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教学内容 《纪念白求恩》、《谈语言》 单元学习目标 (一)阅读 1.本单元所选四篇议论文都是名家作品。有的是名篇,也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有 的虽非名篇,但同样文质兼美。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高度评价了白求恩医生的共产主义 精神。语言学家王力的《谈语言》论述了运用语言的基本原则。大学者梁启超的《最苦与最 乐》告诉我们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美国作家凯利的《懒惰的智慧》则语出惊人,提出 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思维的观点 2.四篇课文都是立论文章,论点是文章的中心。有的课文题目就是论点,就是文章的中 心,作者的思想一目了然;有的篇目论点在文中提出,题目则点明话题 3.四篇课文风格各异。《纪念白求恩》高屋建瓴,《谈语言》大雅似俗,《最苦与最乐》语 重心长,《懒惰的智慧》幽默传神。 (二)口语交际 1.“交流格言”的口语活动同样体现了议论的特点。口头的议论,在生活中比书面的议 论用得更多 2.格言是思想的凝缩,往往富有哲理,很能给人以启迪。从语言的角度说,格言精致典 雅。多掌握一些格言,无论对于提高思想水平,还是对于提高语言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格言又是写作议论文的重要材料,可以作为理论论据来使用。这也是安排格言交流这 活动的意义。 (三)写作 1.本单元要求学生写一篇议论文。作为三大文体之一的议论文的写作起步最晚,难度最 大。教师须以更大的精力指导学生认真写作。 2.学生初写议论文,须强调议论文的体裁特点一一以议论为主。因此,事实论据的运用 须简洁概括,不宜繁细。 3.议论之难,主要在于理论论据的运用。因此,须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发展思维,既 是手段,又是目的。从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看,思维的发展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只 有思维顺畅,才能文理通畅。只有思维严密,富有论证性,议论才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同时,思维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写作教学理应以其得 天独厚的条件促进思维的发展 单元学习重点: 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字的兴趣和习惯 4.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 重要意义 学习方法指要: 1.阅读教学,要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或主张是什么,对这个观点或主张提出的 理由或根据是什么,理由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方式是怎样的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纪念白求恩》、《谈语言》 单元学习目标: (一)阅读 1. 本单元所选四篇议论文都是名家作品。有的是名篇,也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有 的虽非名篇,但同样文质兼美。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高度评价了白求恩医生的共产主义 精神。语言学家王力的《谈语言》论述了运用语言的基本原则。大学者梁启超的《最苦与最 乐》告诉我们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美国作家凯利的《懒惰的智慧》则语出惊人,提出 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思维的观点。 2. 四篇课文都是立论文章,论点是文章的中心。有的课文题目就是论点,就是文章的中 心,作者的思想一目了然;有的篇目论点在文中提出,题目则点明话题。 3. 四篇课文风格各异。《纪念白求恩》高屋建瓴,《谈语言》大雅似俗,《最苦与最乐》语 重心长,《懒惰的智慧》幽默传神。 (二)口语交际 1. “交流格言”的口语活动同样体现了议论的特点。口头的议论,在生活中比书面的议 论用得更多。 2. 格言是思想的凝缩,往往富有哲理,很能给人以启迪。从语言的角度说,格言精致典 雅。多掌握一些格言,无论对于提高思想水平,还是对于提高语言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格言又是写作议论文的重要材料,可以作为理论论据来使用。这也是安排格言交流这 一活动的意义。 (三)写作 1. 本单元要求学生写一篇议论文。作为三大文体之一的议论文的写作起步最晚,难度最 大。教师须以更大的精力指导学生认真写作。 2. 学生初写议论文,须强调议论文的体裁特点——以议论为主。因此,事实论据的运用 须简洁概括,不宜繁细。 3. 议论之难,主要在于理论论据的运用。因此,须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发展思维,既 是手段,又是目的。从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看,思维的发展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只 有思维顺畅,才能文理通畅。只有思维严密,富有论证性,议论才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同时,思维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写作教学理应以其得 天独厚的条件促进思维的发展。 单元学习重点: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字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 重要意义。 学习方法指要: 1. 阅读教学,要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或主张是什么,对这个观点或主张提出的 理由或根据是什么,理由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方式是怎样的
2.如果说记叙文、散文较适于朗读,那么议论文较适于默读。或者说默读能力更适于在 议论文教学中培养。就朗读而言,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较另 两篇为宜。如果说记叙文和散文的朗读应注重感情饱满,那么议论文的朗读应注重读出文脉, 不读破句 3.如果说叙事类课文的分析可按行文顺序进行,那么议论文的分析更应注重整体把握, 理清思路 4.本单元的附文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和课文密切相关,教学中应重视发挥其作用。在 进行教学设计时,可分配一定的教学时间,也可辅以必要的思考题、练习题 5.就读写结合而言,本单元的写作主要是借鉴模仿课文的形式,而不作内容方面的联系。 《纪念白求恩》 学习重点: 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字的兴趣和习惯 4.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 重要意义 理解深刻的立意: 本文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医生而作的。作者并不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而是 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作者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 到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并且把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分析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从而赋予白求恩精神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这一深刻的立意使文 章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作为一篇议论文,其中心论点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 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这一论点有三个分论点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三个分论点是并列 的,第一个分论点是从社会政治态度来分析的,第二个分论点是从人生观的角度分析的,第 三个分论点是从职业的角度分析的,三者互相配合,构成了白求恩精神的立体形象。