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要研究和分析数据,因而统计学与这 些学科领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统计方法可以帮助其他学科探索学科内 在的数量规律性,但若要对这种数量规律性作出内在必然联系的解释并从中把握该学科研究实 体的实际规律,那就要由该学科的具体研究来完成了。例如,大量观察法已经发现了新生婴儿 的性别比是107:100,但为什么是这样的比例?形成这一比例的原因应由人类遗传学或医学来 研究和解释,而非统计方法所能解决的。再如,利用统计方法对吸烟和不吸烟者患肺癌的数据 进行分析,得出吸烟是导致肺癌的原因之一的结论,但为什么吸烟能导致肺癌?这就需要医学 去解释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统计学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可以这样说,统计方法仅仅是一 种有用的定量分析工具,它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你想要解决的所有问题。能否用统计方法解 决各学科的具体问题,首先要看使用统计工具的人能否正确选择统计方法:其次还要在定量分 析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定性分析,也就是要在使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该学科 的专业知识对统计分析的结果作出合乎规律的解释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尽 管各学科所需要的统计知识不同,所使用的统计方法的复杂程度各异,统计学也不能解决各学 科的所有问题,但统计方法在各学科的研究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统计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统计学的方法论基础。存在决定意识,质量互变原理 2.统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是统计学的基础 3.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统计学中要运用大量的数学方法 4.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关系:一方面,统计学的产生先于数理统计学,从一定意义上说, 它是数理统计学的基础;另一方面,统计学的研究中要运用大量的数理统计方法。 5.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的关系: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与统计学的综合:经济计量方法是经 过修正后的社会经济统计方法从这个意上说,统计学是计量经济学的基础 第五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种类 (1)其性质分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一般用 文字说明,而不能用数量表示,如性别、文化程度、民族等。数量标志表明总体的数量特征,是 用数值表示的,如年龄、工资、工龄等 (2)其变动情况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无论品质标志还是数量标志,当某个标志在各 个总体单位上的具体表现相同时,该标志是不变标志。如,以全国国有商业企业为总体,每个企 业都具有经济成份和商业企业这两个不变标志 当某个标志在总体各个单位上的表现不尽相同时,该标志为变动标志,组成一个总体的各 个总体单位都具有许多变动标志。例如在全国国有商业企业这个总体中,各企业的经营范围、 业面积、劳动生产率、商品销售额等标志都是不相同的,是变动标志 (二)标志的表现 标志的表现是指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用文字表述,如“汉 族”、“大专”、等。数量标志的标志表现是具体数值,如职工的工龄8年或10年,商品销售 额100万元或400万元。 三、变异和变量 (-)变异 变异是变动的标志,具体表现在各个单位的差异,包括量(数值)的变异和质(性质、属性) 的变异。如:性别表现为男、女,这是属性变异:年龄表现为18岁、25岁、28岁等这是数值上 的变异。 (二)变量 1.概念 变量就是可变的数量标志。例如,商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商品流转额、流动资金占用额等数 量标志,这些变动的数量标志就称做变量 变量值就是变量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变动的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例如,企业的职工人数是 6
6 二、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要研究和分析数据,因而统计学与这 些学科领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统计方法可以帮助其他学科探索学科内 在的数量规律性,但若要对这种数量规律性作出内在必然联系的解释并从中把握该学科研究实 体的实际规律,那就要由该学科的具体研究来完成了。例如,大量观察法已经发现了新生婴儿 的性别比是 107:100,但为什么是这样的比例?形成这一比例的原因应由人类遗传学或医学来 研究和解释,而非统计方法所能解决的。再如,利用统计方法对吸烟和不吸烟者患肺癌的数据 进行分析,得出吸烟是导致肺癌的原因之一的结论,但为什么吸烟能导致肺癌?这就需要医学 去解释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统计学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可以这样说,统计方法仅仅是一 种有用的定量分析工具,它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你想要解决的所有问题。能否用统计方法解 决各学科的具体问题,首先要看使用统计工具的人能否正确选择统计方法;其次还要在定量分 析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定性分析,也就是要在使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该学科 的专业知识对统计分析的结果作出合乎规律的解释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尽 管各学科所需要的统计知识不同,所使用的统计方法的复杂程度各异,统计学也不能解决各学 科的所有问题,但统计方法在各学科的研究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统计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统计学的方法论基础。存在决定意识,质量互变原理。 2.统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是统计学的基础。 3.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统计学中要运用大量的数学方法。 4.