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和使用论据 一一议论文写作训练 【学习目标】 论据丰富新颖,准确恰当,详略得宜。 【写前思考】 下面是历年高考中一材多用、精彩利用的范例 [素材积累](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一生以水稻为伴,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的科学家,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 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 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 1、《突破圆的枷锁,让智慧的光芒四射》(福建卷) 圆”,裸露身躯,怒目圆睁,向世人宣布:我最大,我是万物的中心,是不可违背的原则,不可忤 逆的绝对的真理……他的声音震慑了天宇,震慑了大地 懦弱者匍匐在这位圣人者脚下,他们双目低垂,不敢正视前方,沿着这位圣人厘定“圈”亦步亦趋、 循规蹈矩。于是空气凝固了,世界停止了脚步。 勇者无畏,智者无疆。清醒的智勇者,走出了“圆”的苑囿,用自己的双眼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辨 是非,于是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袁隆平是个智勇者,他冲破了“关于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经典理论这个科研的圈,经过多年 不断探索研究,终于开发出被誉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的杂交水稻。这一项惠泽世界人民的 发明使人类远离了饥饿,给世界带来福音 2、湖南卷[话题“跑的体验” 《在生命的历程中奔跑》 人生如同一条跑道,在奔向终点的途中,每个人都会奋力奔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生命的辉煌, 甚至是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 奔跑正是奋斗的过程,终点就是预设的目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一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为了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为了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 年入古稀的他,依然奔走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间。为了杂交水稻,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 知识、汗水、灵感、心血。尽管他已经作出了足以让世界震惊的成绩,但袁隆平还是给自己制定了新的 计划,并向这个新的目标前进。七十多岁的袁隆平依旧在自己的跑道上迈着矫健而执著的步伐。对于他来 说跑道没有终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3、全国第Ⅱ卷话题“位置和价值” 《安于位置,创造价值》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就应该滋润一棵幼苗: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应该照亮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抹 色,你应该点缀艳丽的红花 世间万物自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生命的玄机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袁隆平他是中国科学艺苑里一棵梅,默默中散发着芳香。 他选择了贫穷落后的农村,安于自己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的位置的,创造出令人羡慕的价值 他选择了那片土地,经过12年的苦心研究,第一代杂交水稻终于研制成功了。一夜间,袁隆平的名字被 所有中国人所熟知,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 1/8
1 / 8 选择和使用论据 ——议论文写作训练 【学习目标】 论据丰富新颖,准确恰当,详略得宜。 【写前思考】 下面是历年高考中一材多用、精彩利用的范例 [素材积累](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一生以水稻为伴,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的科学家,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 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 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 ) 1、《突破圆的枷锁,让智慧的光芒四射》 (福建卷) “圆”,裸露身躯,怒目圆睁,向世人宣布:我最大,我是万物的中心,是不可违背的原则,不可忤 逆的绝对的真理……他的声音震慑了天宇,震慑了大地。 懦弱者匍匐在这位圣人者脚下,他们双目低垂,不敢正视前方,沿着这位圣人厘定“圈”亦步亦趋、 循规蹈矩。于是空气凝固了,世界停止了脚步。 勇者无畏,智者无疆。清醒的智勇者,走出了“圆”的苑囿,用自己的双眼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辨 是非,于是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 袁隆平是个智勇者,他冲破了“关于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经典理论这个科研的圈,经过多年 不断探索研究,终于开发出被誉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的杂交水稻。