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自然资源,其构成质量的因素不同。矿产资源的质量一般由品位、有害成分和 有益成分的含量、矿物本身的物质结构等因素构成。如铁矿,我国平均品位在34%左右, 绝大多数铁矿属贫矿。煤的质量用燃值(相当于品位)、灰分、硫分、磷分、挥发分含量、 粘结度、块度、硬度等表示。土地资源的质量一般用平整度、光、热、水、肥等土地自然 特性来表示,据此将土地资源划分成适宜、较适宜、适宜性差、不适宜等四级。森林资源 质量的评价不但涉及到森林结构(树种结构、层次结构、年龄结构、密度等)、林材的品 种、材积级别、用途,还涉及到林子的生长情况。因此,对自然资源的质量的评价应结合 资源本身质量特征和一定生产部门的质量要求,确定反映自然资源质量特征和满足一定生 产部门生产要求的质量指标,并运用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3.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 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交通方便,距主要消费中心和 地区经济中心近,当地经济基础好,有城镇依托和干线交通相连的地区的自然资源,就有 可能优先得到开发利用,且开发利用的成本低,资源的利用效率也高:相反,交通不便, 位置偏僻,且距主要消费中心和地区经济中心距离远,当地经济基础差,既无城镇依托 又无干线交通相连的地区自然资源,其开发成本高,很难优先得到开发,即使进行开发, 其资源的稀缺性也难以显示出来,利用极不充分,甚至浪费。如陕西省的渭北煤田和神府 煤田,渭北煤田紧邻关中工业区,交通方便,经济基础好,早在宋代就已开发,新中国成 立后,首先建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而神府煤田尽管储量巨大,煤质优良, 开采条件优越,但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及经济基础较差,其开发 只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并受铁路运力限制,规模难以迅速扩大,煤炭资源的稀缺性在此 体现不出来,每吨煤仅18元人民币,浪费非常严重。 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 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许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并且在生产(特别是 农业生产)上,利用、改造自然的方式和措施常常是以各种自然因素的相互制约性为依据 的。如,对于农业来说,不仅要评价水分、热量、土壤等条件的分布,还要评价它们相互 间在地域上或季节上的配合;对于工业,不仅要评价每种矿产资源的分布,还要评价它们 相互间在地域上的配合,以及各种资源同地质、地震、水文等建厂条件的配合等。只有这 样才能明确区域该种生产发展的可能性、优势及主要制约因素。如,对我国东半壁水、土、 气候等自然因素的空间结合与农业生产布局条件的评价,就应包括以下内容:整个东半壁 属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垦前为森林或森林草原带,土壤自然 生产潜力较髙,但水、土、气时空组合差异较大。其中秦岭-淮河以南属热带亚热带地区, 水热资源丰富,可供一年二三熟,土壤偏酸,生物资源丰富,但丘陵山地比重大,耕地少, 台风及洪涝灾害较多;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地区属暖温带,光热条件比较优越,地形平坦 开阔、耕地较多,但森林植被少、降水偏少且变率大,旱涝盐碱灾害多;黄土髙原,热量 条件较好,但降水较少,水源不足,土层厚,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旱灾 频繁,作物单产低;东北平原面积大,土壤肥力高,降水适中,森林面积大,但气温偏低, 生长期短,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的分析, 必须搞清主导资源与辅助资源、优势资源与限制资源,分析自然资源组合对一定产业(部 门)结构的适合或保证程度。如辽宁本溪市,在市周围30k皿的半径内埋藏有磁铁矿、煤(焦 煤、瘦煤等)与粘土、石灰石等资源,为建立以钢铁、煤炭及建材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提
不同的自然资源,其构成质量的因素不同。矿产资源的质量一般由品位、有害成分和 有益成分的含量、矿物本身的物质结构等因素构成。如铁矿,我国平均品位在 34%左右, 绝大多数铁矿属贫矿。煤的质量用燃值(相当于品位)、灰分、硫分、磷分、挥发分含量、 粘结度、块度、硬度等表示。土地资源的质量一般用平整度、光、热、水、肥等土地自然 特性来表示,据此将土地资源划分成适宜、较适宜、适宜性差、不适宜等四级。森林资源 质量的评价不但涉及到森林结构(树种结构、层次结构、年龄结构、密度等)、林材的品 种、材积级别、用途,还涉及到林子的生长情况。因此,对自然资源的质量的评价应结合 资源本身质量特征和一定生产部门的质量要求,确定反映自然资源质量特征和满足一定生 产部门生产要求的质量指标,并运用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3.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 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交通方便,距主要消费中心和 地区经济中心近,当地经济基础好,有城镇依托和干线交通相连的地区的自然资源,就有 可能优先得到开发利用,且开发利用的成本低,资源的利用效率也高;相反,交通不便, 位置偏僻,且距主要消费中心和地区经济中心距离远,当地经济基础差,既无城镇依托, 又无干线交通相连的地区自然资源,其开发成本高,很难优先得到开发,即使进行开发, 其资源的稀缺性也难以显示出来,利用极不充分,甚至浪费。如陕西省的渭北煤田和神府 煤田,渭北煤田紧邻关中工业区,交通方便,经济基础好,早在宋代就已开发,新中国成 立后,首先建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而神府煤田尽管储量巨大,煤质优良, 开采条件优越,但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及经济基础较差,其开发 只在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并受铁路运力限制,规模难以迅速扩大,煤炭资源的稀缺性在此 体现不出来,每吨煤仅 18 元人民币,浪费非常严重。 