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学习目标】学生了解阶级和阶层是社会学研究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概念工具,掌握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阶级、阶层关系和社会流动的状况,掌握影响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课程内容】1.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阶级、阶层状况3.社会流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重点、难点】1.重点: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社会流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状况【教学方法】讲授阶级、阶层概念和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小组讨论西方社会分层理论,回答如何看待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讲授社会流动的概念、分类和理论,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小组讨论影响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有哪些。【学习要求】1.熟悉教材2.结合《社会分层十讲》进行拓展学校【复习与思考】1.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2.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迪尔凯姆的职业分层理论3.社会流动的类型、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学习资源】学习通课程资源第八讲社区与城镇化【学习目标】学生了解关于社区的定义,掌握社会的构成要素,了解城乡发展情况,掌握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增强乡村振兴的主人翁责任感,朝着“一懂两爱”的方向培养自己成为新时代的新农人。【课程内容】1.社区的定义、构成要素2.乡村振兴与农村现代化建设3.城镇化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33
33 第七讲 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 【学习目标】 学生了解阶级和阶层是社会学研究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概念工具,掌握马克思 主义阶级、阶层理论,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阶级、阶层关系和社会流动的状况, 掌握影响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 【课程内容】 1.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阶级、阶层状况 3.社会流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重点、难点】 1.重点: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社会流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状况 【教学方法】 讲授阶级、阶层概念和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小组 讨论西方社会分层理论,回答如何看待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讲授社会流动的概念、 分类和理论,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小组讨论影响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有 哪些。 【学习要求】 1. 熟悉教材 2. 结合《社会分层十讲》进行拓展学校 【复习与思考】 1.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 2.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迪尔凯姆的职业分层理论 3.社会流动的类型、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学习资源】学习通课程资源 第八讲 社区与城镇化 【学习目标】 学生了解关于社区的定义,掌握社会的构成要素,了解城乡发展情况,掌握 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增强乡村振兴的主人翁责任感,朝着“一懂两爱” 的方向培养自己成为新时代的新农人。 【课程内容】 1.社区的定义、构成要素 2.乡村振兴与农村现代化建设 3.城镇化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
【重点、难点】1.重点:社区的构成要素:乡村振兴:城镇化2.难点:乡村振兴与农村现代化建设【教学方法】讲清楚社会的定义、构成要素、乡村振兴、城镇化等理论知识,选取2020年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支撑乡村振兴内容的讲解,真正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习要求】1.熟悉教材内容2.结合学习通提供的资料拓展学校【复习与思考】1.社区的构成要素2.乡村振兴的目标、路径和机制【学习资源】学习通课程资源第九讲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学习目标】学生了解社会变迁、现代化的概念和理论,从动态视角对社会有所了解,熟悉并掌握中国式现代化,增强文化自信,为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努力。【课程内容】1.社会变迁内涵、分类及理论2.现代化特点、理论3.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及本质特征【重点、难点】1.重点:社会变迁内涵、分类:现代化特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及本质特征2.难点:社会变迁理论:现代化理论【教学方法】结合社会变迁的案例、现代化的案例组织教学,重点讲授社会变迁的内涵、分类,现代化的特点,对比西方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学习要求】1.熟悉教材内容2.结合学习通提供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复习与思考】1.社会变迁内涵、分类34
34 【重点、难点】 1.重点:社区的构成要素;乡村振兴;城镇化 2.难点:乡村振兴与农村现代化建设 【教学方法】 讲清楚社会的定义、构成要素、乡村振兴、城镇化等理论知识,选取 2020 年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支撑乡村振兴内容的讲解,真正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结 合。 【学习要求】 1. 熟悉教材内容 2. 结合学习通提供的资料拓展学校 【复习与思考】 1.社区的构成要素 2.乡村振兴的目标、路径和机制 【学习资源】学习通课程资源 第九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学习目标】 学生了解社会变迁、现代化的概念和理论,从动态视角对社会有所了解,熟 悉并掌握中国式现代化,增强文化自信,为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努力。 【课程内容】 1.社会变迁内涵、分类及理论 2.现代化特点、理论 3.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及本质特征 【重点、难点】 1.重点:社会变迁内涵、分类;现代化特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及本质特征 2.难点:社会变迁理论;现代化理论 【教学方法】 结合社会变迁的案例、现代化的案例组织教学,重点讲授社会变迁的内涵、 分类,现代化的特点,对比西方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开辟 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学习要求】 1. 熟悉教材内容 2. 结合学习通提供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复习与思考】 1.社会变迁内涵、分类
2.现代化的特点3.中国式现代化【学习资源】学习通课程资源第十讲社会发展、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学习目标】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理论,掌握社会问题、社会治理的有关概念、理论与实践,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的密切相关关系。【课程内容】1.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相关概念、理论2.社会问题、社会治理相关概念、理论和实践【重点、难点】1.重点:社会发展的概念: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视角;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2.难点: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教学方法】着重讲解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社会治理的概念,联系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社会问题和社会治理现状,设置关键性问题,学习进行课堂讨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知。【学习要求】1.熟悉教材内容2.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课前查找资料进行拓展学习【复习与思考】1.社会发展的概念2.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学习资源】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李培林:《和谐社会十讲》第十一讲社会学研究方法【学习目标】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观点,掌握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具体方法,形成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观点2.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具体方法35