这三个 分论点又是互相联系的,一个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必然具有高尚的人生态度,一个毫不利己专 门利人的人必然具有很好的职业修养,以自己的专业为他人为社会造福 解析完美的结构: 本文结构简明。全文共4个自然段,正好是四个部分。第1自然段论述第一个分论点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第2自然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每 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3自然段论述第三个分论点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4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文 章的结构顺序安排十分合理。白求恩精神最显著的特点是伟大的国际主义,因此作者首先从 国际主义的高度来评价白求恩精神。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不是空洞的,而是非常具体地表 现在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而这些日常的工作生活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人生观,因此作者 紧跟着就评价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然后作者再从一名医生的特殊角度来评价他 的职业修养。第4自然段作为全文的总结主要是阐述学习白求恩的深刻意义。表面上看,这
2. 如果说记叙文、散文较适于朗读,那么议论文较适于默读。或者说默读能力更适于在 议论文教学中培养。就朗读而言,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较另 两篇为宜。如果说记叙文和散文的朗读应注重感情饱满,那么议论文的朗读应注重读出文脉, 不读破句。 3. 如果说叙事类课文的分析可按行文顺序进行,那么议论文的分析更应注重整体把握, 理清思路。 4. 本单元的附文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和课文密切相关,教学中应重视发挥其作用。在 进行教学设计时,可分配一定的教学时间,也可辅以必要的思考题、练习题。 5. 就读写结合而言,本单元的写作主要是借鉴模仿课文的形式,而不作内容方面的联系。 《纪念白求恩》 学习重点: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字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 重要意义。 理解深刻的立意: 本文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医生而作的。作者并不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而是 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作者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 到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并且把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分析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从而赋予白求恩精神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这一深刻的立意使文 章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作为一篇议论文,其中心论点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 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这一论点有三个分论点: 1.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2.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三个分论点是并列 的,第一个分论点是从社会政治态度来分析的,第二个分论点是从人生观的角度分析的,第 三个分论点是从职业的角度分析的,三者互相配合,构成了白求恩精神的立体形象。这三个 分论点又是互相联系的,一个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必然具有高尚的人生态度,一个毫不利己专 门利人的人必然具有很好的职业修养,以自己的专业为他人为社会造福。 解析完美的结构: 本文结构简明。全文共 4 个自然段,正好是四个部分。第 1 自然段论述第一个分论点: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第 2 自然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每一 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 3 自然段论述第三个分论点: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 4 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文 章的结构顺序安排十分合理。白求恩精神最显著的特点是伟大的国际主义,因此作者首先从 国际主义的高度来评价白求恩精神。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不是空洞的,而是非常具体地表 现在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而这些日常的工作生活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人生观,因此作者 紧跟着就评价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然后作者再从一名医生的特殊角度来评价他 的职业修养。第 4 自然段作为全文的总结主要是阐述学习白求恩的深刻意义。表面上看,这
里只是提到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其实,这不是单独强调第二个方面而舍弃其他方面 如前所述,白求恩精神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具有 普遍意义,最适合作为学习白求恩的着眼点。文章的结构又是非常的自然得体。作为一篇 悼念文章,总要对被悼念者进行介绍。在多数情况下,还需要说明被悼念者和自己的交往。 而作为悼念性的议论文,这样的介绍和说明往往是安排在开头和结尾。本文同样遵循了这样 的规律,开头对白求恩的事迹进行了概括的介绍,结尾谈到了白求恩和自己的交往,以表达 悼念之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内容并没有独立成段。这是因为,开头对于白求恩的介绍, 不仅是全文议论的引子,而且是特别作为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论据的。在介绍 之后,接着就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 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显得特别紧凑。结尾在写到白求恩与自己的 交往,表达悲痛之情之后,马上以“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过渡到学习 白求恩,同样显得自然紧凑。结构的自然得体还表现在中心论点的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 没有单用一个自然段来表达而是在第1自然段,也就是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顺势提出。这 样既避免了单独表达中心论点的生硬,又使第一个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联系十分紧密 学习鲜明的对比论证 本文第2、3两段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来进行论证。第2段以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 端的负责任”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相对比,以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 的热忱”与不少的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相对比。第3段以白求恩同志“对技术 精益求精”与一班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相对比。