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判断题(正确的在右边括号中填“T”,错误的填“F”) 1.不忘初心被评为年度流行语榜单,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人创造和享用文化。() 答案T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既有天赋,也需要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出来 答案F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培养 出来。 3.“不战而屈人之兵”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答案T 4.“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一说法正确揭示了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的关系。() 答案F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5.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答案T 6.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国的国际影响力。() 答案F文化软实力影响一国的国际影响力,对一国国际影响力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 水平和影响力。 、选择题 7.央视节目《国家宝藏》邀请公众人物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以“纪录式综艺”的呈现手段, 让国宝文物活起来。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 这说明() ①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②人类创造文化的同时也享受文化 ③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大众传媒具有传递、创造文化的强大功能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文物背后有故事,故事依附于文物,《国家宝藏》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 同时,也了解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这说明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这些文
1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判断题(正确的在右边括号中填“T”,错误的填“F”) 1.不忘初心被评为年度流行语榜单,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人创造和享用文化。( ) 答案 T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既有天赋,也需要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出来。 ( ) 答案 F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培养 出来。 3.“不战而屈人之兵”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 答案 T 4.“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一说法正确揭示了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的关系。( ) 答案 F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5.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 答案 T 6.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国的国际影响力。( ) 答案 F 文化软实力影响一国的国际影响力,对一国国际影响力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 水平和影响力。 二、选择题 7.央视节目《国家宝藏》邀请公众人物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以“纪录式综艺”的呈现手段, 让国宝文物活起来。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 这说明 ( ) ①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②人类创造文化的同时也享受文化 ③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大众传媒具有传递、创造文化的强大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文物背后有故事,故事依附于文物,《国家宝藏》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 同时,也了解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这说明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这些文
物及文物之美、蕴含的精神内核,都是人们创造的,节目让观众欣赏文物之美,反映出人类创 造文化的同时也享受文化。①②正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错误。大众传媒能传 递、沟通、共享文化,不能创造文化,④错误。 8.甲骨文最早为殷商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从其中可以隐 约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由此可见()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文化素养是通过社会生活体验培养的 ④文化现象总是带有时代印记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B“甲骨文最早为殷商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这 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①正确;“从其中可以隐约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 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这说明文化现象总是带有时代印记,④正确;材料没体现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和文化素养的形成,故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 9.(2016浙江10月选考,22)在燧石取火的实践中,人们悟出了“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这 道理,从此在生产和生活中,多了几分执着、几分坚守。由此可见(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自然界的事物蕴含着文化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这个道理是在实践这种物质活 动中形成的,说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材料也反映了在实践中形成这种认识后,人们 在生产和生活中坚守这种做法和观念,体现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②④正确切题 材料没有强调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①不合题意。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 “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改造才会被赋予文化意义,③错误。 10.“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 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通过乡愁,我们可以感 悟到(
2 物及文物之美、蕴含的精神内核,都是人们创造的,节目让观众欣赏文物之美,反映出人类创 造文化的同时也享受文化。①②正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错误。大众传媒能传 递、沟通、共享文化,不能创造文化,④错误。 8.甲骨文最早为殷商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从其中可以隐 约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由此可见(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文化素养是通过社会生活体验培养的 ④文化现象总是带有时代印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甲骨文最早为殷商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这 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①正确;“从其中可以隐约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 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这说明文化现象总是带有时代印记,④正确;材料没体现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和文化素养的形成,故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 B。 9.(2016 浙江 10 月选考,22)在燧石取火的实践中,人们悟出了“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这 一道理,从此在生产和生活中,多了几分执着、几分坚守。由此可见( )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自然界的事物蕴含着文化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这个道理是在实践这种物质活 动中形成的,说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材料也反映了在实践中形成这种认识后,人们 在生产和生活中坚守这种做法和观念,体现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②④正确切题。 材料没有强调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①不合题意。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 “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改造才会被赋予文化意义,③错误。 10.“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 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通过乡愁,我们可以感 悟到( )
①现代多元文化的碰撞呼唤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导航 ②留存于民族心理中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 ③一定精神文化的感受总要通过一定的意象和载体来表达 ④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愫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D材料只是体现了“乡愁”对人的影响,并没有体现现代多元文化的碰撞呼唤优秀 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导航,①不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②不选 乡愁是“故乡的歌”“没有年轮的树”,这表明一定精神文化的感受总要通过一定的意象 和载体来表达,③正确;通过乡愁,我们可以感悟到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愫是一个民族 共有的精神家园,④正确。答案为D。 11.(2016浙江4月选考,22)一尊青铜,数行铭文,引发无限遐想:声势浩大的宗庙祭祀,尘土 飞扬的战乱杀伐,觥筹交错的节庆盛宴……斑斑铜绿下,一串字符就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这 体现了(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人类创造文化同时也享受文化 ③文明只有靠文字才能传承 ④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A本题考査的知识点是文化的特点。材料中提到青铜、铭文让我们联想到宗庙祭祀、 战乱杀伐、节庆盛宴等,说明文化基于物质载体呈现,①正确;这些青铜和铭文是人类创造的, 它给我们带来的遐想说明我们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享受文化,所以②符合题意;③表述错误, 文明不是只有靠文字才能传承,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民族节日等传承;④正确 但与题意无关。 12.最美莫过乡愁,最亲就在家乡。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孕育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人们乡愁 的不少古村落正在悄然消失,一些人渐渐产生了乡愁无处安放的惆怅。人们惆怅的主要原因 在于() ①古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基本物质载体 ②古村落是乡愁之源,古村落的消失带走了人们的乡愁 ③古村落的消失将会使许多传统文化遗产面临巨大危机
