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 致阿·马·高尔基(4月11日)…………………… 326—330 193 致玛·米·佐林娜(4月30日)…………………… 330—331 194 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5月2日前后)…331—335 195 致卡·胡斯曼(6月6日) ………………………… 335—336 196 致卡·胡斯曼(6月15日) ……………………………… 336 197 致莱·梯什卡(7月20日) ……………………………… 337 198 致 M 科特利亚连科(8月1日)……………… 338—339 199 致阿·伊·柳比莫夫(8月2日) ………………… 339—340 200 致 M 科特利亚连科(8月8日以前) ……………… 341 201 致 M 科特利亚连科(8月8日) …………………… 342 202 致米·韦·科别茨基(8月8日) ………………… 343—344 203 致卡·胡斯曼(8月10日) ……………………………… 344 204 致 M 科特利亚连科(8月中) ……………………… 345 205 致米·韦·科别茨基(8月12日和23日之间) ………… 346 206 致玛·费·安德列耶娃(8月14日) …………………… 347 207 致米·韦·科别茨基(不晚于8月23日) ……………… 348 208 致社会党国际局(9月2日) ……………………… 348—349 209 致米·韦·科别茨基(9月16日)………………… 349—350 210 致卡·伯·拉狄克(9月30日)…………………… 350—351 211 致尼·亚·谢马什柯(10月4日) ……………………… 352 212 致伊·彼·波克罗夫斯基(10月6日以后) …………… 353 213 致尤·约·马尔赫列夫斯基(10月7日)………… 353—358 214 致卡·伯·拉狄克(10月9日)…………………… 358—360 215 致格·李·什克洛夫斯基(10月14日) ………… 360—361 216 致卡·胡斯曼(10月17日) ……………………… 361—362 10 列 宁 全 集 第 四 十 五 卷
192 致阿·马·高尔基(4月11日)…………………… 326—330 193 致玛·米·佐林娜(4月30日)…………………… 330—331 194 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5月2日前后)…331—335 195 致卡·胡斯曼(6月6日) ………………………… 335—336 196 致卡·胡斯曼(6月15日) ……………………………… 336 197 致莱·梯什卡(7月20日) ……………………………… 337 198 致 M 科特利亚连科(8月1日)……………… 338—339 199 致阿·伊·柳比莫夫(8月2日) ………………… 339—340 200 致 M 科特利亚连科(8月8日以前) ……………… 341 201 致 M 科特利亚连科(8月8日) …………………… 342 202 致米·韦·科别茨基(8月8日) ………………… 343—344 203 致卡·胡斯曼(8月10日) ……………………………… 344 204 致 M 科特利亚连科(8月中) ……………………… 345 205 致米·韦·科别茨基(8月12日和23日之间) ………… 346 206 致玛·费·安德列耶娃(8月14日) …………………… 347 207 致米·韦·科别茨基(不晚于8月23日) ……………… 348 208 致社会党国际局(9月2日) ……………………… 348—349 209 致米·韦·科别茨基(9月16日)………………… 349—350 210 致卡·伯·拉狄克(9月30日)…………………… 350—351 211 致尼·亚·谢马什柯(10月4日) ……………………… 352 212 致伊·彼·波克罗夫斯基(10月6日以后) …………… 353 213 致尤·约·马尔赫列夫斯基(10月7日)………… 353—358 214 致卡·伯·拉狄克(10月9日)…………………… 358—360 215 致格·李·什克洛夫斯基(10月14日) ………… 360—361 216 致卡·胡斯曼(10月17日) ……………………… 361—362 10 列 宁 全 集 第 四 十 五 卷
217 致卡·胡斯曼(11月6日) ……………………………… 362 218 致中央机关报编辑部会议主席同志(11月7日)…363—364 219 致弗·德·邦契- 布鲁耶维奇(11月8日)……… 364—365 220 致弗·德·邦契- 布鲁耶维奇(11月10日) …… 365—366 附 录 1 致卡·亚·布兰亭(1906年4月23日和5月8日之间)……… 367 2 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1907年9月底) ………… 368 3《无产者报》编辑部声明(1908年6月 23日和27日之间)……………………………………… 369—370 4 给《无产者报》编辑部的信(不晚于1909年4月25日)…370—371 5 致社会党国际局执行委员会(1909年5月26日) …… 372—373 6 给《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的声明(1909年11月5日) ……… ……………………………………………………… 373—374 7 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1909年11月14日)………… ……………………………………………………… 374—375 8 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国外局 (1910年4月5日)……………………………………… 375—382 9 致波兰社会民主党总执行委员会(1910年4月10日)……… 383 10 致德国社会民主党执行委员会(1910年9月2日) … 384—385 11 致中央委员会国外局(1910年10月26日)………………… 386 12 给威·海伍德的致敬信 (1907年8月18日和24日之间)……………………………… 387 13 给奥·倍倍尔的贺信(1910年2月22日)…………… 388—389 14 给季·基尔科娃的贺信(1910年9月3日)………………… 390 15 致日内瓦的“读书协会”主席(1908年12月14日)………… 391 目 录 11
