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讲授,主要适用于基础理论知识; 2.讨论,主要适用于有争议的理论命题、社会热点问题、案例; 3.观摩,让学生观看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视频,汇报观看心得。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形式: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等方式综合评定 3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其构成比例如下: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其中考勤占10%,作业占20%,课堂讨论 2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宪法学》,《宪法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 版。 参考书:《宪法学》(第五版),焦洪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 参考书:《宪法学讲义》,林来梵著,法律出版社,2015年4月版。 参考书:《宪法》(第三版),胡锦光、韩大元著,法律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 参考书:《宪法》(第四版),周叶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第1版。 参考书:《宪法学》(第五版),许崇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 参考书:《宪法学》(第三版),张千帆主编,法律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 参考书:《宪法学讲义》(第三版),张千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参考书:《宪法比较研究》,李步云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书:《代议制度比较研究》,周叶中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参考书:《宪法基础理论研究》,李龙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参考书:《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以m 杨燃 撰写人:邱晓霞 审核人: 97帆传和剑 9所晚两 都 喀峻。 学院分管领导签字 1丹年义法0学院
8 1. 讲授,主要适用于基础理论知识; 2. 讨论,主要适用于有争议的理论命题、社会热点问题、案例; 3. 观摩,让学生观看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视频,汇报观看心得。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1.考核方式 :考试 2.考核形式: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等方式综合评定 3.成绩评定 :采用百分制,其构成比例如下: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50%;(其中考勤占 10%,作业占 20%,课堂讨论 2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50%。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宪法学》,《宪法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 年 11 月第 1 版。 参考书:《宪法学》(第五版),焦洪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 9 月第 1 版。 参考书:《宪法学讲义》,林来梵著,法律出版社,2015 年 4 月版。 参考书:《宪法》(第三版),胡锦光、韩大元著,法律出版社,2016 年 8 月第 1 版。 参考书:《宪法》(第四版),周叶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 2 月 第 1 版。 参考书:《宪法学》(第五版),许崇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年 3 月第 1 版。 参考书:《宪法学》(第三版),张千帆主编,法律出版社,2014 年 8 月第 1 版。 参考书:《宪法学讲义》(第三版),张千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 9 月第 1 版。 参考书:《宪法比较研究》,李步云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 参考书:《代议制度比较研究》,周叶中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参考书:《宪法基础理论研究》,李龙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参考书:《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著,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 撰写人: 邱晓霞 审核人:
《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09440011 课程名称:法理学 课程学分:3 课程学时:48(理论学时:48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开课部门:法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1 建议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方向):法学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法理学是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本学科着眼于法学、法律与法治等法学基本知识与理论的 介绍与传授。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法律本体论”、“法律价值论”、“法律方法论”、“法律社会 论”等四个部分。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进入更加深入的法学理论思考的范畴,认识和探索法 律现象背后的道理和原理,思考任何法律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总结法律世界的规律。法理 学学科并不在于向学生提供一种确定无误的知识,而是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追问,以帮助 学生进一步提升对各种部门法学和应用法学的理解能力,并丰富其理论涵养,拓宽其理论视 野,开拓其多向思维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1.掌握法的基本原理、范畴、原则、价值和规律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 法律制度中的一般问题、原理、原则和制度。(指标点2.1) 2.救学目标2.掌握法的基本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 讼法等各个部门法的一般性问题,包括立法、行政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在内的法律运行 全过程。(指标点2.2) 3教学目标3.思考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及其各个发展阶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指 标点2.3)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1、2、3。 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指标点2.1、2.2、3.2
