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面的发生 鳃器官 鳃弓胚体头部两侧柱状隆起6对 鳃沟相邻鳃弓之间的沟 5对 咽囊咽壁内胚层向外凸出5对 鳃膜鳃沟底的外胚层和咽囊顶的内胚层相贴 颜面的发生 1、额鼻突:额、鼻梁、鼻尖、鼻中隔 左左一对内侧鼻突:人中、上唇的正中 鼻板→鼻窝亠原始鼻腔、外鼻孔 一对外侧鼻突:鼻翼、鼻外侧部分 第1对鳃弓 上颌突1对,与同侧内侧鼻突愈合,形成上颌和上唇外侧部分 下颌突1对,愈合形成下颌、下唇 三、腭的发生 1对外侧腭突:左右上颌突向原始口腔长出两个水平方向的中胚层突起 1对正中腭突:左右内侧鼻突向内生长 外侧腭突形成腭的大部 正中腭突形成腭前部的一小部分(门齿孔) 前部—硬腭后部—软腭软腭后端—悬雍垂 四、畸形 1、唇裂:上颌突未与同侧的内侧鼻突相并合 2、腭裂:左右外侧腭突未能愈合,常伴唇裂 3、面斜裂:上颌突与同侧外侧鼻突未融合,鼻泪管往往暴露在表面
颜面的发生 一、鳃器官 鳃弓 胚体头部两侧柱状隆起 6 对 鳃沟 相邻鳃弓之间的沟 5 对 咽囊 咽壁内胚层向外凸出 5 对 鳃膜 鳃沟底的外胚层和咽囊顶的内胚层相贴 二、颜面的发生 1、额鼻突:额、鼻梁、鼻尖、鼻中隔 左 左 一对内侧鼻突:人中、上唇的正中 鼻板 → 鼻窝 → 原始鼻腔、外鼻孔 右 右 一对外侧鼻突:鼻翼、鼻外侧部分 第 1 对鳃弓 上颌突 1 对,与同侧内侧鼻突愈合,形成上颌和上唇外侧部分 下颌突 1 对,愈合形成下颌、下唇 三、腭的发生 1 对外侧腭突:左右上颌突向原始口腔长出两个水平方向的中胚层突起 1 对正中腭突:左右内侧鼻突向内生长 外侧腭突 形成腭的大部 正中腭突 形成腭前部的一小部分(门齿孔) 前部—硬腭 后部—软腭 软腭后端—悬雍垂 四、畸形 1、唇裂:上颌突未与同侧的内侧鼻突相并合 2、腭裂:左右外侧腭突未能愈合,常伴唇裂 3、面斜裂:上颌突与同侧外侧鼻突未融合,鼻泪管往往暴露在表面
五、咽的形成和咽囊的衍化 (一)咽:前肠头端的膨大部分,背腹扁平,前端较宽,后端较狭窄 (二)咽囊的衍化 Ⅰ中耳、咽鼓管 ⅡI扁桃体的隐窝及其上皮 Ⅲ腹侧-胸腺;背侧-下一对甲状旁腺 IV腹侧-退化,形成后鳃体;背侧-上一对甲状旁腺 Ⅴ小,后鳃体,部分N嵴细胞迁入,再至甲状腺→滤泡旁细胞 六、甲状腺的发生 咽底部,内胚层上皮增生→甲状腺憩室→甲状舌管(盲管)→甲状腺 盲孔:甲状舌管退化,起始处留有一前凹。 畸形 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退化不全或未退化 消化系统的发生 原始消化管 1、前肠:咽、食管、胃、总胆管开口处以上的十二指肠、肝、胆、胰 2、中肠:总胆管以下的小肠、盲肠、阑尾、升结肠、右2/3横结肠 3、后肠:左1/3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管上段 二、食管的发生 增长:心脏位置下降,颈部伸长 上皮:单层柱状→复层 管腔;闭塞→重新出现 畸形:食管闭锁或狭窄 三、胃的发生 梭形膨大背侧→胃大弯,背系膜→网膜囊、大网膜
