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 (1)指标点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完善自我,不断追求;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 批判精神。 (2)指标点6: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 实践。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医学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医学生物学 任课教师:张珍,时政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主动获取各 14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勤奋务 专业信息、适应能力及分析批判精神。 实,追求卓越,具备在医学某一 达成途径:通过介绍医学生物学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可 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的基础。 能的发展方向,为学生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 17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主动获 视野,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科研打下基础。 取各专业信息、适应能力及分析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批判的精神。 毕业要求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计算机、 2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计算 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 机、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 知识和科学方法。 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 达成途径:介绍生命科学前沿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 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 学等领域的新成就、新进展,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使学生对生命科学中的新理论和新概念有所了解。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绪论 自学内容: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点: 课堂作业: 1、生命的基本特征 1、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生命的起源 课外作业: 1.完成本章小结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一细胞 自学内容:干细胞治疗 1、细胞发现与细胞学说的建立 课堂作业: 2、细胞的基本特征 1、简述细胞学说 3、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2、细胞的主要共性是什么? 4、真核细胞的细胞器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与不同之 5、细胞与医学 处? 知识点:细胞、细胞膜、细胞表面的基本概念; 4、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真核细胞概念、形态结构特点;原核细胞与真 5、蛋白质合成细胞器有哪些? 核细胞的异同点;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内膜系 6、线粒体的主要结构及功能? 统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核;染色质与染色体; 7、细胞核的主要结构及功能? 2
2 2. 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 (1)指标点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完善自我,不断追求;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 批判精神。 (2)指标点 6: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 实践。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医学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医学生物学 任课教师:张珍,时政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 1: 1.4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勤奋务 实,追求卓越,具备在医学某一 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的基础。 1.7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主动获 取各专业信息、适应能力及分析 批判的精神。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主动获取各 专业信息、适应能力及分析批判精神。 达成途径:通过介绍医学生物学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可 能的发展方向,为学生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 视野,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科研打下基础。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2: 2.1 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计算 机、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 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 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 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计算机、 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 知识和科学方法。 达成途径:介绍生命科学前沿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 学等领域的新成就、新进展,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使学生对生命科学中的新理论和新概念有所了解。 评价依据: 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 绪论 知识点: 1、生命的基本特征 2、生命的起源 自学内容: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课堂作业: 1、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课外作业: 1.完成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细胞发现与细胞学说的建立 2、细胞的基本特征 3、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4、真核细胞的细胞器 5、细胞与医学 知识点:细胞、细胞膜、细胞表面的基本概念; 真核细胞概念、形态结构特点;原核细胞与真 核细胞的异同点;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内膜系 统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核;染色质与染色体; 自学内容:干细胞治疗 课堂作业: 1、简述细胞学说 2、细胞的主要共性是什么?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与不同之 处? 4、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5、蛋白质合成细胞器有哪些? 6、线粒体的主要结构及功能? 7、细胞核的主要结构及功能?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概念 课外作业:描述蛋白质合成细胞器的组成。 第三章生命的延续 自学内容:无性生殖 1、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课堂作业: 2、配子发生 1.精子发生过程? 3、减数分裂 2.卵子发生过程? 4、受精 3.减数分裂的过程? 5、卵裂及胚泡形成 4.什么是有性生殖? 知识点: 课外作业:人胚早期发生。 精子发生、卵子发生;受精;有性生殖概念、 减数分裂概念及特征;配子的成熟与运行 第四章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自学内容:DNA测序技术 1、遗传的分子基础 课堂作业: 2、遗传的细胞基础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类型? 3、遗传的基本规律 2.