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千克300 75 140 46.67 丙千克230 210 千克180 152 31.67 计算第三季度及累计三季度止计划完成情况并分析 乙、丙、丁任务完成好,甲不好。 ③长期计划任务规定的要求和方法不同,检查长期计划的完成情况有两种方法: a.累计法:凡是计划指标是按计划期内各年总和规定任务的要求采用累计法计算。b.水 平法:如果计划任务(指标)按期末那一年规定应达到的水平规定,则采用 b.水平法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特点: ①对比数为同一总体 ②分子分母不能互换 ③计算结果视指标性质而定:a.若指标表现为越高越好,如::产值(量)、劳动生产率值, 其值≥1,结果越好。b.若指标表现为越低越好,如:费用、消耗、成本,其值≤1,结果越好 C.基建投资额、工资等,其值=1,结果越好 三、应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统计相对数是一种抽象化的指标数值,是对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的一个重要手段,要使这种 对比分析准确地、深刻地反映出现象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统计相对数的作用,在计算应用统 计相对数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指标的可比性。 2.相对数与绝对数结合起来运用 3.要正确地选择作为比较标准的基期。 4.为了从各方面分析和研究问题,需要把各种相对数结合起来使用 本章的重点 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统计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统计学的学科性质 复习思考题 1、统计的涵义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 2、简述统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对象有哪些特点? 4、怎样理解统计总体的同质性和变异性? 5、为什么说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研究的必要? 6、简述统计学与数学的联系与区别。 7、简述总体、单位、样本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 (二)基本要求 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数据搜集的方式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 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三)教学要点 1、数据采集的方式方法 2、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11 乙 千克 300 75 85 140 300 46.67 100.00 丙 千克 230 60 70 80 210 34.78 91.30 丁 千克 180 45 50 57 152 31.67 84.44 计算第三季度及累计三季度止计划完成情况并分析 乙、丙、丁任务完成好,甲不好。 ③长期计划任务规定的要求和方法不同,检查长期计划的完成情况有两种方法: a.累计法:凡是计划指标是按计划期内各年总和规定任务的要求采用累计法计算。b.水 平法:如果计划任务(指标)按期末那一年规定应达到的水平规定, 则采用 b.水平法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特点: ①对比数为同一总体 ②分子分母不能互换 ③计算结果视指标性质而定:a.若指标表现为越高越好,如::产值(量)、劳动生产率值, 其值≥1,结果越好。b.若指标表现为越低越好,如:费用、消耗、成本,其值≤1,结果越好。 c.基建投资额、工资等,其值=1,结果越好。 三、应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统计相对数是一种抽象化的指标数值,是对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的一个重要手段,要使这种 对比分析准确地、深刻地反映出现象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统计相对数的作用,在计算应用统 计相对数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指标的可比性。 2.相对数与绝对数结合起来运用。 3.要正确地选择作为比较标准的基期。 4.为了从各方面分析和研究问题,需要把各种相对数结合起来使用。 本章的重点 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统计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统计学的学科性质。 复习思考题 1、统计的涵义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 2、简述统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对象有哪些特点? 4、怎样理解统计总体的同质性和变异性? 5、为什么说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研究的必要? 6、简述统计学与数学的联系与区别。 