35 2.现代化的特点 3.中国式现代化 【学习资源】学习通课程资源 第十讲 社会发展、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 【学习目标】 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理论,掌握社会问题、社会治理的有关概念、理 论与实践,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的密切相关关系。 【课程内容】 1.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相关概念、理论 2.社会问题、社会治理相关概念、理论和实践 【重点、难点】 1.重点:社会发展的概念;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视角;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 理 2.难点: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教学方法】 着重讲解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社会治理的概念,联系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社会问题和社会治理现状,设置关键性问题,学习进行课堂讨论,加深对所学内 容的认知。 【学习要求】 1. 熟悉教材内容 2. 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课前查找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复习与思考】 1.社会发展的概念 2.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学习资源】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李培林:《和谐社会十讲》 第十一讲 社会学研究方法 【学习目标】 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观点,掌握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具 体方法,形成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的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 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2.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具体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定量研究具体方法、定性研究具体方法2.难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教学方法】选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典型案例,比如《江村经济》《街角社会》等全面系统地让学生体会访谈法、观察法等。【学习要求】1.熟悉教材内容2.结合《江村经济》进行拓展学习【复习与思考】1.定性研究的具体方法2.定量研究的具体方法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学习资源】1.费孝通:《江村经济》2.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五、实践教学安排《社会学概论》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以社会学经典阅读的课下实践活动助力学生对于社会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六、考核方式(一)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过程性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30%)、课堂参与(40%),知识归纳(20%)、实践(10%)。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二)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及所占比例(%)36
36 【重点、难点】 1.重点:定量研究具体方法、定性研究具体方法 2.难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 【教学方法】 选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典型案例,比如《江村经济》 《街角社会》等 全面系统地让学生体会访谈法、观察法等。 【学习要求】 1. 熟悉教材内容 2. 结合《江村经济》进行拓展学习 【复习与思考】 1.定性研究的具体方法 2.定量研究的具体方法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 【学习资源】 1. 费孝通:《江村经济》 2. 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 五、实践教学安排 《社会学概论》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以社会学经典阅读的课下实践活动助 力学生对于社会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六、考核方式 (一)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 过程性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30 %)、课堂参与(40 %),知 识归纳(20%)、实践(10%)。 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 (二)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及所占比例(%)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1:学习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专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学科界定及其特点、社业视角发现社会现象并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社会现象课堂参与、会学产生的背景与条件、的初步能力。加深对社会学理性认识,增加对社会知识归纳、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发展学研究对象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认知中,期末考试初步具备认识到西方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之脉络、社会学在中国的发间的不同,初步建立社会学基本理论知识。展。10%-30%社会、社会交往、社会化课程目标2:通过对社会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及其理论、社会群体及特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对社会、社会交往、点、社会组织及组织理社会互动、社会化、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知识归纳、论、社区及特点、社会发平时作业、社会发展等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展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学的理论认识,具备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课堂参与、的基本理论,运用理论分期末考试理论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运用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正确思考和分认识社会的能力。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40%-60%课程目标3: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并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在对同类社会现象进行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理论、施,从而锻炼和提高分析且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社会问题分析、社会发展知识归纳、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与社会治理理论的应用、实践、文化自觉意识,进而提升文化自信,增强社会责任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期末考试感,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树立终身究方法的区别和应用等学习理念,坚持育人先育已,坚定专业发展理念,20%-40%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七、成绩评定(一)评定方式1.总成绩评定总成绩=过程性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期末考核×70%2.平时成绩评定(1)课堂参与:课堂参与占平时成绩中的40分,主要由出勤、回答问题、课堂互动、听课状态等方面来衡量。出勤率高、课堂听课状态佳、能够回答出考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者可得高分。(2)作业:平时作业占平时成绩的30分,每学期布置2次平时作业,每次作业满分100分。(3)知识归纳:知识归纳占总成绩中的20分,主要以完整性、规范性、发散性为考查标准,考核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记录,依照具体情况酌情扣分。(4)实践:实践占平时成绩中的10分,主要配合课程所学理论进行社会学37
37 课程目标 1:学习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专 业视角发现社会现象并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社会现象 的初步能力。加深对社会学理性认识,增加对社会 学研究对象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认知中, 初步具备认识到西方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之 间的不同,初步建立社会学基本理论知识。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 学学科界定及其特点、社 会学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发展 脉络、社会学在中国的发 展。10%-30% 课堂参与、 知识归纳、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2:通过对社会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 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对社会、社会交往、 社会互动、社会化、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 社会发展等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加深对马克思主义 社会学的理论认识,具备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理论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正确思考和分 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社会、社会交往、社会化 及其理论、社会群体及特 点、社会组织及组织理 论、社区及特点、社会发 展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的基本理论,运用理论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 认 识 社 会 的 能 力 。 40%-60% 知识归纳、 平时作业、 课堂参与、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3: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社会学实证 研究方法,并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在对同类社会现 象进行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 施,从而锻炼和提高分析且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增加 文化自觉意识,进而提升文化自信,增强社会责任 感,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树立终身 学习理念,坚持育人先育己,坚定专业发展理念, 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 班人。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理论、 社会问题分析、社会发展 与社会治理理论的应用、 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 究方法的区别和应用等 20%-40% 知识归纳、 实践、 期末考试 七、成绩评定 (一)评定方式 1.总成绩评定 总成绩=过程性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期末考核×70% 2.平时成绩评定 (1)课堂参与:课堂参与占平时成绩中的 40 分,主要由出勤、回答问题、 课堂互动、听课状态等方面来衡量。出勤率高、课堂听课状态佳、能够回答出老 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者可得高分。 (2)作业:平时作业占平时成绩的 30 分,每学期布置 2 次平时作业,每次 作业满分 100 分。 (3)知识归纳:知识归纳占总成绩中的 20 分,主要以完整性、规范性、发 散性为考查标准,考核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记录,依照具体情况酌情扣分。 (4)实践:实践占平时成绩中的 10 分,主要配合课程所学理论进行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