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当前不能为人类利用而转化为自然资源的自然环境因素,可能在今后随着人类社会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被人类利用,转化为自然资源,人类社会的发展过 程也就是不断发现和利用自然环境因素,扩大资源范畴的过程。 按照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征及应用的目的可将自然资源进行多种科学分类。如根据自 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可以将自然资源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根据自然资源的国 民经济用途可将其划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可将 其划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森林及草原中的动物、鱼类等)和劳动资料资源(矿 产、森林、土地等);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可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 可再生资源三类。其中,后一种分类更具有意义,因为其反映了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 为人们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这种分类所划分的三类资源在经济利用方面 各有特色 1.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辐射、风、海潮、地表径流、地热与温泉等,其供应基 本上是往复不断的,即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对此类资源的利用应按照充 分利用和综合开发的原则,在可能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 2.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如动物、植物资源,为能生长繁殖的有生命的有机体。其更新 速度取决于自身的繁殖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应遵循永续利用的原则,有计划、有限制地 加以开发利用。 3.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地质资源和半地质资源。前者如矿产资源中的金属矿、 非金属矿、核燃料、化石燃料等,其成矿周期往往以数百万年计,除非从废旧物资中回收, 或者通过工程手段合成、制造一部分外,它将随着人们的消费逐渐减少;后者如土壤资源, 其形成周期虽较矿产资源短,但与消费速度相比,也是十分缓慢的。对于此类自然资源 应该按照节约和尽可能综合利用的原则,杜绝浪费和破坏。 自然资源有如下三个特性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 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从这一点上讲,世界上任何一种自然资 源都是有限的,不但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有限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也 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很明显的,不但表现在其总的数量是有限的 而且还表现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上可提供人类使用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可再生和可更新 的自然资源虽然可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再生或更新,从长远看似乎是无限的,但在一定 的时间和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如一个地方单位面积上年平均太阳辐射量是一定的,一条河 流上的水力资源是一定的,每亩地的粮食产量在一定时间及空间上也是一定的。因此,从 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就显得 尤为重要。这也是工业化各国强调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保护,提出国土规划工作的客观背 景。 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就使得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可以获得绝对地租等经济利益。 (2)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 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规律。它或者受地带性因素影
那些在当前不能为人类利用而转化为自然资源的自然环境因素,可能在今后随着人类社会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被人类利用,转化为自然资源,人类社会的发展过 程也就是不断发现和利用自然环境因素,扩大资源范畴的过程。 按照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征及应用的目的可将自然资源进行多种科学分类。如根据自 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可以将自然资源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根据自然资源的国 民经济用途可将其划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可将 其划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森林及草原中的动物、鱼类等)和劳动资料资源(矿 产、森林、土地等);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可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 可再生资源三类。其中,后一种分类更具有意义,因为其反映了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 为人们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这种分类所划分的三类资源在经济利用方面 各有特色。 1.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辐射、风、海潮、地表径流、地热与温泉等,其供应基 本上是往复不断的,即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对此类资源的利用应按照充 分利用和综合开发的原则,在可能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 2.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如动物、植物资源,为能生长繁殖的有生命的有机体。其更新 速度取决于自身的繁殖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应遵循永续利用的原则,有计划、有限制地 加以开发利用。 3.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地质资源和半地质资源。前者如矿产资源中的金属矿、 非金属矿、核燃料、化石燃料等,其成矿周期往往以数百万年计,除非从废旧物资中回收, 或者通过工程手段合成、制造一部分外,它将随着人们的消费逐渐减少;后者如土壤资源, 其形成周期虽较矿产资源短,但与消费速度相比,也是十分缓慢的。对于此类自然资源, 应该按照节约和尽可能综合利用的原则,杜绝浪费和破坏。 