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认真做好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工作,强化过程管理和质量意识 我校继续采用“查重”和“盲审”方法,双管齐下强化过程管理和质量意识。继续推行研究 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增强学术道德教育,规范学术行为。继续推行博士学位论文 的全部盲审和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查盲审,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2012年全年 共外审博士学位论文203篇,共外审硕士论文168篇。从校外专家的评审结果看,我校博士、 硕士论文质量总体良好。 教育部近年来逐渐加大了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估力度,随机抽取己毕业博士生的学位论 文,直接从国家图书馆调取论文,送给3位同行专家进行通讯评审,评审结果分为合格与不 合格两档。2011年我校有10篇博士论文(涵盖10个一级学科)被抽中,评审结果全部合 格。 (7)扎实推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申报和评审工作,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 为了加强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高水平、高质量博士学位论文的产生,我校专门设 立了中国地质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从2008年起,共资助四批21人。第一批资 助的7人己全部毕业,人均发表国际SCl、E1检索论文6.8篇,创新基金项目已初显成效, 第二批和第三批资助的学生中今年有3人达到结题条件,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并被评为校优 秀博士学位论文。 (8)认真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以评促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评选优秀学位论文是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有效手段。本年度共评选出36篇校级优秀博 士学位论文,139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3篇博士学位论文推荐参评湖北省优秀博士学 位论文,63篇硕士学位论文参评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宗克清、郭小文、吴小羊等3 人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奖,迄今共有15篇。此外, 9篇博士学位论文获评2011年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7篇硕士学位论文获评2011年湖 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生院将根据《中国地质大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及奖励办法》(中地大研 字2010]34号)文件精神对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进行奖励,激励研究生 和导师撰写出高水平的学位论文。 4、专业学位管理工作 (1)公开公正,认真高效完成招生录取工作 我院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工作一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切实做好各类专业 学位招生录取工作。 ①积极进行招生宣传 为抢占生源质量和数量的制高点,我院制作了2012年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指导各学院(中心)组织专人深入各企事业单位进行宣传动员工作,并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 教育信息网,权威网站发布招生广告,进行宣传。 ②认真完成审查和现场确认工作 我校工程硕士、MBA、MPA招生均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在现场确 认时,今年首次采用二代身份证鉴别仪排除资格不符的考生,首次采用网上缴纳报名费,并 在全国联考前组织报考我校的考生进行二代身份证信息的补录工作。7月我校报考点共现场 确认工程硕士552人,MBA34人,MPA50人。为保证学生报考信息的准确,研究生院利用 教育部学历认证信息网,对全国报考我校的1963名考生全部进行了网上学历认证,排除学 历造假的考生。录取完毕后,组织各学院对录取考生进行资格复查。 ③认真组织专业课命题、阅卷和面试工作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文件精神认真组织2012年各工程领域专业课命题、阅卷、考 试和面试工作。面试小组由工程领域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以保证面试的规范性和真实
(6)认真做好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工作,强化过程管理和质量意识 我校继续采用“查重”和“盲审”方法,双管齐下强化过程管理和质量意识。继续推行研究 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增强学术道德教育,规范学术行为。继续推行博士学位论文 的全部盲审和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查盲审,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2012 年全年 共外审博士学位论文 203 篇,共外审硕士论文 168 篇。从校外专家的评审结果看,我校博士、 硕士论文质量总体良好。 教育部近年来逐渐加大了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估力度,随机抽取已毕业博士生的学位论 文,直接从国家图书馆调取论文,送给 3 位同行专家进行通讯评审,评审结果分为合格与不 合格两档。2011 年我校有 10 篇博士论文(涵盖 10 个一级学科)被抽中,评审结果全部合 格。 (7)扎实推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申报和评审工作,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 为了加强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高水平、高质量博士学位论文的产生,我校专门设 立了中国地质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从 2008 年起,共资助四批 21 人。第一批资 助的 7 人已全部毕业,人均发表国际 SCI、EI 检索论文 6.8 篇,创新基金项目已初显成效, 第二批和第三批资助的学生中今年有 3 人达到结题条件,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并被评为校优 秀博士学位论文。 (8)认真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以评促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评选优秀学位论文是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有效手段。