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特点与新发展观 第一讲
中国国情特点与新发展观 第一讲
本讲需要讨论的问题 ■什麽是中国国情?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什么是综合国力?包含哪些重要指标? ■为什么改革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上升? 中国的优势资源是什么?劣势资源是什么? 未来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主要途径是什
本讲需要讨论的问题 什麽是中国国情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 为什么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 什么是综合国力 ?包含哪些重要指标 ? 为什么改革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上升 ? 中国的优势资源是什么 ?劣势资源是什么 ? 未来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主要途径是什 么 ?
、中国基本国情 1、什么是国情: 国情是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的客观实际情 况,它是指那些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最 基本的、最主要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它 常常决定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大 致轮廓。 发动因素:生产技术,企业创新与管理才能。 限制因素:人口,资源或物力。 社会制度可能是发动因素或限制因素。 2、认识中国国情的意义 3、如何认识中国国情
一、中国基本国情 1、什么是国情: 国情是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的客观实际情 况,它是指那些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最 基本的、最主要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它 常常决定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大 致轮廓。 发动因素:生产技术,企业创新与管理才能。 限制因素:人口,资源或物力。 社会制度可能是发动因素或限制因素。 2、认识中国国情的意义 3、如何认识中国国情
■4、领导人对中国国情的论述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一穷二白〃 n邓小平(1979年):N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 十三大报告(1987年):N社会主义初级阶段〃,N人 口多,底子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后位〃 江泽民(1995年):论十二大关系 十五大报告(199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括 “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 达
4、领导人对中国国情的论述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一穷二白” 邓小平(1979年):“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 十三大报告(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 口多,底子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后位”。 江泽民(1995年):论十二大关系 十五大报告(199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括 “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 达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 《生存与发展》(1989年):N人口过多,底子薄,教育文化科技 水平低;资源相当紧缺,人均QDP居世界后列〃 ■《生态赤字》(1989年)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和生态环境 脆弱 《机遇与挑战》(1995年) 中国现代社会基本矛盾;传统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 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二元经济社会。 中国现代社会生产力内部矛盾:人口过多与资源相对紧缺;过 剩农业劳动力与稀缺工业资本 地区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国情基本特征之一。 中国社会正处于几个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市场经济转型、政 治转型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 《生存与发展》(1989 年 ):“人口过多,底子薄,教育文化科技 水平低;资源相当紧缺,人均QDP居世界后列 ” 《生态赤字》(1989年)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和生态环境 脆弱 《机遇与挑战》 (1995 年 ) 中国现代社会基本矛盾;传统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 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二元经济社会。 中国现代社会生产力内部矛盾:人口过多与资源相对紧缺;过 剩农业劳动力与稀缺工业资本。 地区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国情基本特征之一。 中国社会正处于几个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市场经济转型、政 治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