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关系:一方面,统计学的产生先于数理统计学,从一定意义上说, 它是数理统计学的基础; 另一方面,统计学的研究中要运用大量的数理统计方法。 5.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的关系: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与统计学的综合;经济计量方法是经 过修正后的社会经济统计方法从这个意上说,统计学是计量经济学的基础。 第五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种类 (1)其性质分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一般用 文字说明,而不能用数量表示,如性别、文化程度、民族等。数量标志表明总体的数量特征,是 用数值表示的,如年龄、工资、工龄等。 (2)其变动情况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无论品质标志还是数量标志,当某个标志在各 个总体单位上的具体表现相同时,该标志是不变标志。如,以全国国有商业企业为总体,每个企 业都具有经济成份和商业企业这两个不变标志。 当某个标志在总体各个单位上的表现不尽相同时,该标志为变动标志,组成一个总体的各 个总体单位都具有许多变动标志。例如在全国国有商业企业这个总体中,各企业的经营范围、营 业面积、劳动生产率、商品销售额等标志都是不相同的,是变动标志。 (二)标志的表现 标志的表现是指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用文字表述,如“汉 族”、“大专”、等。数量标志的标志表现是具体数值,如职工的工龄 8 年或 10年,商品销售 额 100 万元或 400 万元。 三、 变异和变量 (一)变异 变异是变动的标志,具体表现在各个单位的差异,包括量(数值)的变异和质(性质、属性) 的变异。如:性别表现为男、女,这是属性变异;年龄表现为 18岁、25岁、28岁等这是数值上 的变异。 (二)变量 1.概念 变量就是可变的数量标志。例如,商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商品流转额、流动资金占用额等数 量标志,这些变动的数量标志就称做变量。 变量值就是变量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变动的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例如,企业的职工人数是
个变量,甲企业职工人数100人,乙企业职工人数150人,丙企业职工人数200人等等,100 人、150人、20人,都是职工人数这个变量的变量值(标志值) 2.种类 按变量值的连续性可把变量区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两种。连续变量的变量值是连接不断 的,相邻的两个数值之间可以作无限的分割,一般可以表现为小数。例如,人的身高、体重、年 龄等都是连续变量。离散变量的变量值是间断的。例如,职工人数、商业企业数、机器设备台数 都只能按整数计算,不可能有小数 四、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一)概念 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社会经济范畴。例如,我国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95933亿 元,它是根据一定的统计方法对总体各单位的标志表现进行登记、核算、汇总而成的统计指标, 说明我国国民经济这个数量特征。这个数量指标的名称是“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数值是“95933 亿元 (二)特点 1.数量性 2.综合性 3.具体性 (三)统计指标与统计标志联系与区别 其区别一是指标说明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而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二是指标都可以用 数量表示,而标志有不能用数量表示的品质标志。其联系一是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由总体单位 的数量标志汇总得到的;二是指标和指标之间存在变化关系 (四)统计指标的种类 1.统计指标按它所说明的总体现象内容的特征,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是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 一般用绝对数表示。例如,某一地区的总人口、工业企业总数、国民生产总值等等。质量指标 是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结构、工作质量等,例如,人口密度、劳动生产率、资金利 润率等。这类指标一般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这些质量指标的数值并不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 增减。例如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也可能小于某个30万 人口的城市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2.统计指标按其具体内容和作用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规模的统计指标,它表明总体现象发展的结果。例如上述的总人口 国民生产总值等便是。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相比较的结果,又分两种 情况:同一指标不同时期的数值对比可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如人口增长率、成本降低率 用总体中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相比说明事物的内部结构,如三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 重。平均指标是按某个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如平均工资、平均成本等 等 (五)指标体系 1.指数体系的意义 统计指标体系是指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一个整体社会经济现象本身的联系也 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商品流转统计中,商品购进、商品销售和商品库存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 约的统计指标,由这些统计指标组成的一个整体就是商品流转统计指标体系 意义:可以深刻认识事物的全貌和发展过程:利用统计指标体系,可以查明产生各种结果的 主要因素,了解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根据已知指标来计算和推测未知指标。 2.指标体系种类 统计指标体系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 基本统计指标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 专题统计指标体系是对某一个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制定的统计指标体系。例如,商品流转统 计指标体系、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统计指标体系等等。 ★总量指标