9 《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09440011 课程名称:法理学 课程学分:3 课程学时:48(理论学时:48 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开课部门:法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1 建议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方向):法学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法理学是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本学科着眼于法学、法律与法治等法学基本知识与理论的 介绍与传授。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法律本体论”、“法律价值论”、“法律方法论”、“法律社会 论”等四个部分。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进入更加深入的法学理论思考的范畴,认识和探索法 律现象背后的道理和原理,思考任何法律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总结法律世界的规律。法理 学学科并不在于向学生提供一种确定无误的知识,而是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追问,以帮助 学生进一步提升对各种部门法学和应用法学的理解能力,并丰富其理论涵养,拓宽其理论视 野,开拓其多向思维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掌握法的基本原理、范畴、原则、价值和规律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 法律制度中的一般问题、原理、原则和制度。(指标点 2.1) 2.教学目标 2.掌握法的基本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 讼法等各个部门法的一般性问题,包括立法、行政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在内的法律运行 全过程。(指标点 2.2) 3.教学目标 3.思考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及其各个发展阶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指 标点 2.3)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 1、2、3。 2. 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指标点 2.1、2.2、3.2
(1)指标点21:树立公平正义的法学理念,形成法律信仰。掌握法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 本理论,构建合理的整体性知识结构,具备运用法学知识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对法律制度中的一般问题、原理、原则和制度进行分析研究; (2)指标点2.2:了解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将其知识点与各个部门法相结合,运用 法律知识参与决策论证,提供法律意见,促进依法办事,防范法律风险; (3)指标点32:形成严谨的法律思维,包括理性思维、抽象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等;提高专 业技能,包括法学论文的写作能力、善辩应辩的口头表达能力、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释和 解决具体法律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半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法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法理学 任课教师:戴馥鸿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学分:3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2: 教学目标:掌握法的基本原理、范畴、原则、价值和规 2.1:树立公平正义的法学理念, 律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法律制度中的一般问 形成法律信仰。掌握法学专业的 题、原理、原则和制度。 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构建合理 达成途径:通过掌握法的概念、渊源、要素、权利与义 的整体性知识结构,具备运用法 务、起源与发展、法律程序、法律价值、法与社会的关 学知识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 系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要点,培养学生对法理学基本原理 本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对法 范畴、原则、价值和规律的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能力。 律制度中的一般问题、原理、原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则和制度进行分析研究。 毕业要求2: 教学目标:掌握法的基本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包 2.2:了解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 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各个部门法的 动态;将其知识点与各个部门法 一般性问题,包括立法、行政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 相结合,运用法律知识参与决策 在内的法律运行全过程。 论证,提供法律意见,促进依法 达成途径:通过课堂讲授关于法的基本理论,然后进行 办事,防范法律风险。 延伸扩展,引进相关的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 讼法等各个部门法的一般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 堂讨论,课外布置小论文和专题研讨,奠定学生初步的 理论基础。 评价依据:课堂讨论、课外作业。 毕业要求3: 教学目标:思考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及其各个 32:形成严谨的法律思维,包括 发展阶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理性思维、抽象思维以及逻辑思 达成途径:推荐相关的课外法律书籍如《寻找法律的印 维等;提高专业技能,包括法学 迹》和《波斯人信札》等,让学生通过课外的了解与积 论文的写作能力、善辩应辩的口 累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扩大法律视野,再让学生将 头表达能力、运用理论知识分析、 其学习感受通过PPT的方式在课堂上反馈回来,对其进 解释和解决具体法律问题的能 行进一步的引导和巩固。 力。 评价依据:课堂讨论与交流。 10
10 (1)指标点 2.1:树立公平正义的法学理念,形成法律信仰。掌握法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 本理论,构建合理的整体性知识结构,具备运用法学知识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对法律制度中的一般问题、原理、原则和制度进行分析研究; (2)指标点 2.2:了解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将其知识点与各个部门法相结合,运用 法律知识参与决策论证,提供法律意见,促进依法办事,防范法律风险; (3)指标点 3.2:形成严谨的法律思维,包括理性思维、抽象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等;提高专 业技能,包括法学论文的写作能力、善辩应辩的口头表达能力、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释和 解决具体法律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法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法理学 任课教师:戴馥鸿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学分:3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 2: 2.1:树立公平正义的法学理念, 形成法律信仰。