7、简述总体、单位、样本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 (二)基本要求 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数据搜集的方式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 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三)教学要点 1、数据采集的方式方法; 2、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3、统计分组 4、变量数列的编制 5、统计数据的显示 (四)教学时数 9—-10课时 (五)教学内容 本章共分五节 第一节数据的计量与类型 、数据的计量尺度 在计量学的一般分类方法中,依据对事物计量的精确程度,可将所采用的计量尺度由低级到 高级、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四个层次,即名类尺度、顺序尺度、区间尺度和比尺度。 1.定类尺度 定类尺度( Nominal scale,亦称分类尺度、列名尺度等)是这样一种品质标志,按照它可 对研究客体进行平行的分类或分组,使同类同质,异类异质。例如,按照性别将人口分为男、女 两类:按照经济性质将企业分为国有、集体、私营、混合制企业等。这里的“性别”和“经济性 质”就是两种名类尺度。名类尺度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利用它只可测度事物之 间的类别差,而不能了解各类之间的其他差别。名类尺度计量的结果表现为某种类别,但为了便 于统计处理,例如为了计算和识别,也可用不同数字或编码表示不同类别。比如用1表示男,0 表示女:用1表示国有企业,2表示集体企业,3表示私营企业,等等。这些数字只是不同类别的 代码,决不意味着它区分了大小,更不能进行任何数学运算。名类尺度能对事物做最基本的测度, 是其他计量尺度的基础 2.定序尺度 定序尺度( Ordinal scale,亦称序数尺度、顺位尺度等)是这样一种品质标志,利用它不 仅能将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还可确定这些类别的等级差别或序列差别。例如“产品等级”就是 ·种测度产品质量好坏的顺序尺度,它可将产品分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次品等:“考试 成绩”也是一种顺序尺度,它可将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对某一事物的态度” 作为一种顺序尺度,可将人们的态度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保持中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等 等。显然,顺序尺度对事物的计量要比名类尺度精确些,但它至多测度了类别之间的顺序,而未 测量出类别之间的准确差值。因此,顺序尺度的计量结果只能比较大小,不能进行加、减、乘、 除等数学运算 3.定距尺度 定距尺度( Interval scale,亦称间隔尺度、等距尺度、区间尺度等)是能测度事物类别 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数量标志,更具体些说,区间尺度是可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类别,对这些类别进 行排序,并较准确地度量类别之间数量差距的一种计量尺度。该尺度通常使用自然或物理单位作 为度量单位,如收入用人民币“元”度量,考试成绩用“百分制”度量,温度用摄氏或华氏的“度” 来度量,重量用“克”度量,长度用“米”度量等。区间尺度的计量结果表现为数值。区间尺度 的数值可做加、减法运算,例如,考试成绩80分与90分之间相差10分,一个地区的温度20°C上 另一个地区的25°C相差5°C,等等。但不能做乘、除法运算。而且,区间尺度没有绝对的零点。 4定比尺度 定比尺度( Ratio scale,亦称为比率尺度)的计量结果也表示为数值,跟区间尺度属同 层次,有时对两者可不作区分。比尺度这种数量标志不仅能测度各类别的大小和多少,还有一个 绝对零点( Absolute zero)作为起点。这个绝对零点是它跟区间尺度的明显差别,就是说,区 间尺度中没有绝对零点,即使其计量值为“0”,这个“0”也是有客观内容的数值,即“0”水平, 而不表示“没有”或“不存在”。例如,某个学生统计学的考试成绩为“0”分,这个“0”分是 他的统计学的客观成绩,并不表示他没有考试成绩或没有任何统计学知识:一个地区的温度为0°
12 3、统计分组; 4、变量数列的编制; 5、统计数据的显示。 (四)教学时数 9——10 课时 (五)教学内容 本章共分五节: 第一节 数据的计量与类型 一、数据的计量尺度 在计量学的一般分类方法中,依据对事物计量的精确程度,可将所采用的计量尺度由低级到 高级、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四个层次,即名类尺度、顺序尺度、区间尺度和比尺度。 1.定类尺度 定类尺度(Nominal scale,亦称分类尺度、列名尺度等)是这样一种品质标志,按照它可 对研究客体进行平行的分类或分组,使同类同质,异类异质。例如,按照性别将人口分为男、女 两类;按照经济性质将企业分为国有、集体、私营、混合制企业等。这里的“性别”和“经济性 质”就是两种名类尺度。名类尺度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利用它只可测度事物之 间的类别差,而不能了解各类之间的其他差别。名类尺度计量的结果表现为某种类别,但为了便 于统计处理,例如为了计算和识别,也可用不同数字或编码表示不同类别。比如用1表示男,0 表示女;用1表示国有企业,2表示集体企业,3表示私营企业,等等。这些数字只是不同类别的 代码,决不意味着它区分了大小,更不能进行任何数学运算。名类尺度能对事物做最基本的测度, 是其他计量尺度的基础。 