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 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引入蜀道: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竞赛背诵李白诗句 2、“诗仙”由来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 “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3、李白简介 二、倾听蜀道: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一)初读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髙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 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 意 1、读准字音。 噫吁嘁( yi xu Xi)鱼凫(yafu)秦塞(sai) 石栈(zhan) 猿猱(nao) 扪(men)参(shen)历井 抚膺(ying)巉(chan)岩飞湍(tuan)喧豗(hui) 咏(ping)崖万壑(he)峥嵘( zhengrong)崔嵬( cuiwei) 吮(shun)血咨嗟( ziJi)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3、示范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呃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隹节奏、语气,可 轻声跟读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 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引入蜀道: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竞赛背诵李白诗句 2、“诗仙”由来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 “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3、李白简介 二、倾听蜀道: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一)初读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 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 意。 1、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 xū xī) 鱼凫(yú fú) 秦塞(sài) 石栈(zhàn) 猿猱(náo) 扪(mén)参(shēn)历井 抚膺(yīng) 巉(chán)岩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砯(pīng)崖 万壑(hè)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 吮(shǔn)血 咨嗟(zījiē)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3、示范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 轻声跟读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嘁”是复合叹词 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 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 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 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齐读课文 (二)释义 第一段 1.噫吁戏,危乎高哉(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西当太白有鸟道(挡) 4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 6.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7.青泥何盘盘(多么) 第二段: 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4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5.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6.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7.砒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 第三段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把守) 2.所守或匪亲(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 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 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 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 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4、齐读课文。 (二)释义 第一段: 1.噫吁戏,危乎高哉 (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比) 3.西当太白有鸟道 (挡) 4.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使动用法,使……回转) 6.猿猱欲度愁攀援 (越过) 7.青泥何盘盘 (多么) 第二段: 1.但见悲鸟号古木 (只) 2.雄飞雌从绕林间 (跟随) 3.使人听此凋朱颜 (使动用法,使……凋谢) 4.连峰去天不盈尺 (离) (满) 5.枯松倒挂倚绝壁 (靠) 6.飞湍瀑流争喧豗 (急流) 7.砯崖转石万壑雷 (拟声词) 第三段: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 (挡,把守) 2.所守或匪亲 (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互文见义)
学习必备___欢迎下载 4.锦城虽云乐(虽然) 5.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三)脉络 1、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结构内容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髙峻一一感叹蜀道的髙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一一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一—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2、诵读成背。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 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 (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 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 (1)给学生2分钟自由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 教师给以提示。 ②此游戏重复3-4遍 (3)“滥竽充数”集体背(重复2-3次)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诗歌中的字音、字义以及诗歌脉络都梳理凊楚了,明白了诗歌先后 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惨烈,大家快速地在脑海中回忆-遍。好,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蜀道难》。(板书:课题、作者)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蜀道难》是 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那么这首诗究竟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从 手法和意蕴这两个方面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奇在何处。 过程 1、诵读文章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4.锦城虽云乐 (虽然) 5.侧身西望长咨嗟 (深深) (三)脉络 1、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结构内容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2、诵读成背。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 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 (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 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 (1)给学生 2 分钟自由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 教师给以提示。 ②此游戏重复 3-4 遍 (3)“滥竽充数”集体背(重复 2-3 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诗歌中的字音、字义以及诗歌脉络都梳理清楚了,明白了诗歌先后 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惨烈,大家快速地在脑海中回忆一遍。好,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蜀道难》。(板书:课题、作者)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蜀道难》是 “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那么这首诗究竟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从 手法和意蕴这两个方面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奇在何处。 二、过程 1、诵读文章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师:我们先来品读揣摩诗歌的手法之奇,先来看第—节。上节课我们讲了第一节写的 是蜀道之高(板书),那么这一节是如何来写蜀道之高的,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呢?