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 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许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并且在生产(特别是 农业生产)上,利用、改造自然的方式和措施常常是以各种自然因素的相互制约性为依据 的。如,对于农业来说,不仅要评价水分、热量、土壤等条件的分布,还要评价它们相互 间在地域上或季节上的配合;对于工业,不仅要评价每种矿产资源的分布,还要评价它们 相互间在地域上的配合,以及各种资源同地质、地震、水文等建厂条件的配合等。只有这 样才能明确区域该种生产发展的可能性、优势及主要制约因素。如,对我国东半壁水、土、 气候等自然因素的空间结合与农业生产布局条件的评价,就应包括以下内容:整个东半壁 属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垦前为森林或森林草原带,土壤自然 生产潜力较高,但水、土、气时空组合差异较大。其中秦岭-淮河以南属热带亚热带地区, 水热资源丰富,可供一年二三熟,土壤偏酸,生物资源丰富,但丘陵山地比重大,耕地少, 台风及洪涝灾害较多;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地区属暖温带,光热条件比较优越,地形平坦 开阔、耕地较多,但森林植被少、降水偏少且变率大,旱涝盐碱灾害多;黄土高原,热量 条件较好,但降水较少,水源不足,土层厚,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旱灾 频繁,作物单产低;东北平原面积大,土壤肥力高,降水适中,森林面积大,但气温偏低, 生长期短,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的分析, 必须搞清主导资源与辅助资源、优势资源与限制资源,分析自然资源组合对一定产业(部 门)结构的适合或保证程度。如辽宁本溪市,在市周围 30km 的半径内埋藏有磁铁矿、煤(焦 煤、瘦煤等)与粘土、石灰石等资源,为建立以钢铁、煤炭及建材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提
供了有利条件。在这个自然资源组合地域中,铁矿是主导资源,其余为辅助资源。铁矿储 量巨大,还可供再建一个鞍山钢铁公司,所以为优势资源;煤炭资源显得不足,需从外地 调入,并成为限制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故为限制资源。 4.关于自然资源的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 提。不仅不同的自然资源种类或组合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而且同一类的自然资源或 组合也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如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通过修建铁路向外输煤,也 可以通过建电厂,用电网向外输电,还可以经过利用其它矿产资源,如石灰石、铝、铁矿 等,发展建材、化工、炼铝、钢铁等生产 再如水利资源的利用,不仅在选择坝址、坝髙等方面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而且在确 定水利工程的功能与作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旅游、水产养殖等)上也有许多种 方案可供选择。因此,在前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这里应该就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 式与方向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两个方面进 行分析论证,筛选出几个可行方案。并同时指出各种方案之特点,尤其对实施各方案的技 术经济前提要特别指出,以利于开发利用之决策与实施。如对荒地资源的评价,不仅要提 出开发利用的方式与方向,还应指出为了开发利用荒地资源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如兴 修水利、改良土壤、引进劳动力、改善交通等,以及这些条件要求达到怎样的程度。 5.关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应的评价。任何对自然的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都会引起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它不但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方面和环境生 态方面。只有正确分析各方面的正负效应,综合权衡利弊得失,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并 在资源开发实施中预先安排好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之影响。如,关于陕北长城沿线风 沙滩地围绕灌溉农业发展而进行的土地与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正负效应分析,就应注意 到这几个问题:①风沙滩地光热条件好,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且水质好,埋藏浅,若开 发地下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发展灌溉农业,可在近期内取得优质高产的效果,并有助于增加 陕北粮食供应,从而有利于神府煤田的大规模开发;②该地区降水量少(不足400mm) 蒸发量大,为降水量的3~4倍,风沙滩地地下水为长期降水下渗积累所形成,并在有些地 方以泉水出露补给地表河流。如果开发地下水灌溉,有可能使地下水损失过大,地下水量 减少,水位降低,首先使靠汲取地下水以生存的沙生植被旱死,导致沙生植被面积缩小, 固沙作用减少,引起沙漠化。其次使靠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水量减少,从而使沿河以河水为 水源的灌溉农田和城乡居民点用水受到影响。另外,所开发之水浇地也会产生盐渍化。