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在全俄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中一再谈到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他着重指出,要使社会主义取得 胜利,只打倒资本家是不够的,还必须消灭无产阶级与农民之间的 差别。无产阶级要学会做一个出色的组织者,按新的方式去组织劳 动,创造新的形式来吸收群众参加劳动。无产阶级必须从思想上影 响农民,对农民采取暴力手段是不会有多大成效的。他说:“无产阶 级专政,如果不以劳动者的团结作为自己的主要动力,那就根本不 可能存在”。(见本卷第250页)他指出,这才是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的基础和实质。 收入本卷的许多报告、讲话和文章深刻剖析了苏维埃俄国当 时所处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详细阐明了苏维埃政府的内外政策。 列宁在为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所作的俄共(布)中央委员 会的报告以及《在第七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关于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在全俄哥萨克 劳动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在俄共(布)莫斯科省第十七 次代表会议上关于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状况的报告》等著作中,对 当时的国际关系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他指出,帝国主义使整个世 界分成两类国家:一类是剥削别人、压迫别人的国家,这类国家占 少数;另一类是给这些国家当殖民地的弱小民族的国家,这是占多 数的国家。后者作为资产阶级国家,仇视苏维埃制度,但是作为被 压迫国家,是愿意同苏维埃俄国讲和平的。苏维埃俄国的和平外交 政策正是以此作为依据的。列宁指出,苏维埃政府的和平政策得到 了地球上绝大多数居民的拥护,它的同盟者的人数愈来愈多。列宁 在和美国世界新闻社驻柏林记者卡尔·维干德、英国《每日快报》 记者以及美国《世界报》记者林肯·埃尔的谈话中一再表示苏维埃 前 言
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在全俄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中一再谈到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他着重指出,要使社会主义取得 胜利,只打倒资本家是不够的,还必须消灭无产阶级与农民之间的 差别。无产阶级要学会做一个出色的组织者,按新的方式去组织劳 动,创造新的形式来吸收群众参加劳动。无产阶级必须从思想上影 响农民,对农民采取暴力手段是不会有多大成效的。他说:“无产阶 级专政,如果不以劳动者的团结作为自己的主要动力,那就根本不 可能存在”。(见本卷第250页)他指出,这才是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的基础和实质。 收入本卷的许多报告、讲话和文章深刻剖析了苏维埃俄国当 时所处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详细阐明了苏维埃政府的内外政策。 列宁在为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所作的俄共(布)中央委员 会的报告以及《在第七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关于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在全俄哥萨克 劳动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在俄共(布)莫斯科省第十七 次代表会议上关于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状况的报告》等著作中,对 当时的国际关系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他指出,帝国主义使整个世 界分成两类国家:一类是剥削别人、压迫别人的国家,这类国家占 少数;另一类是给这些国家当殖民地的弱小民族的国家,这是占多 数的国家。后者作为资产阶级国家,仇视苏维埃制度,但是作为被 压迫国家,是愿意同苏维埃俄国讲和平的。苏维埃俄国的和平外交 政策正是以此作为依据的。列宁指出,苏维埃政府的和平政策得到 了地球上绝大多数居民的拥护,它的同盟者的人数愈来愈多。列宁 在和美国世界新闻社驻柏林记者卡尔·维干德、英国《每日快报》 记者以及美国《世界报》记者林肯·埃尔的谈话中一再表示苏维埃 前 言
政权渴望和平,愿意同各国人民和平共居,愿意同一切国家进行贸 易,愿意向外国资本提供条件优厚的租让,但是决不允许别人假借 和平来扼杀苏维埃政权。列宁高度评价了同爱沙尼亚缔结的和约, 认为这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欧洲的窗户。 《在普列斯尼亚区非党工人和红军战士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俄国民经济委员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在省、县执 行委员会主席会议上的讲话》、《既然是战争,就要有作战姿态》等 著作,根据时局的变化,及时提出了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列宁认 为必须把全力从事战争的整个苏维埃政权机器转上和平经济建设 的轨道,号召全党、全国立即打一场不流血的战争,来克服饥饿、寒 冷和经济破坏所带来的困难,把俄国建成一个文明的、光明的、丰 足的、健康的国家。