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海珍 基于中风病 国作登 钟海珍、刘刘强 著作权登患者报告的中国-2012-42012.08.20 00085强、王雪飞、王雪飞 记证书临床结局评 54高颖、马斌高颖有效 价量表 张杨马斌 国作登 字 高颍、曹克高颖 作品登记中凤病患者中国-2014-1204.0200439)刚周莉、/曹克刚 院登记表 001439 17刘璐董兴周莉有效 鲁 璐 董兴鲁 西太区资 王永炎 助项目-中医 ISBN 高颖 规范循证临床实中国132-027201.01/中国中医科/允岭 978-7-5 践指南:脑梗 学院邹忆怀有效 死中医临床 刘建平 实践指南 周莉 常静玲 中医内科常 ISBN: 97 标准见病诊疗指中国30120.07120中华中医药王永有效 部分一中风病 关于提高脑 血管疾病疗 中国中 论文|效难点的思中国17(:1199.04西医结王永炎王永炎有效 95-196 杂志 四、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王永炎性别男排名 国籍 中国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教授最高学历本科最高学位 学士 完成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所在地北京市 单位性质高等院校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19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作为项目总负责人和第一完成人,负责项目顶层设计,组织学科团队开展持续系 统研究,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发挥中医原创思维,重视传承创新,带领学科 团队完成国家“973”、“863”及国家“七五”至“十五”科技攻关等国家级课题研究 完善中医脑病学科理论体系,推动中医临床学科的发展,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均做出了 重要贡献
16 著作权登 记证书 基于中风病 患者报告的 临床结局评 价量表 中国 国作登 字 -2012-A -000685 54 2012.08.20 000685 54 钟海珍、刘 强、王雪飞、 高颖、马斌、 张杨 钟海珍 刘 强 王雪飞 高 颖 马 斌 张 杨 有效 作品登记 证书 中风病患者 入院登记表 中国 国作登 字 -2014-L -001439 17 2014.07.02 001439 17 高颖、曹克 刚、周莉、 刘璐、董兴 鲁 高 颖 曹克刚 周 莉 刘 璐 董兴鲁 有效 规范 WHO 西太区资 助项目-中医 循证临床实 践指南:脑梗 死中医临床 实践指南 中国 ISBN: 978-7-5 132-027 0-1 2011.01 / 中国中医科 学院 王永炎 高 颖 张允岭 邹忆怀 刘建平 周 莉 常静玲 有效 标准 中医内科常 见病诊疗指 南中医病证 部分-中风病 中国 ISBN:97 8-7-802 31-437- 5 2008.07 ZYYXH/ T22-20 08 中华中医药 学会 王永炎 高 颖 有效 论文 关于提高脑 血管疾病疗 效难点的思 考 中国 1997, 17(4):1 95-196 1997.04 中国中 西医结 合杂志 王永炎 王永炎 有效 四、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 名 王永炎 性别 男 排 名 1 国 籍 中国 技术职称 主任医师、教授 最高学历 本科 最高学位 学士 完成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所 在 地 北京市 单位性质 高等院校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1983 年 1 月 1 日 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作为项目总负责人和第一完成人,负责项目顶层设计,组织学科团队开展持续系 统研究,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发挥中医原创思维,重视传承创新,带领学科 团队完成国家“973”、“863”及国家“七五”至“十五”科技攻关等国家级课题研究。 完善中医脑病学科理论体系,推动中医临床学科的发展,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均做出了 重要贡献
姓名高颖性别女排名 2 国籍 中国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教授最高学历研究生最高学位 博士 完成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所在地 北京市 单位性质高等院校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199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主要负责项目的相关临床研究的总体设计、组织实施、成果推广等工作。作为课 题负责人,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 体系研究(203910及“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显示中医药疗效优势 的中药临床药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20097X09502-028)”。开展证候诊断与病证结合 的临床评价体系的研究及中风病多中心临床研究,构建覆盖全国的学术协作网络,推 动科技成果的应用 姓名张允岭性别男排名 国籍 中国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教授最高学历研究生最高学位 博士 所在地 北京市 完成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单位性质高等院校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199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本项目相关研究的总体设计,组织实施,成果转化等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 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课题“基于临床的内毒损伤络脉创新病因 学研究”开展中风病急性期创新病因病机研究及临床验证研究、参与附0西太区资助 项目《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脑梗死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推动科技成果的 应用 姓名高秀梅性别女排名 国籍 中国 技术职称 教授 最高学历研究生最高学位 博士 完成单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 所在地天津市 单位性质高等院校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19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作为主要完成人,负责顶层设计、组织实施及队伍建设,参与病证结合模式下的 中药复方研发关键技术研究,在心脑血管疾病创新药物研究领域做出贡献、组织本学 科开展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方法研究,用于中成药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为本项目中医 原创理论创新与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
17 姓 名 高颖 性别 女 排 名 2 国 籍 中国 技术职称 主任医师、教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完成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所 在 地 北京市 单位性质 高等院校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1994 年 1 月 1 日 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主要负责项目的相关临床研究的总体设计、组织实施、成果推广等工作。作为课 题负责人,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 体系研究(2003CB517102)”及“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显示中医药疗效优势 的中药临床药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2009ZX09502-028)”。开展证候诊断与病证结合 的临床评价体系的研究及中风病多中心临床研究,构建覆盖全国的学术协作网络,推 动科技成果的应用。 姓 名 张允岭 性别 男 排 名 3 国 籍 中国 技术职称 主任医师、教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完成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所 在 地 北京市 单位性质 高等院校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1994 年 1 月 1 日 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本项目相关研究的总体设计,组织实施,成果转化等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 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课题“基于临床的内毒损伤络脉创新病因 学研究”。开展中风病急性期创新病因病机研究及临床验证研究、参与 WHO 西太区资助 项目《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脑梗死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推动科技成果的 应用。 姓 名 高秀梅 性别 女 排 名 4 国 籍 中国 技术职称 教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完成单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 所 在 地 天津市 单位性质 高等院校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1995 年 1 月 1 日 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作为主要完成人,负责顶层设计、组织实施及队伍建设,参与病证结合模式下的 中药复方研发关键技术研究,在心脑血管疾病创新药物研究领域做出贡献、组织本学 科开展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方法研究,用于中成药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为本项目中医 原创理论创新与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