什么是结构基因? 4、遗传与人类疾病 3.什么是核型分析? 知识点: 4.什么是单基因病? 单一序列、结构基因、断裂基因、外显子、内 5.染色体畸变的概念? 含子、基因突变等概念;基因、染色质的分子 6.描述遗传三大定律? 结构;人类染色体非显带核型、核型分析;单 课外作业: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病、染色体畸变的概念;单基因病系谱特 点;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数目 第五章生命的个体发育 自学内容:发育异常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1、胚胎发育过程概述 课堂作业: 2、胚胎发育机制 1.卵裂的过程? 3、胚后发育 2。影响发育异常的因素有哪些? 4、发育异常 课外作业:遗传与发育的关系 知识点:卵裂,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轴胚 期,器官发生;遗传与发育,胚胎细胞分化与 决定,胚胎发育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形态发 生;生长,再生,衰老,死亡与寿命 第六章生命的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 自学内容:生物的分类系统及自然分类法 1、生命的多样性 课堂作业:生命多样性形成的机制? 2、生命的多样性形成的机制 知识点:生命多样性形成的机制、生态平衡的 概念。 第七章生物的分类方法与分类系统 自学内容:生物分类的意义 1、种的概念和命名方法 课堂作业:种的概念,种的命名方法 2、生物分类 课外作业:生物分类的等级,生物的分类 3、动物界的主要门类 系统 知识点: 种的概念,种的命名方法 第八章生命的进化 自学内容:分子进化工程 1、动物界进化的主要阶段 课堂作业:多细胞动物的组织分化? 2、动物界的进化系统树 课外作业:进化科学的历史进程
3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概念 课外作业:描述蛋白质合成细胞器的组成。 第三章 生命的延续 1、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配子发生 3、减数分裂 4、受精 5、卵裂及胚泡形成 知识点: 精子发生、卵子发生;受精;有性生殖概念、 减数分裂概念及特征;配子的成熟与运行 自学内容:无性生殖 课堂作业: 1. 精子发生过程? 2. 卵子发生过程? 3. 减数分裂的过程? 4. 什么是有性生殖? 课外作业:人胚早期发生。 第四章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1、遗传的分子基础 2、遗传的细胞基础 3、遗传的基本规律 4、遗传与人类疾病 知识点: 单一序列、结构基因、断裂基因、外显子、内 含子、基因突变等概念;基因、染色质的分子 结构;人类染色体非显带核型、核型分析;单 基因病、染色体畸变的概念;单基因病系谱特 点;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数目 自学内容:DNA 测序技术 课堂作业: 1. 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类型? 2. 什么是结构基因? 3. 什么是核型分析? 4. 什么是单基因病? 5. 染色体畸变的概念? 6. 描述遗传三大定律? 课外作业: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第五章 生命的个体发育 1、胚胎发育过程概述 2、胚胎发育机制 3、胚后发育 4、发育异常 知识点:卵裂,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轴胚 期,器官发生;遗传与发育,胚胎细胞分化与 决定,胚胎发育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形态发 生;生长,再生,衰老,死亡与寿命 自学内容:发育异常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课堂作业: 1. 卵裂的过程? 2。 影响发育异常的因素有哪些? 课外作业:遗传与发育的关系 第六章 生命的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 1、生命的多样性 2、生命的多样性形成的机制 知识点:生命多样性形成的机制、生态平衡的 概念。 自学内容:生物的分类系统及自然分类法 课堂作业:生命多样性形成的机制? 第七章 生物的分类方法与分类系统 1、种的概念和命名方法 2、生物分类 3、动物界的主要门类 知识点: 种的概念,种的命名方法 自学内容:生物分类的意义 课堂作业:种的概念,种的命名方法 课外作业:生物分类的等级, 生物的分类 系统 第八章 生命的进化 1、动物界进化的主要阶段 2、动物界的进化系统树 自学内容:分子进化工程 课堂作业:多细胞动物的组织分化? 课外作业:进化科学的历史进程
3、进化的机制 4、分子进化研究与分子进化工程 5、进化科学的历史进程 知识点:单细胞动物的起源与发展,多细胞动 物的组织分化,多细胞动物的器官系统形成, 脊索和(或)脊椎的出现 第九章生物与环境 自学内容:群落及其基本特征 1、环境分析 课堂作业: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 2、种群和环境 课外作业:生态系统概念 3、群落与环境 知识点: 环境组成,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种群的概 念及其基本属性,种群数量变动及种群调节; 第十章疾病的生物学机制 自学内容:疾病发生的规律 1、疾病的概念 课堂作业:影响疾病发生的生理条件? 2、疾病的发生原因 课外作业:影响疾病发生的心理因素 3、疾病发生的条件 4、疾病发生的规律 知识点:影响疾病发生的生理条件,影响疾病 发生的心理条件,影响疾病发生的社会文化 条件 第十一章克隆与医学 自学内容:动物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 1、克隆及治疗性克隆的概念 课堂作业: 2、动物克隆及治疗性克隆技术的基本方法 1.克隆的概念? 3、动物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 2.动物克隆技术的基本方法 知识点:克隆的一般概念,生殖性克隆及治疗 课外作业:克隆技术存在的问题 性克隆的概念;动物克隆技术的基本方法,治 疗性克隆技术;动物克隆技术与医学,动物克 隆技术与遗传育种,克隆技术存在的问题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 序号 课程内容 对应教学目标 讲授 实验 习题课 小计 1 绪论 2 2 目标1、目标2 2 生命的基本单位-一细胞 6 2 8 目标2、目标3 3 生命的延续 2 2 目标2、目标3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4 2 6 目标2、目标3 生命的个体发育 目标2、目标3
4 3、进化的机制 4、分子进化研究与分子进化工程 5、进化科学的历史进程 知识点:单细胞动物的起源与发展,多细胞动 物的组织分化,多细胞动物的器官系统形成, 脊索和(或)脊椎的出现 第九章 生物与环境 1、环境分析 2、种群和环境 3、群落与环境 知识点: 环境组成,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种群的概 念及其基本属性,种群数量变动及种群调节; 自学内容:群落及其基本特征 课堂作业: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 课外作业:生态系统概念 第十章 疾病的生物学机制 1、疾病的概念 2、疾病的发生原因 3、疾病发生的条件 4、疾病发生的规律 知识点:影响疾病发生的生理条件,影响疾病 发生的心理条件,影响疾病发生的社会.文化 条件 自学内容:疾病发生的规律 课堂作业:影响疾病发生的生理条件? 课外作业:影响疾病发生的心理因素 第十一章 克隆与医学 1、克隆及治疗性克隆的概念 2、动物克隆及治疗性克隆技术的基本方法 3、动物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 知识点:克隆的一般概念,生殖性克隆及治疗 性克隆的概念;动物克隆技术的基本方法,治 疗性克隆技术;动物克隆技术与医学,动物克 隆技术与遗传育种,克隆技术存在的问题 自学内容:动物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 课堂作业: 1. 克隆的概念? 2. 动物克隆技术的基本方法 课外作业:克隆技术存在的问题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内容 学 时 分 配 对应教学目标 讲 授 实 验 习题课 小 计 1 绪论 2 2 目标 1、目标 2 2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6 2 8 目标 2、目标 3 3 生命的延续 2 2 目标 2、目标 3 4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4 2 6 目标 2、目标 3 5 生命的个体发育 2 2 目标 2、目标 3
