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占陆地面积43%的高原地区(海拔500m以上),仅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0% 世界人口分布还表现出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 洲:第四个为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这四个人类大陆的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 积的14%,但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2/3以上。 三中国人口分布一胡焕庸线 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之一),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 文中对此进行了最早的论述,提出了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 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 越稀疏。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三个特点是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 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人类周围自然因素的总和即为自然环境,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也是人 类创造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自然环境仍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赖以进行的基础 可以说,自然因素始终是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气候。2.地形。3.土壤。4.水体。5.矿产资源。 (二)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1.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2.经济发展水平。3.经济活动方式。4.交通输条件 (三)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第二节人口移动(2学时) 概述 (一)概念 对人口迁移( population migration)一词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 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但这样的定义无法涵盖通勤、季 节工、旅游者、游牧民族等暂时性或不定期的人口移动。故许多学者倾向于采用内涵更 为广泛的人口移动( population movement)概念 (二)重要性 人口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区域人口动态发展的最重要 因素,这一点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人口移动的形式、动机多种多样。 (三)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
6 而占陆地面积 43%的高原地区(海拔 500m 以上),仅居住着世界人口的 20%。 世界人口分布还表现出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 洲;第四个为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这四个人类大陆的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 积的 14%,但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 2/3 以上。 三 中国人口分布 — 胡焕庸线* 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之一),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 文中对此进行了最早的论述,提出了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 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 越稀疏。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三个特点是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 四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人类周围自然因素的总和即为自然环境,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也是人 类创造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自然环境仍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赖以进行的基础。 可以说,自然因素始终是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气候。2.地形。3.土壤。4.水体。5.矿产资源。 (二)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1.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2.经济发展水平。3.经济活动方式。4.交通输条件。 (三)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第二节 人口移动(2 学时) 一 概述 (一)概念 对人口迁移(population migration)一词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 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但这样的定义无法涵盖通勤、季 节工、旅游者、游牧民族等暂时性或不定期的人口移动。故许多学者倾向于采用内涵更 为广泛的人口移动(population movement)概念。 (二)重要性 人口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区域人口动态发展的最重要 因素,这一点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人口移动的形式、动机多种多样。 (三)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
到近现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新大陆的发现、产业革命以及交通运输工具和技 术的进步,人口移动的规模迅速扩大,逐步奠定了当今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人口迁移的形式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有史以来,不仅人口迁移的规模在扩大,而且迁移的距离也在扩大 1.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 为1年)的迁移活动。一般又有永久性和非永久性迁移之分。 2.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 的移居现象。其形式有三种,即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和城市间迁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组织协调能力的增强,世界上国内人口迁移的计划性和 组织性在加强。 3.人口迁移的主要空间取向。英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提出了他的7条迁移法 则(包括几个空间取向)。 (二)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 1.居住历史分析。居住历史分析可以看作是对个人随时间变化的迁移行为的研究 它记录了个人或一群人在其一生或两地间迁移时间内的居住地点 2.随机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与居住史分析并行的是日益增多的地理 学家,他们更多地涉足用更综合性和预测性的方法研究时间和迁移。随机方法主要关注 在特定的随机概率框架内,整个区域内的迁移流随时间的变化。 三人口迁移的机制 人口迁移和流动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 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一种反应。 尽管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即寻找可以 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金钱。 政治因素也能引起大规模移民。国际战争或国内战争也能引起迁移潮流。社会秩序 的变革和文化因素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 口迁移和流动。 第四章人口与发展(4学时) 第一节人口增长过程(1学时)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据估算,一万年前地球上疏散地分布着一千万原始人类。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 7