217 致卡·胡斯曼(11月6日) ……………………………… 362 218 致中央机关报编辑部会议主席同志(11月7日)…363—364 219 致弗·德·邦契- 布鲁耶维奇(11月8日)……… 364—365 220 致弗·德·邦契- 布鲁耶维奇(11月10日) …… 365—366 附 录 1 致卡·亚·布兰亭(1906年4月23日和5月8日之间)……… 367 2 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1907年9月底) ………… 368 3《无产者报》编辑部声明(1908年6月 23日和27日之间)……………………………………… 369—370 4 给《无产者报》编辑部的信(不晚于1909年4月25日)…370—371 5 致社会党国际局执行委员会(1909年5月26日) …… 372—373 6 给《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的声明(1909年11月5日) ……… ……………………………………………………… 373—374 7 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1909年11月14日)………… ……………………………………………………… 374—375 8 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国外局 (1910年4月5日)……………………………………… 375—382 9 致波兰社会民主党总执行委员会(1910年4月10日)……… 383 10 致德国社会民主党执行委员会(1910年9月2日) … 384—385 11 致中央委员会国外局(1910年10月26日)………………… 386 12 给威·海伍德的致敬信 (1907年8月18日和24日之间)……………………………… 387 13 给奥·倍倍尔的贺信(1910年2月22日)…………… 388—389 14 给季·基尔科娃的贺信(1910年9月3日)………………… 390 15 致日内瓦的“读书协会”主席(1908年12月14日)………… 391 目 录 11
16 致巴黎的国立图书馆馆长(1909年1月12日) …………… 392 17 给彼·阿·克拉西科夫的证明书 (1905年1月31日和2月14日) ……………………… 393—394 18 给奥·阿·皮亚特尼茨基的证明书 (1905年6月13日) ………………………………………… 394 19 给弗·德·邦契- 布鲁耶维奇的证明书 (1905年7月31日和10月6日) ……………………… 395—396 20 给伊·彼·波克罗夫斯基的证明书 (1910年8月26日) ………………………………………… 396 21 给达维德松的信的草稿(1905年1月30日) ……………… 397 注释 ……………………………………………………… 399—448 编入相应时期著作卷的书信和电报的索引 …………… 449-450 插图 1905年10月3日列宁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 的信的第1页 ………………………………………………… 97 1908年2月25日列宁给阿·马·高尔基的信的第1页 …… 179 1909年4月23日列宁给约·费·杜勃洛文斯基的信的第1页 ……………………………………………………………… 225 1909年8月30日列宁给卡普里学校学员们的信的第1页 …251 12 列 宁 全 集 第 四 十 五 卷
16 致巴黎的国立图书馆馆长(1909年1月12日) …………… 392 17 给彼·阿·克拉西科夫的证明书 (1905年1月31日和2月14日) ……………………… 393—394 18 给奥·阿·皮亚特尼茨基的证明书 (1905年6月13日) ………………………………………… 394 19 给弗·德·邦契- 布鲁耶维奇的证明书 (1905年7月31日和10月6日) ……………………… 395—396 20 给伊·彼·波克罗夫斯基的证明书 (1910年8月26日) ………………………………………… 396 21 给达维德松的信的草稿(1905年1月30日) ……………… 397 注释 ……………………………………………………… 399—448 编入相应时期著作卷的书信和电报的索引 …………… 449-450 插图 1905年10月3日列宁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 的信的第1页 ………………………………………………… 97 1908年2月25日列宁给阿·马·高尔基的信的第1页 …… 179 1909年4月23日列宁给约·费·杜勃洛文斯基的信的第1页 ……………………………………………………………… 225 1909年8月30日列宁给卡普里学校学员们的信的第1页 …251 12 列 宁 全 集 第 四 十 五 卷
前 言 本卷收载列宁1905年至1910年的书信。本卷的历史时期包 括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革命失败后的斯托雷平反动统 治这样两个阶段,相当于本版第9—19卷所属的时期。 列宁1905年1月初至11月初在国外流亡中写的书信占了本 卷前面三分之一的篇幅。1905年1月9日(俄历)发生在彼得堡 的“流血星期日”事件揭开了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 幕。列宁在瑞士的日内瓦获悉革命爆发的消息后,密切注视革命 的发展趋势。从他这一时期给报刊写的大量政论、时评以及其他 阐述革命问题的著作可以看出,他对革命的性质、革命进程中的 重大事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革命中应执行的方针等重大问题 都作了论证。而这一时期他的大量书信却较少直接评述这次革命。 本卷中1905年1月初至11月初的书信主要反映俄国社会民 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1903年7—8月)后布尔什维克 (多数 派)和孟什维克 (少数派)所进行的尖锐、复杂的斗争,可说是 本版上一卷最后部分书信内容的继续。列宁这一时期的书信大都 写给当时在国内和国外的一些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如罗·萨·捷姆 利亚奇卡、弗·亚·诺斯科夫、列·波·克拉辛、列·叶·加尔 佩称、彼·阿·克拉西科夫、奥·伊·维诺格拉多娃、加·达· 莱特伊仁、阿·安·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尤·米·斯切克洛夫、弗