这一项惠泽世界人民的 发明使人类远离了饥饿,给世界带来福音。 2、湖南卷[话题“跑的体验”] 《在生命的历程中奔跑》 人生如同一条跑道,在奔向终点的途中,每个人都会奋力奔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生命的辉煌, 甚至是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 奔跑正是奋斗的过程,终点就是预设的目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为了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为了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 年入古稀的他,依然奔走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间。为了杂交水稻,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 知识、汗水、灵感、心血。尽管他已经作出了足以让世界震惊的成绩,但袁隆平还是给自己制定了新的 计划,并向这个新的目标前进。七十多岁的袁隆平依旧在自己的跑道上迈着矫健而执著的步伐。对于他来 说跑道没有终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3、全国第Ⅱ卷[话题“位置和价值”] 《安于位置,创造价值》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就应该滋润一棵幼苗;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应该照亮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抹 绿色,你应该点缀艳丽的红花。 世间 万物自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生命的玄机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 袁隆平他是中国科学艺苑里一棵梅,默默中散发着芳香。 他选择了贫穷落后的农村,安于自己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的位置的,创造出令人羡慕的价值。 他选择了那片土地,经过 12 年的苦心研究,第一代杂交水稻终于研制成功了。一夜间,袁隆平的名字被 所有中国人所熟知,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
“东方魔稻”,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 界的名字,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以上三篇不同的高考作文试题都不约而同地引用到了袁隆平人物材料,从不同角度,取材都比较恰当, 紧扣所给材料立意,运用自如,顺理成章。 【训练内容】 篇规范的议论文,在论点立意确定后,就是要对论点的恰当阐述分析,没有这样的阐述和分析,议 论文论点就无法明确突出。所以论据选援运用和表达关系到议论文整俠的鲜明和论诞 论据分为两大类: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理论论据多引用经典著作和权威言论,它们具有概括性和普 遍性,能够增加论点的广度和深度,使作者的观点更深刻。但议论文用得最多的还是事实论据,因为事实 胜于雄辩,事实论据更有说服力。议论文论据的运用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明确的目的性。论据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 这就是通常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在运用材料时,应将材料紧扣论点进行论证,不能让材料与论点 “脱节”。 2.选择的典型性。论据典型,能收到以少服多的效果。生活中的偶然性的个别事例,不具有代表性和 普遍意义,也就不能做为论据,如同学间一些琐事,无名无姓的一些往事,无根少据的一些传说等。论据 的典型性,有利于阐述道理,会使论点更加鲜明。 3.运用的精练性。写议论文占用材料要精益求精,议论文中,用事件的目的是仅为论据用,不能像记 叙文那样“细描”,而应采用“概括叙述”的表达方式,所以有必要积累熟记一些经典锦句的材料。在论 证中,对材料切忌堆砌,要从多角度灵活地运用材料。如正反角度、从时空角度、因果角度、逻辑角度等。 4.材料的新颖性。论据的新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如新事例、新人物,新 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等,有时代特色,有新鲜感。二是旧材料的新作法,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力求用旧材 料写出新意,让人感到材料虽然是熟悉的,但你这样运用这样处理仍让人感到不同凡响 5、材料的丰富性。议论文重在“以理服人”,但“理”要出“据”出,一篇议论文中,能扣论点的素 材“丰富”肯定比“贫乏”好,在论证过程中,如果文中绝大多数内容为空洞说教,而无确凿的事实论据, 文章的说服力肯定是不强的,因此同学们在写作时,应尽可能地多选用一些能证明论点的材料,以增强文 章的说服力。 【写作范例】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18广东省一模) 哥伦比亚着名作家,诺贝尔文字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 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 阅读材料后,你对“今天与明天”的关系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 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今日修罗道,明朝莲花开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张俊卿 诺奖得主,魔幻现实主义大师马尔克斯在罹患重症的《告别信》中,阐述了他独特的时间观:“我们 的心中要永远有一个明天,他会给生活以希望。如果没哟明天,那我们更要把握当下。”在马尔克斯眼中, 人生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在于明天登顶时的荣光,更在于今日攀登险阻的无畏。 这种时间潜流,让人不仅想到了马大师在《百年孤独》中的经典开篇:“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 在行刑队前面,谁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个魔幻的开篇,将昨天、今天、明 2/8