本年度共评选出 36 篇校级优秀博 士学位论文,139 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3 篇博士学位论文推荐参评湖北省优秀博士学 位论文,63 篇硕士学位论文参评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宗克清、郭小文、吴小羊等 3 人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 2012 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奖,迄今共有 15 篇。此外, 9 篇博士学位论文获评 2011 年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7 篇硕士学位论文获评 2011 年湖 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生院将根据《中国地质大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及奖励办法》(中地大研 字[2010]34 号)文件精神对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进行奖励,激励研究生 和导师撰写出高水平的学位论文。 4、专业学位管理工作 (1)公开公正,认真高效完成招生录取工作 我院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工作一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切实做好各类专业 学位招生录取工作。 ①积极进行招生宣传 为抢占生源质量和数量的制高点,我院制作了 2012 年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指导各学院(中心)组织专人深入各企事业单位进行宣传动员工作,并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 教育信息网,权威网站发布招生广告,进行宣传。 ②认真完成审查和现场确认工作 我校工程硕士、MBA、MPA 招生均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在现场确 认时,今年首次采用二代身份证鉴别仪排除资格不符的考生,首次采用网上缴纳报名费,并 在全国联考前组织报考我校的考生进行二代身份证信息的补录工作。7 月我校报考点共现场 确认工程硕士 552 人,MBA34 人,MPA50 人。为保证学生报考信息的准确,研究生院利用 教育部学历认证信息网,对全国报考我校的 1963 名考生全部进行了网上学历认证,排除学 历造假的考生。录取完毕后,组织各学院对录取考生进行资格复查。 ③认真组织专业课命题、阅卷和面试工作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文件精神认真组织 2012 年各工程领域专业课命题、阅卷、考 试和面试工作。面试小组由工程领域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以保证面试的规范性和真实
性。 ④公开公平公正进行录取工作 2011年报考我校工程硕士总人数1324人,MBA52人,MPA149人,学校根据教育指导 委员会为加强自律,确保质量而制定的有关录取政策和建议分数线,确定总成绩百分比30% 为录取线。共录取工程硕士689人,工商管理硕士(MBA)19人、公共管理硕士(MPA) 45人。 (2)严谨求实,规范有序推进教学管理工作 2012年我院调研了各办学单位,在听取培养学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专 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兄弟学校相关办学经验,对现有的较为松散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 了梳理、改进和优化,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现阶段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管理模式。 ①全面修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对各类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研究生院启动了 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计划,组织学院(中心)对工程硕士17个工程领域、工商管理硕士、 公共管理硕士共计19个专业进行了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②规范完善课程安排和成绩管理工作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关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安排及成绩登 记管理办法》并实施,明确课程安排、课程考核、成绩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环节,实现教 学管理规范化和精细化 (3)规范办学合同管理工作 办学合同管理是我校实施专业学位教育办学规范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手段。2012年 我院会同学校法规办和财务处收入科对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办学协议内容进行了修改完 善,并规范了办学合同的审核流程,有效杜绝了社会中介等学校禁止的机构参与办学,规范 了各学院的办学行为。全年共审核、办理培养协议书849人次。 (4)统筹协调,扎实做好地质工程领域协作组秘书处日常工作 我院作为全国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秘书处,还承担着本领域协作组的日常 工作。2012年,秘书处按照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组织开展了全国地质工程 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的制定工作和地质工程发展报告的编写工作,并成功举办地质工 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年会。 ①成功召开第十一届全国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 第十一届全国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会议于2012年9月25日一9月28日在 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全国29个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的有关领导及专家共62人出 席了会议。本次会议传达了工程硕士教指委的工作要求和相关文件精神,交流了本领域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经验,并通报了地质工程领域发展报告编写工作。 ②圆满完成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制定工作 在第十届全国培养工作会议专家讨论的基础上,秘书处修改了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 业学位标准(送审稿),并在组长单位和副组长单位内部广泛争取意见后,提交全国工程硕 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审批。在今年召开的学位标准评审会上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 业学位标准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本领域还被选为代表领域做大会主题发言。 ③成功获批“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由秘书处组织申报的《地质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门地质工程领 域核心教材经第三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课程建设研究组评审,成功获得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立项。 ④积极推进地质工程领域发展报告编写工作 秘书处先后2次组织本领域专家召开地质工程领域发展报告编写会议,确定了工程地质
