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认为正确的东西,同时也表现在不周执已见,知错即改的方 面。他在对干部的处分问题上,也曾作过某些错误的决定。但 是,当别人指出后,就立即子以改正。一次,他错误地批判了几个 干部,这几个干部不服气,把详细情况书面报告了临时中央政府 主席毛泽东,并请主席阅后转给他。他看后亲自找到这几个干部 作检讨说:我当时不了解情况,现在看来你们没错,我错了。这几 个干部听后很受感动,非常钦佩他的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早在一九三二年冬,中央机关党总支委员会组织对他的批 判时,就曾提议撒销他的领导职务。当时,因云集区区委和瑞金 县委都不同意而作罢①。后来,左倾错误领导见批他不服,斗他 不改,终于在一九三三年冬撒销了他的全部领导职务。 他在政治上受打击,行政上被撤职后,仍然踏踏实实、忠 心耿耿地从事党分配给他的工作,经常和其他同志一道去医院 慰问红军伤病员和到烈军属家里去帮助劳动、解决困推。表现 了他对党对革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终于失败。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澈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叔 衡被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当他在江西余江县梅坑和战友依依 借别时,他以革命的深厚友谊,将女儿实山为他编织的毛衣送 给林伯渠,供林老长征路上御寒。林伯渠深为感动,写了《别 梅坑》一诗,其中有四句是:“去留心绪都嫌里,风雨荒鸡盼 早鸡,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勒握手别梅坑。”现在,这件毛衣 已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①当时中央政府机关总支是属瑞金县云集区区委会管辖的,故处分 千部要区委、县委表态。 35
何叔衡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的情况,后来李六如回忆说: “红军长征,江西苏区论为游击区时,叔衡同志随队伍驻 于都公馆乡,党派他帮助乡政府作动员工作,每天扶一根拐 杖,朝出晚归,口不言劳。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作这种工作,我 们当时的心里是很难过的。就在该乡工作时,党要他同秋白同志 去白区时,脚上没有鞋子穿。穿一双破鞋子。动身的晚上来问我: “六如,你有鞋子么?'我把江口贸易局局长陈祥生送的一双皮胶 鞋给他。他长叹一声,‘咳!六如,不料我这副老骨头,还斐送到 白区去啊!”他一面说,一面流下泪来,紧紧地握着我的手。”① 叔衡大约是一九三五年一月,与盟秋白、邓子恢及张亮、 周月林(张、周后叛变),由江西瑞金附近出发转移去闽西 的。其中秋白、叔衡等拟经广东、香港去上海,邓子恢则决定 留在福建与张鼎丞等坚持游击战争。他们一行化妆成商人及卷 属,在几天后到达中共福建省委所花地汤屋。在汤屋停留了一 段时间,继续启程去永定。福建省委为了保障他们的安全,选 调人员组成护送队沿途护送。他们昼伏夜行,通过层层关卡, 于二月二十四日凌展到达上杭县灌田区水口镇附近的小径村。 队伍在这里休息吃饭时,由于麻痹大意,被地主武装“义勇队” 发现,报告了驻扎在水口镇的敌保安第十四团二营。该营营长 李玉率队迅速包围了小径村,护送队仓促应战,叔衡等闻枪声 即从村里转移到村南的牛子仁炼大山上,在护送队掩护下分别 迸行突围。敌人尾追不放,叔衡身负重伤,躺倒在山下一块水 田附近,被两个匪兵发现,以为他已身死,在搜身时,叔衡奋 力反抗,被匪兵连击两枪,壮烈柄性,实践了他生前“我要为 ①引自<湖南革命烈士传>,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1952年版。 36
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①的警言。 一九三七年,·在党中央纪念党成立十六周年大会上,对牺 牲同志默哀,当毛泽东主席数到叔衡名字时,大家惊悉他的死 已经证实,感到无限悲痛。一九四二年五月,谢觉哉在《忆 叔衡同志》一文中,概活了叔衡一生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人民 对他的深切怀念。文章说: “权衡同志以不能莱自谦,故很能崖怀接受人家的意 见,但也以能断自负,每当危疑震博,人们犹獠的时侯, 他能不质人家的反对,不要人家的餐助,毅然走自己的 路,站在人们的前面。 叔衡同志对党的认识深刻和意志坚定,是超人一等的。 叔衡同志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叔衡同志能 见徽知著,语中肯繁,光其是在重要环节,紧急关头,总 能给你以启示,而且使你于不知不觉中服从其启示。如果说 叔衡同志是模范的共产党员,那他不仅是给人以模范,而 且很热枕地希望人家赛过他的棋范。 我不是为着忘却’而写,写,为着不‘忘却”。 ‘哲人其类,吾将安放?”写此告人,且以自扇。”② 一九八○年六月十五日,诗人萧三第三次修改了他悼念叔 衡的诗,寄给何实嗣,‘诗日: ,①关于叔衡牺性的时间与怎么牺性的说法不一,尚待考证。本文智 用陈铁健《关于何权衡同志的栖性》的说法,见觉史查料丛刊 1980年第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谢觉哉《亿叔衡同志
是铄老翁何叔衡, 十二人建党立殊勋。 作事不辞牛荷重, 感情一堆烈火熊。 生平能谋尤能断, 赤胆忠心无与伦。 铁骨锋锋社烈死, 高风光节万年型。① 何叔衡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高尚品 质将永远放射灿烂的光辉。 附:本文主要◆考贵料 1。中共湖南省委宜传部编:<湖南革命烈士传>,湖南通俗读物 出版社1952年版。 2,五四运动在湖南回忆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8月版。 3,李锐: 《毛泽东的草期革命活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2 月版。 4.湖南省博物馆历史组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 出版社1980年2月版。 5,何实山、何实嗣:《忆父亲何叔衡然士,1980年6月14日 《人民日报。 B。湖南省博物馆校编,<蒸阳请感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5 月版。 7,中共宁乡县委宜传部关于何叔衡事迹的调查访问材料,被访问 的有:萧三、罗章龙、易礼容、本雄汉、周谷城、张国蕃、朱 开整、欧阳毅、曾三、张球、张永辛、何能贵、何士尤、黄长 校、朱招梯等七十多人。 ①诗存何实嗣处。 38
陈 (一) 陈昌,一名章甫,一八九四年七月十四日生于广西梧州。 八岁,随父母回到故乡旧居一一湖南浏阳土桥炭玻陈家大屋。 陈昌先在其叔祖所设蒙馆中念书,后就读于附近的金江高 小。陈昌容貌俊秀,聪敏好学,替长诗文,尤擅演讲,颇为师 发所重。十六岁毕业,因贫辍学,在家务农。次年夏,考入湖 南全省中路师范学堂。翌年,中路师范学堂改为湖南公立第一 师范学校。第一师范学校是当时办得较好的学校,不仅校舍宽 散、图书丰富,且拥有一批思想开明,有真才实学的敦师,如 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黎锦职等。学生多系家境货寒、学 业优秀的农家子弟,生活朴素,学习勤奋,故校风良好,为他 校所不及。有了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加之不收学宿膳费,免去了 经济上的顾虑,陈昌更专心一致地刻苦学,自强不息。课堂 之外,不是在阅报室读报,就是在自习室读书,往往读至学校 稳灯,才回寝室睡觉。他在日记中写道:.“人不能天生聪明 也,发愤就是聪明。人一知之,吾十可知也,人十知之,春百 可知也。”他好学兼深思,读书思考有得,·必记之笔记。通有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