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期末文言文知识《伤仲永》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世隶耕属于 2、未尝识书具曾经 3、父异焉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就:完成 5、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扳:通“攀”,牵、引。谒:拜访 9、不使学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l1、泯然众人矣完全 12、贤于材人远矣比 则其受于者不至也被 14、伤仲永哀伤、伤感 15、养父母赡养 16、或以钱币乞之有人 17、从先人还家跟从 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19、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20、固众人本来 21、即书诗四句写 、翻译下列句子答案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 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 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 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回答下列问题答案
七年级下期末文言文知识 《伤仲永》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世隶耕 属于 2、未尝识书具 曾经 3、父异焉 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从此。 就:完成 5、邑人奇之 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 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 9、不使学 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 11、泯然众人矣 完全 12、贤于材人远矣 比 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 被 14、伤仲永 哀伤、伤感 15、养父母 赡养 16、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 17、从先人还家 跟从 18、卒之为众人 卒:最终 19、如此之贤也 (有)才能 20、固众人 本来 21、即书诗四句 写 二、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 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 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 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第 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 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 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 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 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 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孙权劝学》 、解释加点的词答案 1、卿今当涂掌事当:掌管。当涂:当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只。当:应当 了解 4、孰若孤孰:谁 5、蒙乃始就学乃:于是 6、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 、翻译下列各句答案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1、我难道想要你硏宄经书当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5、蒙辞以军中多务5、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写出自本课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四、回答下列问题:答案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 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口技》 、解释加点的词答案 1、京口有善口技者擅长 2、会宾客大宴会:适逢。宴: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 4、少顷少顷:一会儿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闻:听见 6、其夫呓语呓语:说梦话 7、满坐寂然“坐”同“座” 8、妇抚儿乳抚:抚摸。乳:喂奶 9、众妙毕备毕:全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心情。少:稍微。舒:松弛。稍稍:渐渐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第 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 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 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 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 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 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孙权劝学》 一、解释加点的词 答案 1、卿今当涂掌事 当:掌管。 当涂:当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只。 当:应当。 见:了解 4、孰若孤 孰:谁 5、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 6、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 二、翻译下列各句 答案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5、蒙辞以军中多务 5、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三、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 开卷有益 四、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 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口技》 一、解释加点的词 答案 1、京口有善口技者 擅长 2、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 宴: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 设置:安放 4、少顷 少顷:一会儿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 闻:听见 6、其夫呓语 呓语:说梦话 7、满坐寂然 “坐”同“座” 8、妇抚儿乳 抚:抚摸 。乳:喂奶 9、众妙毕备 毕:全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心情 。少:稍微。 舒:松弛。稍稍:渐渐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12、虽人有百手虽: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大腿。走:跑 15、群响毕绝毕:全。绝:尽、消失 、翻译下列各句答案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 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 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回答以下问题答案 1、归纳文章的主旨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一是“满座宾客无不 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 “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 的神态。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 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 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 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 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夸父逐日》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夸父逐日赛跑 2、河、渭不足黄河 3、弃其杖自己的、他的。 4、化为邓林成为 、中心思想本文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胜的精神 三、本文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夸 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 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两小儿辩日》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以:认为。去:距离。 2、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 3、及其日中如探汤汤:热水 4、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
12、虽人有百手 虽: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大腿 。 走:跑 15、群响毕绝 毕:全 。 绝:尽、消失 二、翻译下列各句 答案 1、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出。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 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 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问题 答案 1、归纳文章的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 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 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 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 “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 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 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 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 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 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夸父逐日》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夸父逐日 赛跑 2、河、渭不足 黄河 3、弃其杖 自己的、他的。 