性。 ④公开公平公正进行录取工作 2011 年报考我校工程硕士总人数 1324 人,MBA52 人,MPA149 人,学校根据教育指导 委员会为加强自律,确保质量而制定的有关录取政策和建议分数线,确定总成绩百分比 30% 为录取线。共录取工程硕士 689 人,工商管理硕士(MBA)19 人、公共管理硕士(MPA) 45 人。 (2)严谨求实,规范有序推进教学管理工作 2012 年我院调研了各办学单位,在听取培养学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专 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兄弟学校相关办学经验,对现有的较为松散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 了梳理、改进和优化,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现阶段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管理模式。 ①全面修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对各类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研究生院启动了 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计划,组织学院(中心)对工程硕士 17 个工程领域、工商管理硕士、 公共管理硕士共计 19 个专业进行了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②规范完善课程安排和成绩管理工作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关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安排及成绩登 记管理办法》并实施,明确课程安排、课程考核、成绩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环节,实现教 学管理规范化和精细化。 (3)规范办学合同管理工作 办学合同管理是我校实施专业学位教育办学规范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手段。2012 年 我院会同学校法规办和财务处收入科对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办学协议内容进行了修改完 善,并规范了办学合同的审核流程,有效杜绝了社会中介等学校禁止的机构参与办学,规范 了各学院的办学行为。全年共审核、办理培养协议书 849 人次。 (4)统筹协调,扎实做好地质工程领域协作组秘书处日常工作 我院作为全国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秘书处,还承担着本领域协作组的日常 工作。2012 年,秘书处按照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组织开展了全国地质工程 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的制定工作和地质工程发展报告的编写工作,并成功举办地质工 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年会。 ①成功召开第十一届全国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 第十一届全国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会议于 2012 年 9 月 25 日-9 月 28 日在 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全国 29 个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的有关领导及专家共 62 人出 席了会议。本次会议传达了工程硕士教指委的工作要求和相关文件精神,交流了本领域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经验,并通报了地质工程领域发展报告编写工作。 ②圆满完成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制定工作 在第十届全国培养工作会议专家讨论的基础上,秘书处修改了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 业学位标准(送审稿),并在组长单位和副组长单位内部广泛争取意见后,提交全国工程硕 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审批。在今年召开的学位标准评审会上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 业学位标准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本领域还被选为代表领域做大会主题发言。 ③成功获批“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由秘书处组织申报的《地质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 门地质工程领 域核心教材经第三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课程建设研究组评审,成功获得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立项。 ④积极推进地质工程领域发展报告编写工作 秘书处先后 2 次组织本领域专家召开地质工程领域发展报告编写会议,确定了工程地质
及地质灾害勘查评价技术方向、勘查地球物理技术方向、岩土钻掘技术方向和矿产资源勘查 评价技术方向4个编写组,确定了各编写组负责人,编写大纲,编写格式及思路。 (二)学科建设工作 (1)学科评估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关于参加第三轮学科评估的邀请函》和学校的 工作部署,我校和地大(北京)共同参加了第三轮学科评估,按照文件要求,经各学科协商 并上报学校校务会,决定参评学科为29个。其中13个为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是一级学 科硕士点,2个为博士点。己完成材料收集、整理、汇总及上报工作,等候学科评估结果。 (2)《“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己基本撰写完毕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进一步推 动我校学科建设科学发展、实现学校总体建设目标,根据学校工作安排,研究生院结合我校 学科建设实际情况,撰写我校“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经过反复修改,己撰写完毕。 (3)重点建设项目 ①“211工程"三期工作 完成“211工程”三期校内验收和国家验收工作。