2.定序尺度 定序尺度(Ordinal scale,亦称序数尺度、顺位尺度等)是这样一种品质标志,利用它不 仅能将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还可确定这些类别的等级差别或序列差别。例如“产品等级”就是 一种测度产品质量好坏的顺序尺度,它可将产品分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次品等;“考试 成绩”也是一种顺序尺度,它可将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对某一事物的态度” 作为一种顺序尺度,可将人们的态度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保持中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等 等。显然,顺序尺度对事物的计量要比名类尺度精确些,但它至多测度了类别之间的顺序,而未 测量出类别之间的准确差值。因此,顺序尺度的计量结果只能比较大小,不能进行加、减、乘、 除等数学运算。 3.定距尺度 定距尺度(Interval scale,亦称间隔尺度、等距尺度、区间尺度等)是能测度事物类别 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数量标志,更具体些说,区间尺度是可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类别,对这些类别进 行排序,并较准确地度量类别之间数量差距的一种计量尺度。该尺度通常使用自然或物理单位作 为度量单位,如收入用人民币“元”度量,考试成绩用“百分制”度量,温度用摄氏或华氏的“度” 来度量,重量用“克”度量,长度用“米”度量等。区间尺度的计量结果表现为数值。区间尺度 的数值可做加、减法运算,例如,考试成绩80分与90分之间相差10分,一个地区的温度20°C与 另一个地区的25°C相差5°C,等等。但不能做乘、除法运算。而且,区间尺度没有绝对的零点。 4.定比尺度 定比尺度(Ratio scale,亦称为比率尺度)的计量结果也表示为数值,跟区间尺度属同一 层次,有时对两者可不作区分。比尺度这种数量标志不仅能测度各类别的大小和多少,还有一个 绝对零点(Absolute zero)作为起点。这个绝对零点是它跟区间尺度的明显差别,就是说,区 间尺度中没有绝对零点,即使其计量值为“0”,这个“0”也是有客观内容的数值,即“0”水平, 而不表示“没有”或“不存在”。例如,某个学生统计学的考试成绩为“0”分,这个“0”分是 他的统计学的客观成绩,并不表示他没有考试成绩或没有任何统计学知识;一个地区的温度为0°
C,这表示一种温度的水平,并不是说没有温度。而比尺度中绝对零点的“0”,表示“没有”或 “不存在”。例如,一个人的身高为“0”米,表示这个人不存在:一个人的收入为“0”,表示这 个人没有收入;一个产品的产量为“0”,表示没有这种产品:等等。现实中,大多数场合人们使 用的都是比尺度。 定比尺度与上述三种计量尺度相比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可以计算数值之间的比值。例如 一个人的月工资收入为600元,另一个人的为300元,可以得出一个人的收入是另一个的两倍。但 区间尺度由于不存在绝对零点,就只能比较数值差,而不能计算比值。比如,可以说30°C与15 C之差为15°C,而不能说30°C比15°C热一倍。可见,比尺度可以做加、减、乘、除法运算 上述四种计量尺度对事物的计量层次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逐步递进的。高层次 的计量尺度可以计量低层次计量尺度能够计量的事物,但不能反过来。显然,可以很容易地将高 层次计量尺度的计量结果转化为低层次计量尺度的计量结果;将考试成绩的百分制转化为五等级 分制就是一例 二、数据的类型 1.按计量尺度分 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定类数据、定序数据、定距数据和定比数 据。统计数据是采用某些计量尺度对事物进行计量的结果,但采用不同的计量尺度会得到不同类 型的统计数据。就上述四种计量尺度计量的结果来看,我们可以大体上将统计数据分为两种类型 定性的数据和定量的数据。定性数据( Qualitative data,亦称品质数据)是说明事物的品质特 征表现的具体类别,不能用数值表示:因这类数据由名类尺度和顺序尺度计量形成,故又可细分 为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定量数据(α uantitative data,亦称数量数据或数值型数据)是说明 现象数量特征表现的,能够甚至必须用数值来表现;因这类数据由区间尺度和比尺度计量形成, 故又可细分为区间数据和比数据。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可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来处理和分析,比 如,对定性数据一般只采用分组法计算,分析各组的频数或频率,而对定量数据则可用更多的统 计方法去处理,计算、分析更多的统计指标或统计量 2.按数据的收集方法分 按数据的收集方法分类,可将统计数据分为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观测数据是通过调查或 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而得到的,社会经济现象的统 计数据几乎都是观测数据。实验数据是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如医药研究试验 数据、动植物杂交品种试验数据等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大多数据都是试验数据。 3.