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第一条最重要。但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这几点往往很困 难。除了C、H、O三元素外,还有九种元素对所有的植物 都是必需的:N、P、K、Mg、S、Fe、Mo、Zn、Cu Mo对全部高等植物及大部分微生物是必需的; Na和Co对藻类、细菌与高等植物是必需的; Ca、B、cl对高等植物是必需的,但对微生物,特别是真 菌的生长则并不必需。 此外,钡、硅、铝、碘与镓几种元素只对少数几种植物必 需 农作物多数属于高等植物,所以其必需的营养元素 般有16个: C、O、H、N、K、P、S、Ca、Mg、Fe、B、Mn、Cu、 Zn、Mo、Cl
Mo对全部高等植物及大部分微生物是必需的; Na和Co对藻类、细菌与高等植物是必需的; Ca、B、Cl对高等植物是必需的,但对微生物,特别是真 菌的生长则并不必需。 此外,钡、硅、铝、碘与镓几种元素只对少数几种植物必 需。 农作物多数属于高等植物,所以其必需的营养元素 一般有16个: C、O、H、N、K、P、S、Ca、Mg、Fe、B、Mn、Cu、 Zn、Mo、Cl 其中第一条最重要。但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这几点往往很困 难。除了C、H、O三元素外,还有九种元素对所有的植物 都是必需的:N、P、K、Mg、S、Fe、Mo、Zn、Cu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这是路密斯( Loomis)和许尔(Sh山)于1973年首 先使用的名称。按习惯标准: 大量元素:植物对这种元素的需要量超过1%。前 九种属之。 前九个占干体重的绝大多数,即植物吸收的数量大, 通常占植物干重千分几到百分之几十 微量元素:植物对这种元素的需要小于植物干重的 0.1%
这是路密斯(Loomis)和许尔(Shull)于1973年首 先使用的名称。按习惯标准: 大量元素:植物对这种元素的需要量超过1%。前 九种属之。 前九个占干体重的绝大多数,即植物吸收的数量大, 通常占植物干重千分几到百分之几十。 微量元素:植物对这种元素的需要小于植物干重的 0.1%。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土壤养分三要素 在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中,C、H、0大约占植 株干重的95%。碳主要来自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而H、0则来自与土壤中的水分,氧可来自空气 氮则除豆科作物外大部分取源于土壤。 氮磷钾三要素,简称土壤养分三要素。 其所以重要就在于必需经常调节其供不 应求的状况,而不是指它们在作物营养 中所起的作用
土壤养分三要素 在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中,C、H、O大约占植 株干重的95%。碳主要来自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而H、O则来自与土壤中的水分,氧可来自空气。 氮则除豆科作物外大部分取源于土壤。 氮磷钾三要素,简称土壤养分三要素。 其所以重要就在于必需经常调节其供不 应求的状况,而不是指它们在作物营养 中所起的作用
第一节土壤氮素循环 1.含量 我国耕地土壤含氮一般在0.02%~0.2%之间;高于 0.2%0的很少,大部分低于01%。而华北、西北大部分 地区土壤耕层发含氮量不足01%;南方土壤的含氮量介 于二者之间。 般把土壤含氮量>0.2%者为“高” 02%0.1%之间者为“中”;0.1%0.05%者为 “低”,<0.05%者为“极低”。一般把作物在 不施氮区的全年生长期所吸收的氮量为土壤供氮 能力的良好指标
第一节 土壤氮素循环 1.含量 我国耕地土壤含氮一般在0.02%~0.2%之间;高于 0.2%的很少,大部分低于0.1%。而华北、西北大部分 地区土壤耕层发含氮量不足0.1%;南方土壤的含氮量介 于二者之间。 一般把土壤含氮量 > 0.2%者为“高” ; 0.2%~0.1%之间者为“中” ;0.1%~0.05%者为 “低” ,< 0.05%者为“极低” 。一般把作物在 不施氮区的全年生长期所吸收的氮量为土壤供氮 能力的良好指标
2.来源 土壤中的氮素关非来源于土壤矿物质。是生物固氮作用产生 的 固氮作用主要是靠微生物,固氮微生物分共生和自生两类 (1)与豆科作物共生的固氮菌,其固氮能力很强。10~20斤/亩 (2)自生固氮菌,有分为好气和嫌气两类。 好气性固氮能力强,在热带林地,可达10~30斤/亩
固氮作用主要是靠微生物,固氮微生物分共生和自生两类。 (1)与豆科作物共生的固氮菌,其固氮能力很强。10~20斤/亩 (2)自生固氮菌,有分为好气和嫌气两类。 好气性固氮能力强,在热带林地,可达10~30斤/亩 2.来源 土壤中的氮素关非来源于土壤矿物质。是生物固氮作用产生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