7 到近现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新大陆的发现、产业革命以及交通运输工具和技 术的进步,人口移动的规模迅速扩大,逐步奠定了当今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二 人口迁移的形式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有史以来,不仅人口迁移的规模在扩大,而且迁移的距离也在扩大。 1.国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 为 1 年)的迁移活动。一般又有永久性和非永久性迁移之分。 2.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 的移居现象。其形式有三种,即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和城市间迁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组织协调能力的增强,世界上国内人口迁移的计划性和 组织性在加强。 3.人口迁移的主要空间取向。英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提出了他的 7 条迁移法 则(包括几个空间取向)。 (二)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 1.居住历史分析。居住历史分析可以看作是对个人随时间变化的迁移行为的研究。 它记录了个人或一群人在其一生或两地间迁移时间内的居住地点。 2.随机方法。在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与居住史分析并行的是日益增多的地理 学家,他们更多地涉足用更综合性和预测性的方法研究时间和迁移。随机方法主要关注 在特定的随机概率框架内,整个区域内的迁移流随时间的变化。 三 人口迁移的机制 人口迁移和流动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 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一种反应。 尽管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即寻找可以 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金钱。 政治因素也能引起大规模移民。国际战争或国内战争也能引起迁移潮流。社会秩序 的变革和文化因素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 口迁移和流动。 第四章 人口与发展(4 学时) 第一节 人口增长过程(1 学时) 一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据估算,一万年前地球上疏散地分布着一千万原始人类。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一
是极低的人口密度。二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最后两个特征是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万多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农业。在此后的几千年内,农牧业基本上取代了采集 和狩猎,成为人类主要的生产方式,使世界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亚洲西南部、亚洲东南部以及美洲中部的农业均为独立演 化的观点得到认可 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它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 自从人类跨入农业社会之后,人口总量是比以前大幅度地增长了,但也并非是一直 如此。 直至工业革命,农业社会的人口都呈现出如下特征:即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 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状态, 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就像农业革命对人口增长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样,工业革命也对人口产生了类似的空 间和生态上的作用。 (一)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 高死亡率是前工业社会世界人口特征之一。但自18世纪中叶,死亡率就开始持续下 降,这种下降的趋势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死亡率的下降最早是从欧洲各国开始的,并由 此引发了欧洲各国的人口变化。 (二)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 在工业化早期的一个短时期内,欧洲一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曾一度上升,从19世纪 后半期开始,出生率就逐渐下降了 进入20世纪后,出生率仍持续下降的原因,在于计划生育及控制生育的有效性,妇 女晋升机会增多,以及在一些离婚率高的国家人们对传统家庭体系稳定性的怀疑等。 (三)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15世纪,世界人口增长已经开始加速。据统计,世界人口在15、 16、17、18世纪分别增长了28.2%、11.9%、47.5%和80.6%。可以看出,从18世纪后半 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 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 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世界人口每增长一个10亿,所用时间在逐渐缩短。 世界人口的第1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的时间。从19世纪初至1930年的100余年 时间里,世界人口实现了第2个10亿的增长过程。本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
8 是极低的人口密度。二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最后两个特征是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二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一万多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农业。在此后的几千年内,农牧业基本上取代了采集 和狩猎,成为人类主要的生产方式,使世界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亚洲西南部、亚洲东南部以及美洲中部的农业均为独立演 化的观点得到认可。 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它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 自从人类跨入农业社会之后,人口总量是比以前大幅度地增长了,但也并非是一直 如此。 直至工业革命,农业社会的人口都呈现出如下特征:即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 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状态, 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三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就像农业革命对人口增长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样,工业革命也对人口产生了类似的空 间和生态上的作用。 (一)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 高死亡率是前工业社会世界人口特征之一。但自 18 世纪中叶,死亡率就开始持续下 降,这种下降的趋势一直延续到 19 世纪。死亡率的下降最早是从欧洲各国开始的,并由 此引发了欧洲各国的人口变化。 (二)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 在工业化早期的一个短时期内,欧洲一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曾一度上升,从 19 世纪 后半期开始,出生率就逐渐下降了。 进入 20 世纪后,出生率仍持续下降的原因,在于计划生育及控制生育的有效性,妇 女晋升机会增多,以及在一些离婚率高的国家人们对传统家庭体系稳定性的怀疑等。 (三)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 15 世纪,世界人口增长已经开始加速。据统计,世界人口在 15、 16、17、18 世纪分别增长了 28.2%、11.9%、47.5%和 80.6%。可以看出,从 18 世纪后半 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 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 四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世界人口每增长一个 10 亿,所用时间在逐渐缩短。 世界人口的第 1 个 10 亿用了近 100 万年的时间。从 19 世纪初至 1930 年的 100 余年 时间里,世界人口实现了第 2 个 10 亿的增长过程。本世纪 30 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