按数据的时间关系分 按照被描述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截面数据和时间数据。截面数据是指同 时间不同空间上的数据。时间数据是指同一空间不同时间上的数据 第二节统计数据搜集的组织形式 从统计数据本身的来源看,统计数据最初都是来源于直接的调查或实验。但从使用者的角度 看,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两种渠道:一是来源于直接的调査和科学实验,对使用者来说,这是统 计数据的直接来源,我们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二是来源于别人调查或实验的数据 对使用者来说,这是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我们称之为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本节从使用者 的角度讲述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 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对大多数使用者来说,亲自去做调查往往是不可能的。所使用的数据大多数是别人调查或 科学实验的数据,对使用者来说称为二手数据。 二手数据主要是公开出版的或公开报道的数据,当然有些是尚未公开出版的数据。在我 国,公开出版或报道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和地方的统计部门以及各种报刊媒介。 例如,公开出版的有《中国市场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地区的统计年鉴等。提供世界各国 社会和经济数据的出版社物也有很多,如《世界经济年鉴》、《国外经济统计资料》,民办银行各
13 C,这表示一种温度的水平,并不是说没有温度。而比尺度中绝对零点的“0”,表示“没有”或 “不存在”。例如,一个人的身高为“0”米,表示这个人不存在;一个人的收入为“0”,表示这 个人没有收入;一个产品的产量为“0”,表示没有这种产品;等等。现实中,大多数场合人们使 用的都是比尺度。 定比尺度与上述三种计量尺度相比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可以计算数值之间的比值。例如, 一个人的月工资收入为600元,另一个人的为300元,可以得出一个人的收入是另一个的两倍。但 区间尺度由于不存在绝对零点,就只能比较数值差,而不能计算比值。比如,可以说30°C与15° C之差为15°C,而不能说30°C比15°C热一倍。可见,比尺度可以做加、减、乘、除法运算。 上述四种计量尺度对事物的计量层次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逐步递进的。高层次 的计量尺度可以计量低层次计量尺度能够计量的事物,但不能反过来。显然,可以很容易地将高 层次计量尺度的计量结果转化为低层次计量尺度的计量结果;将考试成绩的百分制转化为五等级 分制就是一例。 二、数据的类型 1.按计量尺度分 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定类数据、定序数据、定距数据和定比数 据。统计数据是采用某些计量尺度对事物进行计量的结果,但采用不同的计量尺度会得到不同类 型的统计数据。就上述四种计量尺度计量的结果来看,我们可以大体上将统计数据分为两种类型: 定性的数据和定量的数据。定性数据(Qualitative data,亦称品质数据)是说明事物的品质特 征表现的具体类别,不能用数值表示;因这类数据由名类尺度和顺序尺度计量形成,故又可细分 为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定量数据(Quantitative data,亦称数量数据或数值型数据)是说明 现象数量特征表现的,能够甚至必须用数值来表现;因这类数据由区间尺度和比尺度计量形成, 故又可细分为区间数据和比数据。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可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来处理和分析,比 如,对定性数据一般只采用分组法计算,分析各组的频数或频率,而对定量数据则可用更多的统 计方法去处理,计算、分析更多的统计指标或统计量。 2.按数据的收集方法分 按数据的收集方法分类,可将统计数据分为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观测数据是通过调查或 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而得到的,社会经济现象的统 计数据几乎都是观测数据。实验数据是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如医药研究试验 数据、动植物杂交品种试验数据等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大多数据都是试验数据。 3.按数据的时间关系分 按照被描述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截面数据和时间数据。截面数据是指同 一时间不同空间上的数据。时间数据是指同一空间不同时间上的数据。 第二节 统计数据搜集的组织形式 从统计数据本身的来源看,统计数据最初都是来源于直接的调查或实验。