自然资源有如下三个特性: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 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从这一点上讲,世界上任何一种自然资 源都是有限的,不但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有限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也 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很明显的,不但表现在其总的数量是有限的, 而且还表现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上可提供人类使用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可再生和可更新 的自然资源虽然可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再生或更新,从长远看似乎是无限的,但在一定 的时间和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如一个地方单位面积上年平均太阳辐射量是一定的,一条河 流上的水力资源是一定的,每亩地的粮食产量在一定时间及空间上也是一定的。因此,从 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就显得 尤为重要。这也是工业化各国强调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保护,提出国土规划工作的客观背 景。 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就使得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可以获得绝对地租等经济利益。 (2)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 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规律。它或者受地带性因素影
响,或者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或同时受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因素影响。如岩石、矿产、 地形具有非地带性特点,而气候、土壤、生物虽受地带性因素影响,在大范围内是有地带 性特征,但在局部地区也会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呈现非地带性分布特征。因此,自然 资源的地域差异(区域性)不但表现在不同区域同一种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别,而 且还表现在不同区域的各种资源在自然资源品种组合上的差异。这两个方面的差别,都会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区域性所导致的自然资源在丰度上的差异,使自然资源的占有者可以获得级差地 租等经济利益。 3)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要素 的连锁反应。自然资源的这种整体性特征,要求人们在自然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中,坚 持全面研究、综合开发的原则。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力是人们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 它由劳动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等组成,其中,后两部分直接或间 接地来自于大自然。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对象,既有直接来自于自然界的自然 物,如森林、矿藏、鱼类、土地、水力等,也有间接来自于自然界的物品,即自然物的加 工品,如棉纱、钢材等。劳动资料包括有土地、建筑物、机器、运河、公路、仓库等,也 是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界的自然物,即自然资源。所以,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 资源。正如恩格斯所言“自然界提供劳动以材料,劳动则把材料变为财富”。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 种生产活动。没有煤田、油田和天然气田,采不出煤炭、石油、天然气;没有足够的热量 和水分,作物就无法生长。在我国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没有水源灌溉就没有农业。但是, 个地区存在某种资源,并不一定就能发展某种生产活动,因为某种生产活动的发展不仅 受资源条件决定,而且还受经济基础、技术条件以及市场供需条件等决定。所以,自然资 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必要条件。即所谓“有此未必然,无此必不然”。 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 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使得人们一方面对作为直接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自然资源开发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展, 另一方面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加工而形成的间接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也迅速扩展。这似乎 使人感觉到当今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大减弱,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发展的基础作 用大为减低。实际并不然,因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只说明人类可 利用的自然资源种类增多,或找到了某种自然资源的可替代物,或对某种资源的利用率提 髙,暂时摆脱了某种自然资源在数量上或性能上的限制,但并未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而对自然资源不断加工所形成的间接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迅速扩展,也是以作为直接 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所以,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是脱离不了自然 资源的
响,或者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或同时受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因素影响。如岩石、矿产、 地形具有非地带性特点,而气候、土壤、生物虽受地带性因素影响,在大范围内是有地带 性特征,但在局部地区也会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呈现非地带性分布特征。因此,自然 资源的地域差异(区域性)不但表现在不同区域同一种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别,而 且还表现在不同区域的各种资源在自然资源品种组合上的差异。这两个方面的差别,都会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区域性所导致的自然资源在丰度上的差异,使自然资源的占有者可以获得级差地 租等经济利益。 (3)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要素 的连锁反应。自然资源的这种整体性特征,要求人们在自然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中,坚 持全面研究、综合开发的原则。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力是人们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 它由劳动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等组成,其中,后两部分直接或间 接地来自于大自然。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对象,既有直接来自于自然界的自然 物,如森林、矿藏、鱼类、土地、水力等,也有间接来自于自然界的物品,即自然物的加 工品,如棉纱、钢材等。