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本文作者写香菱学诗的主旨是讴歌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 形象,香菱和大观园里其他下层人物一样,不甘心自己的坎坷命运,不甘心泯灭自己的聪明 才智。她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学诗过程是对社会的不屈抗争,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优 秀人才的无情扼杀。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的 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终于成功。香菱作 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没有表达真情 实感,了无新意;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情景烘托,渐渐地放开了手脚;第三首 诗终于成功了,流露了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2.学习多维观照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对话分析法。 教学步骤: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间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并配上红楼女子 图片)。 师:听着这曲《枉凝眉》,让我们走进文学巨著《红楼梦》!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 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髙。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 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 悉心阅读,整体感知 课题是一个简单的主谓短语,。如果将其扩充,成为〔 香菱()学 诗,()。你能在括号内填写什么?请同学们各自认真轻声朗读全文后,完成填空。(大屏 幕出示)(参考:大观园中香菱向黛玉苦学作诗,精血诚聚成佳作。)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本文作者写香菱学诗的主旨是讴歌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 形象,香菱和大观园里其他下层人物一样,不甘心自己的坎坷命运,不甘心泯灭自己的聪明 才智。她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学诗过程是对社会的不屈抗争,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优 秀人才的无情扼杀。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的 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终于成功。香菱作 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没有表达真情 实感,了无新意;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情景烘托,渐渐地放开了手脚;第三首 诗终于成功了,流露了真情实感。 、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时:1 课时 - 教学目标:1. 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2. 学习多维观照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对话分析法。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间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并配上红楼女子 图片)。 师:听着这曲《枉凝眉》,让我们走进文学巨著《红楼梦》! 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 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高。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 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 二、悉心阅读,整体感知 课题是一个简单的主谓短语,。如果将其扩充,成为 〔 〕 香菱 〔 〕 学 诗,〔 〕。你能在括号内填写什么?请同学们各自认真轻声朗读全文后,完成填空。(大屏 幕出示)(参考:大观园中香菱向黛玉苦学作诗,精血诚聚成佳作。)
三、多边观照,深入理解 1简要介绍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话题。 香菱,原名英莲,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五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 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年纪轻轻即得重病而亡。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 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便将 香菱带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 个普通的侍妾学作诗,大家会怎么看呢?我们今天就不妨试试“另眼看香菱,众口说学诗”, 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 2.宝、探等人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法找出文中表明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看法的语句,并作 概括 片段一:香菱品读诗(大屏幕出示) 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 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 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片段二:香菱初作诗(大屏幕出示) 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 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 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片段三:香菱再作诗(大屏幕出示) 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 由以上语句可以看出,宝玉等人对香菱是同情的,因而对其学诗是赞赏的,鼓励的,认 为她学诗是夙愿得偿,是本性的回归 3.宝钗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提问:宝钗是薛蟠的亲妹妹,平日里是家中对香菱最好的人。连“香菱”这个名字都是宝 钗取的,况且宝钗的才华并不逊于黛玉,香菱要学诗,为什么不向宝钗学呢?我们且把文中 宝钗对香菱的评价连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