现在请 大家自由朗诵第一节并思考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一节。 师:好,读完了,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刚刚老师的问题是第一节用了什么样的 手法来写蜀道之难。 生:夸张、想象、用典.… 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呢,我们起来看第一节,老师先挑几句, 我们一起来赏析,之后,再由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出来的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 青天”,这句话有没有采用什么手法? 生:夸张,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 师:对,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极言蜀道之难。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大家可以结合课 下注释看一下 生:这句话是用典,采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通越之险阻。 师:说的很对,所以这句话呢,是用典的手法,说具体点就是用到了神话传说。那么 老师要问了,第一节里还有没有其他用到神话故事的句子呢?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采用了神话,是六龙回日的神 话,写出了蜀道之高。 师:大家觉得他补充得对吗? 生(齐):对。 师:没错,这两处都采用了神话故事。前者写出了历史上开蜀道之难,后者写蜀道之 高,连太阳神见了都要绕道行驶,两者都表现出了蜀道的难。作者采用这两个神话故事, 使得诗歌的意象也显得阔大雄奇。好,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神话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生:不是。 师:那是不是诗歌中的所有描写都是不真实的呢? 生(齐):不是。 师:嗯,那同学们找一找,看看第一节中有哪些实写。 生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实写。 师:对,那么既有虚写又有实写,这是什么手法? 生(齐):虚实结合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师:我们先来品读揣摩诗歌的手法之奇,先来看第一节。上节课我们讲了第一节写的 是蜀道之高(板书),那么这一节是如何来写蜀道之高的,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呢?现在请 大家自由朗诵第一节并思考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一节。 师:好,读完了,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刚刚老师的问题是第一节用了什么样的 手法来写蜀道之难。 生:夸张、想象、用典…… 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节,老师先挑几句, 我们一起来赏析,之后,再由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出来的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 青天”,这句话有没有采用什么手法? 生:夸张,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 师:对,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极言蜀道之难。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大家可以结合课 下注释看一下。 生:这句话是用典,采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师:说的很对,所以这句话呢,是用典的手法,说具体点就是用到了神话传说。那么 老师要问了,第一节里还有没有其他用到神话故事的句子呢?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采用了神话,是六龙回日的神 话,写出了蜀道之高。 师:大家觉得他补充得对吗? 生(齐):对。 师:没错,这两处都采用了神话故事。前者写出了历史上开蜀道之难,后者写蜀道之 高,连太阳神见了都要绕道行驶,两者都表现出了蜀道的难。作者采用这两个神话故事, 使得诗歌的意象也显得阔大雄奇。好,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神话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生:不是。 师:那是不是诗歌中的所有描写都是不真实的呢? 生(齐):不是。 师:嗯,那同学们找一找,看看第一节中有哪些实写。 生 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实写。 师:对,那么既有虚写又有实写,这是什么手法? 生(齐):虚实结合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师:对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使得趣味、诗韵俱存,使诗歌内涵丰富,意境也十 分阔大。好,我们接着来看这—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这句话用了 什么手法? 生 师:老师先给大家分析下,课下注释说,黄鹤是一种善飞的大鸟,猿猱也是一种善 于攀援的动物,但是这里却说黄鹤飞不过去,猿猱也“愁攀援”,这是什么手法呢? 生:夸张 师:对,好,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写山势之高 也没有直接说人行走很艰难,而是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说山之高, 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烘托 师∶说的很对,用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来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并没有直言 蜀道之高以及人行走之艰难,所以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我们接着来看这句话:“扪参历井 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大家看看课下注释,上句中的“扪”是摸的意思,“历”是 从中间穿过,“仰”是仰着头,“胁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抚膺”是用手摸着 胸脯,“坐长叹”,徒有长长地叹息。这整句话实际上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我们来 看,“扪”、“历”、“仰”、“以手抚膺”是不是都是动作描写啊?“胁息”和“长叹 我们不能从动作上看出来,但是可以从神态上看出来,这句呢,其实是用了一种摹写神情、 动作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们说简单一点,可以叫做细节描写。诗人 通过摹写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一系列的动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状犹 在眼前。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诗人能真的“扪参历井”吗? 生:不能。 师:对,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 师:嗯,课下注释写得很凊楚,我们看一下,诗人不可能“扪参历井”,但这里他却 说自己在山上能够“扪参历井”。这是什么手法? 生:想象 师:对,这是诗人奇特的想象,以表现蜀道之高。好,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看完了 第一节。大家有没有想补充的? 生:老师,“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拟人的手法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师:对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使得趣味、诗韵倶存,使诗歌内涵丰富,意境也十 分阔大。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这句话用了 什么手法? 生:…… 师:老师先给大家分析一下,课下注释说,黄鹤是一种善飞的大鸟,猿猱也是一种善 于攀援的动物,但是这里却说黄鹤飞不过去,猿猱也“愁攀援”,这是什么手法呢? 生:夸张。 师:对,好,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写山势之高, 也没有直接说人行走很艰难,而是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说山之高, 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烘托。 师:说的很对,用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来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并没有直言 蜀道之高以及人行走之艰难,所以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我们接着来看这句话:“扪参历井 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大家看看课下注释,上句中的“扪”是摸的意思,“历”是 从中间穿过,“仰”是仰着头,“胁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抚膺”是用手摸着 胸脯,“坐长叹”,徒有长长地叹息。这整句话实际上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我们来 看,“扪”、“历”、“仰”、“以手抚膺”是不是都是动作描写啊?“胁息”和“长叹” 我们不能从动作上看出来,但是可以从神态上看出来,这句呢,其实是用了一种摹写神情、 动作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们说简单一点,可以叫做细节描写。诗人 通过摹写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一系列的动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状犹 在眼前。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诗人能真的“扪参历井”吗? 生:不能。 师:对,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 师:嗯,课下注释写得很清楚,我们看一下,诗人不可能“扪参历井”,但这里他却 说自己在山上能够“扪参历井”。这是什么手法? 生:想象。 师:对,这是诗人奇特的想象,以表现蜀道之高。好,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看完了 第一节。大家有没有想补充的? 生:老师,“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拟人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