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测试题 、基础(23分) 1.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10分) (1)落红不是无情物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1 分) (2)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_。(李商隐《贾生》)(1分) (3)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二,不知其二者多矣_,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2分) (4)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现诗人满怀豪情,凌云壮志的诗句是“、会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2分) (5)把杜牧的《泊秦淮》默写完整。(4分)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 shen wi tong jue(深恶痛绝)之的。(1 分) (2)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 Xuan nao(喧闹),就是在街上也 能听到。(1分) (3)但当我idao(哀悼)臆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了。(1分) (4)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 yi shen zuo z e(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1分) 3.(2012年广东省卷)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一个人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就读的学校是重点还是普通,而在于他 是否具备成功的特质。(在“一个人能后面加“否”) 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认同”和“软实力输出”的思考, 而且让人怀念童年时的美味。(将“文化认同和“软实力输出”互换位置) C.费洛伊德认为梦的材料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身体;二是白天经历的事情;三是
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测试题 一、基础(23 分) 1.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10 分) (1)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1 分) (2)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1 分) (3)然则天下事, 但知其一 , 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2 分) (4)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现诗人满怀豪情,凌云壮志的诗句是“ 会 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2 分) (5)把杜牧的《泊秦淮》默写完整。(4 分) 烟笼寒水月笼沙 , 夜泊秦淮近酒家 。 商女不知亡国恨 , 隔江犹唱《后庭花》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 (1)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 shēn wù tòng jué( 深恶痛绝 )之的。(1 分) (2)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 xuān nào( 喧闹 ),就是在街上也 能听到。(1 分) (3)但当我āi dào(哀悼 )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了。(1 分) (4)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 yǐ shēn zuò z é( 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1 分) 3.(2012 年广东省卷)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B)(3 分) A.一个人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就读的学校是重点还是普通,而在于他 是否具备成功的特质。(在“一个人能”后面加“否”) 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认同”和“软实力输出”的思考, 而且让人怀念童年时的美味。(将“文化认同”和“软实力输出”互换位置) C.费洛伊德认为梦的材料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身体;二是白天经历的事情;三是
儿童时期的经历。(在“身体后面加“的状态”) D.喜欢游泳的人大多有这种体验:不管天气很热,可是刚从水里出来时会感到有 点凉,有时甚至还会打一下寒战。(把“不管”改成“尽管”) 4、1、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D)3分) A.海交会整合了两岸各自的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了双赢。 B.正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千岛湖水下古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年以前 C.网络交友已是许多人玩腻了的游戏,可有些年轻人依然乐此不疲,一个个前赴 后继地扎进去。 D.爸爸经常教育我写字时一定要正襟危坐,且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远。 5、根据前后句式,补充完整,形成排比句。(3分) 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作平地。如果你是大海,何必在乎别人把你 当作小溪;。如果你是春色,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作秋颜;_。如果你是种子 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作沙砾,_。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微笑,沉默不语。 、阅读(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一题。 )爱莲说(12分)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2分)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儿童时期的经历。(在“身体”后面加“的状态”) D.喜欢游泳的人大多有这种体验:不管天气很热,可是刚从水里出来时会感到有 点凉,有时甚至还会打一下寒战。(把“不管”改成“尽管”) 4、1、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D )(3 分) A.海交会整合了两岸各自的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了双赢..。 B.正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千岛湖水下古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年以前。 C.网络交友已是许多人玩腻了的游戏,可有些年轻人依然乐此不疲,一个个前赴.. 后继..地扎进去。 D.爸爸经常教育我写字时一定要正襟危坐 ....,且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远。 5、根据前后句式,补充完整,形成排比句。 (3 分) 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作平地。如果你是大海,何必在乎别人把你 当作小溪; 。如果你是春色,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作秋颜; 。如果你是种子, 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作沙砾, 。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微笑,沉默不语。 二、阅读(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 — 题。 (一)爱莲说(12 分)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2 分)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分)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可以靠近去玩弄它啊。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分) 喜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8.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渣”;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的词语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用原文的语句填空)(3分) 9.