7 一个变量,甲企业职工人数100 人,乙企业职工人数 150 人,丙企业职工人数 200 人等等,100 人、150 人、200 人,都是职工人数这个变量的变量值(标志值)。 2.种类 按变量值的连续性可把变量区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两种。连续变量的变量值是连接不断 的,相邻的两个数值之间可以作无限的分割,一般可以表现为小数。例如,人的身高、体重、年 龄等都是连续变量。离散变量的变量值是间断的。例如,职工人数、商业企业数、机器设备台数 都只能按整数计算,不可能有小数。 四、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一)概念 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社会经济范畴。例如,我国 2001 年国内生产总值 95933亿 元,它是根据一定的统计方法对总体各单位的标志表现进行登记、核算、汇总而成的统计指标, 说明我国国民经济这个数量特征。这个数量指标的名称是“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数值是“95933 亿元” (二)特点 1.数量性 2.综合性 3.具体性 (三)统计指标与统计标志联系与区别 其区别一是指标说明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而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二是指标都可以用 数量表示,而标志有不能用数量表示的品质标志。其联系一是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由总体单位 的数量标志汇总得到的;二是指标和指标之间存在变化关系。 (四)统计指标的种类 1.统计指标按它所说明的总体现象内容的特征,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是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 一般用绝对数表示。例如,某一地区的总人口、工业企业总数、国民生产总值等等。质量指标 是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结构、工作质量等,例如,人口密度、劳动生产率、资金利 润率等。这类指标一般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这些质量指标的数值并不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 增减。例如一个 100 万人口的城市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也可能小于某个 30 万 人口的城市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2.统计指标按其具体内容和作用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规模的统计指标,它表明总体现象发展的结果。例如上述的总人口、 国民生产总值等便是。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相比较的结果,又分两种 情况:同一指标不同时期的数值对比可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如人口增长率、成本降低率; 用总体中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相比说明事物的内部结构,如三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 重。平均指标是按某个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如平均工资、平均成本等 等。 (五)指标体系 1.指数体系的意义 统计指标体系是指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一个整体社会经济现象本身的联系也 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商品流转统计中,商品购进、商品销售和商品库存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 约的统计指标,由这些统计指标组成的一个整体就是商品流转统计指标体系。 意义:可以深刻认识事物的全貌和发展过程;利用统计指标体系,可以查明产生各种结果的 主要因素,了解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根据已知指标来计算和推测未知指标。 2.指标体系种类 统计指标体系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 基本统计指标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 专题统计指标体系是对某一个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制定的统计指标体系。例如,商品流转统 计指标体系、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统计指标体系等等。 ★ 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的意义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 总量指标是指统计汇总后得到的具有计算单位的总和指标,反映被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或 时点的规模、水平或性质相同总体规模的数量差异。一般用绝对数表示,又称绝对数指标。 (二)计量单位 1.实物单位 实物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使用价值总量。它根据现象的自然属性和特点采用实物单位计量。 实物单位有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标准实物量单位,复合单位。 2.价值单位 价值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价值总量,它以货币单位计量。 3.劳动量单位 以劳动过程中消耗的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如工时、工日、人工数等,为成本核算和计算 劳动生产率提供依据 (三)作用 1.从总体上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 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情况,从其基本状况和基本实力入手 2.计算其它统计指标的基础 统计综合指标中的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的计算都是以绝对数指标为基础计算的 二、总量指标的秧类 1.