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两首 I.课外古诗背诵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赏析】这首诗写作者舟行淮河所见。前两句,在天低四野、阴云下垂的背景下,突 出了僻静处盛开的鲜花,画面清幽可爱,明暗对比。后两句写晚景,孤舟古庙,冷寂凄迷; 风雨满川,江潮汹涌,画面动静对比鲜明 此诗寓情于景。乌云重压下的幽花,虽然醒目,却不免孤寂,似表现作者的处境,风雨 吹打,潮水起伏,似透露出作者不平静的内心世界 Ⅱ.课前准备 、生字识记 咽:1(ye)声音受阻而低沉。如:哽咽,本文取此义。2.(yan):口腔后部主要由肌肉和 黏膜构成的管子。如:咽喉。3(yon)}:使嘴里的食物或别的东西通过咽头到食道里去。如: 咽唾沫 分fen):1成分。如:水分。2职责和权利的限度。如:本分。3同“份”。另读(ren) 1.使整体事物变成几部或使联在一起的事物离开。如:分离。2.分配。如:分给你。3.辨别。 不分皂白。4分支部分。如:分局。5分数。如:约分。6表示分数。如:三分之一。 7.(某些计量单位的)十分之一。如:分米。8计量单位名称。如:十分等于一角。 娆(ro):娇娆。另读(rao)<书>烦扰:扰乱 裹(gu):1.(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如:包裹。本文取此义。2为了不 正当目的把人或物夹杂在别的人或物里面。如:土匪裹走了几个小孩。3.<方>吸(奶)。如 小孩生下来就会裹奶 二、词语识记 忆秦娥、沁园春:均是词牌名 北国:指我国的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下。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指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指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 白象在奔跑。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
词两首 Ⅰ.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舟行淮河所见。前两句,在天低四野、阴云下垂的背景下,突 出了僻静处盛开的鲜花,画面清幽可爱,明暗对比。后两句写晚景,孤舟古庙,冷寂凄迷; 风雨满川,江潮汹涌,画面动静对比鲜明。 此诗寓情于景。乌云重压下的幽花,虽然醒目,却不免孤寂,似表现作者的处境,风雨 吹打,潮水起伏,似透露出作者不平静的内心世界。 Ⅱ.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咽:1.(yè)声音受阻而低沉。如:哽咽,本文取此义。2.(yān):口腔后部主要由肌肉和 黏膜构成的管子。如:咽喉。3.(yàn):使嘴里的食物或别的东西通过咽头到食道里去。如: 咽唾沫。 分(fèn):1.成分。如:水分。2.职责和权利的限度。如:本分。3.同“份”。另读 (fēn): 1.使整体事物变成几部或使联在一起的事物离开。如:分离。2.分配。如:分给你。3.辨别。 如:不分皂白。4.分支部分。如:分局。5.分数。如:约分。6.表示分数。如:三分之一。 7.(某些计量单位的)十分之一。如:分米。8.计量单位名称。如:十分等于一角。 娆(ráo):娇娆。另读(rǎo)<书>烦扰;扰乱。 裹(guǒ):1.(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如:包裹。本文取此义。2.为了不 正当目的把人或物夹杂在别的人或物里面。如:土匪裹走了几个小孩。3.<方>吸(奶)。如: 小孩生下来就会裹奶。 二、词语识记 忆秦娥、沁园春:均是词牌名。 北国:指我国的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下。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指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指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 白象在奔跑。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艳丽的服 饰,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淡雅的服饰,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折腰:崇敬,倾倒 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的意思。 文采:指文学才华 风骚:借指文学才华。 二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英雄的人物。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预习效果反馈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2.《沁园春·雪》的主旨句是什么? 3.《忆秦娥·娄山关》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4.《沁园春·雪》中写想象的句子是什么?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什么? Ⅲ.课堂跟讲 、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西风烈, 雄关漫道真如铁, 望 2.沁园春·雪 惜 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行军情景{出征情形>庄严肃穆 忆秦娥·娄山关 越过情景山险封 红军英勇 傍晚景色一胜利不易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艳丽的服 饰,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淡雅的服饰,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折腰:崇敬,倾倒。 