但从使用者的角度 看,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两种渠道:一是来源于直接的调查和科学实验,对使用者来说,这是统 计数据的直接来源,我们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二是来源于别人调查或实验的数据, 对使用者来说,这是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我们称之为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本节从使用者 的角度讲述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 一、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对大多数使用者来说,亲自去做调查往往是不可能的。所使用的数据大多数是别人调查或 科学实验的数据,对使用者来说称为二手数据。 二手数据主要是公开出版的或公开报道的数据,当然有些是尚未公开出版的数据。在我 国,公开出版或报道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和地方的统计部门以及各种报刊媒介。 例如,公开出版的有《中国市场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地区的统计年鉴等。提供世界各国 社会和经济数据的出版社物也有很多,如《世界经济年鉴》、《国外经济统计资料》,民办银行各
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等。联合国的有关部门及世界各国也定期出版各种统计数据。 除了公开出版的统计数据,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使用一些尚未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以 及广泛分布于各种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传媒中的各种数据资料。现在,随着计算机 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在网络上获取所需的各种数据资料。 利用二手数据对使用者来说既经济又方便,但使用时应注意统计数据的含义、计算 口径和计算方法,以避免误用或滥用。同时,在引用二手数据时,一定要注明数据的来源,以尊 重他人的劳动 二、统计数据的宜接来源 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调査或观察;二是实验。调查是取得社会经济数 据的重要手段,其中有统计部门进行的统计调查,也有其他部门或机构为特定目的而进行的调查, 如市场调查等;实验是取得自然科学数据的主要手段。在本节中,着重讲授取得社会经济数据的 主要方式和方法 (一)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实际中常用的统计调查组织方式主要有普査、抽样调査、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査 1.普查。普查( Census)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方式,如人口普 查、工业普查、农业普查等。世界各国一般都定期进行各种普査。普查适用于特定目的、特定对 象,旨在搜集有关国情国力的基本统计数据,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或措施提供依据。它主要用于 搜集处于某一时点状态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普查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组织方式有以下几个 特点: (1)普查通常是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普查涉及面广,调查单位多,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所以间隔较长时间,如10年才进行一次。我国的人口普查从1953年到1990年共进行过 4次。今后,我国的普査将规范化、制度化,每逢末尾为“0”的年份进行人口普査,末尾为“3” 的年份进行第三产业普查,末尾为“5”的年份进行工业普查,末尾为“7”的年份进行农业普查, 末尾为“1”或“6”的年份进行统计基本单位普查 (2)普査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査时间,以避免调査数据的重复或遗漏,保证普査结 果的准确性。我国前四次人口普査的标准时间定为普査年份的7月1日O时,第五次人口普査为2000 年11月1日0时。农业普査的标准时间定为普查年份的1月1日0时。标准时间一般定为调查对象比 较集中、相对稳定的时期 (3)普査的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也高,因此可作为抽样调査和其他调査的依据。 (4)普查的使用范围较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或特定的现象 2.抽样调查。抽样调查( Sampling survey)是按照一定的概率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构 成样本,并根据样本信息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査。这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调査组 织方式。抽样调查的内容将在后面设专章讨论。 3.统计报表。统计报表( Statistical report forms)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规定,自上而下 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填报的一种调查组织方式。