五、咽的形成和咽囊的衍化 (一)咽:前肠头端的膨大部分,背腹扁平,前端较宽,后端较狭窄 (二)咽囊的衍化 I 中耳、咽鼓管 II 扁桃体的隐窝及其上皮 III 腹侧-胸腺;背侧-下一对甲状旁腺 IV 腹侧-退化,形成后鳃体;背侧-上一对甲状旁腺 V 小,后鳃体,部分 N 嵴细胞迁入,再至甲状腺 →滤泡旁细胞 六、甲状腺的发生 咽底部,内胚层上皮增生→甲状腺憩室→甲状舌管(盲管)→甲状腺 盲孔:甲状舌管退化,起始处留有一前凹。 畸形 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退化不全或未退化 消化系统的发生 一、原始消化管 1、前肠:咽、食管、胃、总胆管开口处以上的十二指肠、肝、胆、胰 2、中肠:总胆管以下的小肠、盲肠、阑尾、升结肠、右 2/3 横结肠 3、后肠:左 1/3 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管上段 二、食管的发生 增长:心脏位置下降,颈部伸长 上皮:单层柱状→复层 管腔;闭塞→重新出现 畸形:食管闭锁或狭窄 三、胃的发生 梭形膨大背侧→胃大弯,背系膜→网膜囊、大网膜
腹侧→胃小弯,腹系膜→小网膜 长轴旋转90°顺时针方向 胃大弯→左侧,胃小弯→右侧 长轴倾斜垂直方向→左上斜向右下 四、肠的发生 (一)十二指肠:前肠尾端+中肠头端 C”形十二指肠袢:凸向腹侧亠凸向右侧,背系膜在中线右侧与背侧壁融 合,固定于右侧,贴附于腹后壁 (二)十二指肠以下的中肠: (1)“U”字形中肠襻:顶与卵黄管相连,头段一头支,尾段一尾支 (2)第6周,肠襻突入脐带的胚外体腔—生理性脐疝 头支一空肠、回肠大部 尾支—盲肠突:盲肠、阑尾的原基,大肠、小肠的分界 (3)90°逆时针旋转,肠系膜上A为轴,头支→右侧,尾支→左侧 (4)第10周,脐腔内肠襻退回腹腔,头支在先,尾支在后 (5)180°逆时针旋转 空肠、回肠曲居于腹腔中部,后肠被推向左侧→降结肠,尾支返回腹腔→横结 肠 (6)盲肠突从肝右叶降至右髂窝,升结肠形成 盲肠突近侧份膨大→盲肠 盲肠突远侧份缩小→阑尾 降结肠尾端移向中线→乙状结肠 卵黄管退化闭锁,肠和卵黄囊分离 五、泄殖腔的分隔 泄殖腔;后肠末端的膨大部分 第67周,尿直肠隔纵分泄殖腔
腹侧→胃小弯,腹系膜→小网膜 长轴旋转 90°顺时针方向 胃大弯→左侧,胃小弯→右侧 长轴倾斜 垂直方向→左上斜向右下 四、肠的发生 (一)十二指肠:前肠尾端 + 中肠头端 “C”形十二指肠袢:凸向腹侧 → 凸向右侧,背系膜在中线右侧与背侧壁融 合,固定于右侧,贴附于腹后壁。 (二)十二指肠以下的中肠: ⑴ “U”字形中肠襻:顶与卵黄管相连,头段—头支,尾段—尾支 ⑵ 第 6 周,肠襻突入脐带的胚外体腔—生理性脐疝 头支—空肠、回肠大部 尾支—盲肠突:盲肠、阑尾的原基,大肠、小肠的分界 ⑶ 90°逆时针旋转,肠系膜上 A 为轴,头支→右侧,尾支→左侧 ⑷ 第 10 周,脐腔内肠襻退回腹腔,头支在先,尾支在后 ⑸ 180°逆时针旋转 空肠、回肠曲居于腹腔中部,后肠被推向左侧→降结肠,尾支返回腹腔→横结 肠 ⑹ 盲肠突从肝右叶降至右髂窝,升结肠形成 盲肠突近侧份膨大→盲肠 盲肠突远侧份缩小→阑尾 降结肠尾端移向中线→乙状结肠 卵黄管退化闭锁,肠和卵黄囊分离 五、泄殖腔的分隔 泄殖腔;后肠末端的膨大部分 第 6-7 周,尿直肠隔纵分泄殖腔
背侧原始直肠直肠 肛管上段(肛膜)人泄殖腔膜 腹侧尿生殖窦(尿生殖窦膜)4 肛凹:肛膜外方、肛管下部 第8周,肛膜破裂,肠腔与外界相通 肛管上2/3的上皮一后肠的内胚层 齿状线 下1/3的上皮一肛凹的外胚层 六、畸形 、消化管狭窄或闭锁:食管与十二指肠多见,发生过程中上皮过度增生后未 退化吸收,使管腔狭小或不通。 2、回肠憩室:卵黄管近侧端退化不全,3-5cm的盲管连于肠壁上。 3、脐瘘:卵黄管未退化,肠管与脐之间保留一管道 4、先天性脐疝:肠襻未能退回腹腔或退回后脐腔不消失,肠管突入脐部而膨 出 5、肛门闭锁(不通肛):肛膜未破或直肠与肛凹未接通。 