对“211工程”三期7个重点学科建设子 项目、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和队伍建设项目进行了校内总结验收:召开南北“211工程”三期建 设验收会,并汇总南北各建设子项目的总结验收材料:上报中介结构要求的第三方验收报表。 此次验收工作,对我校“211工程”三期学科建设的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促进我校学科建 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②“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 2012年初,协助校办,组织有关人员前往巴东和秭归,考察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 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野外试验场建设情况,特别是巴东隧道实验场建设、秭归野外试验 场及教学实习站建设现状,有力地推进了“三峡库区地灾研究”平台的建设进程。 完成“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总结验收工作,组织召开“长江三 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验收工作会议,邀请省(校)内外知名专家对“三峡 平台”进行验收总结,并按教育部要求汇总上报平台总结材料。 ③重点培育学科(方向)建设项目 重点培育学科(方向)建设项目共启动建设项目25项,学校共拨款3120万元。历时4 年,将于年底进行验收。 (4)其他学科建设工作 ①2012年学科建设经费 为保证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持续开展,今年学校共下拨学科建设经费2751.8万元,根 据学科建设的需求,分别下拨给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976万元、构造与油气 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70万元、分配“图书文献保障系统建设"229万元、师资队伍建设 445.8万元、“111”计划配套180万元、创新人才培养计划100万元、学科建设管理费45万 元。 ②学科创新工作会议 协同校办组织召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建设研讨会,除校领导、职能部门及学院领 导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优秀企业家、校友和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的领导也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的召开对学校的相关学科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研究生德育工作 (1)基本建成了科学有效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
及地质灾害勘查评价技术方向、勘查地球物理技术方向、岩土钻掘技术方向和矿产资源勘查 评价技术方向 4 个编写组,确定了各编写组负责人,编写大纲,编写格式及思路。 (二)学科建设工作 (1)学科评估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关于参加第三轮学科评估的邀请函》和学校的 工作部署,我校和地大(北京)共同参加了第三轮学科评估,按照文件要求,经各学科协商 并上报学校校务会,决定参评学科为 29 个。其中 13 个为一级学科博士点,14 个是一级学 科硕士点,2 个为博士点。已完成材料收集、整理、汇总及上报工作,等候学科评估结果。 (2)《“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已基本撰写完毕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进一步推 动我校学科建设科学发展、实现学校总体建设目标,根据学校工作安排,研究生院结合我校 学科建设实际情况,撰写我校“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经过反复修改,已撰写完毕。 (3)重点建设项目 ①“211 工程”三期工作 完成“211 工程”三期校内验收和国家验收工作。对“211 工程”三期 7 个重点学科建设子 项目、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和队伍建设项目进行了校内总结验收;召开南北“211 工程”三期建 设验收会,并汇总南北各建设子项目的总结验收材料;上报中介结构要求的第三方验收报表。 此次验收工作,对我校“211 工程”三期学科建设的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促进我校学科建 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②“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 2012 年初,协助校办,组织有关人员前往巴东和秭归,考察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 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野外试验场建设情况,特别是巴东隧道实验场建设、秭归野外试验 场及教学实习站建设现状,有力地推进了“三峡库区地灾研究”平台的建设进程。 完成“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总结验收工作,组织召开“长江三 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验收工作会议,邀请省(校)内外知名专家对“三峡 平台”进行验收总结,并按教育部要求汇总上报平台总结材料。 ③重点培育学科(方向)建设项目 重点培育学科(方向)建设项目共启动建设项目 25 项,学校共拨款 3120 万元。历时 4 年,将于年底进行验收。 (4)其他学科建设工作 ①2012 年学科建设经费 为保证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持续开展,今年学校共下拨学科建设经费 2751.8 万元,根 据学科建设的需求,分别下拨给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976 万元、构造与油气 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70 万元、分配“图书文献保障系统建设”229 万元、师资队伍建设 445.8 万元、“111”计划配套 180 万元、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100 万元、学科建设管理费 45 万 元。 ②学科创新工作会议 协同校办组织召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建设研讨会,除校领导、职能部门及学院领 导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优秀企业家、校友和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的领导也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的召开对学校的相关学科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研究生德育工作 (1)基本建成了科学有效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实践,现已基本建成了由学校党委统一领 导,研究生院全面规划,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署、协调,以学院(课部、所)为主体组织实 施,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明确了各研究生培养 单位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兼职人员,并逐步为研究生数量较多的学院配备了专职 研究生辅导员,理顺了各种工作关系,建立了“德育为先,德智融合”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工作框架。