三、多边观照,深入理解 1.简要介绍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话题。 香菱,原名英莲,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五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 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年纪轻轻即得重病而亡。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 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便将 香菱带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 一个普通的侍妾学作诗,大家会怎么看呢?我们今天就不妨试试“另眼看香菱,众口说学诗”, 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 2. 宝、探等人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法找出文中表明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看法的语句,并作 概括。 片段一:香菱品读诗(大屏幕出示) 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 了。” 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 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片段二:香菱初作诗(大屏幕出示) 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 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 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片段三:香菱再作诗(大屏幕出示) 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 由以上语句可以看出,宝玉等人对香菱是同情的,因而对其学诗是赞赏的,鼓励的,认 为她学诗是夙愿得偿,是本性的回归。 3. 宝钗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提问:宝钗是薛蟠的亲妹妹,平日里是家中对香菱最好的人。连“香菱”这个名字都是宝 钗取的,况且宝钗的才华并不逊于黛玉,香菱要学诗,为什么不向宝钗学呢?我们且把文中 宝钗对香菱的评价连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
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这个人定要疯了,直闹到五更天 可真是诗魔 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这里有四个评价语:“呆疯¨“魔”仙”。从这些词语中显然可以看出宝钗并不赞成香菱 学诗。宝钗带香菱入园,本就是让她过几天清闲日子,当然不希望她苦学;宝钗所受的封建 传统教育,也让她不赞同女子用功读书;内心深处,宝钗深知知书而达“理”,她更不希望憨 厚的香菱明理后,便如林妹妺般陷入悲时伤势,多愁善感。宝钗对香菱是怜爱的,这一方面 出于她对香菱身世的同情,另一方面她怀着为其兄赎罪的心理。加上她毕竟是大家闺秀,对 香菱学诗也不便强硬的反对,尤其是看见香菱的矢志不移,也只能半嗔半怪,由她去了。 4.黛玉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孤高自许的女子,照她的性格,别说一个侍妾,就是园中的姐妹 她也不甚亲近,为什么单单极其热情、周到地教香菱学诗呢?先看她如何教香菱学诗的 (大屏幕出示) 立意要紧:“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 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多读经典:“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 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 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鼓励练笔:“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 用那几个字去。” 严格要求:“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 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黛玉为什么愿意这样煞费苦心地教香菱学诗呢?真如她所说的“圣人说,诲人不倦 她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么?显然不是。原来黛玉与香菱都是寄人篱下,孤苦无依 而其内心又都有着强烈的诗意人生的追求。孤寂病苦的日子里,诗是林黛玉的良药,是她忠 实的伙伴,更是她心灵的寄托。所以,当身世相近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学诗时,黛玉不仅没把 香菱当下人,也没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将她引为同道了,她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 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要知道黛玉是很难得这么由衷地肯定一个 人的
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这个人定要疯了,直闹到五更天 可真是诗魔了 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这里有四个评价语:“呆”“疯”“魔”“仙”。从这些词语中显然可以看出宝钗并不赞成香菱 学诗。宝钗带香菱入园,本就是让她过几天清闲日子,当然不希望她苦学;宝钗所受的封建 传统教育,也让她不赞同女子用功读书;内心深处,宝钗深知知书而达“理”,她更不希望憨 厚的香菱明理后,便如林妹妹般陷入悲时伤势,多愁善感。宝钗对香菱是怜爱的,这一方面 出于她对香菱身世的同情,另一方面她怀着为其兄赎罪的心理。加上她毕竟是大家闺秀,对 香菱学诗也不便强硬的反对,尤其是看见香菱的矢志不移,也只能半嗔半怪,由她去了。 4. 黛玉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孤高自许的女子,照她的性格,别说一个侍妾,就是园中的姐妹, 她也不甚亲近,为什么单单极其热情、周到地教香菱学诗呢?