.25 1900年 52.99 11.20 25.81 1905年 55.71 14.04 30.25 1910年 50.89 16.14 32.97 1914年 48.31 20.39 31.30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答案A 解桐1894一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马关条约》后日本对中国经济 侵略加剧,故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 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时期,中国国际 地位没有提高,故D项错误。 15.下面为19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政治性社团成立年份分布图。据此可知当时() (个)35 033 30 25 20 15 10 5 0 1895年 1896年 1897年1898年 A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清政府支持维新变法 C.政治变革的氛围逐渐形成 D.改良己成为主流思潮 答案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896年后,国内知识分子成立的政治性社团数量急剧增加,说明这时 期政治变革的氛围较浓厚,C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当时中国政治性社团的成立,不代表 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A项错误:维新变法受到光绪帝的支持,但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清政 府对维新变法的态度,B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了19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政治性社团的成立 情况,据此无法得出改良思潮成为社会主流的结论,D项错误。 16.下面所列内容为中国近代某派别的一些主张和基本活动。据此推断该派别是() ·他们的思想明显受到郑观应等人的影响 ·因甲午战败而纷纷上书要求改革 ·借用儒家思想来宜传自己的主张 ·主张向日本学习,对本国进行改革 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维新派 D地主阶级抵抗派
解析题干材料“列强争相向中国贷款,并激烈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投资新建了 800 多 家工矿企业”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的侵略特征,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列强 的行为加大了清朝的财政危机,排除 A 项;近代中国始终没有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排除 B 项;题 干材料反映了列强在华投资,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排除 D 项。 14.下面是 1894—1914 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情况表。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 的是( )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年 69.49 6.26 24.25 1900 年 62.99 11.20 25.81 1905 年 55.71 14.04 30.25 1910 年 50.89 16.14 32.97 1914 年 48.31 20.39 31.30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答案 A 解析“1894—1914 年”日本对中国贸易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马关条约》后日本对中国经济 侵略加剧,故 A 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 B 项错误;甲午中日 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 C 项错误;晚清时期,中国国际 地位没有提高,故 D 项错误。 15.下面为 19 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政治性社团成立年份分布图。据此可知当时( ) A.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清政府支持维新变法 C.政治变革的氛围逐渐形成 D.改良已成为主流思潮 答案 C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 1896 年后,国内知识分子成立的政治性社团数量急剧增加,说明这时 期政治变革的氛围较浓厚,C 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当时中国政治性社团的成立,不代表 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A 项错误;维新变法受到光绪帝的支持,但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清政 府对维新变法的态度,B 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了 19 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政治性社团的成立 情况,据此无法得出改良思潮成为社会主流的结论,D 项错误。 16.下面所列内容为中国近代某派别的一些主张和基本活动。据此推断该派别是( ) 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维新派 D.地主阶级抵抗派
答案C 解桐根据题干材料“他们的思想明显受到郑观应等人的影响“因甲午战败而纷纷上书要求改 革“借用儒家思想来宣传自己的主张*“主张向日本学习,对本国进行改革”,可知该派别是维 新派,C项正确: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A项;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 物有郑观应等人,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排除D项。 17.下面是中国近代某场政治运动提出的斗争口号。这些口号体现了(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A.鸦片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尖锐 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群众救亡运动高涨 C.太平天国时期反清斗争激烈 D.瓜分中国的狂潮引发了农民反帝斗争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明显的盲目排外倾向和对清朝统治的拥护,因此可判定此运动为 义和团运动,故D项正确。 18.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 一为首的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 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件 () A.加剧了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 B.地方自保避战是导致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C.缓和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地方实权派完全掌控国家外交事务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严重,中央政府向列 强宣战,而地方政府勾结列强,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这一事件加剧了中央集权崩溃 和地方势力膨胀,故A项正确。 19.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指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 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意图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2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记载:7月14日,盟国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 出兵占领天津并威胁要开往北京,中外冲突由此爆发。”这一冲突最终导致()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资产阶级维新思潮高涨 C.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洋务运动进入高潮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7月14日…占领天津”,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后签订的《辛丑 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C项正确。A、B两项是甲午中日战争 的影响,排除。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一90年代,与题千材料无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材料一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一《南京条约》(1842年) 材料二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他们的思想明显受到郑观应等人的影响”“因甲午战败而纷纷上书要求改 革”“借用儒家思想来宣传自己的主张”“主张向日本学习,对本国进行改革”,可知该派别是维 新派,C 项正确;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 A 项;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 物有郑观应等人,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排除 D 项。 17.下面是中国近代某场政治运动提出的斗争口号。这些口号体现了( )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A.鸦片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尖锐 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群众救亡运动高涨 C.太平天国时期反清斗争激烈 D.瓜分中国的狂潮引发了农民反帝斗争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明显的盲目排外倾向和对清朝统治的拥护,因此可判定此运动为 义和团运动,故 D 项正确。 18.1900 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 一为首的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 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件 ( ) A.加剧了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 B.地方自保避战是导致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C.缓和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地方实权派完全掌控国家外交事务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严重,中央政府向列 强宣战,而地方政府勾结列强,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这一事件加剧了中央集权崩溃 和地方势力膨胀,故 A 项正确。 19.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指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 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意图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2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记载:“7 月 14 日,盟国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 出兵占领天津并威胁要开往北京,中外冲突由此爆发。”这一冲突最终导致(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资产阶级维新思潮高涨 C.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洋务运动进入高潮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7 月 14 日……占领天津”,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后签订的《辛丑 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C 项正确。A、B 两项是甲午中日战争 的影响,排除。洋务运动发生于 19 世纪 60—90 年代,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21.材料一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 100 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南京条约》(1842 年) 材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