劳动资料包括有土地、建筑物、机器、运河、公路、仓库等,也 是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界的自然物,即自然资源。所以,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 资源。正如恩格斯所言“自然界提供劳动以材料,劳动则把材料变为财富”。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 种生产活动。没有煤田、油田和天然气田,采不出煤炭、石油、天然气;没有足够的热量 和水分,作物就无法生长。在我国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没有水源灌溉就没有农业。但是, 一个地区存在某种资源,并不一定就能发展某种生产活动,因为某种生产活动的发展不仅 受资源条件决定,而且还受经济基础、技术条件以及市场供需条件等决定。所以,自然资 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必要条件。即所谓“有此未必然,无此必不然”。 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 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使得人们一方面对作为直接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自然资源开发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展, 另一方面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加工而形成的间接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也迅速扩展。这似乎 使人感觉到当今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大减弱,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发展的基础作 用大为减低。实际并不然,因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只说明人类可 利用的自然资源种类增多,或找到了某种自然资源的可替代物,或对某种资源的利用率提 高,暂时摆脱了某种自然资源在数量上或性能上的限制,但并未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而对自然资源不断加工所形成的间接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迅速扩展,也是以作为直接 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所以,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是脱离不了自然 资源的
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是: 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如前所述,自然资源是区域生 产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规模就有 可能越大。当粮食单产一定时,耕地面积越大,粮食生产的规模就可能越大。黑龙江之所 以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因为其具有广袤的耕地资源:山西之所以成为我国最大 的煤炭能源基地,是因为其具有储量居全国首位的煤炭资源。相反,某些自然资源的数量 越少,对区域生产发展规模的限制也就越大,如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水资源缺乏对区域 经济发展规模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就构成了限制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同一种资源,其质 量及开发利用条件不同,则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及劳动生产 率、产品质量、市场售价等也就不同,经济效益存在差异。例如,由于煤质及煤炭开采条 件的差异,我国山西吨煤生产的成本仅为湖南的1/2,苏南和淅江的1/3。中东海湾地区石 油资源丰富,油质好,开采条件优越,其每桶原油的平均生产成本仅及美国油田原油生产 成本的1/20,单井日产原油与美国相比高1000多倍。我国铁矿以贫矿为主,品位仅30% 左右,采出后要经过选矿才能入炉,选出的人造富矿之成本要比天然富矿高四五倍。平原 地区每亩耕地投入产出效率比山区耕地高出二三倍。南方山区营造人工用材林,一般只需 20~25年即可达到采伐的要求,而东北地区达到相同采伐标准则需要五六十年时间。棉花 生产对温度和光照有一定要求,我国新疆地区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棉质最好,华北平原 次之,成都平原和辽河平原最差。前者为光照不足所致,后者则是因为热量不足所致。可 见,自然资源不但直接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产品质量间接地影响经济效益。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有某种资源, 就有可能发展起以开发利用该种资源为主的产业部门。因此,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的组合, 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的产业部门的发展,即资源结构对产业结 构产生了影响。例如,我国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石油、铁矿石、森林、有色金属、煤炭、耕 地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石油、钢铁、森林、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粮食等生产 为主的地区经济结构,并且北部以石油、森林、煤炭、机械、粮食生产为主,南部以钢铁、 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等生产为主,生产的地域分布与资源的地域分布有很大的吻合性 、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可归纳为如下四条: 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不同生产部门的发展和布局,对自然 资源的要求是不同的,即使同一部门内部,不同行业对自然资源的要求也不相同,工业农 业不同,冶金和纺织不同,种植业和畜牧业不同,植棉花与种小麦也不同:另一方面,同 样的自然资源对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适宜种小麦的水土、气候资源不 定适宜种水稻。因此,对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只有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生产布局的 要求出发,才能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
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是: 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如前所述,自然资源是区域生 产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规模就有 可能越大。当粮食单产一定时,耕地面积越大,粮食生产的规模就可能越大。黑龙江之所 以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因为其具有广袤的耕地资源;山西之所以成为我国最大 的煤炭能源基地,是因为其具有储量居全国首位的煤炭资源。相反,某些自然资源的数量 越少,对区域生产发展规模的限制也就越大,如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水资源缺乏对区域 经济发展规模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就构成了限制。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同一种资源,其质 量及开发利用条件不同,则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及劳动生产 率、产品质量、市场售价等也就不同,经济效益存在差异。