因 此,该地灌溉农业的开发决策,必须在综合权衡经济、社会及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收益与损 失的基础上作出。 对资源开发之正负效应的评价必须持科学、客观的态度,既不要夸大正效应,也不应 缩小负效应,既要估计最好的情况,也要估计一般和最差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 结果的可信程度。 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 人,是具有多种自然、社会属性的综合体,其集生产、消费于一体,是进行社会活动, 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主体。区域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迁移及分布等都会对该区域的发 展产生影响。因此,区域分析中,必须将人口条件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加以分析
供了有利条件。在这个自然资源组合地域中,铁矿是主导资源,其余为辅助资源。铁矿储 量巨大,还可供再建一个鞍山钢铁公司,所以为优势资源;煤炭资源显得不足,需从外地 调入,并成为限制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故为限制资源。 4.关于自然资源的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 提。不仅不同的自然资源种类或组合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而且同一类的自然资源或 组合也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如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通过修建铁路向外输煤,也 可以通过建电厂,用电网向外输电,还可以经过利用其它矿产资源,如石灰石、铝、铁矿 等,发展建材、化工、炼铝、钢铁等生产。 再如水利资源的利用,不仅在选择坝址、坝高等方面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而且在确 定水利工程的功能与作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旅游、水产养殖等)上也有许多种 方案可供选择。因此,在前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这里应该就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 式与方向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两个方面进 行分析论证,筛选出几个可行方案。并同时指出各种方案之特点,尤其对实施各方案的技 术经济前提要特别指出,以利于开发利用之决策与实施。如对荒地资源的评价,不仅要提 出开发利用的方式与方向,还应指出为了开发利用荒地资源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如兴 修水利、改良土壤、引进劳动力、改善交通等,以及这些条件要求达到怎样的程度。 5.关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应的评价。任何对自然的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都会引起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它不但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方面和环境生 态方面。只有正确分析各方面的正负效应,综合权衡利弊得失,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并 在资源开发实施中预先安排好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之影响。如,关于陕北长城沿线风 沙滩地围绕灌溉农业发展而进行的土地与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正负效应分析,就应注意 到这几个问题:①风沙滩地光热条件好,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且水质好,埋藏浅,若开 发地下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发展灌溉农业,可在近期内取得优质高产的效果,并有助于增加 陕北粮食供应,从而有利于神府煤田的大规模开发;②该地区降水量少(不足 400mm), 蒸发量大,为降水量的 3~4 倍,风沙滩地地下水为长期降水下渗积累所形成,并在有些地 方以泉水出露补给地表河流。如果开发地下水灌溉,有可能使地下水损失过大,地下水量 减少,水位降低,首先使靠汲取地下水以生存的沙生植被旱死,导致沙生植被面积缩小, 固沙作用减少,引起沙漠化。其次使靠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水量减少,从而使沿河以河水为 水源的灌溉农田和城乡居民点用水受到影响。另外,所开发之水浇地也会产生盐渍化。因 此,该地灌溉农业的开发决策,必须在综合权衡经济、社会及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收益与损 失的基础上作出。 对资源开发之正负效应的评价必须持科学、客观的态度,既不要夸大正效应,也不应 缩小负效应,既要估计最好的情况,也要估计一般和最差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 结果的可信程度。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 人,是具有多种自然、社会属性的综合体,其集生产、消费于一体,是进行社会活动, 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主体。区域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迁移及分布等都会对该区域的发 展产生影响。因此,区域分析中,必须将人口条件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加以分析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体现。作为生 产者的人口即为劳动人口,这些人口要作为劳动人口,必须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技能与经验 结合而形成的劳动能力。