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开始探讨的党纲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他详细地考察了劳动 解放社的纲领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爱尔福特纲领,认为前者可以 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的基础,后者也可资借鉴。他同时指 出,仿效和借鉴绝不应该是简单的抄袭,而应当使俄国历史发展 的特点在纲领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列宁具体阐述了应该写进党纲 原则部分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及实践部分必须包括的内容。文中特 别阐明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对待农民运动的态度,指出俄国的农民 问题同西欧有重大差别。列宁在本文中关于农民问题的论述进一 步发展了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思想。 在《我们的当前任务》和《迫切的问题》两篇文章中,列宁 提出了克服地方工作的狭隘性和 “手工业” 性、把党建成集中统 一的组织的任务和计划。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对于把党统一起来的 途径持有各种不同见解。崩得的代表认为只须召开会议,增补俄 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出来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并重 新出版《工人报》。国外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联合会”和“南方 工人社” 的拥护者则主张立即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委 员会并重新宣布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这两种观点都是站不住 脚的。列宁认为,只有在同经济主义坚决划清界限的基础上,以 党的机关报为中心进行活动,才能实现党的统一。因此迫切的任 务是创办一个能正常出版而且同各地方小组有密切联系的全俄政 治报。列宁在这两篇文章中根据俄国的独特情况对创办党的机关 报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作了详细的论证,他指出:“在这个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将成为现代俄国的一支最强大的 政治力量!”(本卷第174页) 1900年1月列宁流放期满回到普斯科夫,立即为创办党的机 列 宁 全 集 第 四 卷
已开始探讨的党纲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他详细地考察了劳动 解放社的纲领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爱尔福特纲领,认为前者可以 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的基础,后者也可资借鉴。他同时指 出,仿效和借鉴绝不应该是简单的抄袭,而应当使俄国历史发展 的特点在纲领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列宁具体阐述了应该写进党纲 原则部分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及实践部分必须包括的内容。文中特 别阐明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对待农民运动的态度,指出俄国的农民 问题同西欧有重大差别。列宁在本文中关于农民问题的论述进一 步发展了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思想。 在《我们的当前任务》和《迫切的问题》两篇文章中,列宁 提出了克服地方工作的狭隘性和 “手工业” 性、把党建成集中统 一的组织的任务和计划。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对于把党统一起来的 途径持有各种不同见解。崩得的代表认为只须召开会议,增补俄 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出来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并重 新出版《工人报》。国外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联合会”和“南方 工人社” 的拥护者则主张立即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委 员会并重新宣布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这两种观点都是站不住 脚的。列宁认为,只有在同经济主义坚决划清界限的基础上,以 党的机关报为中心进行活动,才能实现党的统一。因此迫切的任 务是创办一个能正常出版而且同各地方小组有密切联系的全俄政 治报。列宁在这两篇文章中根据俄国的独特情况对创办党的机关 报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作了详细的论证,他指出:“在这个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将成为现代俄国的一支最强大的 政治力量!”(本卷第174页) 1900年1月列宁流放期满回到普斯科夫,立即为创办党的机 列 宁 全 集 第 四 卷