例如,由于煤质及煤炭开采条 件的差异,我国山西吨煤生产的成本仅为湖南的 1/2,苏南和浙江的 1/3。中东海湾地区石 油资源丰富,油质好,开采条件优越,其每桶原油的平均生产成本仅及美国油田原油生产 成本的 1/20,单井日产原油与美国相比高 1000 多倍。我国铁矿以贫矿为主,品位仅 30% 左右,采出后要经过选矿才能入炉,选出的人造富矿之成本要比天然富矿高四五倍。平原 地区每亩耕地投入产出效率比山区耕地高出二三倍。南方山区营造人工用材林,一般只需 20~25 年即可达到采伐的要求,而东北地区达到相同采伐标准则需要五六十年时间。棉花 生产对温度和光照有一定要求,我国新疆地区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棉质最好,华北平原 次之,成都平原和辽河平原最差。前者为光照不足所致,后者则是因为热量不足所致。可 见,自然资源不但直接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产品质量间接地影响经济效益。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有某种资源, 就有可能发展起以开发利用该种资源为主的产业部门。因此,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的组合, 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的产业部门的发展,即资源结构对产业结 构产生了影响。例如,我国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石油、铁矿石、森林、有色金属、煤炭、耕 地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石油、钢铁、森林、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粮食等生产 为主的地区经济结构,并且北部以石油、森林、煤炭、机械、粮食生产为主,南部以钢铁、 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等生产为主,生产的地域分布与资源的地域分布有很大的吻合性。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可归纳为如下四条: 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不同生产部门的发展和布局,对自然 资源的要求是不同的,即使同一部门内部,不同行业对自然资源的要求也不相同,工业农 业不同,冶金和纺织不同,种植业和畜牧业不同,植棉花与种小麦也不同;另一方面,同 样的自然资源对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适宜种小麦的水土、气候资源不 一定适宜种水稻。因此,对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只有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生产布局的 要求出发,才能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同一定的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 产布局有关的自然资源总是包含着多种因素和要素。因此,对自然资源的评价必须对有关 的多种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作综合分析,既要全面评价这些条件和资源同一定生产部门及 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与生产布局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这些资源和条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 响。但在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对于一定部门的生产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及生 产布局可能性具有决定影响的主导因素,必须重点深入地进行研究和评价,这样才能抓住 问题的关键。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研究一定生产部门开发利用自 然资源的技术可能性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任务,而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对自然资 源的经济评价则是利用技术可能性来论证经济的合理性。同一种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中有 多种可能性,各种可能性的经济合理性又是不同的,它是体现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和 要求,必须重点考虑,详细比较。但经济合理性必须以技术可能性为前提,如果技术上还 不可能,当然无从谈到经济合理性。因此,对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科学 评价鉴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技术可能性的各项成果。还应注意到,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 理性都受到一定生产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制约,随着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而变 化。但在一定时期内,技术和经济条件还有它的相对稳定性,从而使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 理性也存在稳定性。因此,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的评价既要注意技 术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又要注意技术经济发展阶段的相对稳定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自然界在 定区域范围内构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系统中,各种自然资源或要素相互联系与制 约,具有其本身的运动规律,如违反此客观规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使资源遭到破坏, 尤其对于可再生资源和可更新资源来说,更是如此。如农业生产中的滥垦滥伐,必然破坏 生态系统平衡,使水、土等可更新循环的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退化,自然环境日趋恶化 因此,以为了使自然资源永续地被人类利用,在自然资源评价中,必须坚持保护资源、维 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关于自然资源量的评价。对自然资源量的评价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 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光照、热量、水分要达到 定的数量方能满足某一农作物的生长需求,矿产资源要达到一定的储量才具有开发价值, 且不同数量的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重要程度不同。在评价中对于自 然资源保证程度的考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①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 量的程度,亦即自然资源在合适的开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如大型铁矿山和钢铁厂通 常需要有50年左右的铁矿石资源保证;②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 保证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 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其数量表示形式或方法不同。如水力资源用理论蕴藏量和可开 发实际蕴藏量表示,矿产资源用远景储量、探明储量、保有储量、近期可利用储量等表示, 热量资源用单位面积年太阳辐射量和积温等表示,水资源用年均降水量、地表径流量、地 下水量、总径流量等指标表示,等等。