通过对比,既使白 求恩同志的精神表现得非常鲜明,又显示出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体会简洁的叙事特点 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悼念文章,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这既是表达悼念之情所必要的,又 作为展开议论的事实论据。议论文的叙事不同于记叙文的叙事,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 叙事是文章的主体。而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叙事主要是为议论提供事实论据。因此 议论文中的叙事必须简洁,一般多用概括性的语言。本文的叙事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特点。比 如开头对白求恩的介绍只用了两个句子共80多字,却提供了白求恩的国籍、身份、年龄 来中国的目的、派遣到中国的时间、工作地点和去世的原因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概括性极强 行文非常简洁。 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凝练而生动,富有感染力。首先是成语的运用。本文篇幅不长,只有千余 字,而其中的成语却有10来个之多,如“不远万里”、“以身殉职”、“拈轻怕重”、“漠不关 心”、“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等。这些成语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简洁凝练 其次是流畅的句式。本文句式齐整中有变化,富于节奏感,读起来铿锵有力,生动流畅。排 比、设问的运用对于行文的流畅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文章最后的一组排比句特别能体现句 式的流畅。文章的结尾,作者要阐述学习白求恩的重要意义。写到“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 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就此结束,会显得枯瘠窘迫,收束无力。因此作者先以“一个人能 力有大小”宕开一笔,紧接着就以一组排比句展开“大有利于人民”这个语义中心,“但只 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 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里,“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 “脱髙了低级趣味”写志趣,“有益于人民”写人生价值。语义丰满,五彩缤纷,热情洋溢, 气势磅礴,如同赞美诗一般。设问句虽然全文只有一个,但用在关键的地方,用得十分精彩:
里只是提到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其实,这不是单独强调第二个方面而舍弃其他方面。 如前所述,白求恩精神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具有 普遍意义,最适合作为学习白求恩的着眼点。文章的结构又是非常的自然得体。作为一篇 悼念文章,总要对被悼念者进行介绍。在多数情况下,还需要说明被悼念者和自己的交往。 而作为悼念性的议论文,这样的介绍和说明往往是安排在开头和结尾。本文同样遵循了这样 的规律,开头对白求恩的事迹进行了概括的介绍,结尾谈到了白求恩和自己的交往,以表达 悼念之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内容并没有独立成段。这是因为,开头对于白求恩的介绍, 不仅是全文议论的引子,而且是特别作为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论据的。在介绍 之后,接着就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 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显得特别紧凑。结尾在写到白求恩与自己的 交往,表达悲痛之情之后,马上以“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过渡到学习 白求恩,同样显得自然紧凑。结构的自然得体还表现在中心论点的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 没有单用一个自然段来表达而是在第 1 自然段,也就是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顺势提出。这 样既避免了单独表达中心论点的生硬,又使第一个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联系十分紧密。 学习鲜明的对比论证 本文第 2、3 两段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来进行论证。第 2 段以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 端的负责任”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相对比,以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 的热忱”与不少的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相对比。第 3 段以白求恩同志“对技术 精益求精”与一班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相对比。通过对比,既使白 求恩同志的精神表现得非常鲜明,又显示出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体会简洁的叙事特点 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悼念文章,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这既是表达悼念之情所必要的,又 作为展开议论的事实论据。议论文的叙事不同于记叙文的叙事,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 叙事是文章的主体。而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叙事主要是为议论提供事实论据。因此 议论文中的叙事必须简洁,一般多用概括性的语言。本文的叙事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特点。比 如开头对白求恩的介绍只用了两个句子共 80 多字,却提供了白求恩的国籍、身份、年龄、 来中国的目的、派遣到中国的时间、工作地点和去世的原因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概括性极强, 行文非常简洁。 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凝练而生动,富有感染力。首先是成语的运用。本文篇幅不长,只有千余 字,而其中的成语却有 10 来个之多,如“不远万里”、“以身殉职”、“拈轻怕重”、“漠不关 心”、“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等。这些成语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简洁凝练。 其次是流畅的句式。本文句式齐整中有变化,富于节奏感,读起来铿锵有力,生动流畅。排 比、设问的运用对于行文的流畅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文章最后的一组排比句特别能体现句 式的流畅。文章的结尾,作者要阐述学习白求恩的重要意义。写到“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 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就此结束,会显得枯瘠窘迫,收束无力。因此作者先以“一个人能 力有大小”宕开一笔,紧接着就以一组排比句展开“大有利于人民”这个语义中心,“但只 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 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里,“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 “脱离了低级趣味”写志趣,“有益于人民”写人生价值。语义丰满,五彩缤纷,热情洋溢, 气势磅礴,如同赞美诗一般。设问句虽然全文只有一个,但用在关键的地方,用得十分精彩: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一个设问,既启发读者的思考,引起人们 对下文评价的关注,又把文章从对白求恩事迹的介绍自然地过渡到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文 意鲜明,文势顺畅。再次是准确而灵活的遣词造句。细读本文,可以发现作者的遣词造句准 确而又灵活。例如,作者三次提到白求恩的人生态度,第2自然段说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 人”,而在第1自然段说的是“毫无利己的动机”,第4自然段说的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表达,却又不能互换。