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的意思。 文采:指文学才华。 风骚:借指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英雄的人物。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三、预习效果反馈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2.《沁园春·雪》的主旨句是什么? 3.《忆秦娥·娄山关》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4.《沁园春·雪》中写想象的句子是什么?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什么? Ⅲ.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西风烈, 。 雄关漫道真如铁, 。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写:北国雪景 上阕」详写:北国风光 想象:开阔辽远 沁园春·雪 过渡:上启下 下阕」评古:指出不足 论今,歌颂 (二)段落层次 1.《忆秦娥·娄山关》 (1)上阕:写红军在 战斗中 的情景 (2)下阕:写战斗 后红军娄山关的情景 2.《沁园春·雪》 (1)上阕:描绘北国壮丽的 表述作者 之情 (2)下阕:评 歌颂了 的英雄人物。 (三)写作特点 词语运用:宏大气魄的语言饱含深情。如“千里”“万里”、“大河上下”、“雄关”等。 中心表达:第一首融情于景,歌颂了红军的英雄形象:第二首,景中抒情,颂扬了当今 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 表达方式: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如《沁园春·雪》,上阕写景,同时抒发了诗人 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之情。下阕评古论今,抒发了诗人对当今英雄的颂扬肯定 写作借鉴:词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比 喻);“欲与天公试比高”(拟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比喻、对偶)。这是同学们需学 习借鉴的。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何理解? 雄关:地势险要故而显得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不要说,别说,表示不在话 下。铁:形容坚固。而今:如今。迈步:跨步,大踏步。越:越过。从头越:从山头上跨过 去。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说雄伟的娄山关像铁打的那样坚固,如今红军大踏步地从山顶上 跨过 2.“欲与天公试比高”是何意思? 这是对群山和高原的活化描写。把“山”与“原”人格化,要与老天比个高低,除艺术 地写出两者的奇高之外,还绘出两者(山和原)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 Ⅳ.当堂练习 1.“忆秦娥”和“沁园春”同属 第一首词是毛泽东在」 年写的,第二 首词是在 年写的
(二)段落层次 1.《忆秦娥·娄山关》 (1)上阕:写红军在 战斗中 的情景。 (2)下阕:写战斗 后红军 娄山关的情景。 2.《沁园春·雪》 (1)上阕:描绘北国壮丽的 ,表述作者 之情。 (2)下阕:评 论 ,歌颂了 的英雄人物。 (三)写作特点 词语运用:宏大气魄的语言饱含深情。如“千里”、“万里”、“大河上下”、“雄关”等。 中心表达:第一首融情于景,歌颂了红军的英雄形象;第二首,景中抒情,颂扬了当今 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 表达方式: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如《沁园春·雪》,上阕写景,同时抒发了诗人 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之情。下阕评古论今,抒发了诗人对当今英雄的颂扬肯定。 写作借鉴:词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比 喻);“欲与天公试比高”(拟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比喻、对偶)。这是同学们需学 习借鉴的。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何理解? 雄关:地势险要故而显得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不要说,别说,表示不在话 下。铁:形容坚固。而今:如今。迈步:跨步,大踏步。越:越过。从头越:从山头上跨过 去。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说雄伟的娄山关像铁打的那样坚固,如今红军大踏步地从山顶上 跨过。 2.“欲与天公试比高”是何意思? 这是对群山和高原的活化描写。把“山”与“原”人格化,要与老天比个高低,除艺术 地写出两者的奇高之外,还绘出两者(山和原)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 Ⅳ.当堂练习 1.“忆秦娥”和“沁园春”同属 ,第一首词是毛泽东在 年写的,第二 首词是在 年写的
