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参看《甲骨文合集》一书。 1952年5月20日《光明日报》载山东师范学院李毅先生说, 埋藏在齐鲁大学校舍内甲骨一万多片,挖出后俱已腐烂成粉.据 我们检查,甲骨没有那么多,也没有烂成粉末。 总之,明义士旧藏甲骨,还留在我们国内的共有3批,一批 在南京博物院2369片,一批在南京博物院20364片,一批在山东 博物馆3688片,3批合共26401片. 若再加上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的4700片加400片(58),共5100 片,总共就是31516片. 但是明义士旧藏甲骨,早年已有50000片,后来又得了一坑, 那就决不只这31516片之数,此外如果还有,不知道收裁在什么 地方。据早期在安阳发掘的吴金鼎先生说,明义士所藏甲骨,在 军阀混战时期,曾经被毁掉一部分(59).究竟毁掉多少,明氏久 已故去,那就更是不得而知了, 董先生相信我抗战时期的统计,明义士收戮,约有10000片 甲骨,不相信解放后我修订约为有20000片之数.事实上不但 10000片不够,就是20000片数字也还过于保守.把31518片说成 约为2000片,那还能说什么"浮列”呢? 最后还有一点不能已于言者,即董先生的总估计,既列拙著 《战后京沪新获甲骨集》为1,又列拙著《战后宁沪新获甲骨 集》为63(60),其实这两者乃是一部书,而董先生分列为二了。 还有董先生责备我既然统计出的数字是有整有苓,那就不应 该再用“约”字。但是我们看董先生总估计的数字是“共总约为 九六一一八片”,那还不是数字既然有整有零,可也用了“约” 宇么? 总的说来,董先生因为身在台湾,不了解大陆甲骨实际收藏 的情况。他想当然地不相信对、罗、明三家收藏的甲骨会有那么 多,因酝也就木相信我们的统针.甲骨文自从99年被主够荣认 T0
识,运今已经85年,根据新近的调查和了解,我又写了一篇《八 十五年:来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61).可惜董先生已经谢世了20 多年,不能再请他对我们的新的统计,赐予指教了! (1)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 究所出版,1944年。(2)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台 湾大通书局翻印本,1972年。(3)湖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 集,香港文友堂书店翻印本,1970年。(4)湖厚宣《五十年甲骨 文发现的总结》,商务印书馆出版,1951年,1952年,1854年, (5)又收入《大陆杂志语文丛书》第一辑第三册,1963年。 (6)董作宾《甲骨学五十年》,台湾大学杂志社出版,1955年. (7)日本东京东亚文化研究中心英译本,1964年。(8)董作宾 《甲骨学六十年》,白湾艺文印书馆出版,1965年.(9)《董 作宾先生全集》,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1978年,(10(11) (12)(13)见《甲骨学五十年》185页,165页,180页,(14)陈梦 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出版,1956年。(15)现为中国 社会科学院。(16)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 集》,中华书局出版,19781982年。(17)(18)见《甲骨学五 十年》180页。(19)郭沫若《殷契粹编》,日本文求堂出版, 1937年。科学出版社再版,1965年。(20)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 甲骨集》群联出版社出版,1954年。(21)胡厚宣《战后宁沪新 获甲骨集》,来熏阁书店出版,1951年。(22)(25)罗坂玉《放 商贞卜文字考》,1910年。(23)罗振玉《集较编》,收入《贞 松老人遗稿》甲集,1941年。((24)罗振常《洹洛访古游记》, 1936年。(26)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石印三卷本自序《国学 丛刊》第一册,1911年,(27)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八卷本 自序,1913年、1932年。(28)罗振五《殷墟书契后编》,1916 年,文《艺术丛编》本。又重印本,(29)王国维《随庵所泼殷 11