但无论采用何种表示方法,都要有利于反映自然资 源的经济价值和利用潜力,并有利于做横向的对比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同一定的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 产布局有关的自然资源总是包含着多种因素和要素。因此,对自然资源的评价必须对有关 的多种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作综合分析,既要全面评价这些条件和资源同一定生产部门及 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与生产布局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这些资源和条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 响。但在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对于一定部门的生产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及生 产布局可能性具有决定影响的主导因素,必须重点深入地进行研究和评价,这样才能抓住 问题的关键。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研究一定生产部门开发利用自 然资源的技术可能性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任务,而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对自然资 源的经济评价则是利用技术可能性来论证经济的合理性。同一种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中有 多种可能性,各种可能性的经济合理性又是不同的,它是体现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和 要求,必须重点考虑,详细比较。但经济合理性必须以技术可能性为前提,如果技术上还 不可能,当然无从谈到经济合理性。因此,对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科学 评价鉴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技术可能性的各项成果。还应注意到,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 理性都受到一定生产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制约,随着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而变 化。但在一定时期内,技术和经济条件还有它的相对稳定性,从而使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 理性也存在稳定性。因此,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的评价既要注意技 术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又要注意技术经济发展阶段的相对稳定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自然界在 一定区域范围内构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系统中,各种自然资源或要素相互联系与制 约,具有其本身的运动规律,如违反此客观规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使资源遭到破坏, 尤其对于可再生资源和可更新资源来说,更是如此。如农业生产中的滥垦滥伐,必然破坏 生态系统平衡,使水、土等可更新循环的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退化,自然环境日趋恶化。 因此,以为了使自然资源永续地被人类利用,在自然资源评价中,必须坚持保护资源、维 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关于自然资源量的评价。对自然资源量的评价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 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光照、热量、水分要达到 一定的数量方能满足某一农作物的生长需求,矿产资源要达到一定的储量才具有开发价值, 且不同数量的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重要程度不同。在评价中对于自 然资源保证程度的考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①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 量的程度,亦即自然资源在合适的开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如大型铁矿山和钢铁厂通 常需要有 50 年左右的铁矿石资源保证;②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 保证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 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其数量表示形式或方法不同。如水力资源用理论蕴藏量和可开 发实际蕴藏量表示,矿产资源用远景储量、探明储量、保有储量、近期可利用储量等表示, 热量资源用单位面积年太阳辐射量和积温等表示,水资源用年均降水量、地表径流量、地 下水量、总径流量等指标表示,等等。但无论采用何种表示方法,都要有利于反映自然资 源的经济价值和利用潜力,并有利于做横向的对比
在自然资源的评价中,通常采用绝对和相对两种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 的实际规模,相对指标则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在评价时,首先, 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硏究其可能的开发规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 值以及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即筛选出开发规模大,开发后能产生 重大经济价值,并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带动影响作用的几种资源。其次,对于已开发利 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并根据保证程度和现状生产在区域经 济中的地位来研究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如就煤炭和铁矿资源看,通过比较各省 区在全国或大区中的比例,就很容易看出来,山西、内蒙古、陕西和新疆的煤炭资源在全 国占有重要地位,而两淮地区的煤炭资源则在煤炭资源相对较少的华东区占有重要的地位。 辽中、冀东和川西铁矿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储产比的比较,就会发现山西、内蒙古、 陕西和新疆的煤炭资源潜力比两淮地区要大很多,川西的铁矿资源潜力也比辽中和冀北大。 第三,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 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相对量指标通常用平均占有量等表示。如人均占有量、亩均占有量 等。它对消费普遍而数量很大的自然资源的评价尤具意义,如煤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 源等。对于水资源,如果将地表径流量与耕地面积、人口数量比较,就会发现,有些地区 尽管径流总量很大,但每亩耕地平均水量和人均水量却很小,反而有些径流总量很小的地 区,这两个指标却很大。我国浙闽地区年径流总量仅及长江流域的20%,但平均每亩耕地 和每人占有径流量却比长江流域分别高60%和12%。煤炭资源也有类似情况,宁夏煤炭储 量在全国所占比例不过4.5%,但由于该区人口少,消费量少,人均储量达到7800t,仅次 于内蒙古、山西,居全国第三位。加之煤田所处位置与外运条件较好,煤种又为外地急需, 从而成为该区优势所在:而四川煤炭储量绝对数并不算太少,有近70亿吨,但因人口众多, 人均储量不到70t,加之部分煤田由于位置偏僻或赋存条件复杂而难以开发,使得其煤炭 输入量近年来有增无减。