这种调查组织方式在我国政府统计工作中, 经过几十年的改进和完善,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统计报告制度,它要求以原始数据为基础 按照统一的表式、指标、报送时间和报送程序填报,已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获取统计数据的 主要统计调查组织方式 统计报表类型多样。统计报表按调查范围可分为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按报送时间可分为 日报、月报、季报和年报等:按报送受体可分为国家、部门、地方统计报表。 4.重点调查。重点调查( Key-point investigation)是这样一种调查组织方式,它只从全 部总体单位中选择少数重点单位进行调査,这些重点单位尽管在全部总体单位中出现的频数极 少,但其某一数量标志却在所要研究的数量标志值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要了解全国的 钢铁生产总量,只要对产量很大的少数几个钢铁企业,如鞍钢、宝钢、首钢等进行调査,就可对 全国的钢铁生产总量有个大致的认识。这几个产量很大的企业,构成了这次全国钢产量调查的重 点单位,因为它们的钢铁产量在全国的钢铁生产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
14 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等。联合国的有关部门及世界各国也定期出版各种统计数据。 除了公开出版的统计数据,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使用一些尚未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以 及广泛分布于各种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传媒中的各种数据资料。现在,随着计算机 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在网络上获取所需的各种数据资料。 利用二手数据对使用者来说既经济又方便,但使用时应注意统计数据的含义、计算 口径和计算方法,以避免误用或滥用。同时,在引用二手数据时,一定要注明数据的来源,以尊 重他人的劳动。 二、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 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调查或观察;二是实验。调查是取得社会经济数 据的重要手段,其中有统计部门进行的统计调查,也有其他部门或机构为特定目的而进行的调查, 如市场调查等;实验是取得自然科学数据的主要手段。在本节中,着重讲授取得社会经济数据的 主要方式和方法。 (一)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实际中常用的统计调查组织方式主要有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1.普查。普查(Census)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方式,如人口普 查、工业普查、农业普查等。世界各国一般都定期进行各种普查。普查适用于特定目的、特定对 象,旨在搜集有关国情国力的基本统计数据,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或措施提供依据。它主要用于 搜集处于某一时点状态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普查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组织方式有以下几个 特点: (1)普查通常是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普查涉及面广,调查单位多,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所以间隔较长时间,如10年才进行一次。我国的人口普查从1953年到1990年共进行过 4次。今后,我国的普查将规范化、制度化,每逢末尾为“0”的年份进行人口普查,末尾为“3” 的年份进行第三产业普查,末尾为“5”的年份进行工业普查,末尾为“7”的年份进行农业普查, 末尾为“1”或“6”的年份进行统计基本单位普查。 (2)普查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以避免调查数据的重复或遗漏,保证普查结 果的准确性。我国前四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定为普查年份的7月1日0时,第五次人口普查为2000 年11月1日0时。农业普查的标准时间定为普查年份的1月1日0时。标准时间一般定为调查对象比 较集中、相对稳定的时期。 (3)普查的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也高,因此可作为抽样调查和其他调查的依据。 (4)普查的使用范围较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或特定的现象。 2.抽样调查。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是按照一定的概率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构 成样本,并根据样本信息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这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调查组 织方式。抽样调查的内容将在后面设专章讨论。 3.统计报表。