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要求很严,常恨时间为冗事所占,不能充分用来读书。一 九O七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数日践亥 迎真,席未及煨,常为人摄去。一部奏议,阅六日始完,用功 迟慢。如此计,所积两柜三簏之书,必十年始完。而十年沧桑 之变,又不知何底!其蹉跎终古哉!”①读书时,他联系所读 内容,在日记中写了大量的心得笔记例如,读谢叠山的文章 轨范,后写道:“湖谵黄先生上高宗封事,论王伦、秦桧之 奸,真觉慷慨痛快,谈谈如见须眉之闪闪欲动也。”②阅山东 半岛地图后,他写道:“自甲午之后,我国全师婚告,今俄租 旅丽,英租威海,德强借胶州湾,渤海、黄海之防,蒙查不知其 下手也。”@阅高士传,后,他写道:“困辱非忧,取困为 忧,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数语当铭座右。”④从这些心得 笔记中,可以窥见他当时思想的一斑。 一九○九年春,他受聘到离家五十华里的云山高等小学堂 任教。这个学堂的前身叫云山书院,是清同治三四年间由地 方士绅集资兴建的,有田租一干三百多担,与县城玉潭书院齐 名,并称宁乡的两大书院。据《宁乡县志》记载:“光绪二十 八九年,座湘蘅等请改云山书院为高等小学堂,然考试犹 存,学生不甚踊跃。”学堂开设有读经、修身、国文、算术、 历史、地理、格致、图画、英文、体操等课程。权衡担任高年 级的国文、历史、地理教员。 这时,清政府虽已明令废科举、兴学堂,但在地方两固势 力对“新学”攻击的影响下,到学堂来读书的仍然不多。为了 改变这种状况,他向学堂提了三条建议:一是组织人员下乡宣 ①②②④均见何叔衡日记,原件存湖南省博物馆。 5
传,讲解学堂比私整、“新学”比“旧学”的好处,击破顽固势力 的反动宜传,二是利用学堂租谷多的优越条件,降低对学生的 收费标准,使货苦农民的子弟能够入学,三是延聘思想开明, 有真才实学的教师来校任教,扩大学堂的进步力置,并向学堂 陆续推荐了李藕苏、张岳群、谢觉哉、姜梦周等人。当时主持 学堂敦务的喻徽五,是个求生,后又毕业于省速成师范,思想 此较进步,在地方上也有声望,一一接受了他的建议。以后云 山学堂的兴旺和成为当时一所比较进步的学堂,与这时期实行 他的建议是分不开的。 这时,小时和他一起放牛的堂弟何梓林已在福建参加了同 盟会,经常给他寄来革命的书报,向他报道同盟会组织武装起 义的消息,促使他的思想由痛恨清朝的祸国殃民转向接受孙中 山的革命民主主义。他在教课时,经常以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名言,联系中国历史上的盛衰荣辱,教育学生关 心国家大事,立志改革,救国救民。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燥发,湖南首先响应,宣 布独立,脱离清朝的统治。消息传来,他欣喜若狂,开怀畅 饮,带头剪掉自已头上的瓣子,并在学校积极宣传同盟会的革 命纲领,揭露清朝腐朽媚外的罪行。十一月四日(农历九月十 三日),他还专程回到家里,动员父亲、兄弟和邻居剪掉辫 子。一九一三年他到长沙后,又曾连续三次写信回家,要全家 女人放脚。这一年暑假,他回到家里,看到都未放脚,便风趣地 说:看来只动嘴动笔不行,还得要动手动刀才能解决问题。接 着,他搜拢一石灰蒌子的表脚布和尖脚鞋,拿了菜刀,搬出木 凳,在地坪里当场砍烂,终于迫使全家表脚的女人都放了脚。 一九一二年元旦,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不 6
久,清帝宣布退位。他心情十分振奋,决心在云山学堂开展教 学改革,树立新的学风,使之符合“民国”的要求。他与谢觉 哉、美梦周等进步教师一起,办学生会,反对尊孔读经,提倡 做应用文,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劝阻富家子弟坐轿子上 学,吸收附近贫苦农民子弟免费上学,号召学生自己动手栽 树、修操场等,使学堂面目为之一新。 但是,就在这年,来了一个姓黄的校长,.是所谓世家子 弟,思想十分守旧。他与学堂内外顽固势力沆瀣一气,竭力攻 击学堂出现的新气象,诬蔑叔衡是“学匪”和“非孝的三无党 首领”①。对此,叔衡虽然无所畏惧,但是,当时他看到辛亥 革命的果实已被袁世凯篡夺,革命大势已去,便对多次劝他留 下莫走的同事说:“争百年,不争一夕”,毅然辞掉云山教 职,奔赶赴省会长沙寻找新的道路。 (二) 一九一三年春,叔衡三十七岁时,在长沙考入湖南公立第四 师范。一年后,四师并入湖南公立第一师范,他又转入一师讲 习科一班就读。学校负责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大的年纪还来当 学生?他诚悬地说:深居穷乡僻壤,风气不开,外事不知,耽 误了青眷,旧学根底浅,新学才启蒙,急盼求新学,想为国为 民出力。他的回答深受学校负责人的赞许。 在此期间,叔衡结识了比他年轻十七岁的毛泽东。他们两 人虽然年龄相差很大,但因志趣相同,通过共同探讨救国救民 ①“三无党”,即无圣君、无父母、无礼仪的“乱党”,是顽通保守 势力对进步力量的蔑称