列宁指出,在实行这种转变时,要估计到敌人再 次发动进攻的可能性,不能削弱自己的军事力量,还必须估计到从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从俄国的过去向俄国的现在过渡的特 点,注意把组织国防的全部经验运用到不流血的经济战线上。 苏维埃俄国当时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生产力受到连年战争 的极大破坏。面对这问题成堆、困难如山的局面,列宁认为首先必 须集中主要力量恢复铁路运输和燃料开采,把运输部门这一整个 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关键。运输瘫痪已 经使一些中心城市不能及时得到粮食和燃料,运输问题已经到了 非立即解决不可的时候。列宁在这一时期所写的《人民委员会关于 向莫斯科调运粮食问题的决定草案》、《国防委员会关于全俄肃反 委员会运输局的决定草案》、《国防委员会关于运输状况的决定草 案要点》、《人民委员会关于对机车修理工人的优待的决定草案》以 及他所作的《在莫斯科枢纽站铁路员工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在全 列 宁 全 集 第 三 十 八 卷
政权渴望和平,愿意同各国人民和平共居,愿意同一切国家进行贸 易,愿意向外国资本提供条件优厚的租让,但是决不允许别人假借 和平来扼杀苏维埃政权。列宁高度评价了同爱沙尼亚缔结的和约, 认为这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欧洲的窗户。 《在普列斯尼亚区非党工人和红军战士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俄国民经济委员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在省、县执 行委员会主席会议上的讲话》、《既然是战争,就要有作战姿态》等 著作,根据时局的变化,及时提出了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列宁认 为必须把全力从事战争的整个苏维埃政权机器转上和平经济建设 的轨道,号召全党、全国立即打一场不流血的战争,来克服饥饿、寒 冷和经济破坏所带来的困难,把俄国建成一个文明的、光明的、丰 足的、健康的国家。列宁指出,在实行这种转变时,要估计到敌人再 次发动进攻的可能性,不能削弱自己的军事力量,还必须估计到从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从俄国的过去向俄国的现在过渡的特 点,注意把组织国防的全部经验运用到不流血的经济战线上。 苏维埃俄国当时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生产力受到连年战争 的极大破坏。面对这问题成堆、困难如山的局面,列宁认为首先必 须集中主要力量恢复铁路运输和燃料开采,把运输部门这一整个 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关键。运输瘫痪已 经使一些中心城市不能及时得到粮食和燃料,运输问题已经到了 非立即解决不可的时候。列宁在这一时期所写的《人民委员会关于 向莫斯科调运粮食问题的决定草案》、《国防委员会关于全俄肃反 委员会运输局的决定草案》、《国防委员会关于运输状况的决定草 案要点》、《人民委员会关于对机车修理工人的优待的决定草案》以 及他所作的《在莫斯科枢纽站铁路员工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在全 列 宁 全 集 第 三 十 八 卷
俄水运工人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关于运输工作的留声机片 录音讲话等就反映了列宁为扭转运输瘫痪局面所作的不懈努力。 列宁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还提出了劳动军事化和组建劳动军 的问题。由于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劳动力又极其缺乏, 列宁要求用最大的努力,把一切可以投入的力量全部集中在劳动 战线上。吸收暂时还不能大批复员的红军部队参加经济建设,把其 中一部分部队组建成劳动军,这是在特定的条件下采取的临时性 措施。列宁说:“劳动军事化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经济极度破 坏的必然产物。”(见本卷第233页) 针对当时劳动纪律松弛、无政府主义泛滥的情况,列宁要求最 大限度地加强纪律。他指出劳动纪律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关键。他说:“我们率领红军取得胜利,不只是靠了鼓动工作,而且 是靠了严格的铁的纪律。红军中的一切制度必须在所有的劳动战 线上建立起来。”(见本卷第120页) 列宁强调在先进技术基础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1920年 1月23日给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的信中,他再一次谈到必 须尽快制定出一个俄国电气化计划草案,争取在10—20年内实现 全国电气化。他要求用这个伟大的纲领来吸引工人和觉悟的农民 群众。同年2月,他在第七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所 作的报告、在全俄各省国民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第三次会议上 的讲话以及同外国记者的几次谈话一再指出,电气化是苏维埃俄 国面临的所有伟大任务中最重要的任务,要在电气化这个基础上 建设一切,使俄国经济得到根本的改造。列宁还认为,为此需要有 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教育。 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文献是列宁在这一时期的重要著 前 言