统计报表(Statistical report forms)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规定,自上而下 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填报的一种调查组织方式。这种调查组织方式在我国政府统计工作中, 经过几十年的改进和完善,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统计报告制度,它要求以原始数据为基础, 按照统一的表式、指标、报送时间和报送程序填报,已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获取统计数据的 主要统计调查组织方式。 统计报表类型多样。统计报表按调查范围可分为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按报送时间可分为 日报、月报、季报和年报等;按报送受体可分为国家、部门、地方统计报表。 4.重点调查。重点调查(Key-point investigation)是这样一种调查组织方式,它只从全 部总体单位中选择少数重点单位进行调查,这些重点单位尽管在全部总体单位中出现的频数极 少,但其某一数量标志却在所要研究的数量标志值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要了解全国的 钢铁生产总量,只要对产量很大的少数几个钢铁企业,如鞍钢、宝钢、首钢等进行调查,就可对 全国的钢铁生产总量有个大致的认识。这几个产量很大的企业,构成了这次全国钢产量调查的重 点单位,因为它们的钢铁产量在全国的钢铁生产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
5.典型调査。典型调查( Model survey)是从全部总体单位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 位进行深入细致调査的一种调査组织方式。典型调査的目的是通过典型单位具体生动、形象的资 料来描述或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因此所选择的典型单位应能反映所硏究问题的本质属性或特 征。例如,要研究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可以在同行业中选择一个或几个经济效益突出的单 位做深入细致的调査,从中找出经济效益好的原因和经验。典型调查主要用于定性研究,调查结 果一般不能推断总体 第三节统计数据搜集的方法 不论采用哪种方式组织调査,都要运用具体的数据搜集方法去采集统计数据。归纳起来,数 据搜集方法有询问调查和观察实验两大类 、询问调査。询问调査是调査者与被调査者直接或间接接触以获得数据的一种方法。具体 包括访问调查、邮寄调査、电话调査、电脑辅助调查、座谈会、个别深度访问等。 1.访问调查。访问调查又称派员调查,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通过面对面交谈从而得到所需资 料的调查方法。这又可分为标准式访问和非标准式访问两种。标准式访问又称结构式访问,是按 照调查人员事先设计好的,有固定格式的标准化问卷或表格,有顺序地依次提问,并由受访者做 出回答。其优点是能够对调査过程加以控制,从而获得比较可靠的调查结果。非标准式访问又称 非结构式访问,它事先不制作统一的问卷或表格,没有统一的提问顺序,调查人员只是给一个题 目或提纲,由调查人员和受访者自由交谈,从中获得所需资料。询问调查在市场和社会调查中常 被采用 2.邮寄调査。邮寄调査是通过邮寄、宣传媒体和专门场所等将调査表或问卷送至被调査者手 中,由被调査者填写,然后将调查表寄回或投放到收集点的一种调查方法。这是一种标准化调査, 其特点是,调查人员和受调査者没有直接的语言交流,信息的传递完全依赖于调查表。邮寄调查 在统计部门进行的统计报表及市场调查机构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经常使用。 3.电话调査。电话调查是调查人员利用电话同受访者进行语言交流,从而获得信息的一种调 查方法。该方法具有时效快,费用低等特点。随着电话的普及,电话调査也越来越广泛。电话调 查可以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进行,也可以针对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电话采访。电话调査所提问题 要明确,且数量不宜过多。 4.电脑辅助调査。这种调査也叫做电脑辅助电话调査,就是在电话调査时,调查的问卷、答 案都由计算机显示,整个调査过程,包括电话拨号、调査记录、数据处理等也都借助于计算机来 完成的一种调查方法。目前,电脑辅助调查已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并已开发出了各 种电脑辅助电话调查系统。 5.座谈会。座谈会也称为集体访谈法,就是将一组被调査者集中在调査现场,让他们对调査 的主题发表意见,从而获取资料的方法。参加座谈会的受访者应是所调查问题的专家或有经验者 人数不宜太多,通常为6—10人,研究人员应对受访者进行严格的甄别、筛选。讨论方式主要看 主持人的习惯和爱好。这种方法能获取其他方法无法取得的资料,因为在彼此交流的环境里,受 访者相互影响、启发、补充,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这就有利于研究者从中获得较为广泛深入的 想法和意见。而且座谈会不会因为问卷过长而遭到拒访 6.个别深度访问。深度访问是一种一次只要一名受访者参加的特殊的定性硏究。“深访”暗 示着要不断深入到受访者的思想中,努力发掘其行为的真实动机。深访是一种无结构的个人访问 调査者运用大量的追问技巧,尽可能让受访者自由发挥,表达他的想法和感受。深度访问常用于 动机研究,如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的动机等,以发掘受访者非表面化的深层意见。这一方法最适 用于研究隐私的问题,如个人隐私问题,或敏感问题,如政治性问题。对于那些不同人之间观点 差异极大的问题,用小组讨论可能会把问题弄糟,这时也可采用深度访问法 座谈会和个别深访法属于定性方法,通常围绕·个特定的主题取得有关定性资料。此类方法和定 量方法不同。定量方法是从总体中按随机方式抽取样本获得资料,其硏究结果或结论可以进行推 论。但定性研究着重于问题的性质和对未来趋势的把握,而不是对研究总体数量特征的推断。座
