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诗歌四首 班级 姓名 小组 课标及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和感染。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2、目标导学 ①了解、掌握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②朗读、背诵《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朗读背诵,联想想像,理解诗意。品味意境,体会感情 二、自学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 诗。如本课的《_ 》。而把唐 朝新出现的 诗 叫近体诗。如本课的 》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 言律诗、 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 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 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①《观沧海》是 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 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 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 ,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 的壮丽景
4 古代诗歌四首 班级: 姓名: 小组: 课标及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和感染。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课时安排:2 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2、目标导学 ①了解、掌握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②朗读、背诵《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朗读背诵,联想想像,理解诗意。品味意境,体会感情。 二、自学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 诗。如本课的《 》。而把唐 朝新出现的 诗、 叫近体诗。如本课的《 》和 《 》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 言律诗、 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 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 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①《观沧海》是 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 12 年(207 年) 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 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 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 、 的壮丽景
象,表现了, 的抱负。 ②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作者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 对朋友的牵挂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海(je),石( songzhi) 水何(dan) (xiao)(se 4、文学常识填空 ①《观沧海》一诗选自 作者 ,时期的政治 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 朝人,字 号 是我国 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5、诗歌朗读的停顿、节奏,用“/”划分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 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三、助学 (一)观沧海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2、[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的所见所感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一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 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 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整体感知: ①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廑直到/夜郎/西! ②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象,表现了 的抱负。 ②诗人王昌龄于天宝 8 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作者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 对朋友的牵挂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 海 (jié) 石(sǒngzhì) (cháo) 平 水何(dàn) (xiāo)(sè) 4、文学常识填空。 ①《观沧海》一诗选自 ,作者 ,字 , 时期的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 , 朝人,字 , 号 ,是我国 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 5、诗歌朗读的停顿、节奏,用“/”划分。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三、助学 (一)观沧海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2、[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的所见所感。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 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 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整体感知: ①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②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一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一一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 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一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 谪而走 龙标:地名,本是王昌龄迁谪之地,这里指王昌龄本人,古人常以籍贯、职务、任职之 地名称其本人。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 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7前两句的写景叙事,都是为了下两句的抒情作铺垫(准备)。 8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寄:寄托,托付。与:给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 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9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 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 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 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 怀旧,念远之情。 10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 一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 1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 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 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 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 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 蕴含了作者的情感 。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 谪而走。 龙标:地名,本是王昌龄迁谪之地,这里指王昌龄本人,古人常以籍贯、职务、任职之 地名称其本人。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 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7.前两句的写景叙事,都是为了下两句的抒情作铺垫(准备)。 8.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寄:寄托,托付。 与:给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 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9.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 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 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 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 怀旧,念远之情。 10.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 ——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 11.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 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 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 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 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12.“夜郎”: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解释的——此处的夜郎不是指贵州的古夜郎国,而是指湖 南的夜郎县 其实,这样的解释是多余的。第二页的注解4解释也有不妥之处。注解4解释为:夜郎西 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其是,夜郎这个词就能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夜郎西,是指比遥远的 西南边地还要遥远的地方 诗意是:即使你在比本来就很遥远的夜郎还要遥远的地方,我的思念与牵挂也如明月一样千 里伴君行 13.“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一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 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 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14.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 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浪漫和浪漫主义: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浪漫主义: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人物 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15.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 情 16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四、用学 (一)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石()澹澹()竦峙()夜郎() 2、诗歌朗诵特别要注意朗读节奏,请用/画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杨花落尽子规啼 (4)我寄愁心与明月 (二)名句赏析 1、《观沧海》写景句子从 到 ”共十句,其中,前六 句写的是 景,后四句写的是 景。这首诗借抒情。将眼 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 融合在一起,诗人以 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 的气势,也是诗人 的表现。诗中洋溢着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 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 的胸襟,抒发了 的抱 负 2、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①闻:听闻,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时刻关注友人的行动,体现了友谊的深厚 ②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简要赏析。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 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拓展: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从这首诗中, 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画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12.“夜郎”: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解释的——此处的夜郎不是指贵州的古夜郎国,而是指湖 南的夜郎县。 其实,这样的解释是多余的。第二页的注解 4 解释也有不妥之处。注解 4 解释为:夜郎西, 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其是,夜郎这个词就能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夜郎西,是指比遥远的 西南边地还要遥远的地方。 诗意是:即使你在比本来就很遥远的夜郎还要遥远的地方,我的思念与牵挂也如明月一样千 里伴君行。 13.“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 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 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14.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 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浪漫和浪漫主义: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浪漫主义: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人物 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15.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 情。 16.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四、用学 (一)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石( ) 澹澹..( ) 竦峙..( ) 夜郎.( ) 2、诗歌朗诵特别要注意朗读节奏,请用/画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⑵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⑶杨花落尽子规啼 ⑷我寄愁心与明月 (二)名句赏析 1、《观沧海》写景句子从“ ”到“ ”共十句,其中,前六 句写的是 景,后四句写的是 景。这首诗借 抒情。将眼 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 融合在一起,诗人以 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 的气势,也是诗人 和 的表现。诗中洋溢着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 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 的胸襟,抒发了 的抱 负。 2、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①闻:听闻,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时刻关注友人的行动,体现了友谊的深厚。 ②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3、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简要赏析。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 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拓展: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从这首诗中, 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画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 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 仿写: 五、评学 1、背诵《观沧海》,完成下题。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 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5)《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的句子是: 2、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题 (1)第1句:写, “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 渲染出在 季节的一种 气氛 (2)第2句:叙述作诗 闻道”,表达了一种闻知朋友讯息 的心情。“过 五溪”,足见迁谪之。 道路之 (3)第3、4句:从表达上看,运用了 从修辞手法看,运用 寄情与月 托月传情,写得深切,动人心脾。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5)(6)李白有很多写友情的诗作,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指明是写给哪个友人的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 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 仿写: 五、评学 1、背诵《观沧海》,完成下题。 (1)“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 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⑸《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的句子是: 2、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题。 ⑴第 1 句:写 ,“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 渲染出在 季节的一种 气氛。 ⑵第 2 句:叙述作诗 “闻道”,表达了一种闻知朋友讯息 的心情。“过 五溪”,足见迁谪之 ,道路之 。 ⑶第 3、4 句:从表达上看,运用了 ;从修辞手法看,运用 ,寄情与月, 托月传情,写得深切,动人心脾。 ⑷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⑸⑹李白有很多写友情的诗作,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指明是写给哪个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