前 言 本卷收载列宁1905年至1910年的书信。本卷的历史时期包 括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革命失败后的斯托雷平反动统 治这样两个阶段,相当于本版第9—19卷所属的时期。 列宁1905年1月初至11月初在国外流亡中写的书信占了本 卷前面三分之一的篇幅。1905年1月9日(俄历)发生在彼得堡 的“流血星期日”事件揭开了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 幕。列宁在瑞士的日内瓦获悉革命爆发的消息后,密切注视革命 的发展趋势。从他这一时期给报刊写的大量政论、时评以及其他 阐述革命问题的著作可以看出,他对革命的性质、革命进程中的 重大事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革命中应执行的方针等重大问题 都作了论证。而这一时期他的大量书信却较少直接评述这次革命。 本卷中1905年1月初至11月初的书信主要反映俄国社会民 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1903年7—8月)后布尔什维克 (多数 派)和孟什维克 (少数派)所进行的尖锐、复杂的斗争,可说是 本版上一卷最后部分书信内容的继续。列宁这一时期的书信大都 写给当时在国内和国外的一些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如罗·萨·捷姆 利亚奇卡、弗·亚·诺斯科夫、列·波·克拉辛、列·叶·加尔 佩称、彼·阿·克拉西科夫、奥·伊·维诺格拉多娃、加·达· 莱特伊仁、阿·安·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尤·米·斯切克洛夫、弗
·德·邦契- 布鲁耶维奇、潘·尼·勒柏辛斯基等,还有一些写 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地方组织如彼得堡委员会、敖德萨委员会 等。在这些信件中,列宁反复说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内斗争的 性质和原因,揭露孟什维克分裂党的行为,并尽力争取党的基层 组织站到布尔什维克方面来。他在1月29日给多数派委员会常务 局委员亚·亚·波格丹诺夫的信中指出:千万不要相信孟什维克 和当时已由孟什维克控制的中央委员会,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要最 坚决地无条件地和他们决裂。在3月11日写给多数派委员会常务 局书记、党的彼得堡委员会书记谢·伊·古谢夫的信中,他又说: 孟什维克当时比布尔什维克强,必须进行殊死的斗争,长期的斗 争。这些信件说明了列宁为壮大布尔什维克的力量所作的努力。他 认为布尔什维克寻求年轻的新生力量的支持至为重要。2月15日 他给古谢夫的另一封信说:一个职业革命家应当在每个地方都建 立几十个新的关系,把一切工作放手交给他们,不要通过说教而 要通过工作去教育和提高他们;然后到别的地方去,隔一段时间 再回来检查这些年轻助手的工作。 这一时期的书信反映了列宁为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 代表大会所作的大量组织工作。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自第二次代表 大会后发生分裂以来,列宁一直认为摆脱党内危机的唯一出路就 是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但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说明党内两个 互相对立的部分之间的裂缝并未得到弥合。第三次代表大会是 1905年4月由布尔什维克单独在伦敦举行的,与此同时,孟什维 克另在日内瓦召开了自己的代表大会。从列宁的一些信件可以看 出,第三次代表大会及其决议不被孟什维克所承认。 列宁1905年下半年写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的多 列 宁 全 集 第 四 十 五 卷
·德·邦契- 布鲁耶维奇、潘·尼·勒柏辛斯基等,还有一些写 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地方组织如彼得堡委员会、敖德萨委员会 等。在这些信件中,列宁反复说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内斗争的 性质和原因,揭露孟什维克分裂党的行为,并尽力争取党的基层 组织站到布尔什维克方面来。他在1月29日给多数派委员会常务 局委员亚·亚·波格丹诺夫的信中指出:千万不要相信孟什维克 和当时已由孟什维克控制的中央委员会,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要最 坚决地无条件地和他们决裂。在3月11日写给多数派委员会常务 局书记、党的彼得堡委员会书记谢·伊·古谢夫的信中,他又说: 孟什维克当时比布尔什维克强,必须进行殊死的斗争,长期的斗 争。这些信件说明了列宁为壮大布尔什维克的力量所作的努力。他 认为布尔什维克寻求年轻的新生力量的支持至为重要。2月15日 他给古谢夫的另一封信说:一个职业革命家应当在每个地方都建 立几十个新的关系,把一切工作放手交给他们,不要通过说教而 要通过工作去教育和提高他们;然后到别的地方去,隔一段时间 再回来检查这些年轻助手的工作。 这一时期的书信反映了列宁为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 代表大会所作的大量组织工作。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自第二次代表 大会后发生分裂以来,列宁一直认为摆脱党内危机的唯一出路就 是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但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说明党内两个 互相对立的部分之间的裂缝并未得到弥合。第三次代表大会是 1905年4月由布尔什维克单独在伦敦举行的,与此同时,孟什维 克另在日内瓦召开了自己的代表大会。从列宁的一些信件可以看 出,第三次代表大会及其决议不被孟什维克所承认。 列宁1905年下半年写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的多 列 宁 全 集 第 四 十 五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