2 / 8 “东方魔稻”,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 界的名字,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以上三篇不同的高考作文试题都不约而同地引用到了袁隆平人物材料,从不同角度,取材都比较恰当, 紧扣所给材料立意,运用自如,顺理成章。 【训练内容】 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在论点立意确定后,就是要对论点的恰当阐述分析,没有这样的阐述和分析,议 论文论点就无法明确突出。所以论据选择、运用和表达关系到议论文整体的鲜明和论证。 论据分为两大类: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理论论据多引用经典著作和权威言论,它们具有概括性和普 遍性,能够增加论点的广度和深度,使作者的观点更深刻。但议论文用得最多的还是事实论据,因为事实 胜于雄辩,事实论据更有说服力。议论文论据的运用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明确的目的性。论据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 这就是通常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在运用材料时,应将材料紧扣论点进行论证,不能让材料与论点 “脱节”。 2.选择的典型性。论据典型,能收到以少服多的效果。生活中的偶然性的个别事例,不具有代表性和 普遍意义,也就不能做为论据,如同学间一些琐事,无名无姓的一些往事,无根少据的一些传说等。论据 的典型性,有利于阐述道理,会使论点更加鲜明。 3.运用的精练性。写议论文占用材料要精益求精,议论文中,用事件的目的是仅为论据用,不能像记 叙文那样“细描”,而应采用“概括叙述”的表达方式,所以有必要积累熟记一些经典锦句的材料。在论 证中,对材料切忌堆砌,要从多角度灵活地运用材料。如正反角度、从时空角度、因果角度、逻辑角度等。 4.材料的新颖性。论据的新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如新事例、新人物,新 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等,有时代特色,有新鲜感。二是旧材料的新作法,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力求用旧材 料写出新意,让人感到材料虽然是熟悉的,但你这样运用这样处理仍让人感到不同凡响。 5、材料的丰富性。议论文重在“以理服人”,但“理”要出“据”出,一篇议论文中,能扣论点的素 材“丰富”肯定比“贫乏”好,在论证过程中,如果文中绝大多数内容为空洞说教,而无确凿的事实论据, 文章的说服力肯定是不强的,因此同学们在写作时,应尽可能地多选用一些能证明论点的材料,以增强文 章的说服力。 【写作范例】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2018 广东省一模)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字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 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 阅读材料后,你对“今天与明天”的关系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 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今日修罗道,明朝莲花开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张俊卿 诺奖得主,魔幻现实主义大师马尔克斯在罹患重症的《告别信》中,阐述了他独特的时间观:“我们 的心中要永远有一个明天,他会给生活以希望。如果没哟明天,那我们更要把握当下。”在马尔克斯眼中, 人生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在于明天登顶时的荣光,更在于今日攀登险阻的无畏。 这种时间潜流,让人不仅想到了马大师在《百年孤独》中的经典开篇:“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 在行刑队前面,谁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个魔幻的开篇,将昨天、今天、明
天再次串联。今天正是明天的昨天。明天又会成为下一个今天。 今天是因,明日是果。今天是现世,明天是来生。今天是情欲肉身的修罗道场,明天是灵魂涅架的般 若莲花。既然是修罗道场,就要经受人生的种种折磨和考验,这是一个极为艰难的登山的过程。也无怪乎 诗人顾城会在《山影》中说:“今天是魔鬼,明天是天使。”就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本可以一个筋 斗云翻越万水千山取得真经,却偏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成斗战胜佛。因为,今天是一个“悟”的过 程,在磨难中思考,在砥砺中成长。只有经过每一个今天的淬炼,才能磨掉身上的贪、嗔、痴、慢、疑 进而达到“空”的澄明之境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并不是每一个奋斗的今天,都能迎来光明的明天。我们要有一种“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的平和心态。