俄水运工人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关于运输工作的留声机片 录音讲话等就反映了列宁为扭转运输瘫痪局面所作的不懈努力。 列宁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还提出了劳动军事化和组建劳动军 的问题。由于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劳动力又极其缺乏, 列宁要求用最大的努力,把一切可以投入的力量全部集中在劳动 战线上。吸收暂时还不能大批复员的红军部队参加经济建设,把其 中一部分部队组建成劳动军,这是在特定的条件下采取的临时性 措施。列宁说:“劳动军事化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经济极度破 坏的必然产物。”(见本卷第233页) 针对当时劳动纪律松弛、无政府主义泛滥的情况,列宁要求最 大限度地加强纪律。他指出劳动纪律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关键。他说:“我们率领红军取得胜利,不只是靠了鼓动工作,而且 是靠了严格的铁的纪律。红军中的一切制度必须在所有的劳动战 线上建立起来。”(见本卷第120页) 列宁强调在先进技术基础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1920年 1月23日给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的信中,他再一次谈到必 须尽快制定出一个俄国电气化计划草案,争取在10—20年内实现 全国电气化。他要求用这个伟大的纲领来吸引工人和觉悟的农民 群众。同年2月,他在第七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所 作的报告、在全俄各省国民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第三次会议上 的讲话以及同外国记者的几次谈话一再指出,电气化是苏维埃俄 国面临的所有伟大任务中最重要的任务,要在电气化这个基础上 建设一切,使俄国经济得到根本的改造。列宁还认为,为此需要有 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教育。 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文献是列宁在这一时期的重要著 前 言
作。列宁在他参加起草的《就党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给俄共各级组 织的信》中指出,经济建设是这次党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大会的 任务是研究和总结实际经验,确定实际措施来战胜经济破坏,力争 恢复、改善、改组和发展俄国整个国民经济。列宁自始至终参加了 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工作,他代表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 报告,还多次在会上讲话。 列宁在报告中全面分析了苏维埃共和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形 势。他指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面对国内外强大的敌人,坚持斗争 达两年之久,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认为,出现这一奇迹的根本原 因有两条。一条是:革命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意志统一,纪 律严明,表现出了空前的自我牺牲精神。另一条是:苏维埃政权得 到了全世界劳动人民的支援,并且从敌人的营垒中争取到了同盟 者。列宁指出,虽然苏维埃政权已经在国内战争的各条战线上取得 了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但是再度爆发战争的危险性依然严重存 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列宁在谈到经济问题时再次强调,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需 要建立铁的纪律,需要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统一意志,需要加强 一长制。 关于一长制问题,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之前,布尔什维 克党内已经进行了热烈的争论。列宁在全俄国民经济委员会第三 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由于俄国从战争转向和平经济建 设,科学管理问题就提了出来,需要用一长制来取代集体管理制, 因为一长制最能保证最合理地利用人力,最能保证对工作进行实 际的检查,而集体管理制即使搞得好也要浪费大量人力,不能保证 大工业所要求的工作速度和工作的精确程度。列宁在全俄水运工 列 宁 全 集 第 三 十 八 卷
作。列宁在他参加起草的《就党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给俄共各级组 织的信》中指出,经济建设是这次党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大会的 任务是研究和总结实际经验,确定实际措施来战胜经济破坏,力争 恢复、改善、改组和发展俄国整个国民经济。列宁自始至终参加了 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工作,他代表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 报告,还多次在会上讲话。 列宁在报告中全面分析了苏维埃共和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形 势。他指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面对国内外强大的敌人,坚持斗争 达两年之久,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认为,出现这一奇迹的根本原 因有两条。