虽然有这种劳动能力的人口只是区域总人口的一部分,但其生产 却要为整个区域的所有人口服务。作为生产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一)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 在一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下,区域劳动人口的多少及其在区域总人口中的比重的大小 直接影响到区域的生产规模、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和用作区域发展的投资的积累水平。后 两者又反过来通过消费和投资再次影响到区域生产的发展规模,进而影响区域社会的发展 与进步。因此,在人口稀少的地方,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受到人口数量(或更确切地说为人 力资源)不足的限制。而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则不会存在这种限制。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文 明中心分布在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这几个人口相对稠密的地方的原因。 但是,这并不是说,人口数量越多,生产规模就会越大。相反,在人口过多的地方, 由于资源的限制,生产规模不能与人口规模同步扩大,将会出现人力资源过剩,失业问题 严重,人口收入水平不能提髙,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问题,从而影响生产规模扩大 不利于区域发展。 (二)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人口素质由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德修养等方面构成。体质好的人口, 具有健壮的体力和旺盛精力,在同等情况下,能胜任多种工作,并且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 率。而相反,体质较差的人口却不能。文化素质高的人口,易于学习和掌握甚至创新各种 生产技术,在其它情况相同的情况下文化素质高的人口所从事的工作及生产之产品的技术 含量高,能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并且其工作的创造性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飞跃 的主要力量。人口的道德修养影响区域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间接影响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 区域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就是人口的体质、文化技术水平和道德修养共同作用的集 成。人口素质好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其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人口所创造的价 值也高,区域社会稳定和谐,从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就高。相反,人口素质差的区 域则低。另一方面,人口素质与人口数量一起又影响到区域生产的部门构成。劳动力多, 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则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劳动力少的地区, 要达到较髙的生产水平或较大的生产规模,必须借助技术含量高的生产工具(即机械化 自动化设备)来从事生产,相应地其劳动者就需要更高的文化素质。因此,技术含量高的 产业一般发展在人口素质高的区域,而技术落后的产业部门则存在于人口素质低的区域。 因而,人口的素质影响着区域生产的部门构成。 (三)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作为生产主体,即劳动力的人,只有和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源在时间及空间 上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开展并完成某种生产。所以资源的开发,生产的发展总是从人口
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体现。作为生 产者的人口即为劳动人口,这些人口要作为劳动人口,必须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技能与经验 结合而形成的劳动能力。虽然有这种劳动能力的人口只是区域总人口的一部分,但其生产 却要为整个区域的所有人口服务。作为生产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一)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 在一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下,区域劳动人口的多少及其在区域总人口中的比重的大小, 直接影响到区域的生产规模、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和用作区域发展的投资的积累水平。后 两者又反过来通过消费和投资再次影响到区域生产的发展规模,进而影响区域社会的发展 与进步。因此,在人口稀少的地方,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受到人口数量(或更确切地说为人 力资源)不足的限制。而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则不会存在这种限制。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文 明中心分布在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这几个人口相对稠密的地方的原因。 但是,这并不是说,人口数量越多,生产规模就会越大。