比如,不能说“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也不宜说“毫无利己的动机的精神”。其实,灵 活正是为了准确,同样的准确又足见其灵活。再如,文章开头第一句说“为了帮助中国的抗 日战争”,第三句说“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意义一致,却又不能互换 因为前者需要表达的是来中国的目的,而后者则是白求恩行为的分析解说。又如,第2段中 的“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和“无不为之感动”。总之,凡相同语义的表达绝不雷 同,而是根据前言后语调整变化,以求意义的精当、文句的贯通和节奏的适度 谈语言 学习重点 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的兴趣和习惯。 4.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 重要意义 学习建议 1.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可组织学生讨论,以提高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可能成拙。但此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 文生义。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最好水平”,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 语中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错误的,也不可取,口语 也要规范。 学习内容 1.大雅似俗的风格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 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 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2.关于课文的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有两个 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课文的论点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 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这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因 为谈话必须平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常常是开始的时候想到了最重要的内容,然后又想到其他方面, 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有人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可能认为本文的论点是“既要考虑规范化,又 要考虑大众化”。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一个设问,既启发读者的思考,引起人们 对下文评价的关注,又把文章从对白求恩事迹的介绍自然地过渡到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文 意鲜明,文势顺畅。再次是准确而灵活的遣词造句。细读本文,可以发现作者的遣词造句准 确而又灵活。例如,作者三次提到白求恩的人生态度,第 2 自然段说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 人”,而在第 1 自然段说的是“毫无利己的动机”,第 4 自然段说的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表达,却又不能互换。比如,不能说“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也不宜说“毫无利己的动机的精神”。其实,灵 活正是为了准确,同样的准确又足见其灵活。再如,文章开头第一句说“为了帮助中国的抗 日战争”,第三句说“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意义一致,却又不能互换, 因为前者需要表达的是来中国的目的,而后者则是白求恩行为的分析解说。又如,第 2 段中 的“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和“无不为之感动”。总之,凡相同语义的表达绝不雷 同,而是根据前言后语调整变化,以求意义的精当、文句的贯通和节奏的适度。 谈语言 学习重点: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 重要意义。 学习建议 1. 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可组织学生讨论,以提高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 “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可能成拙。但此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 文生义。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最好水平”,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 语中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错误的,也不可取,口语 也要规范。 学习内容 1. 大雅似俗的风格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 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 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2. 关于课文的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有两个 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课文的论点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 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这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因 为谈话必须平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常常是开始的时候想到了最重要的内容,然后又想到其他方面, 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有人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可能认为本文的论点是“既要考虑规范化,又 要考虑大众化”。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
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谈论的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大众化”指的其实是“不能脱离口 语”,只是因为上下句都谈到了读者,才说成“大众化”。第三,作为论点,这里的“考虑” 显然是多余的,因为上文说到“不能忘了”,这里才用“考虑”与之呼应。有人可能会认为 论点是“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这种认识的困难还在 于,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当较为简约,比如说成“口语的加工,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 考虑大众化”。能不能认为文章的论点是“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也不行。因 为“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不通,所谓“化”是向某个方面某种性质转变的意思,但口语在 前,书面语在后,怎么能把后来的转变为原有的呢?“书面语规范化”的说法也不通,因为 并不是先有了一种不规范的书面语再使之规范,作者的意思是对口语进行加工,进行规范化。 那么,说文章的论点是“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如何?那也不行。因为“文章规范化”会 使人误认为是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这是不是说文章的论点只有一种表述形式呢?那倒不 是,比如本文的论点就可以表述为“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其实,“经过加工的口 语”,就是“口语的规范化”。 