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0·洛阳质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 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 岁月,海上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人,曾入文天祥抗元部队之江 西幕府,宋亡后隐居不仕。②银花:元宵的花灯
2.(2010·洛阳质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 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 岁月,海上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人,曾入文天祥抗元部队之江 西幕府,宋亡后隐居不仕。②银花:元宵的花灯
(1)这首词写的是元宵节之感,上片却说“银花洒泪”, 这是用了何种修辞?展现了整个城市当时是处于怎样一种 情景之中? 答案:这一句将客观景象拟人化,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 感情。形象而强烈地表现岀在元军的铁蹄践踏之下,本应 该是欢乐祥和的元宵佳节,但整个城市却陷入阴冷森严的 气氛之中,广大人民心情凄楚悲凉
(1)这首词写的是元宵节之感,上片却说“银花洒泪”, 这是用了何种修辞?展现了整个城市当时是处于怎样一种 情景之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这一句将客观景象拟人化,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 感情。形象而强烈地表现出在元军的铁蹄践踏之下,本应 该是欢乐祥和的元宵佳节,但整个城市却陷入阴冷森严的 气氛之中,广大人民心情凄楚悲凉
(2)诗词创作有实笔有虚笔,所有回忆的、想象的、概 括的、抽象的内容等都是虚笔,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就是 “虚处见意”。请具体分析一下结尾三句是如何体现“虚 处见意”的,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虚实手法的把握能力。很显然, 词的结尾三句是虚写,是回忆当年京城的繁华,山中、海 上坚持抗敌的悲壮。本应该是欢乐祥和的元宵佳节,作者
(2)诗词创作有实笔有虚笔,所有回忆的、想象的、概 括的、抽象的内容等都是虚笔,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就是 “虚处见意”。请具体分析一下结尾三句是如何体现“虚 处见意”的,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虚实手法的把握能力。很显然, 词的结尾三句是虚写,是回忆当年京城的繁华,山中、海 上坚持抗敌的悲壮。本应该是欢乐祥和的元宵佳节,作者 却有悲无乐,增添了沉郁苍凉的气氛。回答这个题,要结
答案:结尾三句作者对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只是用虚笔轻 轻一点,让读者自己想象当年京城的繁华景象,感受作者 现在在山中的孤寒岁月,体味作者当年坚持于海上的悲壮 坚贞之情。这样留给读者想象和体味的空间,更增添了沉 郁苍凉、吞咽悲苦、欲说还休的情致
答案:结尾三句作者对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只是用虚笔轻 轻一点,让读者自己想象当年京城的繁华景象,感受作者 现在在山中的孤寒岁月,体味作者当年坚持于海上的悲壮 坚贞之情。这样留给读者想象和体味的空间,更增添了沉 郁苍凉、吞咽悲苦、欲说还休的情致
3.(2010·长春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3.(2010·长春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