相反,在人口过多的地方, 由于资源的限制,生产规模不能与人口规模同步扩大,将会出现人力资源过剩,失业问题 严重,人口收入水平不能提高,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问题,从而影响生产规模扩大, 不利于区域发展。 (二)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人口素质由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德修养等方面构成。体质好的人口, 具有健壮的体力和旺盛精力,在同等情况下,能胜任多种工作,并且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 率。而相反,体质较差的人口却不能。文化素质高的人口,易于学习和掌握甚至创新各种 生产技术,在其它情况相同的情况下文化素质高的人口所从事的工作及生产之产品的技术 含量高,能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并且其工作的创造性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飞跃 的主要力量。人口的道德修养影响区域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间接影响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 区域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就是人口的体质、文化技术水平和道德修养共同作用的集 成。人口素质好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其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人口所创造的价 值也高,区域社会稳定和谐,从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就高。相反,人口素质差的区 域则低。另一方面,人口素质与人口数量一起又影响到区域生产的部门构成。劳动力多, 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则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劳动力少的地区, 要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或较大的生产规模,必须借助技术含量高的生产工具(即机械化、 自动化设备)来从事生产,相应地其劳动者就需要更高的文化素质。因此,技术含量高的 产业一般发展在人口素质高的区域,而技术落后的产业部门则存在于人口素质低的区域。 因而,人口的素质影响着区域生产的部门构成。 (三)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作为生产主体,即劳动力的人,只有和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源在时间及空间 上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开展并完成某种生产。所以资源的开发,生产的发展总是从人口
分布稠密的中心区域向外围区域不断扩展的,历史上新的资源的开发,疆土的扩展总是与 人口的迁移和人口分布的变化同步进行的。如,我国在汉朝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 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南北人口比为1:3。汉朝以后,由于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 民族南侵,战乱不已,汉人大量南迁,使长江流域逐渐得到开发。到宋代,南北人口比例 倒了过来,为3:1,经济重心也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的人口 南迁,使岭南人口增多并得到了开发。解放以后,向东北及西北边疆的移民,使边疆地区 人口密度增加,经济得到了发展。昔日的北大荒成了米粮仓,戈壁滩上建起了石油城,使 解放前生产布局不平衡的格局有了很大的改变。可见,人口分布是影响生产布局的重要因 素 作为消费者,从生命的一开始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止,任何人不管其年龄大小,健康 与否,素质髙低,职业及地位如何,都需要消费,并通过消费对所在区域产生影响。其影 响主要表现在: 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 的供给。区域人口的数量越多,消费的各种物品也就越多,其新形式的消费市场的规模也 就越大,而由此对生产所产生的刺激也就越大,从而间接地影响了区域生产规模的扩大。 人口增长就意味着后备劳动力增加和消费需求的增加。当人口的増长速度过慢或出现了负 增长,则劳动力资源供应就会出现求大于供的局面,消费需求的増长也会停滞不前,从而 使生产萎缩,对区域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当人口的增长过快,则劳动力资源供给和人口消 费需求就会分别出现供大于求和求大于供的情况,从而一方面使区域劳动力价格下降,失 业加剧,人均收入降低或增长减慢;另一方面,又使新增人口消费过多,从而使区域投资 积累数量减少,速度减慢,扩大再生产的能力降低,不利于区域的快速发展。如我国由于 人口过快增长,使每年新增国民收入的25%为新増人口消费掉,大大降低了我国扩大再生 产的投资能力,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 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不同体质的人口需求不同, 体质差的人口对医药和可以替代体力的物品的需求量大,而体质好的人口则相反。同样, 不同文化素质的人口的需求也不会一样。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口对文化物品的需求量大,而 文化素质低的人口则对非文化用品或较低级的文化用品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这也就是为什 么新闻出版、印刷、报纸、影视等集中分布在区域中心城市的原因。 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的分析应从人口的消费与生产两重性特点出发,重点分析区域人口 数量及其增长、劳动力的供给、人口的分布状况等对生产布局及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人口数量分析 人口的数量是人口在时间上持续发展和空间上不断扩展的总和,人口的数量是个动态 过程,每时每刻都有出生和死亡、迁移,但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口的数量是有