正如了凡大师所云:”人为善,福虽不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不至,福已远 离。“我们在每一个今天的人生奋进中,纵然没有实现“会当凌绝顶“的英武豪迈,却依旧可以拥有” 览众山小“的潇洒情怀。我们不能保证明天一定光辉灿烂,但至少我们可以把握今天的无悔奋斗。 你肯定知道海子脍炙人口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名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但你 可曾知道,他在《幸福的一天》中这样赞美“今天”:“我无限的热爱着新的一日,今天的太阳,今天 的马,今天的花楸树,使我健康富足拥有一生。从黎明到黄昏,阳光充足,胜过一切过去的诗 幸福找到我,幸福说:“瞧这个诗人,他比我本人还要幸福。” 【点评】本文在阐述对“今天与明天”的理解感悟中可以说是处处论据在握,所论之处信手拈来,又 切合所论,名著与诗句交汇,文脉与锦句齐飞,所引用的“素材”论据增强了内容的丰富性,论点的聚集 力,深刻性由此彰显。相信这些都得益于作者的平时阅读积累的功底! (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8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语文) 春节期间,几个回到乡村的青年在闲聊。这些话语引人关注 1、我喜欢上海,它有大都市气息。 2、我想把一家人接到城里生活,可老人家不愿意高开老家 3、老家很漂亮,我想回来创业,还能陪家人。 4、大城市压力大,节奏快,我不想去。 哥哥在国外,过年都没回来,父母一直念叨。 新时代发展快,作为“00后”,听到这些话材料,有什么感触?请根据其中两三条话,写一篇文章 表达人生愿景。不少于800字 远游他乡心怀家乡 “人本是散落一地的珠子,是语言和文明如同黏合剂,将我们连接在一起。”身处大发展的新时代, 我们常常面对城市和乡村的不同生活的选择。然而本质上乡村和城市只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生活形态罢了。 当我们选择远游他乡时,同样可以心怀家乡。 诚然,家乡之外的城市生活似乎是繁华多彩的代名词。当人们身处他乡之中的火树银花,灯红酒绿间 难免会对比大城市自己的孤独和一地鸡毛的烦躁与家乡的闲适安然。但身处他乡,城市不但给我们以压力 和焦虑,它更象征着机遇和挑战 有方,”我们选择城市,不是因为我们不喜欢家乡,而是因为城市的大天地 能给予我们更多磨练和成长,以期更快地提升自己。城市和乡村作为两种不同生活形态的代表,都不必复 杂化地将其对立。实现自我的人生愿景,远游他乡是一个必然选择,而城市作为人们努力奋斗,充实自身 经历的途径,无疑也是一项最优选择 我们选择城市,可能会因为它有目标视野和大城市气息,可能是因为它更利于创业,但不可否认,城 市正在成为新一代人们的精神寄托,相较于上一代人在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并行而承受更多的艰辛和与家 3/8
3 / 8 天再次串联。今天正是明天的昨天。明天又会成为下一个今天。 今天是因,明日是果。今天是现世,明天是来生。今天是情欲肉身的修罗道场,明天是灵魂涅槃的般 若莲花。既然是修罗道场,就要经受人生的种种折磨和考验,这是一个极为艰难的登山的过程。也无怪乎 诗人顾城会在《山影》中说:“今天是魔鬼,明天是天使。”就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本可以一个筋 斗云翻越万水千山取得真经,却偏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成斗战胜佛。因为,今天是一个“悟”的过 程,在磨难中思考,在砥砺中成长。只有经过每一个今天的淬炼,才能磨掉身上的贪、嗔、痴、慢、疑, 进而达到“空”的澄明之境。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并不是每一个奋斗的今天,都能迎来光明的明天。我们要有一种“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的平和心态。正如了凡大师所云:”人为善,福虽不至,祸已远离。 人为恶,祸虽不至,福已远 离。“我们在每一个今天的人生奋进中,纵然没有实现“会当凌绝顶“的英武豪迈,却依旧可以拥有”一 览众山小“的潇洒情怀。我们不能保证明天一定光辉灿烂,但至少我们可以把握今天的无悔奋斗。 你肯定知道海子脍炙人口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中的名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但你 可曾知道,他在《幸福的一天》中这样赞美“今天”:“我无限的热爱着新的一日,今天的太阳 ,今天 的马 ,今天的花楸树 ,使我健康 富足 拥有一生。 从黎明到黄昏 ,阳光充足 ,胜过一切过去的诗 , 幸福找到我 ,幸福说:“瞧 这个诗人 ,他比我本人还要幸福。” 【点评】本文在阐述对“今天与明天”的理解感悟中可以说是处处论据在握,所论之处信手拈来,又 切合所论,名著与诗句交汇,文脉与锦句齐飞,所引用的“素材”论据增强了内容的丰富性,论点的聚集 力,深刻性由此彰显。相信这些都得益于作者的平时阅读积累的功底! (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8 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语文) 春节期间,几个回到乡村的青年在闲聊。这些话语引人关注 1、我喜欢上海,它有大都市气息。 2、我想把一家人接到城里生活,可老人家不愿意离开老家。 3、老家很漂亮,我想回来创业,还能陪家人。 4、大城市压力大,节奏快,我不想去。 5、哥哥在国外,过年都没回来,父母一直念叨。 新时代发展快,作为“00 后”,听到这些话材料,有什么感触?请根据其中两三条话,写一篇文章, 表达人生愿景。不少于 800 字。 远游他乡 心怀家乡 “人本是散落一地的珠子,是语言和文明如同黏合剂,将我们连接在一起。”身处大发展的新时代, 我们常常面对城市和乡村的不同生活的选择。然而本质上乡村和城市只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生活形态罢了。 当我们选择远游他乡时,同样可以心怀家乡。 诚然,家乡之外的城市生活似乎是繁华多彩的代名词。当人们身处他乡之中的火树银花,灯红酒绿间, 难免会对比大城市自己的孤独和一地鸡毛的烦躁与家乡的闲适安然。但身处他乡,城市不但给我们以压力 和焦虑,它更象征着机遇和挑战。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选择城市,不是因为我们不喜欢家乡,而是因为城市的大天地 能给予我们更多磨练和成长,以期更快地提升自己。城市和乡村作为两种不同生活形态的代表,都不必复 杂化地将其对立。实现自我的人生愿景,远游他乡是一个必然选择,而城市作为人们努力奋斗,充实自身 经历的途径,无疑也是一项最优选择。 我们选择城市,可能会因为它有目标视野和大城市气息,可能是因为它更利于创业,但不可否认,城 市正在成为新一代人们的精神寄托,相较于上一代人在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并行而承受更多的艰辛和与家
