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课程教学大纲Conspectusof ChineseModernHistory1课程类别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编号160110无适用专业先修课程全校各专业(除政史系)学分2总学时34讲授34实验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本课程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近现代中国历史为重点,结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票德,学史力行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本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干课程。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落实和现实体现,是大学生国史党史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必经环节。(二)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教师要传授以下知识:1.贯彻中国近现代历史始终的一个主题: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目的和归宿。为实现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2.以“两个了解”为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了解国史、国情是本课程主题的全面展开。3以“四个选择”作为出发点和基本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四个选择是全方位、长期、曲折的选择,是经过比较而产生的选择。四个选择是历史的、人民的选择,要在更广阔的视野内理解四个选择。4.教师应注重通过借鉴历史,引导学生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 课程教学大纲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1 课程类别 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编号 160110 适用专业 全校各专业(除政史系) 先修课程 无 总 学 时 34 学 分 2 讲 授 34 实 验 0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 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本课程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以近现代中国历史为重点,结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 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干课程。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对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落实和现实体现,是大学生国史党史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实现高校 培养目标的必经环节。 (二)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教师要传授以下知识: 1.贯彻中国近现代历史始终的一个主题: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 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目的和归宿。为实现两大历史任 务而斗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 2.以“两个了解”为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了解国史、国情是本课程主题的全面展开。 3.以“四个选择”作为出发点和基本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 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历 史必然性。四个选择是全方位、长期、曲折的选择,是经过比较而产生的选择。四个选择是 历史的、人民的选择,要在更广阔的视野内理解四个选择。 4.教师应注重通过借鉴历史,引导学生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
文化的内涵,培植学生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实现中国梦。二、教学活动目标(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课程目标1: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近代历史,要求学生了解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课程目标2: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课程自标3:通过学习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进而达到对其正确历史观的引导和塑造。课程目标4: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三、学习内容、学时分配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学时分配支撑支撑的毕业章序内容课程目标要求指标点讲授实践小计综述202风云变幻的八十年课程目标102第一章2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课程目标10第二章4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4课程目标1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0第三章44课程目标1度的终结课程目标1、综述202翻天覆地的三十年20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2课程目标1
文化的内涵,培植学生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使 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实现中国梦。 二、教学活动目标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课程目标 1:通过讲授 19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近代历史,要求学生了解外国资本—帝 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 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 其经验教训。 课程目标 2: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 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 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 开放。 课程目标 3:通过学习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取得的成就,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进而达到对其正确历史观 的引导和塑造。 课程目标 4: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 析,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三、学习内容、学时分配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学时分配 章序 内容 讲授 实践 小计 支撑 课程目标 支撑的毕业 要求指标点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 0 2 课程目标 1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 0 2 课程目标 1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 0 4 课程目标 1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 度的终结 4 0 4 课程目标 1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2 0 2 课程目标 1、 2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 0 2 课程目标 1
学时分配支撑支撑的毕业章序内容课程目标要求指标点讲授小计实践课程目标1、第五章202中国革命的新道路2课程目标1、0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a2课程目标1、第七章202为新中国而奋斗2202综述课程目标2辉煌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2第八章02课程目标2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202第九章课程目标2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第十章202课程目标3创与接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第十一章202课程目标4新时代学习内容: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一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重点:中国社会如何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难点: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重点:了解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基本历史过程,认识清朝廷是如何在外来侵略的打击下,不断丧权辱国,使中国的领土与主权不断受到破坏和丧失了解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斗争精神及其失败的原因。难点: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洋务运动的兴衰: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天折。重点:了解洋务运动的起因、洋务派的思想、洋务运动的影响;了解维新变法的主张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难点:中国社会各派势力对于改变中国命运的认识与行动,认识洋务派、维新派、顽固
学时分配 章序 内容 讲授 实践 小计 支撑 课程目标 支撑的毕业 要求指标点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 0 2 课程目标 1、 2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 0 4 课程目标 1、 2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2 0 2 课程目标 1、 2 综述 辉煌的历史进程 2 0 2 课程目标 2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 国的确立 2 0 2 课程目标 2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 曲折发展 2 0 2 课程目标 2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 创与接续发展 2 0 2 课程目标 3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 2 0 2 课程目标 4 学习内容: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质:;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重点:中国社会如何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两大 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难点: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反侵略战争 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重点:了解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基本历史过程,认识清朝廷是如何在外来侵略的打 击下,不断丧权辱国,使中国的领土与主权不断受到破坏和丧失;了解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斗 争精神及其失败的原因。 难点: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洋务运动的兴衰;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重点:了解洋务运动的起因、洋务派的思想、洋务运动的影响;了解维新变法的主张及 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难点:中国社会各派势力对于改变中国命运的认识与行动,认识洋务派、维新派、顽固
派和革命派的思想主张与政治行动的意义,了解中国社会是如何艰难地转变与进步的各种反动势力是如何阻挠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封建帝制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失败: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重点: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原因;袁世凯及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反动统治。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民主共和制度难以实现的原因。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一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三座大山”的重压;两个中国之命运重点:二十世纪前半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对中国各政治派别在政治趋向上的影响: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难点: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各种社会思潮与三次思想论争,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难点: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日战争。重点:中国共产党的武装革命、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和长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及其性质和意义:长征精神及历史意义。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分期抗击日本侵略者: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重点: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作战情况: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中国人民遭受深重伤害与英勇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难点:正面战场的作战及其作用: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
派和革命派的思想主张与政治行动的意义,了解中国社会是如何艰难地转变与进步的;各种 反动势力是如何阻挠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 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封建帝 制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失败: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 的失败。 重点: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原因;袁世凯及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反动统治。 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民主共和制度难以实现的原因。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三座大山”的重压;两个中国之命运。 重点:二十世纪前半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对中国各政治派别在政治趋向上的影响;三 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难点: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各种社会思潮与三次思想论争,马克思主 义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与 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难点: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 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走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日战争。 重点:中国共产党的武装革命、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和长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 论的形成。 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及其性质和意义;长征精神及历史意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分期抗击日本侵略者;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 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重点: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作战情况;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形成与作用;中国人民遭受深重伤害与英勇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正面战场的作战及其作用;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重点:内战爆发的原因;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大决战;广大人民与民主党派的民主运动和反内战运动: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难点:重庆谈判和1946年政协会议的重要意义;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及其原因。下编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8)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四个全面”的内容及中国梦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难点: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重点: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难点: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良好的开局;探索中的严重的曲折;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重点: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难点: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难点: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重点: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五、达成教学活动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 派的合作;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重点:内战爆发的原因;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大决战;广大人民与民主党派的 民主运动和反内战运动;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和 1946 年政协会议的重要意义;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及其原因。 下编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8)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 相互关系;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四个全面”的内容及中国梦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进入新时代。 难点: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有中国特点 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重点: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难点: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 及其历史经验。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良好的开局;探索中的严重的曲折;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重点: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 难点: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重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难点: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重点: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 五、达成教学活动目标的途径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