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3学时)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学时) 一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1概念: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 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 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2研究主要方面: 1)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公布的合理化 3)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发展 4)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核心:人地关系 李旭旦、吴传钧、张文奎等先生都有论述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学时)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 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 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 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 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近代一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1 第一章 绪 论(3 学时)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学时) 一 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1 概念: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 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 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2 研究主要方面: 1) 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 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公布的合理化 3) 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发展 4) 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核心:人地关系 李旭旦、吴传钧、张文奎等先生都有论述。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 学时) 一、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 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 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 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 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 古代 :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 近代—19 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 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 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 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60年代以后建立起 “统一地理学”的概念。70年代后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已 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化、社会化、计量化和生态化等趋势。在出 现人口、资源、旅游、文化和民族等概念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建设地理学和工程地理学 等应用性强的学科。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 的理论开始得到重视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心理学方法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 在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人文化的倾向愈益明显:应用得到了加强 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前许多地理学老前辈都进行过相应的人文地理学研究 1949——1978年,受前苏联的影响,以经济地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 1978年以来: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和迅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人文地理学大发展的 阶段,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发展迅速,乡村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 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薄弱学科也得到了发展,有专门论著出版。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学时) 传统方法 1、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资料 2、利用和编制地图 3、进行人文地理的野外考察工作
2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 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三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 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 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70 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 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前苏联,50 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60 年代以后建立起 “统一地理学”的概念。70 年代后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已 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化、社会化、计量化和生态化等趋势。在出 现人口、资源、旅游、文化和民族等概念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建设地理学和工程地理学 等应用性强的学科。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 的理论开始得到重视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心理学方法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 在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人文化的倾向愈益明显;应用得到了加强。 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前许多地理学老前辈都进行过相应的人文地理学研究; 1949——1978 年,受前苏联的影响,以经济地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 1978 年以来: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和迅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人文地理学大发展的 阶段,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发展迅速,乡村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 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薄弱学科也得到了发展,有专门论著出版。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学时) 一 传统方法 1、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资料 2、利用和编制地图 3、进行人文地理的野外考察工作
二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利用 1、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2、遥感技术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利用 三、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 1、新三论的基本概念: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 2、研究的方法论 经验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 人本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方法论 上述方法论中,一是注重区域和空间的概念并结合实证进行研究,二是注重人地关 系的传统研究内容,即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 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 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第二章文化与人文地理学(3学时) 第一节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0.5学时) 文化概念 人文地理学中的“文化”指广义的文化概念。 我国《周易》中对文化的概念即有阐述:以文化教是中国传统的对“文化”的定义。 西方到了19世纪文化才被赋予具有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属性 泰勒对文化的定义 克罗伯和克鲁克洪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结构* 关于文化结构,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 化和精神文化。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第一,物质文化的物质性。 第二,物质文化的基础性
3 二 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利用 1、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2、遥感技术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利用 三、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 1、新三论的基本概念: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 2、研究的方法论 经验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 人本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方法论。 上述方法论中,一是注重区域和空间的概念并结合实证进行研究,二是注重人地关 系的传统研究内容,即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 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 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第二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3 学时) 第一节 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0.5 学时) 一 文化概念 人文地理学中的“文化”指广义的文化概念。 我国《周易》中对文化的概念即有阐述:以文化教是中国传统的对“文化”的定义。 西方到了 19 世纪文化才被赋予具有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属性。 泰勒对文化的定义; 克罗伯和克鲁克洪对文化的定义。 二 文化结构* 关于文化结构,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 化和精神文化。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第一,物质文化的物质性。 第二,物质文化的基础性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制度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制 度文化往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独立性就很强,非但不能随物质文化而变化,反而制 约着物质文化的发展。 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误解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这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 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第二节文化的形成与特点(05学时) 人类的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适应 2、文化适应 二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2、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15学时)* 人文的空间现象二—文化区 依据美国著名文化地理学家乔丹的分类,大部分人文地理学都认可的文化区可分为 1、形式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一一文化的扩散 1、扩展扩散: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2、迁移扩散 三文化生态学一—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几种主要的人地关系论点: 1、环境决定论 2、可能论 3、适应论 4、生态论 5、环境感知
4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制度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制 度文化往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独立性就很强,非但不能随物质文化而变化,反而制 约着物质文化的发展。 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误解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这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 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第二节 文化的形成与特点(0.5 学时) 一 人类的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适应 2、文化适应 二 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2、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1.5 学时)* 一 人文的空间现象 —— 文化区 依据美国著名文化地理学家乔丹的分类,大部分人文地理学都认可的文化区可分为: 1、形式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 二 文化的时间现象 —— 文化的扩散 1、扩展扩散: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2、迁移扩散 三 文化生态学 ——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几种主要的人地关系论点: 1、环境决定论 2、可能论 3、适应论 4、生态论 5、环境感知
6、文化决定论 7、和谐论 对几种人地关系论点的重新审视。重点讲解环境决定论和可能论两种观点的特 点及其现实意义。 四文化整合一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五文化景观 第四节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05学时)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三章人口分布与迁移(4学时) 第一节人口分布(2学时)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 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 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 为人口算术密度。 测量人口密度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是前述的人口算术密度(亦称粗密度)。此外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经济分布的空间关系,又提出了人口土地密 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等指标。 法国地理学家还提出了比较密度的概念。比较密度指单位面积农田土地上的平均人 口数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区域。从 海岸线向内地约200km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而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30%)。海 拔500m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57%,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0%
5 6、文化决定论 7、和谐论 对几种人地关系论点的重新审视。重点讲解环境决定论和可能论两种观点的特 点及其现实意义。 四 文化整合 —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五 文化景观 第四节 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0.5 学时) 一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二 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 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四 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三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4 学时) 第一节 人口分布(2 学时)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 间上的表现形式。 一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 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 为人口算术密度。 测量人口密度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是前述的人口算术密度(亦称粗密度)。此外,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经济分布的空间关系,又提出了人口土地密 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等指标。 法国地理学家还提出了比较密度的概念。比较密度指单位面积农田土地上的平均人 口数。 二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世界人口的 88.5%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纬 20°~60°之间的区域。从 海岸线向内地约 200km 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而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 30%)。海 拔 500m 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 57%,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