3 ①现代多元文化的碰撞呼唤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导航 ②留存于民族心理中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 ③一定精神文化的感受总要通过一定的意象和载体来表达 ④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愫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材料只是体现了“乡愁”对人的影响,并没有体现现代多元文化的碰撞呼唤优秀 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导航,①不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②不选; 乡愁是“故乡的歌”“没有年轮的树”,这表明一定精神文化的感受总要通过一定的意象 和载体来表达,③正确;通过乡愁,我们可以感悟到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愫是一个民族 共有的精神家园,④正确。答案为 D。 11.(2016 浙江 4 月选考,22)一尊青铜,数行铭文,引发无限遐想:声势浩大的宗庙祭祀,尘土 飞扬的战乱杀伐,觥筹交错的节庆盛宴……斑斑铜绿下,一串字符就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这 体现了( )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人类创造文化同时也享受文化 ③文明只有靠文字才能传承 ④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的特点。材料中提到青铜、铭文让我们联想到宗庙祭祀、 战乱杀伐、节庆盛宴等,说明文化基于物质载体呈现,①正确;这些青铜和铭文是人类创造的, 它给我们带来的遐想说明我们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享受文化,所以②符合题意;③表述错误, 文明不是只有靠文字才能传承,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民族节日等传承;④正确 但与题意无关。 12.最美莫过乡愁,最亲就在家乡。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孕育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人们乡愁 的不少古村落正在悄然消失,一些人渐渐产生了乡愁无处安放的惆怅。人们惆怅的主要原因 在于( ) ①古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基本物质载体 ②古村落是乡愁之源,古村落的消失带走了人们的乡愁 ③古村落的消失将会使许多传统文化遗产面临巨大危机
④古村落是物质与文化的统一体,承载人们共同的精神寄托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B①错误,该观点夸大了古村落的作用。②中“古村落是乡愁之源”表述错误。随 着城镇化的发展,孕育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人们乡愁的不少古村落正在悄然消失,一些人渐 渐产生了乡愁无处安放的惆怅,这是因为古村落是物质与文化的统一体,承载人们共同的精 神寄托,古村落的消失将会使许多传统文化遗产面临巨大危机,故③④正确切题。故选B 13.(2016江苏单科,19)“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 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一一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 天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 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答案B本题考查文化生活中文化与社会这一知识点。材料中“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 说明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B符合题意。A、D不符合题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 社会向前发展,C说法错误 14.全国“三农”出版发行高端智库自成立以来,在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增强“三农”文化 影响力、促进农业发展、引导农民致富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材料体现出() ①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能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优秀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④先进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全国“三农”出版发行高端智库自成立以来,在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发挥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文化的重要作用,表明文化能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 质力量,先进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文化 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而不是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排除①;优秀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 起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作用,排除③
4 ④古村落是物质与文化的统一体,承载人们共同的精神寄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①错误,该观点夸大了古村落的作用。②中“古村落是乡愁之源”表述错误。随 着城镇化的发展,孕育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人们乡愁的不少古村落正在悄然消失,一些人渐 渐产生了乡愁无处安放的惆怅,这是因为古村落是物质与文化的统一体,承载人们共同的精 神寄托,古村落的消失将会使许多传统文化遗产面临巨大危机,故③④正确切题。故选 B。 13.(2016 江苏单科,19)“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 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 天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 ) 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答案 B 本题考查文化生活中文化与社会这一知识点。材料中“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 说明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B 符合题意。A、D 不符合题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 社会向前发展,C 说法错误。 14.全国“三农”出版发行高端智库自成立以来,在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增强“三农”文化 影响力、促进农业发展、引导农民致富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材料体现出( ) ①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能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优秀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④先进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全国“三农”出版发行高端智库自成立以来,在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发挥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文化的重要作用,表明文化能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 质力量,先进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文化 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而不是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排除①;优秀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 起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作用,排除③
15.(2017浙江4月选考,22)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打造更 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这意味着() ①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③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④文化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D题干强调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体现出文化对经济的 作用,说明文化能够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②④正确。①不合题意。③中的 “决定”说法错误。 16.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当时的诸子百家,群星璀璨,是中国文化史上 的一个黄金时代。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A.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传承性 B.文化能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C.文化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D.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 答案C题干反映了文化与经济的不完全同步性,体现出文化的相对独立性,C项正确。 17.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拍摄了纪录片《大国质量》,旨 在通过讲述故事、剖析案例,讲好中国质量故事,唱响中国质量声音。这说明() ①经济决定文化,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一定的文化总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对社会经济活动有重要的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题干强调《大国质量》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背景下拍摄 的,其目的在于讲好中国质量故事,唱响中国质量声音,体现出该片的拍摄有其经济基础和 社会实践背景,①③正确。②④不合题意
5 15.(2017 浙江 4 月选考,22)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打造更 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这意味着( ) ①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③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④文化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D 题干强调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体现出文化对经济的 作用,说明文化能够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②④正确。①不合题意。③中的 “决定”说法错误。 16.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当时的诸子百家,群星璀璨,是中国文化史上 的一个黄金时代。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 A.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传承性 B.文化能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C.文化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D.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 答案 C 题干反映了文化与经济的不完全同步性,体现出文化的相对独立性,C 项正确。 17.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拍摄了纪录片《大国质量》,旨 在通过讲述故事、剖析案例,讲好中国质量故事,唱响中国质量声音。这说明( ) ①经济决定文化,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一定的文化总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对社会经济活动有重要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题干强调《大国质量》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背景下拍摄 的,其目的在于讲好中国质量故事,唱响中国质量声音,体现出该片的拍摄有其经济基础和 社会实践背景,①③正确。②④不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