按指标反映的具体内容划分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是用来反映总体中单位数的多少,说明总体本身规模大小的总量指标 如:对某地区居民粮食消费情况进行研究,该地区的居民人口数便是总体单位总量指标 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是用来反映总体中标志值总和的总量指标。如:上例中粮食消费总量 便是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的地位随统计研究的目的而变化。如:研究该地区 粮食消费价格,粮食消费总量变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了 2.按指标反映的时间状况划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变化过程总量的指标,如:商品销售额、 总产值、基本建设投资额等 时点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状况的数量的指标,如:人口数、房屋的居住 面积,企业数等。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特点(区别): a.性质相同的时期指标的数值可以相加,时点指标相加则无意义 b.同类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时点指标则没有这种关系 C.时期指标数值是经常登记取得,时点指标不是。区分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决定了统计 处理与应用上的不同,在运用时期和时点指标时,注意同一指标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则总量指 标的性质也不同,如:年末人口数和年初人口数是时点指标,但年末人口数一年初人口数=人 口净增数则为时期指标 3.按指标采用的计量单位划分为价值指标、实物指标和劳动量指标 价值指标、实物指标和劳动量指标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就不讲了 三、应用总量指标注意的问题 1.要有明确的计算范围、计量单位与口径 2.现象的同类性 ★相对量指标 相对指标的意义
8 一、总量指标的意义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 总量指标是指统计汇总后得到的具有计算单位的总和指标,反映被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或 时点的规模、水平或性质相同总体规模的数量差异。一般用绝对数表示,又称绝对数指标。 (二)计量单位 1.实物单位 实物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使用价值总量。它根据现象的自然属性和特点采用实物单位计量。 实物单位有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标准实物量单位,复合单位。 2.价值单位 价值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价值总量,它以货币单位计量。 3.劳动量单位 以劳动过程中消耗的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如工时、工日、人工数等,为成本核算和计算 劳动生产率提供依据。 (三)作用 1.从总体上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 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情况,从其基本状况和基本实力入手。 2.计算其它统计指标的基础。 统计综合指标中的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的计算都是以绝对数指标为基础计算的。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1.按指标反映的具体内容划分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是用来反映总体中单位数的多少,说明总体本身规模大小的总量指标。 如:对某地区居民粮食消费情况进行研究,该地区的居民人口数便是总体单位总量指标。 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是用来反映总体中标志值总和的总量指标。如:上例中粮食消费总量 便是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的地位随统计研究的目的而变化。如:研究该地区 粮食消费价格,粮食消费总量变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了。 2.按指标反映的时间状况划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变化过程总量的指标,如:商品销售额、 总产值、基本建设投资额等。 时点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状况的数量的指标,如:人口数、房屋的居住 面积,企业数等。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特点(区别): a.性质相同的时期指标的数值可以相加,时点指标相加则无意义。 b.同类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时点指标则没有这种关系。 c.时期指标数值是经常登记取得, 时点指标不是。区分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决定了统计 处理与应用上的不同,在运用时期和时点指标时,注意同一指标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则总量指 标的性质也不同,如:年末人口数和年初人口数是时点指标,但年末人口数一年初人口数=人 口净增数则为时期指标。 3.按指标采用的计量单位划分为价值指标、实物指标和劳动量指标 价值指标、实物指标和劳动量指标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就不讲了。 三、应用总量指标注意的问题 1.要有明确的计算范围、计量单位与口径。 2.现象的同类性。 ★相对量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意义