先看她如何教香菱学诗的—— (大屏幕出示) 立意要紧:“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 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多读经典:“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 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 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鼓励练笔:“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 用那几个字去。” 严格要求:“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 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黛玉为什么愿意这样煞费苦心地教香菱学诗呢?真如她所说的“圣人说,‘诲人不倦’, 她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么?显然不是。原来黛玉与香菱都是寄人篱下,孤苦无依, 而其内心又都有着强烈的诗意人生的追求。孤寂病苦的日子里,诗是林黛玉的良药,是她忠 实的伙伴,更是她心灵的寄托。所以,当身世相近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学诗时,黛玉不仅没把 香菱当下人,也没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将她引为同道了,她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 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要知道黛玉是很难得这么由衷地肯定一个 人的
香菱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呢?作为侍妾,大观园中的平儿等人都不学诗,她为什么要学诗呢? 就是因为其出身诗书人家的天性使然?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显然不是。且看香菱如何学 诗:(大屏幕出示) 寻常生活常自修——“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 但有机会即苦读—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遇见良师多请教—“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 全心投入废寝食—“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不惧挫败苦用心“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 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 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 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 觉大笑起来。”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 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香菱学诗的经历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苫志学诗,精血诚聚”。香菱为什么会如此苦学诗 呢?我们不妨再回到她的经历中,先看与她相关的回目:“薄命女偏逢薄命郎”—“慕雅女 雅集苦吟诗”——美香菱屈受贪夫棒”,可见其命运多舛。再看她名字的变化:英莲(谐音“应 怜”)——香菱(落于泥沼,不再是“莲”了,但“香菱ˆ依然年轻,正值芳龄)-—秋菱(夏 金桂入门后,第一便改香菱的名字,且看这段对话:(大屏幕出示) 金桂道:“依你说,这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 口道:“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的香可比。”一句未完,金桂的丫鬟名唤宝蟾的,忙指着香菱 的脸说道:“你可要死,你怎么叫起姑娘的名字来?”香菱猛省了,反不好意思,忙陪笑说: 时顺了嘴,奶奶别计较。”金桂笑道:“这有什么,你也太小心了。但只是我想这个‘香 字到底不妥,意思要换一个字,不知你服不服?”香菱笑道:“奶奶说那里话?此刻连我一身 一体俱是奶奶的,何得换一个名字反问我服不服,叫我如何当得起。奶奶说那一个字好,就 用那一个。”金桂道:“既这样说,香'字竟不如“秋`字妥当。菱角菱花皆盛于秋,岂不比香 字有来历些?”香菱笑道:“就依奶奶这样罢了。”自此后遂改了“秋”字。 菱”到了秋天,自然只能渐渐枯落了),可见她的悲苦结局。 这样的香菱为什么学诗呢?学诗对其生活有什么用呢?(小组讨论) 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
5. 香菱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呢?作为侍妾,大观园中的平儿等人都不学诗,她为什么要学诗呢? 就是因为其出身诗书人家的天性使然?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显然不是。且看香菱如何学 诗:(大屏幕出示) 寻常生活常自修——“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 但有机会即苦读——“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遇见良师多请教——“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 全心投入废寝食——“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不惧挫败苦用心——“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 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 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 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 觉大笑起来。”“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 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香菱学诗的经历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苦志学诗,精血诚聚”。香菱为什么会如此苦学诗 呢?我们不妨再回到她的经历中,先看与她相关的回目:“薄命女偏逢薄命郎”——“慕雅女 雅集苦吟诗”——“美香菱屈受贪夫棒”,可见其命运多舛。再看她名字的变化:英莲(谐音“应 怜”)——香菱(落于泥沼,不再是“莲”了,但“香菱”依然年轻,正值芳龄)——秋菱(夏 金桂入门后,第一便改香菱的名字,且看这段对话:(大屏幕出示) 金桂道:“依你说,这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 口道:“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的香可比。”一句未完,金桂的丫鬟名唤宝蟾的,忙指着香菱 的脸说道:“你可要死,你怎么叫起姑娘的名字来?”香菱猛省了,反不好意思,忙陪笑说: “一时顺了嘴,奶奶别计较。”金桂笑道:“这有什么,你也太小心了。但只是我想这个‘香’ 字到底不妥,意思要换一个字,不知你服不服?”香菱笑道:“奶奶说那里话?此刻连我一身 一体俱是奶奶的,何得换一个名字反问我服不服,叫我如何当得起。奶奶说那一个字好,就 用那一个。”金桂道:“既这样说,‘香’字竟不如‘秋’字妥当。菱角菱花皆盛于秋,岂不比香 字有来历些?”香菱笑道:“就依奶奶这样罢了。”自此后遂改了“秋”字。 “菱”到了秋天,自然只能渐渐枯落了),可见她的悲苦结局。 这样的香菱为什么学诗呢?学诗对其生活有什么用呢?(小组讨论) 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