了加速增长,到1960年已发展到30亿。从196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发展到 40亿。 世界人口的第4个10亿过程只用了15年。从1987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用了12 年便突破了60亿大关。 第二节人口转变模式(1学时)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 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人口转变模式旨在 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一)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简述 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 2.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二)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 1.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 2.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无疑给其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 根据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差别,也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除了极端类型之 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它们的转变历程可能 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转变模式。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一)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及人口转变模式 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具有许多独特性,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依据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状况,可将中国人的转变模式划分为6 个阶段 加速增长阶段。2.负增长阶段。3.高速增长阶段。4.减速增长阶段。5.波动增长 阶段。6.持续增长阶段。 二)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成因探讨 死亡率维持极低水平而出生率却居高不下的成因 2.第四阶段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成因。3.第五阶段人口波动增长的成因
9 了加速增长,到 1960 年已发展到 30 亿。从 1960 年到 1975 年,世界人口由 30 亿发展到 40 亿。 世界人口的第 4 个 10 亿过程只用了 15 年。从 1987 年至 1999 年,世界人口用了 12 年便突破了 60 亿大关。 第二节 人口转变模式(1 学时)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 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人口转变模式旨在 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一 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一)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简述 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 2.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二)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 1.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 2.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 二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无疑给其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 根据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差别,也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除了极端类型之 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它们的转变历程可能 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转变模式。 三 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一)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及人口转变模式 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具有许多独特性,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依据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状况,可将中国人的转变模式划分为 6 个阶段。 1.加速增长阶段。2.负增长阶段。3.高速增长阶段。4.减速增长阶段。5.波动增长 阶段。6.持续增长阶段。 (二)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成因探讨 1.死亡率维持极低水平而出生率却居高不下的成因。 2.第四阶段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成因。3.第五阶段人口波动增长的成因
第三节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1学时) 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 (1)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2)淡水资源与人口增长。(3)森林资源与人口增长。(4) 矿产资源与人口增长 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 (一)人口构成及其分类 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根据人口过程的特点和运动方式,人口构成可分为自然构成和社会经济构成两大类。 (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 1.人口性别构成及其影响。2.人口年龄构成及其影响。3.人口文化构成及其影响。 三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一)鼓励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发达的欧美国家和人口出现明显老龄化趋势的国家 (二)抑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发展中国家应对人口过快增长的措施 第四节人口与发展(1学时) 人口因素的两重性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其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 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 二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成果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 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为突出。 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扶养 的最多人口数量。而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工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 想人口数量
10 第三节 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1 学时) 一 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 (1)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2)淡水资源与人口增长。(3)森林资源与人口增长。(4) 矿产资源与人口增长。 二 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 (一)人口构成及其分类 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根据人口过程的特点和运动方式,人口构成可分为自然构成和社会经济构成两大类。 (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 1.人口性别构成及其影响。2.人口年龄构成及其影响。3.人口文化构成及其影响。 三 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一)鼓励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发达的欧美国家和人口出现明显老龄化趋势的国家 (二)抑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发展中国家应对人口过快增长的措施 第四节 人口与发展(1 学时) 一 人口因素的两重性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其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 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 二 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成果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 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为突出。 三 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扶养 的最多人口数量。而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工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 想人口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