的真理,很快建立了亲密的友谊。毛泽东对他十分尊重,特别 是为他的办事热忱、感情热烈所感动,常说:“何胡子是一条 牛,是一堆感情。”①他对毛泽东的勤奋好学和远见卓识,更 是钦佩,常向人介绍说:“毛润之是个了不起的人物。”②并 说“润之说我不能谋而能断,这话是道着了。”③由此可见 二人相知之深,自此,毛泽东早年在湖南的革命活动,他无不以 极大热情和实际行动加以赞助,他的革命行为,毛泽东也同样 予以全力支持。 叔衡在一师只读了半年就提前毕业了。这时,他父亲和妻子 都希望他回乡教书,派了他的侄儿到长沙来接行李。但他认为 现在是“世道乖漓,人心浇薄”,要改变这个世道,决不能株 守家园。于是,他向父亲写了一封信说:我的一生不想为一家 一身发财升官,或者安居在家以求善终。恳切地说明了他不能 回家的理出。 一九一四年七月,他受聘于长沙楚怡学校任主任教员,教 高年级的国文课。但仍和还在一师读书的毛泽东等人时相往 来,保持着极密切的联系。 由于他教学认真负责,关心热爱学生,到楚怡不久,就威 得了“老母鸡”的称号。学生家长反映:何先生痛爱学生胜过 父母。他生活艰苦,自已洗衣做饭,上街从不坐入力车,课余 常和学生一起做清洁工作同事有困难,最肯出力帮忙。因 此,他在教师和学生中威信很高。这时,楚怡的校长就是原四 师的校长陈夙荒,对他很了解也很器重。这些都是他在楚怡开 展革命活动的有利条件。 ①②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版, ③谢觉哉:《忆叔衡同志>,1945年5月8日延安《解放日报。 8
一九一五年,以陈独秀等人创办的《新背年》为号角,一 个强大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展开了。它预示着在中国的大 地上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风暴即将来临。这时,正在为 “如何使个人和全人类生活向上”而进行限苦探素的毛泽东、 禁和森、何叔衡等人,从新文化运动中看到了曙光,“顿觉静的 生活与孤独的生活之非”①,开始了“动的生活与团体生活之 追求。”②他们经过两年时间的酝酿,百次以上的讨论,到一 九一七年冬,乃得到一种结论,就是“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 为共同的活动”@。在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倡议下,一九一八 年四月十四日,一个五四时期著名的革命团体一新民学会成 立了。参加成立会的有十三人,以后会员发展到七八十人。 叔衡是会员中年龄最大的,但他对会务很热心,很努力,和大 家很合得来。现在还健在的一些当时新民学会会员回亿说:叔 衡在学会中既是益友,又是良师。他常说:“后生可畏”,很乐 于和青年交往。他最反对追求个人名利、升官发财,对湖南流 行的“此人有福气”这句话很反感。他说,“福气”是很庸俗 的东西,做人要有志气,要为国家、民族做一番事业,不要斤 斤于家庭、个人的利益。这些话对大家教育很深。由于他感情 热烈,开诚布公,正义凛然,大家称他是至诚格物的人,很尊 重他,信任他。学会成立的这年六月和八月,蔡和森、毛泽东 等人因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相继赴京。在长沙的会务和通讯联 络,实际上是由他负费的。 一九一九年,伟大的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爆发了。 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这个运动,全力协助已经由北京返回长沙 ①②③《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