姓名邹忆怀性别男排名国籍 中国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教授|最高学历研究生最高学位 博士 所在地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市 完成单位 单位性质高等院校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100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863”计划“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和避免复发中医方 案研究(2007402482)课题。以中医原创理论为指导,构建规范化、易操作的中风 病中医康复治疗方案,推广应用于全国多家医疗科研机构,参与编写《实用中风病康 复学》参与中风病创新病机学说的构建,为完善中医脑病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姓名鞠奕|性别女排名 国籍 中国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最高学历研究生|最高学位博士 完成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所在地北京市 单位性质医疗机构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参与本项目中西医协作及联合攻关项目,开展中风病康复方案及急性期治疗方案 的验证与推广。有力的促进了中西医学科的协作,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 案,推广应用本项目创新成果,提高中风病的临床疗效。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 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脑梗死)的负责人,搭建 诊疗协作网络及创新研究平台 姓名马斌性别男排名 国籍 中国 技术职称 主任医师 最高学历研究生最高学位 博士 完成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所在地 北京 单位性质|高等院校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200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作为主要完成人员,参与国家“973”计划课题“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 与疗效评价体系研究(200c03517102)”及“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显示中医 药疗效优势的中药临床药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200X09502-028y。参与研制证候诊 断和评价量表,创建辨证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
18 姓 名 邹忆怀 性别 男 排 名 5 国 籍 中国 技术职称 主任医师、教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完成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所 在 地 北京市 单位性质 高等院校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1 年 1 月 1 日 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863”计划“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和避免复发中医方 案研究(2007AA022482)”课题。以中医原创理论为指导,构建规范化、易操作的中风 病中医康复治疗方案,推广应用于全国多家医疗科研机构,参与编写《实用中风病康 复学》。参与中风病创新病机学说的构建,为完善中医脑病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姓 名 鞠奕 性别 女 排 名 6 国 籍 中国 技术职称 主任医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完成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所 在 地 北京市 单位性质 医疗机构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10 年 1 月 1 日 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参与本项目中西医协作及联合攻关项目,开展中风病康复方案及急性期治疗方案 的验证与推广。有力的促进了中西医学科的协作,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 案,推广应用本项目创新成果,提高中风病的临床疗效。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 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脑梗死)的负责人,搭建 诊疗协作网络及创新研究平台。 姓 名 马斌 性别 男 排 名 7 国 籍 中国 技术职称 主任医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完成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所 在 地 北京 单位性质 高等院校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3 年 1 月 1 日 至 2014 年 12 月 31 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作为主要完成人员,参与国家“973”计划课题“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 与疗效评价体系研究(2003CB517102)”及“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显示中医 药疗效优势的中药临床药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2009ZX09502-028)”。参与研制证候诊 断和评价量表,创建辨证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
姓名曹晓岚性别女排名8国籍 中国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最高学历本科最高学位 学士 完成单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所在地济南市 单位性质医疗机构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1989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作为主要完成人员,参与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 究(2001BA701A12a)”及国家“863”项目课题“缺血性中风早期运用综合康复和避免 复发中医方案研究(207A0224B2)。针对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及本项目原创中 成药制剂,开展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参与中风病诊断标准研究,对中风病中 医诊疗标准的推广做出重要贡献 姓名张军平性别男排名 国籍 中国 技术职称教授、主任医师最高学历研究生最高学位 博士 完成单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 所在地天津市 单位性质高等院校 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200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作为主要完成人员,参与国家“973”计划课题“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 与疗效评价体系研究(20005102)。参与研制中风病证侯要素诊断量表,并应用于 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演变规律研究、开展病证结合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模式的研究 对中医辨证体系的构建做出重要贡献 姓名高利|性别男排名 国籍 中国 技术职称 主任医师 最高学历本科最高学位 学士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所在地北京市 完成单位 单位性质医疗机构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200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作为主要完成人员,参与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 究(2001B701A12a),参与建立以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综合治疗方案,并开展临床评价 究,取得临床疗效证据,促进本项目创新成果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和综合医院推 应用
