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 约前372 前289
孟子 (约前372~ 前289)
论语·,」 上 母教子
孟母教子
教学要求 ①体会盂子议论的思辩色彩 ②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③积累文中文言实词和句式
教学要求 ①体会孟子议论的思辩色彩。 ②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③积累文中文言实词和句式
孟子与他的思想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 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 家。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 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学生。孟子 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认为 “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 即:仁、义、礼、智。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士 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 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 家。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幼年丧父, 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学生。 孟子 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认为 “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 即:仁、义、礼、智。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 士 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 孟子与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