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五大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我们始终遵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恪守“学术、修养、自由、个性”的研究 生工作理念,按照以党建为龙头、学术为载体、德育为主线、学院为中心、个性化教育为手 段的基本工作思路,将“搭建平台,打造精品"作为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渠道,使 我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富有鲜明的特色。 ①搭建支部建设平台,夯实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基础 2012年,我们先后举办了全校新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座谈 会、研究生党员骨干培训班、汉口校区党校学员班培训等,着力提高党员骨干队伍的工作水 平。以“创先争优”和两访两创活动为契机,查找问题,分析问题,不断加强党支部建设,鼓 励和支持研究生党支部结合所在专业、学科特点,创新研究生党支部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学 习型党支部。 2012年,共评选和表彰校级先进研究生党支部和先进集体共22个,研究生标兵、优秀 党员、优秀毕业生、中科院专项奖学金获得者等各类先进个人1148人,涌现出了以古富强、 叶三星、曾文聪等代表带领参赛队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机器人大赛暨FIRA世 界杯机器人大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的一批学术创新团队:还有身 残志坚,登上德国、新加坡等国际学术会议讲台发表学术见解,并以全额奖学金远赴澳大利 亚悉尼科技大学深造的“感动地大”人物吴佳博士:还有以任红伟等为代表的放弃优厚工作条 件、坚持到西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的优秀青年毕业生:有以完成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壮举的女研究生陈晨为代表的新一批体育健将:有被评为“中国大学生十大人物”袁复栋为代 表的社会责任感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毕业生。 ②搭建学术科研平台,充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载体 近年来,学校发动研究生培养单位认真组织并成功申报了5项全国研究生创新平台项 目,申报成功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环境监测设备研制与开发研究生创新基地), 目前己举办有影响力的全国博士生创新论坛3次。本年度成功组织举办了2012年全国博士 生论坛一一“地球组构多尺度深测技术和应用”学术研讨会,为地球物理学科的研究生提供了 一个拓宽视野、多学科交叉及追踪学科前沿的场所。 2012年,我院重磅推出了以“追求学术卓越演绎人文经典”为主题的第一届研究生学 术科技文化节,在不同层面和空间为研究生开阔学术视野,鼓励广大研究生探索科学前沿, 激发学术创新灵感,促使其成为研究生学术交流和思维碰撞的盛宴,从而引领我校研究生的 学术文化建设,掀起学术科研热潮,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全国 性学术竞赛活动,在校内建立了“研究生数学建模基地”,今年有10支参赛队参加全国研究 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学校己经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组织单位:以“教育部地学类研究 生创新中心”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一一地学类硕士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计 划”为依托,借助行业资源,以产学研基地平台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先后在华北油田、 云南地矿局、浙江地质调查院等单位建立了8个校外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并积极推行了“双 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研究院所、企业高级研究人员、高级工程师共同担任研究生导师, 不断拓展我校研究生的学术科研平台和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③搭建校园文化平台,丰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实践,现已基本建成了由学校党委统一领 导,研究生院全面规划,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署、协调,以学院(课部、所)为主体组织实 施,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明确了各研究生培养 单位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兼职人员,并逐步为研究生数量较多的学院配备了专职 研究生辅导员,理顺了各种工作关系,建立了“德育为先,德智融合”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工作框架。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五大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我们始终遵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恪守“学术、修养、自由、个性”的研究 生工作理念,按照以党建为龙头、学术为载体、德育为主线、学院为中心、个性化教育为手 段的基本工作思路,将“搭建平台,打造精品”作为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渠道,使 我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富有鲜明的特色。 ①搭建支部建设平台,夯实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基础 2012 年,我们先后举办了全校新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座谈 会、研究生党员骨干培训班、汉口校区党校学员班培训等,着力提高党员骨干队伍的工作水 平。以“创先争优”和两访两创活动为契机,查找问题,分析问题,不断加强党支部建设,鼓 励和支持研究生党支部结合所在专业、学科特点,创新研究生党支部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学 习型党支部。 