3.课文中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和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 比较简单。但既然是议论文,与记叙文相比,句子还是长一些,结构复杂一些,复句中的关 联词语多一些。这里只分析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 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该句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句。从结构上 说,这只是一个单句。问题在于,“不懂得”的宾语是由一个复句结构充当的。有的语言学 家把这样的单句叫做超句,而且这个复句结构又是一个多重复句,总体上是假设复句,前 个分句本身又是一个并列复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呢?答案只能是: 表达思想的需要。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正是第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作者不能把这个分论点写上去,如果那样,必然会前言不搭后语 因为这里是在批评反面现象,所以说“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更加饱满,也为 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对这种反面现象的最好批 评,莫过于指出其结果:“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多重复句:“文 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而这个复句所 阐明的道理与上文所批评的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那就是:那些 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形成了有人称之为超 句的复杂的单句:“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 确、鲜明、生动的。” 关于结构 课文可分成三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一)(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二)(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1)(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2)(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3)(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三)(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1)(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2)(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3)(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4)(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谈论的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大众化”指的其实是“不能脱离口 语”,只是因为上下句都谈到了读者,才说成“大众化”。第三,作为论点,这里的“考虑” 显然是多余的,因为上文说到“不能忘了”,这里才用“考虑”与之呼应。有人可能会认为 论点是“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这种认识的困难还在 于,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当较为简约,比如说成 “口语的加工,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 考虑大众化”。能不能认为文章的论点是“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也不行。因 为“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不通,所谓“化”是向某个方面某种性质转变的意思,但口语在 前,书面语在后,怎么能把后来的转变为原有的呢?“书面语规范化”的说法也不通,因为 并不是先有了一种不规范的书面语再使之规范,作者的意思是对口语进行加工,进行规范化。 那么,说文章的论点是“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如何?那也不行。因为“文章规范化”会 使人误认为是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这是不是说文章的论点只有一种表述形式呢?那倒不 是,比如本文的论点就可以表述为“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其实,“经过加工的口 语”,就是“口语的规范化”。 3. 课文中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和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 比较简单。但既然是议论文,与记叙文相比,句子还是长一些,结构复杂一些,复句中的关 联词语多一些。这里只分析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 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该句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句。从结构上 说,这只是一个单句。问题在于,“不懂得”的宾语是由一个复句结构充当的。有的语言学 家把这样的单句叫做超句,而且这个复句结构又是一个多重复句,总体上是假设复句,前一 个分句本身又是一个并列复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呢?答案只能是: 表达思想的需要。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正是第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作者不能把这个分论点写上去,如果那样,必然会前言不搭后语。 因为这里是在批评反面现象,所以说“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更加饱满,也为 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对这种反面现象的最好批 评,莫过于指出其结果:“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多重复句:“文 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而这个复句所 阐明的道理与上文所批评的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那就是:那些 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形成了有人称之为超 句的复杂的单句:“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 确、鲜明、生动的。” 关于结构 课文可分成三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一)(1 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二)(2——5 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1)(2 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2)(3——4 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3)(5 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三)(6——12 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1)(6、7 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2)(8、9 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3)(10 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4)(11 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