人分隔两地的辛酸,作为00后的我们显然拥有更美好的城市记忆,当家乡作为人们对舒适安逸生活的向 往的精神渴求之地时,我们不妨也将城市作为一个新的精神家园,用心接纳它,并将城市和乡村两者连接起 来.我们可以像陶者一般心怀乡村,“心远地自偏”更可以在城市中体验生活美,在城市中“悠然见南 ”,岂不闲适悠哉? 个社会除了国家机器般的铁腕刚正,也应拥有秋水般漫溢的柔情。我们不断在城市和乡村中选择, 衡量城市和乡村之于我们的意义,却并不是在做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事实上它也可以是一道多选题,老 家很漂亮,又有新政策支持,“我想回来创业,又可以陪伴家人”是一部分人的心声,国家的不断强大和 政策的良性实施缩小了城市和乡村在人们心中的距离 新时代,我们仍然会选择在城市奋斗,但正如社会学家林耀华“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 我们将城市作为另一处心灵家园,将生活的美好播种在城市的乐土上,既远游他乡,也心怀家乡,并着手 建立第二处家乡。 【点评】作者用全面、联系、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在对立统一中寻找突破,从而带 动思维的深化与分析论证的层进。诚如本文所论述的那样,“他乡与家乡”、“城市与乡村”并不是一道 二选一的选择题,城市和乡村作为两种不同生活形态的代表,我们不必复杂化地将其对立,不妨将城市作 为一个新的精神家园,用心接纳它,并将城市和乡村两者连接起来。本文深刻不肤浅,全面不绝对,灵动 不僵化,加上适当的引证和贴切的用语,更彰显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外卖小哥雷海为赢得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决赛总冠军,以下是雷海为参赛细节和夺冠后的感想: (1)读诗、背诗于我而言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能得到快乐,这才是最主要的动力 (2)想一想过往的经历,在生活中应用到古诗词的时候还是挺多的。比如,与友人告别,我会感叹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参加活动结東,曲终人散,我又会感叹“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 疾”;来参加诗词大会,我会高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我经历了某个跟古诗词里相 同或相似的场景,我会与之产生共鸣。 (3)在“看图说诗”的比赛环节,评委才画了一个屋檐画了一个窗户,他就按了铃说出了这个是李 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评委诧异地说:“我就画了个窗户 了个屋檐,你就这么知道是这首诗?”雷海为回答说:“因为你窗户画在了西边……” (4)雷海为的获奖感言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 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雷海为的夺冠成为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某报“才富人 生”专栏展开专题讨论,向社会征稿 请写一篇文章向该专栏投稿,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4/8
4 / 8 人分隔两地的辛酸,作为 00 后的我们显然拥有更美好的城市记忆,当家乡作为人们对舒适安逸生活的向 往的精神渴求之地时,我们不妨也将城市作为一个新的精神家园,用心接纳它,并将城市和乡村两者连接起 来.我们可以像陶者一般心怀乡村, “心远地自偏”更可以在城市中体验生活美,在城市中“悠然见南 山”,岂不闲适悠哉? 一个社会除了国家机器般的铁腕刚正,也应拥有秋水般漫溢的柔情。我们不断在城市和乡村中选择, 衡量城市和乡村之于我们的意义,却并不是在做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事实上它也可以是一道多选题,老 家很漂亮,又有新政策支持,“我想回来创业,又可以陪伴家人”是一部分人的心声,国家的不断强大和 政策的良性实施缩小了城市和乡村在人们心中的距离。 新时代,我们仍然会选择在城市奋斗,但正如社会学家林耀华“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 我们将城市作为另一处心灵家园,将生活的美好播种在城市的乐土上,既远游他乡,也心怀家乡,并着手 建立第二处家乡。 【点评】作者用全面、联系、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在对立统一中寻找突破,从而带 动思维的深化与分析论证的层进。诚如本文所论述的那样,“他乡与家乡”、“城市与乡村”并不是一道 二选一的选择题,城市和乡村作为两种不同生活形态的代表,我们不必复杂化地将其对立,不妨将城市作 为一个新的精神家园,用心接纳它,并将城市和乡村两者连接起来。本文深刻不肤浅,全面不绝对,灵动 不僵化,加上适当的引证和贴切的用语,更彰显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外卖小哥雷海为赢得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决赛总冠军,以下是雷海为参赛细节和夺冠后的感想: (1)读诗、背诗于我而言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能得到快乐,这才是最主要的动力。 (2)想一想过往的经历,在生活中应用到古诗词的时候还是挺多的。比如,与友人告别,我会感叹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参加活动结束,曲终人散,我又会感叹“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 疾”;来参加诗词大会,我会高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我经历了某个跟古诗词里相 同或相似的场景,我会与之产生共鸣。 (3)在“看图说诗”的比赛环节,评委才画了一个屋檐画了一个窗户,他就按了铃说出了这个是李 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评委诧异地说:“我就画了个窗户 画了个屋檐,你就这么知道是这首诗?”雷海为回答说:“因为你窗户画在了西边……” (4)雷海为的获奖感言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 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雷海为的夺冠成为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某报“才富人 生”专栏展开专题讨论,向社会征稿。 请写一篇文章向该专栏投稿,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素材积累指导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况且我们每个人未必都是“巧妇”,但“有米”心不慌,平时多屯 “米”以备不时之需,关健时刻更不会难侧英雄汉!阅读积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以课本为依托,融会课文的意境,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生成论据,从而深化作文立意。如: 1、《兰亭集序》要学会寻找风景,欣赏风景,享受生活,赞美生活。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时 我们何不远足“崇山峻岭”,穿行“茂林修竹 觞一咏”,“游目骋怀”?(可用于“风景”“生 2、《游褒禅山记》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妤不流汘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 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 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可用于“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二 层楼”等话题) 3、《琵琶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说有声响,反而更显得寂静;同样道理,白居易也写 有“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句。本来大声疾呼,或如泣如诉,更能表达心中的情感吧, 但有时无声的抗议,或无言的饮泣,则更具震撼。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吧。(可用于“事物的复杂性” “多角度看问题”等话题) 4、《赤壁赋》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跨,不 如“笑傲江湖”,把目光放长远些。苏轼本在朝中做官,因政治风波被贬至黄州挂个闲职,但他并没有因 此而消沉,而是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种乐观 旷达的情怀,也可供我们借鉴。(可用于“乐观”“挫折”等话题) 5、《师说》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 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 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 促使自己提高。(可用于“学习”“合作”“帮助”等话题) 6、《鸿门宴》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要善于应变,善于应对。《鸿门宴》中面对“人为刀俎,我 为鱼肉”的情景,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善于应变,善于应对,结果使他逃过一劫:而项羽则是个自大而 死板的人,结果是放虎归山,气得范增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用于“善于应变”“适应环境”等话 7、《劝学》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这是常识,也是真理,我们有不少同学,能把荀子 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却又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 做到“积土成山”吗?做到“锲而不舍”吗?做到“用心一也”吗?(可用于“学习”“恒心”“说与做” 等话题 8、《寡人之于国也》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年前,山林湖泊该是很多吧,孟子则已提 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已经意识到滥捕滥伐的 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可用于“环境与生存”等话题) 9、《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一位老者,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没有超人的胆 量,没有丰富的常识,没有非凡的口才,试问如何可以成功?(可用于“胆识”“口才”“说话艺术” “综合素质”等话题) 10、《蜀道难》蜀道虽难,又怎比得上仕途之险恶。人们说李白豪放洒脱,赐金放还后游于名山大川 诗酒一生。他失意中发豪放之音,抑郁中唱洒脱之歌,终成就一代“诗仙”的美名。一生的游历,半个盛 唐都有阴郁的灰色。(适用话题:面对困境) 11、《琵琶行》江州司马,出官二年,依然恬然自安:;但听到琵琶女用真情弹奏出的仙乐后,也不禁感 迁谪之意,泪湿青衫。真情是事物的灵魂,有了它,琵琶音才能打开白乐天的心扉,触动他心中那根绷紧 的弦;有了它,《琵琶行》才能穿越历史的天空,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适用话题:沟通与理解) 12、《寡人之于国也》其实“五十步笑百步”是一般人的通病,他们往往只看到別人的缺点和短处,却 5/8