4、化为邓林 成为 二、中心思想 本文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胜的精神。 三、本文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夸 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 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两小儿辩日》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 以:认为。去:距离。 2、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到。 3、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热水。 4、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5、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认为。汝:你。知:通“智”,聪明 二、译句 1、孔子不能决也。1、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2、孰为汝多知乎。2、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三、两小儿“辩斗”的是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 离人远这件事。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肌肤感觉出发,所以得出了 不同的结论 四、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2、反映出古 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3、反映出古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可 贵精神。4、人类认识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时标准、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狼》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止有剩骨止:通“只” 顾野有麦场。顾:回头看 3、苫蔽成丘苫蔽:遮盖。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5、一狼洞其中。洞:打洞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企图、打算。隧:钻洞。 7乃悟前狼假寐假寐:假装睡觉 8、意暇甚意:神情。 9、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10、止增笑耳止:通“只”。耳:罢了。 、译句 1、投以骨。1、把骨头投向(狼)。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3、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4、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 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 、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本文主旨。1、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 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 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 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 诉“人”什么呢?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 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伤仲永》 通假字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2、古今异义 文理:古义为“文采和道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义“文科和理科”。 稍稍:古义为“渐渐”稍稍宾客其父:今义“稍微” 众人:古义为“常人”泯然众人矣;今义“多数人
5、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为:认为。汝:你。知:通“智”,聪明。 二、译句 1、孔子不能决也。 1、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2、孰为汝多知乎。 2、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三、两小儿“辩斗”的是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 离人远这件事。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肌肤感觉出发,所以得出了 不同的结论。 四、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1、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2、 反映出古 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 3、 反映出古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可 贵精神。 4、 人类认识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时标准、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狼》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止有剩骨 止:通“只” 2、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 3、苫蔽成丘 苫蔽:遮盖。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5、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企图、打算。隧:钻洞。 7 乃悟前狼假寐 假寐:假装睡觉。 8、意暇甚 意:神情。 9、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10、止增笑耳 止:通“只”。耳:罢了。 二、译句 1、投以骨。 1、把骨头投向(狼)。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3、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4、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 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本文主旨。 1、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 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 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 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 诉“人”什么呢? 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 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伤仲永》 1、 通假字: 日扳仲永: 通“攀”,牵,引。 2、 古今异义: 文理:古义为“文采和道理”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义“文科和理科”。 稍稍:古义为“渐渐” 稍稍宾客其父; 今义“稍微”。 众人:古义为“常人” 泯然众人矣; 今义“多数人
王子:古义为“王安石自称”王子曰 先人:古义“死去的父亲”从先人还家:今义“古人” 3、词类活用: 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词多义: 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 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 并自为其名 题上 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 卒之为众人 成为 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 贤于材人远矣: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木兰诗》 1、通假字: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2、古今异义 闻:不闻机杼声今义:用鼻子闻古义:听到 去:旦辞爷娘去今义:从一地到另一地古义:离开 但: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古义:只 走: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古义:跑 3、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 4、重要字词 当户织:对着何所忆:思念赏赐百千强:有余不用尚书郎:不愿做愿驰千里足:希望 扶将:扶,持 《孙权劝学》 通假字 为博士邪“邪”通“耶” 词多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见往事耳:了解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3、古今异义
王子:古义为“王安石自称” 王子曰 先人:古义“死去的父亲” 从先人还家 ; 今义“古人” 3、 词类活用: 父异焉: 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 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宾客其父: 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 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 一词多义: 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 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 并自为其名: 题上 借旁近与之 :代词,指仲永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 卒之为众人: 成为 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 或以钱币乞之 :代词,指仲永的诗 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 贤于材人远矣: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木兰诗》 1、通假字: 策勋十二转 “策”通“册” 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2、古今异义: 闻:不闻机杼声 今义:用鼻子闻 古义:听到 去:旦辞爷娘去 今义:从一地到另一地 古义:离开 但: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古义:只 走:双兔傍地走: 今义:行走 古义:跑 3、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 买,名词作动词用 4、 重要字词 当户织:对着 何所忆:思念 赏赐百千强:有余 不用尚书郎:不愿做 愿驰千里足:希望 扶将:扶,持 《孙权劝学》 1、 通假字: 为博士邪 “邪” 通“耶” 2、 一词多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见往事耳: 了解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3、古今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