统计中,数字的作用在于进行比较和分析。“比较为统计之母”是有道理的,孤立的数字 不进行任何比较分析,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此,对事物进行判断、鉴别和比较,就要借助于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 相对指标: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反映现象之间所固有的数量对比关系,表现形式 般为倍数或系数(以1作为对比基础),成数(以10作为对比基础),百分数(以100作为对 比基础),千分数(以1000作为对比基础),复名数等。 相对指标的特点 ①将对比的基础抽象化 ②抽象化掩盖了绝对数的规模百分数或千分数(以100或1000作为对比基础)。复名数 这里还要对经济分析中经常用到的“百分点”的概念作一点说明。一个百分点是指1% 百分点常用于两个百分数相减的场合。如:在股票交易市场上,确定某一时间的股票价格为基 数,将两个不同时间股票价格与之相比,分别为150%和120%,那么后一时间上的股票价格比 前一时间下降了30个百分点(120%-150%)。 (二)相对指标的作用 1.反映现象间数量对比关系 2.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程度、速度、强度、质量、效益等。 3.弥补总量指标的不足,便于比较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方法 1.结构相对指标 是将两个有从属关系的总量指标对比而得,说明总体内部组成情况,一般用%表示 结构相对数=(总体内某一部分指标数值)/总体总量×100% 如:反映工农业增加值的内部结构,农业内部各业构成,种植业内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其 它作物的比例结构,消费结构中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国内生产 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间的构成等 如:某地区工农业产值中工业、农业产值所占的比重 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比重=工业产值/工农业产值=304.43÷468.51=64.98% 农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比重=农业产值/工农业产值=16408÷468.51=35.02% 结构相对指标的特点:①各部分计算结果<1 ②各部分比重之和=1 ③分子分母不能互换 2.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它可以表明总体内部的 比例关系。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部分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指标数值 比例相对指标可以用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一比几或几比几形式表示。如上例中工业产值与 农业产值的比例可表示为304.43:164.08,也可以表示为1.86:1,分析总体中若干部分的比例 关系时可采用连比形式。例如,某地社会劳动者人数为5943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为34769万 人,第二产业为12921万人,第三产业为11742万人,三个产业劳动者人数比例为 利用比例相对指标可以分析国民经济中各种比例关系,调整不合理的比例,促使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特点:①分子、分母可互换 ②同一总体内 ③各部分之间比例之和不等于100% 3.比较相对指标
9 统计中,数字的作用在于进行比较和分析。“比较为统计之母”是有道理的,孤立的数字, 不进行任何比较分析,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此,对事物进行判断、鉴别和比较,就要借助于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 相对指标: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反映现象之间所固有的数量对比关系,表现形式 一般为倍数或系数(以 1作为对比基础),成数(以 10 作为对比基础),百分数(以100作为对 比基础),千分数(以1000 作为对比基础),复名数等。 相对指标的特点: ①将对比的基础抽象化。 ②抽象化掩盖了绝对数的规模百分数或千分数(以 100 或 1000 作为对比基础)。复名数。 这里还要对经济分析中经常用到的“百分点”的概念作一点说明。一个百分点是指 1%, 百分点常用于两个百分数相减的场合。如:在股票交易市场上,确定某一时间的股票价格为基 数,将两个不同时间股票价格与之相比,分别为 150%和 120%,那么后一时间上的股票价格比 前一时间下降了 30 个百分点(120%-150%)。 (二)相对指标的作用 1.反映现象间数量对比关系。 2.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程度、速度、强度、质量、效益等。 3.弥补总量指标的不足,便于比较。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方法 1.结构相对指标 是将两个有从属关系的总量指标对比而得,说明总体内部组成情况,一般用%表示。 结构相对数=(总体内某一部分指标数值)/总体总量×100% 如:反映工农业增加值的内部结构,农业内部各业构成,种植业内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其 它作物的比例结构,消费结构中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国内生产 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间的构成等。 如:某地区工农业产值中工业、农业产值所占的比重: 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比重=工业产值/工农业产值=304.43÷468.51=64.98% 农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比重=农业产值/工农业产值=164.08÷468.51=35.02% 结构相对指标的特点:①各部分计算结果<1 ②各部分比重之和=1 ③分子分母不能互换 2.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它可以表明总体内部的 比例关系。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部分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指标数值 比例相对指标可以用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一比几或几比几形式表示。如上例中工业产值与 农业产值的比例可表示为 304.43:164.08, 也可以表示为 1.86:1,分析总体中若干部分的比例 关系时可采用连比形式。例如,某地社会劳动者人数为 5943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为34769 万 人, 第二产业为 12921 万人, 第三产业为 11742 万人,三个产业劳动者人数比例为 100∶37∶34。 利用比例相对指标可以分析国民经济中各种比例关系,调整不合理的比例,促使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特点:①分子、分母可互换 ②同一总体内 ③各部分之间比例之和不等于 100% 3.比较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是同一时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某项指标对比的结果。 比较相对指标=某一空间的某项指标数值/另一空间的同项指标数值 比较相对指标一般用倍数表示,有时也可用系数表示。例如:甲乙两公司2002年商品销售 额分别为5.4亿元和3.6亿元,则甲公司商品销售额为乙公司的1.5倍(=5.4/3.6)。计算比 较相对指标可以用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 运用比较相对指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同类指标对比,有助于揭露矛盾、 找出差距、挖掘潜力,促进事物进一步发展。 