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 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但是,蕙质兰心的香菱是不会甘于沉落的,对 诗的向往恰是她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为香菱善良贤淑,所以即使在生活的最底层,也没有 失去希望。 6.作者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香菱是一个下人,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除了从整部作品来看,这个章节有着间 接塑造林黛玉形象的作用外,作者究竟对香菱有怎样的感情呢?显然,他对香菱有着特别的 钟爱,尤其是学诗这一段,给香菱的美好涂抹了最亮丽的一笔。香菱不同于袭人、晴雯和平 儿、鸳鸯等人,她憨厚隐忍之间,还有一份读书人的慧根,且有好学勤奋的精神。可以说她 是作者较为理想的女性形象之 然而,香菱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又是极为苍凉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 原来,美好的香菱正可以同苦难的香菱做个强烈的对比。还是老天不公啊,这样的一 个人竟落得“残花败叶付东流”,直让人唏嘘不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香菱的一生呢? 先说曹雪芹的生平:(大屏幕出示) 曹雪芹(1715-1763,一说为1724-1764),清代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 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 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 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 从作者的生平可以看出,曹雪芹的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便是“由盛转衰”,于是,他辛苦经 营的《红楼梦》便在揭示着这样一个无法逆转的命题——“盛极而衰”。香菱不过是“众芳” 中的一枝,一切个别的局部的美好在巨大的厄运面前都难逃劫数,只是迟早而已 那么,“香菱学诗”只是为了反衬她最后的悲惨结局?只是作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里 的一声啜泣?这未免让人太压抑了。苦难中的人易生幻梦,像所有大师一样,曹雪芹也有自 己独特的理想社会的描画,大观园就是他心中的“桃花源”。这里有美丽的景,有真性的人, 有风雅的事。这是曹雪芹文思自由纵横的地方,这也是读者最流连的地方。所不同的是理想 遭遇到现实总是很无奈,曹雪芹没有让大观园止于理想的状态,最后她还是随同整个四大家 族走向了没落。 所以“香菱学诗”是作者拈在手中的一朵奇葩,是自由理想投射在苦难现实中的一抹亮 色 四、自我体会,获得启迪 至此,我们对“香菱学诗”的多角度观照,已然可以告一个段落了,只剩下一个人没有 谈自己对“香菱学诗”的看法了,这就是我们这群当代的中学生。给大家一个题目:“香菱学 诗—”请大家在破折号后填上自己的认识
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 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但是,蕙质兰心的香菱是不会甘于沉落的,对 诗的向往恰是她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为香菱善良贤淑,所以即使在生活的最底层,也没有 失去希望。 6. 作者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香菱是一个下人,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除了从整部作品来看,这个章节有着间 接塑造林黛玉形象的作用外,作者究竟对香菱有怎样的感情呢?显然,他对香菱有着特别的 钟爱,尤其是学诗这一段,给香菱的美好涂抹了最亮丽的一笔。香菱不同于袭人、晴雯和平 儿、鸳鸯等人,她憨厚隐忍之间,还有一份读书人的慧根,且有好学勤奋的精神。可以说她 是作者较为理想的女性形象之一。 然而,香菱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又是极为苍凉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 原来,美好的香菱正可以同苦难的香菱做个强烈的对比。还是老天不公啊,这样的一 个人竟落得“残花败叶付东流”,直让人唏嘘不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香菱的一生呢? 先说曹雪芹的生平:(大屏幕出示) 曹雪芹(1715-1763,一说为 1724-1764),清代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 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 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 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 从作者的生平可以看出,曹雪芹的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便是“由盛转衰”,于是,他辛苦经 营的《红楼梦》便在揭示着这样一个无法逆转的命题——“盛极而衰”。香菱不过是“众芳” 中的一枝,一切个别的局部的美好在巨大的厄运面前都难逃劫数,只是迟早而已。 那么,“香菱学诗”只是为了反衬她最后的悲惨结局?只是作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里 的一声啜泣?这未免让人太压抑了。苦难中的人易生幻梦,像所有大师一样,曹雪芹也有自 己独特的理想社会的描画,大观园就是他心中的“桃花源”。这里有美丽的景,有真性的人, 有风雅的事。这是曹雪芹文思自由纵横的地方,这也是读者最流连的地方。所不同的是理想 遭遇到现实总是很无奈,曹雪芹没有让大观园止于理想的状态,最后她还是随同整个四大家 族走向了没落。 所以“香菱学诗”是作者拈在手中的一朵奇葩,是自由理想投射在苦难现实中的一抹亮 色。 四、自我体会,获得启迪 至此,我们对“香菱学诗”的多角度观照,已然可以告一个段落了,只剩下一个人没有 谈自己对“香菱学诗”的看法了,这就是我们这群当代的中学生。给大家一个题目:“香菱学 诗——”请大家在破折号后填上自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