一条是:革命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意志统一,纪 律严明,表现出了空前的自我牺牲精神。另一条是:苏维埃政权得 到了全世界劳动人民的支援,并且从敌人的营垒中争取到了同盟 者。列宁指出,虽然苏维埃政权已经在国内战争的各条战线上取得 了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但是再度爆发战争的危险性依然严重存 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列宁在谈到经济问题时再次强调,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需 要建立铁的纪律,需要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统一意志,需要加强 一长制。 关于一长制问题,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之前,布尔什维 克党内已经进行了热烈的争论。列宁在全俄国民经济委员会第三 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由于俄国从战争转向和平经济建 设,科学管理问题就提了出来,需要用一长制来取代集体管理制, 因为一长制最能保证最合理地利用人力,最能保证对工作进行实 际的检查,而集体管理制即使搞得好也要浪费大量人力,不能保证 大工业所要求的工作速度和工作的精确程度。列宁在全俄水运工 列 宁 全 集 第 三 十 八 卷
人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批驳了那种认为集体管理是工人 管理,个人管理不是工人管理的错误看法,指出一切问题的解决应 当服从生产的利益。工人在革命后单靠专政、暴力、强制是坚持不 下去的,唯有掌握了文明的、技术先进的、进步的资本主义的全部 经验,使用一切有这种经验的人,才能坚持得住。但是,列宁的主张 遭到了以季·弗·萨普龙诺夫、恩·奥新斯基等为代表的“民主集 中派”以及李可夫、托姆斯基等人的坚决反对。列宁在俄共(布)第 九次代表大会上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要用一长制取代集体管理制 的问题。他在批驳了反对派提出的一长制同苏维埃民主制相抵触 的错误论点之后,明确指出,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不是由管理生产 的原则,而是由所有制的形式来决定的。苏维埃政权的国家政治制 度是民主制,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管理上不要权威,不要责任制。 一长制只是组织和领导生产的一种具体管理制度。列宁说:“苏维 埃社会主义民主制同个人管理和独裁毫不抵触,阶级的意志有时 是由独裁者来实现的,他一个人有时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而且一个 人行事往往是更为必要的。”(见本卷第302页) 列宁还尖锐地指出,在关于集体管理制的议论中,往往充斥着 一种最无知的情绪,即反对专家的情绪。他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 大会上所作的关于经济建设问题的发言以及《在全俄医疗卫生工 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在全俄水运工人第三次代表大 会上的讲话》中针对党内反对派反对起用内行、专家的主张,反复 强调学习资产阶级的文化知识和管理经验、起用资产阶级管理人 才和技术专家的重要性。他认为,要建设社会主义,要管理就要懂 行,就要精通生产,就要懂得现代水平的生产技术,就要受过一定 的科学教育。管理水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学 前 言
人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批驳了那种认为集体管理是工人 管理,个人管理不是工人管理的错误看法,指出一切问题的解决应 当服从生产的利益。工人在革命后单靠专政、暴力、强制是坚持不 下去的,唯有掌握了文明的、技术先进的、进步的资本主义的全部 经验,使用一切有这种经验的人,才能坚持得住。但是,列宁的主张 遭到了以季·弗·萨普龙诺夫、恩·奥新斯基等为代表的“民主集 中派”以及李可夫、托姆斯基等人的坚决反对。列宁在俄共(布)第 九次代表大会上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要用一长制取代集体管理制 的问题。他在批驳了反对派提出的一长制同苏维埃民主制相抵触 的错误论点之后,明确指出,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不是由管理生产 的原则,而是由所有制的形式来决定的。苏维埃政权的国家政治制 度是民主制,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管理上不要权威,不要责任制。 一长制只是组织和领导生产的一种具体管理制度。列宁说:“苏维 埃社会主义民主制同个人管理和独裁毫不抵触,阶级的意志有时 是由独裁者来实现的,他一个人有时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而且一个 人行事往往是更为必要的。”(见本卷第302页) 列宁还尖锐地指出,在关于集体管理制的议论中,往往充斥着 一种最无知的情绪,即反对专家的情绪。他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 大会上所作的关于经济建设问题的发言以及《在全俄医疗卫生工 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在全俄水运工人第三次代表大 会上的讲话》中针对党内反对派反对起用内行、专家的主张,反复 强调学习资产阶级的文化知识和管理经验、起用资产阶级管理人 才和技术专家的重要性。他认为,要建设社会主义,要管理就要懂 行,就要精通生产,就要懂得现代水平的生产技术,就要受过一定 的科学教育。管理水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学 前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