6 生命的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 2 2 目标2、目标3 1 生物的分类方法与分类系统 2 2 目标2、目标3 8 生命的进化 2 2 目标2、目标3 9 生物与环境 2 2 目标2、目标3 10 疾病的生物学机制 2 2 目标2、目标3 W 克隆与医学 2 目标2、目标3 合 计 28 4 32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与课堂作业相结合的方式。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为一体,教学 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课堂作业以及期末考核。课程内容的讲授需要采用多媒体课 件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作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内容、各部分成绩占比、预期目标等)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形式(平时考核、中期考核、期末考核、实验考核等方式综合评定) 3.成绩评定: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其中考勤占20%,作业占50%,平时测验 30%)】 期中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医学生物学.胡火珍,梁淑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15年 参考书:傅松滨.医学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杨抚华.医学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11. 王金发.细胞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16 李璞、傅松滨.医学遗传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年 撰写人:张珍 审核人: 学院分管领导签字(盖章): 年月日 5
5 6 生命的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 2 2 目标 2、目标 3 7 生物的分类方法与分类系统 2 2 目标 2、目标 3 8 生命的进化 2 2 目标 2、目标 3 9 生物与环境 2 2 目标 2、目标 3 10 疾病的生物学机制 2 2 目标 2、目标 3 11 克隆与医学 2 2 目标 2、目标 3 合 计 28 4 32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与课堂作业相结合的方式。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为一体,教学 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课堂作业以及期末考核。课程内容的讲授需要采用多媒体课 件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作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内容、各部分成绩占比、预期目标等) 1.考核方式 考查 2.考核形式 (平时考核、中期考核、期末考核、实验考核等方式综合评定) 3.成绩评定: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20%;(其中考勤占 20%,作业占 50%,平时测验 30%) 期中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2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60%; ...............................................................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 医学生物学. 胡火珍,梁淑华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5 年 参考书: 傅松滨.医学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杨抚华.医学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11. 王金发.细胞生物学.科学出版社. 2016. 李璞、傅松滨.医学遗传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年 撰写人: 张珍 审核人: 学院分管领导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6426100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 课程学分:4分 课程学时:64(理论学时:40;实验(实践)学时:24)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部门:医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第1学期 建议先修课程:公共课程、细胞生物学 适用专业(方向):护理专业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本课程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为所以医学类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只包括系统解 剖学,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室观察对正常人体结构的基本内容向学生作较为全面系统的 讲述。课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立足护理专业,力求适教适学,做 到实用、够用,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拓宽学生自学空间, 为后续课程学习搭建平台。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本课程的主要 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除讲授、辅导外,应充分结合标本、模型和活体验证和巩固理论知 识。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21: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医学基础与临床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1、2、3。 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指标点1.1、2.1、3.1 (1)指标点1.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 康而奋斗;忠于护理事业,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珍视生命, 关爱护理对象。 (2)指标点2.1: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医学基础与临床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 论和基本知识。 (3)指标点3.1:具有与护理对象及其他卫生服务人员有效交流的能力。 6
6 《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6426100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 课程学分:4 分 课程学时:64(理论学时:40;实验(实践)学时:24)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部门:医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第 1 学期 建议先修课程:公共课程、细胞生物学 适用专业(方向):护理专业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本课程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为所以医学类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只包括系统解 剖学,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室观察对正常人体结构的基本内容向学生作较为全面系统的 讲述。课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立足护理专业,力求适教适学,做 到实用、够用,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拓宽学生自学空间, 为后续课程学习搭建平台。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本课程的主要 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除讲授、辅导外,应充分结合标本、模型和活体验证和巩固理论知 识。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2.1: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医学基础与临床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 1、2、3。 2. 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指标点 1.1、2.1、3.1 (1)指标点 1.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 康而奋斗;忠于护理事业,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珍视生命, 关爱护理对象。 (2)指标点 2.1: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医学基础与临床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 论和基本知识。 (3)指标点 3.1:具有与护理对象及其他卫生服务人员有效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