第四,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 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如从建立基础 工业,尤其是原材料工业与能源工业的角度考虑,煤铁之间,铁与有色金属(主要是铜、 铝等)之间,煤与石油之间储量比例,以及主要原料与辅助原料矿产资源间的比例关系等 都是很重要的。据研究,要发展钢铁工业,一个区域之煤铁比至少应达到3:1。要建立 个大型钢铁厂需铁矿10亿吨、焦煤15亿吨、动力煤4亿吨、熔剂石灰石1.5亿吨、白云 石2000万吨、耐火粘土2000~3000万吨、菱铁矿2000万吨、锰矿500~1000万吨。 2.关于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对于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 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可为人们利用的自然环境因素只有达到一定的质量 标准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也才称得上为自然资源。而这一定的质量标准是由人们认识自 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所决定的,受一定时期的技术水平和区域经济基础、资源稀缺程度等 因素影响。因此,对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也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即技术上的可能性、 经济上的合理性(为利用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度)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并 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切合实际的结论。如铁矿,在40年代以前,品位在50%~60% 以上的铁矿才有工业价值,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经济基础的加强,品位在 50%~60%以上的富铁矿资源大量消耗减少,而同时钢铁产品的用量剧增,使得钢铁工业 大量使用品位在30%左右的贫铁矿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目前世界上开发利用的铁矿石 品位最低可以达到25%左右。铜矿的利用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品位到低品位的过程。现我国 开采利用的铜矿品位一般在0.8%~1.0%之间,1%以上的便属富矿
在自然资源的评价中,通常采用绝对和相对两种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 的实际规模,相对指标则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在评价时,首先, 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可能的开发规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 值以及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即筛选出开发规模大,开发后能产生 重大经济价值,并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带动影响作用的几种资源。其次,对于已开发利 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并根据保证程度和现状生产在区域经 济中的地位来研究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如就煤炭和铁矿资源看,通过比较各省 区在全国或大区中的比例,就很容易看出来,山西、内蒙古、陕西和新疆的煤炭资源在全 国占有重要地位,而两淮地区的煤炭资源则在煤炭资源相对较少的华东区占有重要的地位。 辽中、冀东和川西铁矿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储产比的比较,就会发现山西、内蒙古、 陕西和新疆的煤炭资源潜力比两淮地区要大很多,川西的铁矿资源潜力也比辽中和冀北大。 第三,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 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相对量指标通常用平均占有量等表示。如人均占有量、亩均占有量 等。它对消费普遍而数量很大的自然资源的评价尤具意义,如煤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 源等。对于水资源,如果将地表径流量与耕地面积、人口数量比较,就会发现,有些地区 尽管径流总量很大,但每亩耕地平均水量和人均水量却很小,反而有些径流总量很小的地 区,这两个指标却很大。我国浙闽地区年径流总量仅及长江流域的 20%,但平均每亩耕地 和每人占有径流量却比长江流域分别高 60%和 12%。煤炭资源也有类似情况,宁夏煤炭储 量在全国所占比例不过 4.5%,但由于该区人口少,消费量少,人均储量达到 7800t,仅次 于内蒙古、山西,居全国第三位。加之煤田所处位置与外运条件较好,煤种又为外地急需, 从而成为该区优势所在;而四川煤炭储量绝对数并不算太少,有近 70 亿吨,但因人口众多, 人均储量不到 70t,加之部分煤田由于位置偏僻或赋存条件复杂而难以开发,使得其煤炭 输入量近年来有增无减。第四,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 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如从建立基础 工业,尤其是原材料工业与能源工业的角度考虑,煤铁之间,铁与有色金属(主要是铜、 铝等)之间,煤与石油之间储量比例,以及主要原料与辅助原料矿产资源间的比例关系等 都是很重要的。据研究,要发展钢铁工业,一个区域之煤铁比至少应达到 3∶1。要建立一 个大型钢铁厂需铁矿 10 亿吨、焦煤 15 亿吨、动力煤 4 亿吨、熔剂石灰石 1.5 亿吨、白云 石 2000 万吨、耐火粘土 2000~3000 万吨、菱铁矿 2000 万吨、锰矿 500~1000 万吨。 2.关于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对于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 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可为人们利用的自然环境因素只有达到一定的质量 标准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也才称得上为自然资源。而这一定的质量标准是由人们认识自 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所决定的,受一定时期的技术水平和区域经济基础、资源稀缺程度等 因素影响。因此,对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也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即技术上的可能性、 经济上的合理性(为利用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度)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并 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切合实际的结论。如铁矿,在 40 年代以前,品位在 50%~60% 以上的铁矿才有工业价值,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经济基础的加强,品位在 50%~60%以上的富铁矿资源大量消耗减少,而同时钢铁产品的用量剧增,使得钢铁工业 大量使用品位在 30%左右的贫铁矿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目前世界上开发利用的铁矿石 品位最低可以达到 25%左右。铜矿的利用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品位到低品位的过程。现我国 开采利用的铜矿品位一般在 0.8%~1.0%之间,1%以上的便属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