城文字跋》,《观堂遗墨》卷上,1930年,又收入《观堂别集补 遗》,《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1836年,又重印本。(30)王国 维《最近三十二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刊《学衡》45期, 1925年。又收入《静安文集续编》、《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1936年,又重印本。(31)(32)见《甲骨学五十年》181页。(33) 岁振玉《殼墟书契菁华》,1914年,又翻印本,(34)内有王国 维旧藏146片,看贝探茂树,伊藤道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所藏甲骨文字》1959年,1960年及1968年.增补版改名《甲骨文 字研究》,1980年.(35)内有王国维1旧藏250片,看胡厚宣《八 十五年来甲骨文材朴之再统计》,刊《史学月刊》,1984年5期. (36)(39)(41)参看松丸道摊《日本散见甲骨文字搜汇》(一) 至(六),刊《甲骨学》六至十期,1958年至1964年。又《关于 日本搜储的殷罐出土甲骨》,刊《东祥文化研究所纪要》第36 册,1981年。(37)看伊藤道治《大原美术馆所藏甲骨文字》, 刊《仓敦考古馆研究集报》第4号,1968年。又《日本所见甲骨 录》,1977年。(38)看伊藤道治《藤井有邻馆所藏甲骨文字》, 刊《东方学报》京都第42册,1971年。又《日本所见甲骨录》, 1977年。(41)看伊藤道治《故小川睦之辅氏所藏甲骨文字》, 刊《东方学报》京都第37册,1966年,又《日本所见甲骨录》, 1977年。,(42)内有王国维旧藏396片。(43)看贝案茂树、伊藤 道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藏甲骨文字》本文篇序论6 7页.(44)(46)(47)见《甲骨学五十年》,180页。(45)见明 义士《甲骨研究》讲义,20页。1933年。(48)明义士《殷墟卜 辞》,1917年,自序译文见邵子风,《甲骨书录解题》1935年。 (49)许进雄《明义士收藏甲骨》,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出版,1970 年、1977年。(50)南京博物院,《南博旬刊》第37期,1951年5 月31日出版。(51)胡厚宣《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来熏阁书 店出版,1951年。(52)许进雄《殷墟卜辞后编》,台湾艺文印 1?
书馆出版,1972年。(53)李炎《北美所见甲骨选粹考释》,刊香 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3卷2期1970年。(54)见 《甲骨学五十年》,180心181页.(55)看胡厚宣《中国奴隶社 会的人殉和人祭》下篇,刊《文物》1974年8期。(56)看《明义 士先生传略》,刊《中国文字》2、1961年。又王神荫,《齐音 大学校史简介》、刊《文史资料选辑》91期,1983年。(57)其 详俱见济南《大众日报》1951年5月17日及21日。(58)据许进 雄先生有“绝大多教为明义士旧物”。(59)看胡厚宣《殷墟发 据》83页,1955年。(60)见《甲骨学五十年》,174页.(61) 胡厚宣《八十五年来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刊《史学月刊》 1984年5期, 3
卜辞句法结构研究刍议 郭青萍 郭胜强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 统.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宵。人类有了口头语言,在漫长 的历史时期里没有书面语言。直至文明社会,文字产生以后,人 类才有了书面语言。书面语言自然是记录口头语言的。可是,它 决不等于口头语言。只要接触到卜辞的人,都会明显地感到:卜 辞的语言,虽然基本上反映了3000多年前汉语的面貌,可是,我 们敢说,它决不等于殷商时期汉语的口语。语言运用中的经济原 则,甲骨文字契刻材料的限制,使人辞的语言与当时的口语有了 相当大的距离。这正如今天电报体的语言,虽然基本上也反映了 今天的口语面貌,但是却与口语距离相当大一样。因此,卜辞的 语言只能是汉语最早的书面语言。3000多年前汉语的口语是什么 样,我们无从具体地知道了,只能从书面语言里得到一点消息。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它有3个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可是3要素发展变化的速度并不一 样。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语法跟其他两个要素比,就慢得 多。从殷商至今天,在这3000多年中,汉语句法结构发展变化非 常缓慢,那时的句法结构同今天的基本上一样。这就是语法的稳 定性,大量的材料足以说明这一点。 今天,在汉语语法学上,人们提倡使用结构层次分析法。这 里,我们试用结构层次分析法分析一·下卜辞句法结构,以说明古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