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庄子·田子方》。《庄子》又称为《华南经》,现存三十三篇,分为《内 篇》《外篇》《杂篇》。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现在河南省 商丘县东北)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①[心死指心情沮丧 意志消沉至不能自拔。 77.用志不分①,乃凝于神② 出自《庄子达生》。①[用志不分]用心专一,不分心。②[乃凝于神]就可以聚 精会神 78.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出自《管子形势解》。《管子》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著,其实是后人托 名于他的著作。今存七十六篇,内容庞杂,包含有道、名、法等家思想以及天 文、历数、经济、农业等知识。 7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① 出自《管子·权修》。①这句话的原文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80.长太息①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出自屈原《离骚》。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所作《离骚》《天 问》《九歌》等诗篇,独创骚体,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具有极髙的文学价 值,对后世影响很大。①[太息]大声叹气,深深地叹息 8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自屈原《离骚》。 8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出自屈原《离骚》。 8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出自屈原《楚辞·卜居》。 84.天不为人之恶①寒而辍②其冬。 出自《苟予天论》。《苟子》的作者荀况(约前313-前238),战国时赵国人, 当时的人尊称他为苟卿。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苟子》现存 三十二篇。①[恶(wo)讨厌,与”好(hao)"相对。②[辍]中止,停止 85.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 鳖之藏也:尝一脔①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吕不韦招集门客所著。吕不韦(?一 前235),战国末期曾任秦朝的相国。①[脔(uan)切成小块的肉。 86.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 出自《吕氏春秋疑似篇》。 87.行百里者半九十。 出自《战国策·秦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事的记录整理编 辑而成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 卫、中山等十二策。 88.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出自《庄子·田子方》。《庄子》又称为《华南经》,现存三十三篇,分为《内 篇》《外篇》 《杂篇》。庄子(约前 369—前 286),名周,宋国蒙(现在河南省 商丘县东北)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①[心死]指心情沮丧、 意志消沉至不能自拔。 77.用志不分①,乃凝于神②。 出自《庄子·达生》。①[用志不分]用心专一,不分心。 ②[乃凝于神]就可以聚 精会神。 78.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出自《管子·形势解》。《管子》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著,其实是后人托 名于他的著作。今存七十六篇,内容庞杂,包含有道、名、法等家思想以及天 文、历数、经济、农业等知识。 7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①。 出自《管子·权修》。①这句话的原文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80.长太息①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出自屈原《离骚》。屈原(约前 340—前 278), 名平,字原。所作《离骚》《天 问》《九歌》等诗篇,独创骚体,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具有极高的文学价 值,对后世影响很大。①[太息]大声叹气,深深地叹息。 8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自屈原《离骚》。 8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出自屈原《离骚》。 8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出自屈原《楚辞·卜居》。 84.天不为人之恶①寒而辍②其冬。 出自《苟予·天论》。《苟子》的作者荀况(约前 313—前 238),战国时赵国人, 当时的人尊称他为苟卿。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苟子》现存 三十二篇。 ①[恶(wù)]讨厌,与“好(hào)”相对。 ②[辍]中止,停止。 85.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 鳖之藏也;尝一脔①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吕不韦招集门客所著。 吕不韦(?— 前 235),战国末期曾任秦朝的相国。①[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86.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 出自《吕氏春秋·疑似篇》。 87.行百里者半九十。 出自《战国策·秦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事的记录整理编 辑而成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 卫、中山等十二策。 88.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89.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出自《报任安书》。作者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6),汉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 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90.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自《报任安书》 9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①。 出自司马迁《史记·李广传》。[蹊()小路 9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不令而从。 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93.刻鹄①不成尚类鹜②,画虎不成反类犬。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 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作者班 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辞赋家、史学家。著有 《汉书》。①[鹄(h天鹅。②[鹜(wU)鸭子 94.峣峣①者易折,皎皎者易污 出自班固《后汉书·黄琼传》。①[峣峣( yaoyao)高 95.胡马①依北风,越鸟②朝南枝。 出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是对汉末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 五言诗的统称。这两句意思是鸟兽尚依恋故土,何况是人呢。①[胡马]北方所 产的马。②[越鸟]南方的鸟。 96.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出自《诫子书》。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97.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自《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dhi)以为汁。萁在釜下然(燃), 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曹植(192-232),曹操的第三个 儿子,曹丕的同母弟弟。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有一次,曹丕限曹植在七 步之内做一首切合兄弟之情的诗,否则,就要杀他。曹植才思敏捷,当即咏出 了这首《七步诗》。曹丕无可奈何,只好放过了他。 9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出自曹植《赠白马王彪》。 9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 100.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101.刑天舞干戚①,猛志固常在 出自《读山海经》。作者陶潜(365-427),字渊明,东晋诗人。①[刑天舞干戚] 故事见《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乃
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89.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出自《报任安书》。作者司马迁(约前 145—约前 86),汉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 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90.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自《报任安书》。 9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①。 出自司马迁《史记·李广传》。①[蹊(xī)]小路。 9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不令而从。 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93.刻鹄①不成尚类鹜②,画虎不成反类犬。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 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作者班 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辞赋家、史学家。著有 《汉书》。 ①[鹄(hú)]天鹅。 ②[鹜(wù)]鸭子。 94.峣峣①者易折,皎皎者易污。 出自班固《后汉书·黄琼传》。①[峣峣(yáoyáo)]高。 95.胡马①依北风,越鸟②朝南枝。 出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是对汉末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 五言诗的统称。这两句意思是鸟兽尚依恋故土,何况是人呢。①[胡马]北方所 产的马。 ②[越鸟]南方的鸟。 96.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出自《诫子书》。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97.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自《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lù)豉(chǐ)以为汁。萁在釜下然(燃), 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曹植(192—232),曹操的第三个 儿子,曹丕的同母弟弟。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有一次,曹丕限曹植在七 步之内做一首切合兄弟之情的诗,否则,就要杀他。曹植才思敏捷,当即咏出 了这首《七步诗》。曹丕无可奈何,只好放过了他。 9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出自曹植《赠白马王彪》。 9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 100.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101.刑天舞干戚①,猛志固常在。 出自《读山海经》。作者陶潜(365—427),字渊明,东晋诗人。①[刑天舞干戚] 故事见《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