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 24大气污染物沉降 2017年在江苏省连云港、浙江省嵊山和福建省北礵开展了海洋 大气污染物沉降监测。 2017年东海区海洋大气干沉降中总悬浮颗粒物平均浓度范围为 00966~0.178毫克/立方米。江苏省连云港大气干沉降中硝酸盐-氮的 浓度在2月和10月的监测结果稍高,氨-氮浓度四个季节的监测结果 基本一致,铅、铜、锌的浓度除5月份的监测结果均相对较高,其余 月份的监测结果均没有明显的变化波动。 m2月■5月■8月■10月 180 160 20 100 硝酸盐-氮 氨氮 铅 铜 2017年江苏省连云港海洋大气干沉降污染因子浓度现状 (硝酸盐-氮、氨-氮:微克/立方米;铅、铜、锌:纳克/立方米) 2017年东海区海洋大气湿沉降中的硝酸盐-氮平均浓度范围为 00787~0.215毫克/升,氨-氮平均浓度范围为0.168~0.471毫克/升 锌平均浓度范围为0.0152~0.342毫克/升,铜平均浓度范围为2.56~ 599微克/升,铅平均浓度范围为0865~202微克/升,镉平均浓度范
12 2017 年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 2.4 大气污染物沉降 2017 年在江苏省连云港、浙江省嵊山和福建省北礵开展了海洋 大气污染物沉降监测。 2017 年东海区海洋大气干沉降中总悬浮颗粒物平均浓度范围为 0.0966~0.178 毫克/立方米。江苏省连云港大气干沉降中硝酸盐-氮的 浓度在 2 月和 10 月的监测结果稍高,氨-氮浓度四个季节的监测结果 基本一致,铅、铜、锌的浓度除 5 月份的监测结果均相对较高,其余 月份的监测结果均没有明显的变化波动。 2017 年江苏省连云港海洋大气干沉降污染因子浓度现状 (硝酸盐-氮、氨-氮:微克/立方米;铅、铜、锌:纳克/立方米) 2017 年东海区海洋大气湿沉降中的硝酸盐-氮平均浓度范围为 0.0787~0.215 毫克/升,氨-氮平均浓度范围为 0.168~0.471 毫克/升, 锌平均浓度范围为 0.0152~0.342 毫克/升,铜平均浓度范围为 2.56~ 5.99 微克/升,铅平均浓度范围为 0.865~2.02 微克/升,镉平均浓度范
2017年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 围为0.111~0.125微克/升。 ■2017年江苏连云港 ■2017年浙江嵊山 ■2017年福建北磻 3 酸盐贰 2017年东海区海洋大气湿沉降污染因子浓度现状 (硝酸盐-氮、氨-氮、锌:毫克/升:铜、铅、镉:微克/升) 25海洋二氧化碳源汇状况 2017年,东海区开展了两次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走航监测。 5月,东海区监测海域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总体低于大气,海 水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 l1月,长江口及以北海域、杭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 略大于大气,海水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其它海域海水从大气吸收 二氧化碳。 结合2016年2月和8月监测结果,监测期间,东海区海域四季 总体显示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汇
13 2017 年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 围为 0.111~0.125 微克/升。 2017 年东海区海洋大气湿沉降污染因子浓度现状 (硝酸盐-氮、氨-氮、锌:毫克/升;铜、铅、镉:微克/升) 2.5 海洋二氧化碳源汇状况 2017 年,东海区开展了两次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走航监测。 5 月,东海区监测海域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总体低于大气,海 水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 11 月,长江口及以北海域、杭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 略大于大气,海水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其它海域海水从大气吸收 二氧化碳。 结合 2016 年 2 月和 8 月监测结果,监测期间,东海区海域四季 总体显示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汇
2017年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 3海洋生态状况 31海洋生物状况 2017年,东海区开展了两次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春季是近岸 海域监测,夏季是全海域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浅海大型底栖生物和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2017 年东海区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基本稳定。 春季,近岸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38种、浮游动物293种、浅 海大型底栖生物45种、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231种。浮游植物密度 在福建近岸海域较髙,浮游动物密度在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海域较高, 浅海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在浙江中南近岸海域较高。近岸海域浮游动物 和浅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基本呈现由北向南升高的趋势 夏季,全海域共鉴定岀浮游植物415种、浮游动物440种、浅海 大型底栖生物521种、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336种。浮游植物密度在 福建近岸海域较髙,浮游动物密度在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海域较高,浅 海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在黄海南部近岸以外海域较髙。近岸海域浮游动 物和浅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基本呈现由北向南升高的趋势。 江苏近岸海域 春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24种,以硅藻类种数最多,优势种有 中肋骨条藻、布氏双尾藻和具槽直链藻等;浮游动物53种,以节肢 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小拟哲水蚤和中华哲水蚤;浅海大型底栖生 物137种,以节肢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长吻沙蚕;潮间带大型底