15 5.典型调查。典型调查(Model survey)是从全部总体单位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 位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的一种调查组织方式。典型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典型单位具体生动、形象的资 料来描述或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因此所选择的典型单位应能反映所研究问题的本质属性或特 征。例如,要研究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可以在同行业中选择一个或几个经济效益突出的单 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从中找出经济效益好的原因和经验。典型调查主要用于定性研究,调查结 果一般不能推断总体。 第三节 统计数据搜集的方法 不论采用哪种方式组织调查,都要运用具体的数据搜集方法去采集统计数据。归纳起来,数 据搜集方法有询问调查和观察实验两大类。 一、询问调查。询问调查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直接或间接接触以获得数据的一种方法。具体 包括访问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电脑辅助调查、座谈会、个别深度访问等。 1.访问调查。访问调查又称派员调查,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通过面对面交谈从而得到所需资 料的调查方法。这又可分为标准式访问和非标准式访问两种。标准式访问又称结构式访问,是按 照调查人员事先设计好的,有固定格式的标准化问卷或表格,有顺序地依次提问,并由受访者做 出回答。其优点是能够对调查过程加以控制,从而获得比较可靠的调查结果。非标准式访问又称 非结构式访问,它事先不制作统一的问卷或表格,没有统一的提问顺序,调查人员只是给一个题 目或提纲,由调查人员和受访者自由交谈,从中获得所需资料。询问调查在市场和社会调查中常 被采用。 2.邮寄调查。邮寄调查是通过邮寄、宣传媒体和专门场所等将调查表或问卷送至被调查者手 中,由被调查者填写,然后将调查表寄回或投放到收集点的一种调查方法。这是一种标准化调查, 其特点是,调查人员和受调查者没有直接的语言交流,信息的传递完全依赖于调查表。邮寄调查 在统计部门进行的统计报表及市场调查机构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经常使用。 3.电话调查。电话调查是调查人员利用电话同受访者进行语言交流,从而获得信息的一种调 查方法。该方法具有时效快,费用低等特点。随着电话的普及,电话调查也越来越广泛。电话调 查可以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进行,也可以针对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电话采访。电话调查所提问题 要明确,且数量不宜过多。 4.电脑辅助调查。这种调查也叫做电脑辅助电话调查,就是在电话调查时,调查的问卷、答 案都由计算机显示,整个调查过程,包括电话拨号、调查记录、数据处理等也都借助于计算机来 完成的一种调查方法。目前,电脑辅助调查已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并已开发出了各 种电脑辅助电话调查系统。 5.座谈会。座谈会也称为集体访谈法,就是将一组被调查者集中在调查现场,让他们对调查 的主题发表意见,从而获取资料的方法。参加座谈会的受访者应是所调查问题的专家或有经验者, 人数不宜太多,通常为6-10人,研究人员应对受访者进行严格的甄别、筛选。讨论方式主要看 主持人的习惯和爱好。这种方法能获取其他方法无法取得的资料,因为在彼此交流的环境里,受 访者相互影响、启发、补充,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这就有利于研究者从中获得较为广泛深入的 想法和意见。而且座谈会不会因为问卷过长而遭到拒访。 6.个别深度访问。深度访问是一种一次只要一名受访者参加的特殊的定性研究。“深访”暗 示着要不断深入到受访者的思想中,努力发掘其行为的真实动机。深访是一种无结构的个人访问, 调查者运用大量的追问技巧,尽可能让受访者自由发挥,表达他的想法和感受。深度访问常用于 动机研究,如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的动机等,以发掘受访者非表面化的深层意见。这一方法最适 用于研究隐私的问题,如个人隐私问题,或敏感问题,如政治性问题。对于那些不同人之间观点 差异极大的问题,用小组讨论可能会把问题弄糟,这时也可采用深度访问法。 座谈会和个别深访法属于定性方法,通常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取得有关定性资料。此类方法和定 量方法不同。定量方法是从总体中按随机方式抽取样本获得资料,其研究结果或结论可以进行推 论。但定性研究着重于问题的性质和对未来趋势的把握,而不是对研究总体数量特征的推断。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