相对指标的特点 ①对比的分子分母必须是同质现象 ②分子、分母可互换 4.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 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 强度相对指标是以复名数表示的,有些强度相对指标是采用无名数。强度相对指标的特殊 使用是按平均每个人摊得到的份额表示。由于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可以互换,因此可以 形成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种计算方法。如:反映卫生事业对居民服务保证程序的指标:每千人口 的医院床位数=医院床位数(张)/人口数(千人),这是正指标。每千人口的医院床位数=人 口数(千人)/医院床位数(张),这是逆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应用十分广泛,它可以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反映生产条件 及公共设施的配备情况:;也可以反映经济效益的情况。强度相对指标的特点 ①不同总体对比 ②具有平均含义 ③分子分母可互换 5.动态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也称作发展速度,它是某一指标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对比的结果。动态相对指 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 动态相对指标对于分析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将在第七章予以 详细讲述。 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某一时期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与计划指标数量对比的结果。一般 用百分数表示。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x100% ①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一般应用 [例1.1]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值达10万元,实际执行结果产值达11.5万元,则计划完成程度 实际完成数/计划规定数x100%=11.5/10x100%=115% [例1.2]某企业劳动生产率计划规定完成103%,实际却提高了5%。则计划完成程度=实际 完成数/计划规定数x100%=(1+5%)/103%=101.94% ②还可计算计划时期某一段累计完成数占全计划的百分比,即进行进度分析 计划完成相对数=累计至报告期止完成数/全部计划数×100% [例1.3]某企业生产情况情况如下 产值及产品 实际完成数第三季度完累计完成 名称 单位年计划 季二季三季1-3季累计成年计划年计划 % 的% 总产值万元 835 31.9886.98 千克 9260240288 130 420 18.57
10 比较相对指标是同一时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某项指标对比的结果。 比较相对指标=某一空间的某项指标数值/另一空间的同项指标数值 比较相对指标一般用倍数表示,有时也可用系数表示。例如:甲乙两公司2002年商品销售 额分别为5.4亿元和 3.6亿元,则甲公司商品销售额为乙公司的1.5倍(=5.4/3.6)。计算比 较相对指标可以用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 运用比较相对指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同类指标对比,有助于揭露矛盾、 找出差距、挖掘潜力,促进事物进一步发展。 相对指标的特点: ①对比的分子分母必须是同质现象 ②分子、分母可互换 4.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 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 强度相对指标是以复名数表示的,有些强度相对指标是采用无名数。强度相对指标的特殊 使用是按平均每个人摊得到的份额表示。由于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可以互换,因此可以 形成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种计算方法。如:反映卫生事业对居民服务保证程序的指标:每千人口 的医院床位数=医院床位数(张)/人口数(千人),这是正指标。每千人口的医院床位数=人 口数(千人)/医院床位数(张),这是逆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应用十分广泛,它可以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反映生产条件 及公共设施的配备情况;也可以反映经济效益的情况。强度相对指标的特点: ①不同总体对比 ②具有平均含义 ③分子分母可互换 5.动态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也称作发展速度,它是某一指标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对比的结果。动态相对指 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 动态相对指标对于分析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将在第七章予以 详细讲述。 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某一时期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与计划指标数量对比的结果。一般 用百分数表示。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 x100% ①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一般应用 [例 1.1]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值达 10 万元,实际执行结果产值达11.5 万元,则计划完成程度 =实际完成数/计划规定数x100%=11.5/10x100%=115% [例 1.2]某企业劳动生产率计划规定完成 103%,实际却提高了5%。则计划完成程度=实际 完成数/计划规定数 x100%=(1+5%)/103%= 101.94% ②还可计算计划时期某一段累计完成数占全计划的百分比,即进行进度分析。 计划完成相对数=累计至报告期止完成数/全部计划数×100% [例 1.3]某企业生产情况情况如下 产值及产品 名称 单位 年计划 实际完成数 第三季度完 成年计划 的% 累计完成 年计划 的% 一季 二季 三季 1-3 季累计 总产值 万元 960 240 288 307 835 31.98 86.98 甲 千克 700 140 150 130 420 18.57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