掌握法学专业的 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构建合理 的整体性知识结构,具备运用法 学知识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 本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对法 律制度中的一般问题、原理、原 则和制度进行分析研究。 教学目标:掌握法的基本原理、范畴、原则、价值和规 律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法律制度中的一般问 题、原理、原则和制度。 达成途径:通过掌握法的概念、渊源、要素、权利与义 务、起源与发展、法律程序、法律价值、法与社会的关 系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要点,培养学生对法理学基本原理、 范畴、原则、价值和规律的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能力。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2: 2.2:了解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 动态;将其知识点与各个部门法 相结合,运用法律知识参与决策 论证,提供法律意见,促进依法 办事,防范法律风险。 教学目标:掌握法的基本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包 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各个部门法的 一般性问题,包括立法、行政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 在内的法律运行全过程。 达成途径:通过课堂讲授关于法的基本理论,然后进行 延伸扩展,引进相关的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 讼法等各个部门法的一般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 堂讨论,课外布置小论文和专题研讨,奠定学生初步的 理论基础。 评价依据:课堂讨论、课外作业。 毕业要求 3: 3.2:形成严谨的法律思维,包括 理性思维、抽象思维以及逻辑思 维等;提高专业技能,包括法学 论文的写作能力、善辩应辩的口 头表达能力、运用理论知识分析、 解释和解决具体法律问题的能 力。 教学目标:思考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及其各个 发展阶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达成途径:推荐相关的课外法律书籍如《寻找法律的印 迹》和《波斯人信札》等,让学生通过课外的了解与积 累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扩大法律视野,再让学生将 其学习感受通过 PPT 的方式在课堂上反馈回来,对其进 行进一步的引导和巩固。 评价依据:课堂讨论与交流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法的本体(1) 课堂作业: 1.1法的概念 1.什么是法的渊源?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法的 1.2法的渊源 渊源有哪些? 1.3法的要素 2.什么是授权性法律规范、命令性法律规范、 知识点: 禁止性法律规范? 1.法的含义 3.如何理解法的本质? 2.法的本质 4.什么是法律关系的客体?在当代中国的种 3.法的作用 类? 4.法律规则 课外作业: 5.法律原则 1.试述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6.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 2.法区别于上层建筑其他组成部分的主要特 7.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法的含义 征是什么? 3.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的表现有哪些? 4.法律关系演变的原因是什么?试举不同实 例加以说明。 第二章法的本体(Ⅱ) 课堂作业: 2.1权利与义务 1.怎样理解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2.2法律程序 及各自的分类? 知识点: 2.为什么说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有相辅 1.权利和义务的分类 相成的关系? 2.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3.公司的法人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法律程序 课外作业: 4.法律程序与正义 试从我国宪法来看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两词 5.正当程序原理 的区别? 第三章法的起源与发展 自学内容: 3.1法的历史类型 法的现代化。 3.2法律继承、移植与改革 课堂作业: 知识点: 1.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法的起源 2.法产生的共同规律是什么? 2.从奴隶制法到资本主义法 3.法与原始社会习惯有什么区别? 3.法律继承 4.什么是法的历史类型?有史以来的法分为 4.法律移植 哪几种历史类型? 5.法律改革 5.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和途径是什 么? 课外作业: 1.法的借鉴与吸收的理论依据有哪些? 2.法的现代化与传统法律文化的关系。 3.法的国际化的含义及其与法的现代化关系。 第四章法的运行 课堂作业: 4.1立法 1.什么是立法?它有哪些特征? 4.2法律方法 2.什么是立法程序?我国的立法程序包括哪 知识点: 些具体的阶段? 11
11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 法的本体(I) 1.1 法的概念 1.2 法的渊源 1.3 法的要素 知识点: 1. 法的含义 2. 法的本质 3. 法的作用 4. 法律规则 5. 法律原则 6. 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 7. 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法的含义 课堂作业: 1. 什么是法的渊源?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法的 渊源有哪些? 2. 什么是授权性法律规范、命令性法律规范、 禁止性法律规范? 3. 如何理解法的本质? 4. 什么是法律关系的客体?在当代中国的种 类? 课外作业: 1. 试述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2. 法区别于上层建筑其他组成部分的主要特 征是什么? 3. 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的表现有哪些? 4. 法律关系演变的原因是什么?试举不同实 例加以说明。 第二章 法的本体(II) 2.1 权利与义务 2.2 法律程序 知识点: 1. 权利和义务的分类 2.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3. 法律程序 4. 法律程序与正义 5. 正当程序原理 课堂作业: 1. 怎样理解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及各自的分类? 2. 为什么说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有相辅 相成的关系? 3. 公司的法人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课外作业: 试从我国宪法来看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两词 的区别? 第三章 法的起源与发展 3.1 法的历史类型 3.2 法律继承、移植与改革 知识点: 1. 法的起源 2. 从奴隶制法到资本主义法 3. 法律继承 4. 法律移植 5. 法律改革 自学内容: 法的现代化。 课堂作业: 1. 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 法产生的共同规律是什么? 3. 法与原始社会习惯有什么区别? 4. 什么是法的历史类型?有史以来的法分为 哪几种历史类型? 5. 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和途径是什 么? 课外作业: 1. 法的借鉴与吸收的理论依据有哪些? 2. 法的现代化与传统法律文化的关系。 3. 法的国际化的含义及其与法的现代化关系。 第四章 法的运行 4.1 立法 4.2 法律方法 知识点: 课堂作业: 1. 什么是立法?它有哪些特征? 2. 什么是立法程序?我国的立法程序包括哪 些具体的阶段?