5 / 8 素材积累指导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况且我们每个人未必都是“巧妇”,但“有米”心不慌,平时多屯 “米”以备不时之需,关键时刻更不会难倒英雄汉!阅读积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以课本为依托,融会课文的意境,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生成论据,从而深化作文立意。如: 1、《兰亭集序》要学会寻找风景,欣赏风景,享受生活,赞美生活。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时, 我们何不远足“崇山峻岭”,穿行“茂林修竹”,“一觞一咏”,“游目骋怀”?(可用于“风景”“生 活”等话题) 2、《游褒禅山记》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 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 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可用于“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 层楼”等话题) 3、《琵琶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说有声响,反而更显得寂静;同样道理,白居易也写 有“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句。本来大声疾呼,或如泣如诉,更能表达心中的情感吧, 但有时无声的抗议,或无言的饮泣,则更具震撼。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吧。(可用于“事物的复杂性” “多角度看问题”等话题) 4、《赤壁赋》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跨,不 如“笑傲江湖”,把目光放长远些。苏轼本在朝中做官,因政治风波被贬至黄州挂个闲职,但他并没有因 此而消沉,而是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种乐观 旷达的情怀,也可供我们借鉴。(可用于“乐观”“挫折”等话题) 5、《师说》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 “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 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 促使自己提高。(可用于“学习”“合作”“帮助”等话题) 6、《鸿门宴》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要善于应变,善于应对。《鸿门宴》中面对“人为刀俎,我 为鱼肉”的情景,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善于应变,善于应对,结果使他逃过一劫;而项羽则是个自大而 死板的人,结果是放虎归山,气得范增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用于“善于应变”“适应环境”等话 题) 7、《劝学》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这是常识,也是真理,我们有不少同学,能把荀子 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却又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 做到“积土成山”吗?做到“锲而不舍”吗?做到“用心一也”吗?(可用于“学习”“恒心”“说与做” 等话题) 8、《寡人之于国也》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年前,山林湖泊该是很多吧,孟子则已提 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已经意识到滥捕滥伐的 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可用于“环境与生存”等话题) 9、《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一位老者,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没有超人的胆 量,没有丰富的常识,没有非凡的口才,试问如何可以成功?(可用于“胆识”“口才”“说话艺术” “综合素质”等话题) 10、《蜀道难》蜀道虽难,又怎比得上仕途之险恶。人们说李白豪放洒脱,赐金放还后游于名山大川, 诗酒一生。他失意中发豪放之音,抑郁中唱洒脱之歌,终成就一代“诗仙”的美名。一生的游历,半个盛 唐都有阴郁的灰色。(适用话题:面对困境) 11、《琵琶行》江州司马,出官二年,依然恬然自安;但听到琵琶女用真情弹奏出的仙乐后,也不禁感 迁谪之意,泪湿青衫。真情是事物的灵魂,有了它,琵琶音才能打开白乐天的心扉,触动他心中那根绷紧 的弦;有了它,《琵琶行》才能穿越历史的天空,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适用话题:沟通与理解) 12、《寡人之于国也》其实“五十步笑百步”是一般人的通病,他们往往只看到別人的缺点和短处,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