2012 年,共评选和表彰校级先进研究生党支部和先进集体共 22 个,研究生标兵、优秀 党员、优秀毕业生、中科院专项奖学金获得者等各类先进个人 1148 人,涌现出了以古富强、 叶三星、曾文聪等代表带领参赛队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机器人大赛暨 FIRA 世 界杯机器人大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的一批学术创新团队;还有身 残志坚,登上德国、新加坡等国际学术会议讲台发表学术见解,并以全额奖学金远赴澳大利 亚悉尼科技大学深造的“感动地大”人物吴佳博士;还有以任红伟等为代表的放弃优厚工作条 件、坚持到西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的优秀青年毕业生;有以完成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壮举的女研究生陈晨为代表的新一批体育健将;有被评为“中国大学生十大人物”袁复栋为代 表的社会责任感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毕业生。 ②搭建学术科研平台,充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载体 近年来,学校发动研究生培养单位认真组织并成功申报了 5 项全国研究生创新平台项 目,申报成功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1 个(环境监测设备研制与开发研究生创新基地), 目前已举办有影响力的全国博士生创新论坛 3 次。本年度成功组织举办了 2012 年全国博士 生论坛——“地球组构多尺度探测技术和应用”学术研讨会,为地球物理学科的研究生提供了 一个拓宽视野、多学科交叉及追踪学科前沿的场所。 2012 年,我院重磅推出了以“追求学术卓越 演绎人文经典”为主题的第一届研究生学 术科技文化节,在不同层面和空间为研究生开阔学术视野,鼓励广大研究生探索科学前沿, 激发学术创新灵感,促使其成为研究生学术交流和思维碰撞的盛宴,从而引领我校研究生的 学术文化建设,掀起学术科研热潮,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全国 性学术竞赛活动,在校内建立了“研究生数学建模基地”,今年有 10 支参赛队参加全国研究 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学校已经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组织单位;以“教育部地学类研究 生创新中心”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地学类硕士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计 划”为依托,借助行业资源,以产学研基地平台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先后在华北油田、 云南地矿局、浙江地质调查院等单位建立了 8 个校外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并积极推行了“双 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研究院所、企业高级研究人员、高级工程师共同担任研究生导师, 不断拓展我校研究生的学术科研平台和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③搭建校园文化平台,丰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
一是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60周年的有利时机,持续开展研究生思想道德、 学术道德、职业道德、科学精神、学术规范、校训精神教育。二是广泛开展研究生校园文化 活动,着力打造文化育人精品。通过组织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打造了一批受到广大 研究生喜爱、并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品,陶冶研究生情操,营造积极进取的育 人氛围。三是树立先进典型,进行榜样激励教育。通过开展“研究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 选表彰”、“优秀研究生党员和先进党支部宣讲”、优秀校友事迹宣传等活动,深入挖掘、宣 传优秀研究生和优秀导师,开展励志教育,营造学有标杆、比有榜样、赶有方向的氛围,激 发广大研究生专注学习、专心科研的积极性。 ④搭建实践教育平台,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渠道 一是加强“三助”岗位设置和管理,为研究生锻炼成长提供良好平台。我校有54%的研究 生从事助教、助管、助研的工作,学校年均提供“三助”岗位年均3000多个。二是拓展就业 实践平台,确保研究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稳步提升,2012年我校毕业研究生1543人,就 业率达96.26%。进一步完善“西部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定向培养机制,规范少数民族骨干 培养。各学院(所、课部)也根据各自特点和优势分别在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国有企业建 立了多个校外研究生就业实践基地。此外,借助我校、湖北省高校就业协作组等平台组织我 校广大研究生参加宁波市高层次人才智力技术项目洽谈会、我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高校毕 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大型招聘活动。 ⑤搭建服务育人平台,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通过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促使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 融为一体,注重为广大研究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提供优质服务,学生满意度正稳步提升。 (3)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针对研究生的心理特点,我院通过发放心理健康手册、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办心理健康教 育讲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使研究生了解心理卫生常识,疏导心理情绪,增强自我 调节能力。每年我院都对研究生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通过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建立心 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学校建立了研究生班级、导师、学院和心理咨询中心四级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选拔优 秀研究生担任学院心理委员,有效避免了突发事件的发生,保护了生命,维护了校园的安全 稳定。 (4)推动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进行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在学期间的首要任务。我们注重发挥导师的作用,积极倡导和努 力实践在学术研究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导师在学术科研工作中潜移默化的教 育引导,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学术道德教育等融入研究生的学 术研究活动中,效果良好,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学校也大张旗鼓的鼓励导师全面育 人、全方位育人。