分布稠密的中心区域向外围区域不断扩展的,历史上新的资源的开发,疆土的扩展总是与 人口的迁移和人口分布的变化同步进行的。如,我国在汉朝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 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南北人口比为 1∶3。汉朝以后,由于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 民族南侵,战乱不已,汉人大量南迁,使长江流域逐渐得到开发。到宋代,南北人口比例 倒了过来,为 3∶1,经济重心也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的人口 南迁,使岭南人口增多并得到了开发。解放以后,向东北及西北边疆的移民,使边疆地区 人口密度增加,经济得到了发展。昔日的北大荒成了米粮仓,戈壁滩上建起了石油城,使 解放前生产布局不平衡的格局有了很大的改变。可见,人口分布是影响生产布局的重要因 素。 作为消费者,从生命的一开始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止,任何人不管其年龄大小,健康 与否,素质高低,职业及地位如何,都需要消费,并通过消费对所在区域产生影响。其影 响主要表现在: 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 的供给。区域人口的数量越多,消费的各种物品也就越多,其新形式的消费市场的规模也 就越大,而由此对生产所产生的刺激也就越大,从而间接地影响了区域生产规模的扩大。 人口增长就意味着后备劳动力增加和消费需求的增加。当人口的增长速度过慢或出现了负 增长,则劳动力资源供应就会出现求大于供的局面,消费需求的增长也会停滞不前,从而 使生产萎缩,对区域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当人口的增长过快,则劳动力资源供给和人口消 费需求就会分别出现供大于求和求大于供的情况,从而一方面使区域劳动力价格下降,失 业加剧,人均收入降低或增长减慢;另一方面,又使新增人口消费过多,从而使区域投资 积累数量减少,速度减慢,扩大再生产的能力降低,不利于区域的快速发展。如我国由于 人口过快增长,使每年新增国民收入的 25%为新增人口消费掉,大大降低了我国扩大再生 产的投资能力,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 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不同体质的人口需求不同, 体质差的人口对医药和可以替代体力的物品的需求量大,而体质好的人口则相反。同样, 不同文化素质的人口的需求也不会一样。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口对文化物品的需求量大,而 文化素质低的人口则对非文化用品或较低级的文化用品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这也就是为什 么新闻出版、印刷、报纸、影视等集中分布在区域中心城市的原因。 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二、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的分析应从人口的消费与生产两重性特点出发,重点分析区域人口 数量及其增长、劳动力的供给、人口的分布状况等对生产布局及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人口数量分析 人口的数量是人口在时间上持续发展和空间上不断扩展的总和,人口的数量是个动态 过程,每时每刻都有出生和死亡、迁移,但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口的数量是有一
定的稳定性的,如一个地区某年平均人口,或某地区在某时刻之人口。这就为我们研究人 口的数量提供了便利 从前述可以看出,人口的数量对生产分布和区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任何社会没有最 低限度的人口不可能进行生产和生活。但是,人口数量并不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只 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区域现状人口由不同自然及社会特征的人群组成。从自然特征看,人口有男女性别和 年龄大小等区别;从社会特征看,人口有职业、文化水平、民族等的不同。因此,对区域 人口总量特征的分析,应重点分析总量人口的构成 1.性别构成。性别构成是人口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 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即人口的性别构成。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①以男性与女性人口 各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②以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表示,即以女性人口数为 100,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在区域人口分析中,除总人口性别比例外,新出生人口性 别比和各年龄组人口性别比也是分析的重要指标。 影响人口性别构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既受人口自然属性(生物学因素)影响,又 受人的社会属性(即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前者决定了受胎和出生时的性别原始差别,后 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人口的性别进行调整,并在整个人口过程中对人口性别的影响更 为突出。具体地说,人口的性别构成受出生婴儿性比例、男女分龄死亡率、移民的性别选 择,以及战争、城乡差别等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据研究,受胎时男性与女性为120:100左右,由于男胎在妊娠期间流产、死胎的机率 较大,到出生时,性比例降为105上下。