14 2017 年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 3 海洋生态状况 3.1 海洋生物状况 2017 年,东海区开展了两次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春季是近岸 海域监测,夏季是全海域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浅海大型底栖生物和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2017 年东海区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基本稳定。 春季,近岸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338 种、浮游动物 293 种、浅 海大型底栖生物 445 种、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 231 种。浮游植物密度 在福建近岸海域较高,浮游动物密度在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海域较高, 浅海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在浙江中南近岸海域较高。近岸海域浮游动物 和浅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基本呈现由北向南升高的趋势。 夏季,全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415 种、浮游动物 440 种、浅海 大型底栖生物 521 种、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 336 种。浮游植物密度在 福建近岸海域较高,浮游动物密度在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海域较高,浅 海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在黄海南部近岸以外海域较高。近岸海域浮游动 物和浅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基本呈现由北向南升高的趋势。 江苏近岸海域 春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124 种,以硅藻类种数最多,优势种有 中肋骨条藻、布氏双尾藻和具槽直链藻等;浮游动物 53 种,以节肢 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小拟哲水蚤和中华哲水蚤;浅海大型底栖生 物 137 种,以节肢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长吻沙蚕;潮间带大型底
2017年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 栖生物86种,以环节动物种数最多。 夏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52种,以硅藻类种数最多,优势种有 中肋骨条藻、日本星杄藻和尖刺伪菱形藻;浮游动物69种,以节肢 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真刺唇角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和强壮箭虫 浅海大型底栖生物126种,以节肢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金氏真蛇 尾和长吻沙蚕;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77种,以软体动物种数最多 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海域 春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1种,以硅藻类种数最多,优势种有 中肋骨条藻;浮游动物113种,以节肢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虫肢 歪水蚤、华哲水蚤和中华哲水蚤;浅海大型底栖生物157种,以环节 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丝异须虫;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86种,以 软体动物种数最多。 夏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72种,以硅藻类种数最多,优势种有 尖刺伪菱形藻;浮游动物191种,以节肢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背 针胸刺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和虫肢歪水蚤等;浅海大型底栖生物 142种,以环节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丝异须虫;潮间带大型底栖 生物98种,以软体动物种数最多。 浙江中南近岸海域 春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9种,以硅藻类种数最多,优势种有 琼氏圆筛藻、夜光藻和三角角藻等;浮游动物108种,以节肢动物种 数最多,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大西洋五角水母和百陶箭虫等;浅海
