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载热体流量对工艺介质出口温度的影响,即△G,→△T。通道的静态放大倍数 d工艺介质流量对其出口温度的影响,即△G→△T通道的静态放大倍数 探究式 讲授法 T1i→T10:式16-8 T2iT10:式16-9 △T10=1 1 多媒体 △T1 G1C1+ 1 1+ G1C1 演示法 KH 2 G2C2 △T10 1 板书、 △T21 G1C1+ G1C1 互动法 KF T10-G2: T10G1: -T -1 2 4 KF 换热 器的 图16-4 图16-5 对象 ②对象动态特性分析 静态 分布参数对象:既是时间函数,又是空间的函数,其变化规律需用偏微分方程来 特性 分析 精确描述:偏微分方程,求解困难 经验公式近似描述: x、 控制 516-114后 载热 (2)控制方案 体流 两类基本方案:控制载热体流量、旁路控制介质流量 ①控制载热体流量 用载热体流量控制介质出口温度,最常用的方法 机理:从传热速率方程来分析通过G2的变化,是如何改变传热量Q的 特点:简单易行 但是,当G2口经很大,而温差较小时,识钟控制 另外。若工艺上不允许对钱热体节流时。不能采用这种方案
- 5 - 换热 器的 对象 静态 特性 分析 5 分 钟 控制 载热 体流 量 5 分 钟 c 载热体流量对工艺介质出口温度的影响,即 ΔG2 → ΔT10 通道的静态放大倍数 d 工艺介质流量对其出口温度的影响,即 ΔG → ΔT10 通道的静态放大倍数 T1i → T1o : 式 16-8 T2i → T1o : 式 16-9 T1o --G2 : T1o --G1 : 图 16-4 图 16-5 ② 对象动态特性分析 分布参数对象:既是时间函数,又是空间的函数,其变化规律需用偏微分方程来 描述 精确描述:偏微分方程,求解困难 经验公式近似描述: (2)控制方案 两类基本方案:控制载热体流量、旁路控制介质流量 ① 控制载热体流量 用载热体流量控制介质出口温度,最常用的方法 机理:从传热速率方程来分析通过 G2 的变化,是如何改变传热量 Q 的 特点:简单易行 但是,当 G2 已经很大,而温差较小时,迟钝控制 另外,若工艺上不允许对载热体节流时,不能采用这种方案 探究式 讲授法 多媒体 演示法 板书、 互动法
钱热体 :2 介质 图16-7 旁路 控制 ②介质旁路控制 工艺介质旁路同样可分为分流与合流形式。图169为分流形式的工艺介质旁 路控制,其中一部分介质经换热器,另一部分走旁路。 探究式 从控制机理看县一个介质混合村程。反应控制及时(相当于前情机理) 讲授法 10 另外,还可以组成前馈 一串级控制方案,用于及时克服工艺介质的入口温度 和流最两个扰动因素。 找热体 G2 乔泼 多媒体 演示法 图11-9 162.2蒸汽加热器的控制 热载体为液态冷却剂,通过在换热器内蒸发,带走介质热量:水蒸气是最常用的 载热体 ①控制截热体流量 自问自 蒸汽发生相变,可同时通过△T和传热面积控制,只是要注意出口液体能够连 答形式 蒸汽 续排出。 器的 蒸汽G2 控制 G 图16-11 凝液 ②控制冷凝液排量 热载体的出口控制,通过改变F控制 控制阀控制液体,口径可以小些,液体控制平稳,缺点:滞后 分钟 汽G, T© 凝液 图16-14前锁-反馈控制系统
- 6 - 介质 旁路 控制 10 分 钟 蒸汽 加热 器的 控制 10 分 钟 ② 介质旁路控制 工艺介质旁路同样可分为分流与合流形式。图 16-9 为分流形式的工艺介质旁 路控制,其中一部分介质经换热器,另一部分走旁路。 从控制机理看是一个介质混合过程,反应控制及时(相当于前馈机理) 另外,还可以组成前馈——串级控制方案,用于及时克服工艺介质的入口温度 和流量两个扰动因素。 16.2.2 蒸汽加热器的控制 热载体为液态冷却剂,通过在换热器内蒸发,带走介质热量;水蒸气是最常用的 载热体 ① 控制载热体流量 蒸汽发生相变,可同时通过ΔT 和传热面积控制,只是要注意出口液体能够连 续排出。 ② 控制冷凝液排量 热载体的出口控制,通过改变 F 控制 控制阀控制液体,口径可以小些,液体 控制平稳,缺点:滞后 探究式 讲授法 多媒体 演示法 自问自 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