下列对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 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 果 (二)纯孝之报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 贮录②焦饭,归以遗③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④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 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⑥溃散,逃走山泽,皆多 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铛 cheng):平底浅锅。②贮录:储存,收存。③遗(wei):给予。④袁府 君:袁山松,晋朝吴郡太守,孙恩攻沪渎,袁山松固守,城陷而死。⑤未展:来不 及。⑥军人:这里指官军,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1)母好食铛底焦饭食 吃 (2)袁府君即日便征征:出征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每逢煮饭,(陈遗)就把锅巴储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 分) ___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可以靠近去玩弄它啊。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 分) ___喜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______ 8.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的词语是“_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3 分) 9.下列对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3 分)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 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 果。 (二)纯孝之报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 贮录②焦饭,归以遗③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④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 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⑥溃散,逃走山泽,皆多 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铛(chēnɡ):平底浅锅。②贮录:储存,收存。③遗(wèi):给予。④袁府 君:袁山松,晋朝吴郡太守,孙恩攻沪渎,袁山松固守,城陷而死。⑤未展:来不 及。⑥军人:这里指官军。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 分) (1)母好食铛底焦饭 食:____吃。________ (2)袁府君即日便征 征:__出征。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每逢煮饭,(陈遗)就把锅巴储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12.当时的人们认为陈遗能够在战争中活下来的原因是什么?(3分) 当时的人们认为陈遗能够在战争中活下来是因为他对她母亲有孝心,是上 天对他纯真孝心的报答。 (三)《最后一课》选段(4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一 一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一一我一”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 学了,—一你们走吧。” 13、请概括选段内容。(2分) (韩麦尔宜布了后一课的结束。) 14、“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的“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不能,它说明大家学得非常专心,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响起的钟声出乎 大家的意外。) 15、为什么听到钟声、祈祷声、号声,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3分) (因为这宜告着最后一课的线束,从此他将不再能教法语,孩子们也将不再能 学法语)。 16、“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当时的人们认为陈遗能够在战争中活下来的原因是什么?(3 分) 当时的人们认为陈遗能够在战争中活下来是因为他对她母亲有孝心,是上 天对他纯真孝心的报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最后一课》选段(14 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 学了,——你们走吧。” 13、请概括选段内容。(2 分) (韩麦尔宣布了后一课的结束。) 14、“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的“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3 分) (不能,它说明大家学得非常专心,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响起的钟声出乎 大家的意外。) 15、 为什么听到钟声、祈祷声、号声,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3 分) (因为这宣告着最后一课的线束,从此他将不再能教法语,孩子们也将不再能 学法语)。 16、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3 分)
因为他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并为之感动所以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 高大 17、写两个单词,为什么需要他“使出全身的力量”?(3分) 因为他内心无比悲痛,这个动作倾注了他的爱国、恨敌的全部情感 (四)窗外 李均 在语文阅读课上,班主任王老师给学生们讲岳飞小时候的故事,“在宋朝的 时候呀,有一个叫岳飞的孩子,他的家境很贫寒,念不起书。每当周围的小朋友 背着书包去学堂上学时,小岳飞就跟在后面,等学生们都进了教室之后,他就 个人站在教室窗户的外面听老师讲课。有一次,他在外面听课的时候不小心被老 师发现了。老师问明情况后,被他这股爱学习的劲头打动了,便破格免了他的学 费,允许他进教室里面听课……” 孩子们都津津有味地听着,仿佛入迷了一般,故事讲完后好半天,教室内仍 静悄悄的,鸦雀无声。 看学生们都被故事打动了,王老师顿了顿,微笑着问:“同学们,听了这个 故事,你们都有什么感想,请举手发言。” 学生甲说:“条件那么艰苦,岳飞还坚持不懈地学习,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 学生乙说:“岳飞交不起学费,本可以整天玩的,但他没有,反而努力学习, 他确实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学生丙说:“岳飞后来当上了大元帅,这和他小时候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 们也要像他那样刻苦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其他的孩子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踊跃发言,教室内的气氛十分活跃。王 老师不住地点头微笑,“恩,不错。” 正在这时,教室后排靠窗的地方出现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一个学生向老师报 告,“老师,你看,窗外
因为他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并为之感动所以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 高大。 17、 写两个单词,为什么需要他“使出全身的力量”? (3 分) 因为他内心无比悲痛,这个动作倾注了他的爱国、恨敌的全部情感。 (四)窗 外 李 均 在语文阅读课上,班主任王老师给学生们讲岳飞小时候的故事,“在宋朝的 时候呀,有一个叫岳飞的孩子,他的家境很贫寒,念不起书。每当周围的小朋友 背着书包去学堂上学时,小岳飞就跟在后面,等学生们都进了教室之后,他就一 个人站在教室窗户的外面听老师讲课。有一次,他在外面听课的时候不小心被老 师发现了。老师问明情况后,被他这股爱学习的劲头打动了,便破格免了他的学 费,允许他进教室里面听课……” 孩子们都津津有味地听着,仿佛入迷了一般,故事讲完后好半天,教室内仍 静悄悄的,鸦雀无声。 看学生们都被故事打动了,王老师顿了顿,微笑着问:“同学们,听了这个 故事,你们都有什么感想,请举手发言。” 学生甲说:“条件那么艰苦,岳飞还坚持不懈地学习,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 样。” 学生乙说:“岳飞交不起学费,本可以整天玩的,但他没有,反而努力学习, 他确实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学生丙说:“岳飞后来当上了大元帅,这和他小时候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 们也要像他那样刻苦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其他的孩子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踊跃发言,教室内的气氛十分活跃。王 老师不住地点头微笑,“恩,不错。” 正在这时,教室后排靠窗的地方出现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一个学生向老师报 告,“老师,你看,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