15 2017 年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 栖生物 86 种,以环节动物种数最多。 夏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152 种,以硅藻类种数最多,优势种有 中肋骨条藻、日本星杆藻和尖刺伪菱形藻;浮游动物 69 种,以节肢 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真刺唇角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和强壮箭虫; 浅海大型底栖生物 126 种,以节肢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金氏真蛇 尾和长吻沙蚕;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 77 种,以软体动物种数最多。 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海域 春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131 种,以硅藻类种数最多,优势种有 中肋骨条藻;浮游动物 113 种,以节肢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虫肢 歪水蚤、华哲水蚤和中华哲水蚤;浅海大型底栖生物 157 种,以环节 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丝异须虫;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 86 种,以 软体动物种数最多。 夏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172 种,以硅藻类种数最多,优势种有 尖刺伪菱形藻;浮游动物 191 种,以节肢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背 针胸刺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和虫肢歪水蚤等;浅海大型底栖生物 142 种,以环节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丝异须虫;潮间带大型底栖 生物 98 种,以软体动物种数最多。 浙江中南近岸海域 春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99 种,以硅藻类种数最多,优势种有 琼氏圆筛藻、夜光藻和三角角藻等;浮游动物 108 种,以节肢动物种 数最多,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大西洋五角水母和百陶箭虫等;浅海
2017年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 大型底栖生物185种,以环节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不倒翁虫和双 鳃内卷齿蚕;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9种,以软体动物种数最多。 夏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27种,以硅藻类种数最多,优势种有 中肋骨条藻和尖刺伪菱形藻;浮游动物152种,以节肢动物种数最多, 优势种有中华假磷虾、中华晢水蚤和肥胖箭虫等;浅海大型底栖生物 149种,以环节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花冈钩毛虫;潮间带大型底 栖生物146种,以软体动物种数最多 福建近岸海域 春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50种,以硅藻类种数最多,优势种有 柔弱伪菱形藻和旋链角毛藻;浮游动物209种,以节肢动物种数最多, 优势种有太平洋纺锤水蚤、瘦尾胸刺水蚤和小拟哲水蚤等;浅海大型 底栖生物183种,以环节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不倒翁虫;潮间带 大型底栖生物69种,以软体动物种数最多。 夏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36种,以硅藻类种数最多,优势种有 中肋骨条藻、菱形海线藻和旋链角毛藻;浮游动物293种,以节肢动 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亚强次真哲水蚤、双生水母和微刺哲水蚤等; 浅海大型底栖生物297种,以环节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奇异稚齿 虫;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188种,以软体动物种数最多 黄海南部近岸以外海域 夏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5种,以硅藻类种数最多,优势种有 佛氏海毛藻、洛氏角毛藻和尖刺伪菱形藻等;浮游动物52种,以节
16 2017 年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 大型底栖生物 185 种,以环节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不倒翁虫和双 鳃内卷齿蚕;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 91 种,以软体动物种数最多。 夏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127 种,以硅藻类种数最多,优势种有 中肋骨条藻和尖刺伪菱形藻;浮游动物 152 种,以节肢动物种数最多, 优势种有中华假磷虾、中华哲水蚤和肥胖箭虫等;浅海大型底栖生物 149 种,以环节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花冈钩毛虫;潮间带大型底 栖生物 146 种,以软体动物种数最多。 福建近岸海域 春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250 种,以硅藻类种数最多,优势种有 柔弱伪菱形藻和旋链角毛藻;浮游动物 209 种,以节肢动物种数最多, 优势种有太平洋纺锤水蚤、瘦尾胸刺水蚤和小拟哲水蚤等;浅海大型 底栖生物 183 种,以环节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不倒翁虫;潮间带 大型底栖生物 69 种,以软体动物种数最多。 夏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336 种,以硅藻类种数最多,优势种有 中肋骨条藻、菱形海线藻和旋链角毛藻;浮游动物 293 种,以节肢动 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亚强次真哲水蚤、双生水母和微刺哲水蚤等; 浅海大型底栖生物 297 种,以环节动物种数最多,优势种有奇异稚齿 虫;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 188 种,以软体动物种数最多。 黄海南部近岸以外海域 夏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55 种,以硅藻类种数最多,优势种有 佛氏海毛藻、洛氏角毛藻和尖刺伪菱形藻等;浮游动物 52 种,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