1. 立法及立法程序 课外作业: 2.立法原则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法律推理 是什么? 4.法律论证 第五章法的价值(I) 课堂作业: 5.1法的价值 1.法律价值的内涵。 5.2秩序与自由 2.法律价值的种类。 知识点: 课外作业: 1.法的价值概述 1.法律与自由的关系。 2.法的价值追求 2.法律与秩序的关系。 3.法对自由的追求 4. 法对秩序的尊重 5.自由与秩序的冲突 第六章法的价值(Ⅱ) 课堂作业: 6.1法与效率、正义、平等、人权 1.法律与正义的关系。 6.2各种价值追求间的冲突与协调 2.各种价值在追求间产生了什么冲突以及怎 知识点: 样协调? 1.法的效率要求 课外作业: 2.追求正义的方式 法律作为客体如何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3.法对平等的保护 4.法对人权的保障 5. 效率与正义的冲突 6.平等与人权的冲突 7.自由与平等的冲突 第七章法与社会(I) 自学内容: 7.1法治的基本历史 法治与科学技术 7.2法与法治国家 课堂作业: 知识点: 1.什么是“法治”? 1.法治的内容 2.“法治”与“法制”的主要区别。 2.法治的基本理论 3.法治与人治的区别以及法治与人权的相互 3.权力与权力监督 关系。 4.法治国家建设 4.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课外作业: 1.论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 2.试论当前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 相应对策。 第八章法与社会(Ⅱ) 课堂作业: 8.1法与其他规范的关系 1.当代中国法律与宗教有什么样的关系? 8.2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融合 2.法律与道德有哪些重要差别? 知识点: 3.法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关系。 1.法与道德、习俗、宗教 课外作业: 2.法与经济、文化 1.社会主义法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2.简述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法制建设发展的表 17
12 1. 立法及立法程序 2. 立法原则 3. 法律推理 4. 法律论证 课外作业: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是什么? 第五章 法的价值(I) 5.1 法的价值 5.2 秩序与自由 知识点: 1. 法的价值概述 2. 法的价值追求 3. 法对自由的追求 4. 法对秩序的尊重 5. 自由与秩序的冲突 课堂作业: 1. 法律价值的内涵。 2.法律价值的种类。 课外作业: 1.法律与自由的关系。 2. 法律与秩序的关系。 第六章 法的价值(II) 6.1 法与效率、正义、平等、人权 6.2 各种价值追求间的冲突与协调 知识点: 1. 法的效率要求 2. 追求正义的方式 3. 法对平等的保护 4. 法对人权的保障 5. 效率与正义的冲突 6. 平等与人权的冲突 7. 自由与平等的冲突 课堂作业: 1. 法律与正义的关系。 2. 各种价值在追求间产生了什么冲突以及怎 样协调? 课外作业: 法律作为客体如何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第七章 法与社会(I) 7.1 法治的基本历史 7.2 法与法治国家 知识点: 1. 法治的内容 2. 法治的基本理论 3. 权力与权力监督 4. 法治国家建设 自学内容: 法治与科学技术 课堂作业: 1. 什么是“法治”? 2. “法治”与“法制”的主要区别。 3.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以及法治与人权的相互 关系。 4. 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课外作业: 1. 论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 2. 试论当前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 相应对策。 第八章 法与社会(II) 8.1 法与其他规范的关系 8.2 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融合 知识点: 1. 法与道德、习俗、宗教 2. 法与经济、文化 课堂作业: 1. 当代中国法律与宗教有什么样的关系? 2.法律与道德有哪些重要差别? 3. 法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外作业: 1. 社会主义法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2. 简述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法制建设发展的表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