2.毛泽东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其中《七律·长征》非常有名,你能默写下来吗? 【同步达纲练习】 V.课后巩固练习 (90分钟100分) 、基础题(14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6分) 素裹() 折腰() 谦逊 风骚( 粉sui() 1a()叭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2分) A.分外(特别)略输(差) B.须晴日(等到)顿失滔滔(立刻) C.惟余葬莽(只)俱往矣(都) D.西风烈(剧烈)苍山(苍茫) 3.判断修辞。(4分) ①残阳如血。( ②顿失滔滔 ③看红装素裹。( ④欲与天公试比高。( 4.填入横线上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然他己经丧失了明是非的能力,那么,_使跟他争得面红耳赤,恐怕也 无济于事 A.即辩既辨 B.既辩即辨 C.既辨即辩 D.即辨既辩 、整体感悟(4分) 1.《忆秦娥·娄山关》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如何理解?(2分) 2.《沁园春·雪》中“惜秦皇汉武”中的“惜”是何意思?(2分) 三、课文阅读题(20分) 阅读《沁园春·雪》的下阕,回答问题 1.给下阕划分层次。(2分) 2.“竞”的意思是 ,“折腰”的意思是 (2分) 3.评论的几位古代帝王依次是 (4分)
2.毛泽东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其中《七律·长征》非常有名,你能默写下来吗? 【同步达纲练习】 Ⅴ.课后巩固练习 (90 分钟 100 分) 一、基础题(14 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6 分) 素裹( ) 折腰( ) 谦逊( ) 风骚( ) 粉 suì( ) lǎ( )叭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2 分) A.分外(特别) 略输(差) B.须晴日(等到) 顿失滔滔(立刻) C.惟余莽莽(只) 俱往矣(都) D.西风烈(剧烈) 苍山(苍茫) 3.判断修辞。(4 分) ①残阳如血。( ) ②顿失滔滔。( ) ③看红装素裹。( ) ④欲与天公试比高。( ) 4.填入横线上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然他已经丧失了明 是非的能力,那么, 使跟他争 得面红耳赤,恐怕也 无济于事。 A.即 辩 既 辨 B.既 辩 即 辨 C.既辨 即 辩 D.即 辨 既辩 二、整体感悟(4 分) 1.《忆秦娥·娄山关》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如何理解?(2 分) 2.《沁园春·雪》中“惜秦皇汉武”中的“惜”是何意思?(2 分) 三、课文阅读题(20 分) 阅读《沁园春·雪》的下阕,回答问题。 1.给下阕划分层次。(2 分) 2.“竞”的意思是 ,“折腰”的意思是 。(2 分) 3.评论的几位古代帝王依次是 (4 分)
4.“风骚”本指 里的 里的 此处指 采用了 的修辞方法。(6分) 5.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相信你也积累了不少,请写出他 的一首诗或词。(6分) 四、类文阅读题(4分)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佀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冈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 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士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给加点字注音。(4分) 舸( 怅( 遒() 2.解释词义。(4分) 竞 寥廓: 挥斥 3.填空。(6分) 上阕中“看”字领起的内容从 描写了 的景色:下 阕中“恰”字领起了 组句子,展示了同学们的革命精神,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 统治者的极端,表现出 的气魄 4.分别概括上下阕的内容。(4分) 5.假如你是词中所写的革命青年,你看了该词会有何感想,试写出来。(30字左右)(6 分) 赏析:该词和课文第二首均是按“沁园春”的词牌所写,意境开阔,读了为之亢奋。不 同的是课文借北方壮丽的雪景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该词借湘江秋景来暗示了革命的蓬勃 发展,势不可挡。课文最后三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而该词最后用问句作结,明确回答上 阕提出的问题,是全词的收束 五、中考题(18分)
4.“风骚”本指 里的 和 里的 ,此处指 , 采用了 的修辞方法。(6 分) 5.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相信你也积累了不少,请写出他 的一首诗或词。(6 分) 四、类文阅读题(4 分)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 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给加点字注音。(4 分) 舸( ) 怅( ) 遒( ) 遏( ) 2.解释词义。(4 分) 竞: 寥廓: 主: 挥斥: 3.填空。(6 分) 上阕中“看”字领起的内容从 到 ,描写了 的景色;下 阕中“恰”字领起了 组句子,展示了同学们的革命精神,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 统治者的极端 ,表现出 的气魄。 4.分别概括上下阕的内容。(4 分) 5.假如你是词中所写的革命青年,你看了该词会有何感想,试写出来。(30 字左右)(6 分) 赏析:该词和课文第二首均是按“沁园春”的词牌所写,意境开阔,读了为之亢奋。不 同的是课文借北方壮丽的雪景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该词借湘江秋景来暗示了革命的蓬勃 发展,势不可挡。课文最后三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而该词最后用问句作结,明确回答上 阕提出的问题,是全词的收束。 五、中考题(1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