关报、实现他的建党计划积极进行活动。这期间,他撰写了 《〈火星报〉和〈曙光〉编辑部声明草案》。为了出版秘密的全俄 政治报纸,列宁于这年7月前往瑞士,同国外的俄国社会民主党 人商谈。《“火星” 怎么会差一点熄灭了?》这篇文章反映了列宁 同普列汉诺夫就出版《火星报》和《曙光》杂志的问题进行谈判 时发生的激烈冲突。只是由于列宁的坚定性和原则性,出版《火 星报》的计划才得以实现。 《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一文是列宁为《火星报》创刊号撰写 的社论。文中再次阐明了党的任务。列宁总结了俄国社会民主运 动的历史教训,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必须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 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组织一个同自发工人运动有紧 密联系的革命政党。《火星报》第3号刊载的《工人政党和农民》 一文专门论述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土地纲领。列宁预言,如果城市 工人和革命农民的斗争汇合成一股洪流,将会极大地加速革命的 发展。 编入本卷的还有一些抨击沙皇政府的政论性文章,诸如:《打 吧,但不要打死》、《何必要加速时代的变迁?》和《客观的统计》 三篇《时评》,《183个大学生被送去当兵》,《论工业法庭》,《〈哈 尔科夫的五月〉小册子序言》,《对华战争》,等等。列宁在这些文 章中揭露了沙皇警察官僚专制统治的既残暴又虚弱的反动本质, 指出沙皇政府是人民的死敌,它的法律是为保护富人的利益而制 定的。列宁号召工人阶级为争取人民的权利而斗争,担负起把全 体人民从专制制度下解放出来的伟大任务。这些揭露性的政论在 唤起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发表在《火星报》创刊号上的《对华战争》是列宁论述有关 前 言
关报、实现他的建党计划积极进行活动。这期间,他撰写了 《〈火星报〉和〈曙光〉编辑部声明草案》。为了出版秘密的全俄 政治报纸,列宁于这年7月前往瑞士,同国外的俄国社会民主党 人商谈。《“火星” 怎么会差一点熄灭了?》这篇文章反映了列宁 同普列汉诺夫就出版《火星报》和《曙光》杂志的问题进行谈判 时发生的激烈冲突。只是由于列宁的坚定性和原则性,出版《火 星报》的计划才得以实现。 《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一文是列宁为《火星报》创刊号撰写 的社论。文中再次阐明了党的任务。列宁总结了俄国社会民主运 动的历史教训,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必须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 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组织一个同自发工人运动有紧 密联系的革命政党。《火星报》第3号刊载的《工人政党和农民》 一文专门论述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土地纲领。列宁预言,如果城市 工人和革命农民的斗争汇合成一股洪流,将会极大地加速革命的 发展。 编入本卷的还有一些抨击沙皇政府的政论性文章,诸如:《打 吧,但不要打死》、《何必要加速时代的变迁?》和《客观的统计》 三篇《时评》,《183个大学生被送去当兵》,《论工业法庭》,《〈哈 尔科夫的五月〉小册子序言》,《对华战争》,等等。列宁在这些文 章中揭露了沙皇警察官僚专制统治的既残暴又虚弱的反动本质, 指出沙皇政府是人民的死敌,它的法律是为保护富人的利益而制 定的。列宁号召工人阶级为争取人民的权利而斗争,担负起把全 体人民从专制制度下解放出来的伟大任务。这些揭露性的政论在 唤起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发表在《火星报》创刊号上的《对华战争》是列宁论述有关 前 言
中国问题的最早一篇文章。1900年八国联军对中国大举进犯,残 酷镇压义和团运动,滥杀中国的无辜老百姓。列宁满怀对中国人 民的深切同情,痛斥沙皇政府的掠夺政策和血腥暴行,指出这场 战争的实质是欧洲资本家贪婪的魔掌伸向中国,开始瓜分中国。列 宁号召一切有觉悟的俄国工人起来反对沙皇政府对中国的掠夺政 策,打碎战争强加在劳动人民身上的新的枷锁,结束沙皇政府的 专制统治。 列 宁 全 集 第 四 卷
中国问题的最早一篇文章。1900年八国联军对中国大举进犯,残 酷镇压义和团运动,滥杀中国的无辜老百姓。列宁满怀对中国人 民的深切同情,痛斥沙皇政府的掠夺政策和血腥暴行,指出这场 战争的实质是欧洲资本家贪婪的魔掌伸向中国,开始瓜分中国。列 宁号召一切有觉悟的俄国工人起来反对沙皇政府对中国的掠夺政 策,打碎战争强加在劳动人民身上的新的枷锁,结束沙皇政府的 专制统治。 列 宁 全 集 第 四 卷
书 评 亚·波格丹诺夫《经济学简明教程》 1897年莫斯科穆里诺娃书店版 全书290页 定价2卢布 (1898年2月上半月) 波格丹诺夫先生的这本书是我国经济学著作中出色的作品。 它不仅“不是一本多余的”入门书(象作者在序言里所“希望”的那 样),而且确实是这类书中最出色的一本。因此,我们想在本文中使 读者能够注意到这本书的突出的优点,同时也指出几个小问题,希 望再版时最好能修改一下。读者对经济问题很感兴趣,所以我们想 这本有益的书不久就会再版。 波格丹诺夫先生的《教程》的主要优点,在于这本书论述的问 题多而且广,但是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作者 一开始就给政治经济学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政治经济学是“从发 展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科学”(第3页)。他在这本书 中一直没有离开这个观点。但是博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们,对这个 观点却往往了解得很差,他们往往离开“社会生产关系”而去谈论 一般的生产,把一大堆内容空洞、与社会科学毫无关系的陈词滥调 和例证塞满了自己厚厚的教程。编教科书的人往往陷于烦琐,在下 “定义”和分析每个定义的各个特点时精雕细刻,《教程》的作者却 1
书 评 亚·波格丹诺夫《经济学简明教程》 1897年莫斯科穆里诺娃书店版 全书290页 定价2卢布 (1898年2月上半月) 波格丹诺夫先生的这本书是我国经济学著作中出色的作品。 它不仅“不是一本多余的”入门书(象作者在序言里所“希望”的那 样),而且确实是这类书中最出色的一本。因此,我们想在本文中使 读者能够注意到这本书的突出的优点,同时也指出几个小问题,希 望再版时最好能修改一下。读者对经济问题很感兴趣,所以我们想 这本有益的书不久就会再版。 波格丹诺夫先生的《教程》的主要优点,在于这本书论述的问 题多而且广,但是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作者 一开始就给政治经济学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政治经济学是“从发 展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科学”(第3页)。他在这本书 中一直没有离开这个观点。但是博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们,对这个 观点却往往了解得很差,他们往往离开“社会生产关系”而去谈论 一般的生产,把一大堆内容空洞、与社会科学毫无关系的陈词滥调 和例证塞满了自己厚厚的教程。编教科书的人往往陷于烦琐,在下 “定义”和分析每个定义的各个特点时精雕细刻,《教程》的作者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