无论古今中外,这个出生性比例都是基本恒定的, 上下波动幅度很小。但是,在我国由于重男轻女等社会意识影响,针对女婴的人工流产 溺婴,以及“生男为止”的生育观念等,使0~1岁人口的性比例比这个比例要高出很多 以后由于社会分工、战争等原因,在各年龄组中,男性的死亡率要比女性高,使性比例差 距逐年有所缩小。另外由于各年龄组人口迁移和一些社会生产部门对性别的选择性,也使 区域人口性别构成发生变化。如,劳动力的跨区域迁移多以青年男子为主,使迁入区人口 男性比例上升,而迁出区人口男性比例下降:投亲靠友或结婚迁移又多以女性为主,这又 使迁入区性比例下降,而迁出区性比例上升;有些经济部门中,如重工业、采矿业、林业、 渔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地质勘探业等,男性劳动者要多于女性劳动者,所以在一些 新开发地区,林业和重工业占很大优势的地区,经济活动人口的性比例往往偏髙。相反, 有些行业如纺织、缝纫、手工艺制品等中,妇女劳动者人数比例又比较大,使得这些行业 集中的地区人口性比例往往偏低 人口性别构成直接影响婚配和生育。性比例过高或过低都不是正常现象。其失调导致 过低的结婚率和过低的出生率,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生活的 效率。因此,在控制人口增长,对人口实行科学管理过程中,对性别构成的考虑有重要的 意义。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供应和就业安排时,必须重视人口的性别构成。 2.年龄构成特征。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 常用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数来表示。年龄组的划分可视需要选择划分方法。它可 以逐龄分组计算,如0岁组(不足1岁),1岁组,2岁组……也可以按5岁一档分组
定的稳定性的,如一个地区某年平均人口,或某地区在某时刻之人口。这就为我们研究人 口的数量提供了便利。 从前述可以看出,人口的数量对生产分布和区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任何社会没有最 低限度的人口不可能进行生产和生活。但是,人口数量并不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只 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区域现状人口由不同自然及社会特征的人群组成。从自然特征看,人口有男女性别和 年龄大小等区别;从社会特征看,人口有职业、文化水平、民族等的不同。因此,对区域 人口总量特征的分析,应重点分析总量人口的构成。 1.性别构成。性别构成是人口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 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即人口的性别构成。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①以男性与女性人口 各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②以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表示,即以女性人口数为 100,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在区域人口分析中,除总人口性别比例外,新出生人口性 别比和各年龄组人口性别比也是分析的重要指标。 影响人口性别构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既受人口自然属性(生物学因素)影响,又 受人的社会属性(即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前者决定了受胎和出生时的性别原始差别,后 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人口的性别进行调整,并在整个人口过程中对人口性别的影响更 为突出。具体地说,人口的性别构成受出生婴儿性比例、男女分龄死亡率、移民的性别选 择,以及战争、城乡差别等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据研究,受胎时男性与女性为 120∶100 左右,由于男胎在妊娠期间流产、死胎的机率 较大,到出生时,性比例降为 105 上下。无论古今中外,这个出生性比例都是基本恒定的, 上下波动幅度很小。但是,在我国由于重男轻女等社会意识影响,针对女婴的人工流产、 溺婴,以及“生男为止”的生育观念等,使 0~1 岁人口的性比例比这个比例要高出很多。 以后由于社会分工、战争等原因,在各年龄组中,男性的死亡率要比女性高,使性比例差 距逐年有所缩小。另外由于各年龄组人口迁移和一些社会生产部门对性别的选择性,也使 区域人口性别构成发生变化。如,劳动力的跨区域迁移多以青年男子为主,使迁入区人口 男性比例上升,而迁出区人口男性比例下降;投亲靠友或结婚迁移又多以女性为主,这又 使迁入区性比例下降,而迁出区性比例上升;有些经济部门中,如重工业、采矿业、林业、 渔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地质勘探业等,男性劳动者要多于女性劳动者,所以在一些 新开发地区,林业和重工业占很大优势的地区,经济活动人口的性比例往往偏高。相反, 有些行业如纺织、缝纫、手工艺制品等中,妇女劳动者人数比例又比较大,使得这些行业 集中的地区人口性比例往往偏低。 人口性别构成直接影响婚配和生育。性比例过高或过低都不是正常现象。其失调导致 过低的结婚率和过低的出生率,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生活的 效率。因此,在控制人口增长,对人口实行科学管理过程中,对性别构成的考虑有重要的 意义。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供应和就业安排时,必须重视人口的性别构成。 2.年龄构成特征。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 常用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数来表示。年龄组的划分可视需要选择划分方法。它可 以逐龄分组计算,如 0 岁组(不足 1 岁),1 岁组,2 岁组……;也可以按 5 岁一档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