2012年,学校出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进一步加强导师履行研究 生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实施办法》(地大党办发[2012]15号),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了导师在研究 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责要求,从政策、内涵、载体、激励等方面促进了导师负责制的进一 步落实,营造了更加浓厚的导师育人氛围。通过开展“研究生的良师益友”评选表彰活动,广 泛推广和宣传导师教书育人的先进经验,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武汉大学、华中科技 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纷纷学习和借鉴我们的工作经验。 (5)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中,研究生群团组织发挥了积极的 作用。学校和学院都加大了对研究生党员、骨干的培训(包括汉口校区),提升了他们的工 作能力和悟性,充分调动了研究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 务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是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 60 周年的有利时机,持续开展研究生思想道德、 学术道德、职业道德、科学精神、学术规范、校训精神教育。二是广泛开展研究生校园文化 活动,着力打造文化育人精品。通过组织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打造了一批受到广大 研究生喜爱、并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品,陶冶研究生情操,营造积极进取的育 人氛围。三是树立先进典型,进行榜样激励教育。通过开展“研究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 选表彰”、“优秀研究生党员和先进党支部宣讲”、优秀校友事迹宣传等活动,深入挖掘、宣 传优秀研究生和优秀导师,开展励志教育,营造学有标杆、比有榜样、赶有方向的氛围,激 发广大研究生专注学习、专心科研的积极性。 ④搭建实践教育平台,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渠道 一是加强“三助”岗位设置和管理,为研究生锻炼成长提供良好平台。我校有 54%的研究 生从事助教、助管、助研的工作,学校年均提供“三助”岗位年均 3000 多个。二是拓展就业 实践平台,确保研究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稳步提升, 2012 年我校毕业研究生 1543 人,就 业率达 96.26%。进一步完善“西部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定向培养机制,规范少数民族骨干 培养。各学院(所、课部)也根据各自特点和优势分别在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国有企业建 立了多个校外研究生就业实践基地。此外,借助我校、湖北省高校就业协作组等平台组织我 校广大研究生参加宁波市高层次人才智力技术项目洽谈会、我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高校毕 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大型招聘活动。 ⑤搭建服务育人平台,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通过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促使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 融为一体,注重为广大研究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提供优质服务,学生满意度正稳步提升。 (3)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针对研究生的心理特点,我院通过发放心理健康手册、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办心理健康教 育讲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使研究生了解心理卫生常识,疏导心理情绪,增强自我 调节能力。每年我院都对研究生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通过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建立心 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学校建立了研究生班级、导师、学院和心理咨询中心四级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选拔优 秀研究生担任学院心理委员,有效避免了突发事件的发生,保护了生命,维护了校园的安全 稳定。 (4)推动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进行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在学期间的首要任务。我们注重发挥导师的作用,积极倡导和努 力实践在学术研究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导师在学术科研工作中潜移默化的教 育引导,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学术道德教育等融入研究生的学 术研究活动中,效果良好,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学校也大张旗鼓的鼓励导师全面育 人、全方位育人。2012 年,学校出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进一步加强导师履行研究 生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实施办法》(地大党办发[2012]15 号),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了导师在研究 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责要求,从政策、内涵、载体、激励等方面促进了导师负责制的进一 步落实,营造了更加浓厚的导师育人氛围。通过开展“研究生的良师益友”评选表彰活动,广 泛推广和宣传导师教书育人的先进经验,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武汉大学、华中科技 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纷纷学习和借鉴我们的工作经验。 (5)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中,研究生群团组织发挥了积极的 作用。学校和学院都加大了对研究生党员、骨干的培训(包括汉口校区),提升了他们的工 作能力和悟性,充分调动了研究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 务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