19 姓 名 曹晓岚 性别 女 排 名 8 国 籍 中国 技术职称 主任医师 最高学历 本科 最高学位 学士 完成单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所 在 地 济南市 单位性质 医疗机构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1989 年 1 月 1 日 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作为主要完成人员,参与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 究(2001BA701A12a)”及国家“863”项目课题“缺血性中风早期运用综合康复和避免 复发中医方案研究(2007AA02Z4B2)”。针对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及本项目原创中 成药制剂,开展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参与中风病诊断标准研究,对中风病中 医诊疗标准的推广做出重要贡献。 姓 名 张军平 性别 男 排 名 9 国 籍 中国 技术职称 教授、主任医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完成单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 所 在 地 天津市 单位性质 高等院校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3 年 1 月 1 日 至 2015 年 12 月 31 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作为主要完成人员,参与国家“973”计划课题“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 与疗效评价体系研究(2003CB517102)。参与研制中风病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并应用于 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演变规律研究、开展病证结合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模式的研究, 对中医辨证体系的构建做出重要贡献。 姓 名 高利 性别 男 排 名 10 国 籍 中国 技术职称 主任医师 最高学历 本科 最高学位 学士 完成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所 在 地 北京市 单位性质 医疗机构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1 年 1 月 1 日 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作为主要完成人员,参与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 究(2001BA701A12a)”,参与建立以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综合治疗方案,并开展临床评价 研究,取得临床疗效证据,促进本项目创新成果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和综合医院推 广应用
姓名支英杰性别女排名 国籍 中国 技术职称 研究员 最高学历研究生最高学位 博士 所在地 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北京市 单位性质公益型研究单位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100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参与构建病证结合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模式,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构建 中医临床复杂干预评价模型,提高中医药疗效评价的客观性,为本项目辨证论治体系 勾建中关于临床评价方法与模式创新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 姓名黄燕性别女排名 国籍 中国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教授最高学历本科最高学位 学士 所在地广州市 完成单位 广东省中医院 单位性质医疗结构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100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作为主要完成人员,参与国家“973”计划课题“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 与疗效评价体系研究(200c8517102)”。参与研制中风病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并应用于 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演变规律研究、开展病证结合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模式的研究, 对中医辨证体系的构建做出重要贡献 姓名王新志性别男排名 13 国籍 中国 技术职称 主任医师 最高学历本科最高学位 硕士 完成单位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所在地郑州市 单位性质医疗机构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2007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作为主要完成人员,参与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和避免复发中医方案研究,获得 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和避免复发中医方案 研究”。参与研发具有中医特色的中风康复技术,形成规范化、易操作的中风病中医康 愎复方案,并推动成果在全国多家临床单位进行应用
20 姓 名 支英杰 性别 女 排 名 11 国 籍 中国 技术职称 研究员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完成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所 在 地 北京市 单位性质 公益型研究单位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5 年 1 月 1 日 至 2015 年 12 月 31 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参与构建病证结合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模式,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构建 中医临床复杂干预评价模型,提高中医药疗效评价的客观性,为本项目辨证论治体系 构建中关于临床评价方法与模式创新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 姓 名 黄燕 性别 女 排 名 12 国 籍 中国 技术职称 主任医师、教授 最高学历 本科 最高学位 学士 完成单位 广东省中医院 所 在 地 广州市 单位性质 医疗结构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2 年 1 月 1 日 至 2015 年 12 月 31 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作为主要完成人员,参与国家“973”计划课题“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 与疗效评价体系研究(2003CB517102)”。参与研制中风病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并应用于 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演变规律研究、开展病证结合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模式的研究, 对中医辨证体系的构建做出重要贡献。 姓 名 王新志 性别 男 排 名 13 国 籍 中国 技术职称 主任医师 最高学历 本科 最高学位 硕士 完成单位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所 在 地 郑州市 单位性质 医疗机构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7 年 1 月 1 日 至 2015 年 12 月 31 日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作为主要完成人员,参与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和避免复发中医方案研究,获得 2011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和避免复发中医方案 研究”。参与研发具有中医特色的中风康复技术,形成规范化、易操作的中风病中医康 复方案,并推动成果在全国多家临床单位进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