6、肠襻转位异常:肠襻退回腹腔时,未转位,转位不足或顺时针方向旋转 可引起肠管解剖位置的各种异常 7、先天性巨结肠:某段结肠壁内的肌间神经丛发育不良,缺少副交感神经节 细胞,肠壁的肌肉失去收缩力,肠内容物贮留,肠腔扩大。 8、直肠瘘:泄殖腔分隔不全及直肠下端与肛门不发育而产生瘘管,如直肠阴 道瘘和直肠尿道瘘,伴肛门畸形。 消化管 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黏膜上皮:两端复层扁平上皮,其余为单层柱状上皮 固有层:细密结缔组织,腺体,淋巴组织 黏膜肌层:平滑肌
背侧 原始直肠 ↗ 直肠 ↘ 肛管上段(肛膜)↖泄殖腔膜 腹侧 尿生殖窦 (尿生殖窦膜)↙ 肛凹:肛膜外方、肛管下部 第 8 周,肛膜破裂,肠腔与外界相通 肛管上 2/3 的上皮—后肠的内胚层↘ 齿状线 下 1/3 的上皮—肛凹的外胚层↗ 六、畸形 1、消化管狭窄或闭锁:食管与十二指肠多见,发生过程中上皮过度增生后未 退化吸收,使管腔狭小或不通。 2、回肠憩室:卵黄管近侧端退化不全,3-5 ㎝的盲管连于肠壁上。 3、脐瘘:卵黄管未退化,肠管与脐之间保留一管道。 4、先天性脐疝:肠襻未能退回腹腔或退回后脐腔不消失,肠管突入脐部而膨 出。 5、肛门闭锁(不通肛):肛膜未破或直肠与肛凹未接通。 6、肠襻转位异常:肠襻退回腹腔时,未转位,转位不足或顺时针方向旋转, 可引起肠管解剖位置的各种异常。 7、先天性巨结肠:某段结肠壁内的肌间神经丛发育不良,缺少副交感神经节 细胞,肠壁的肌肉失去收缩力,肠内容物贮留,肠腔扩大。 8、直肠瘘:泄殖腔分隔不全及直肠下端与肛门不发育而产生瘘管,如直肠阴 道瘘和直肠尿道瘘,伴肛门畸形。 消化管 一、 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黏膜 上皮:两端复层扁平上皮,其余为单层柱状上皮 固有层:细密结缔组织,腺体,淋巴组织 黏膜肌层:平滑肌
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有黏膜下神经丛;食管与十二指肠有黏液腺,回肠有 集合淋巴小结 肌层:两端骨骼肌,其余平滑肌,有肌间神经丛 外膜:纤维膜(疏松结缔组织)或浆膜(间皮+少量结缔组织) 食管 纵行皱襞 (一)黏膜复层扁平上皮 固有层:细密结缔组织,淋巴组织 黏膜肌层:一层纵行平滑肌 二)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食管腺(黏液腺) (三)肌层:上1/3骨骼肌 中1/3骨骼肌、平滑肌混合 下1/3内环形外纵行平滑肌 (四)外膜:纤维膜 分为4个部分:贲门、胃底、胃体、幽门 (一)黏膜胃小凹 1、上皮:单层柱状上皮 2、固有层:结缔组织,腺体 贲门腺(贲门部):单管或分支管状腺,分泌黏液和溶菌酶,有少量壁细胞。 幽门腺(幽门部):胃小凹较长,腺短而弯曲,以黏液性细胞为主,分泌黏液 溶菌酶及少量蛋白分解酶。有少量内分泌细胞。 胃底腺(胃底、胃体部):分为颈、体、底三部分 A、壁细胞( parietal cel)又称泌酸细胞 分布:腺的上半部 LM:细胞大,圆形或锥体形,核圆位中央,常见双核,胞质强嗜酸性 EM:细胞内分泌小管,微绒毛,微管泡系统,大量线粒体 功能:分泌盐酸(HCl)
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有黏膜下神经丛;食管与十二指肠有黏液腺,回肠有 集合淋巴小结 肌层:两端骨骼肌,其余平滑肌,有肌间神经丛 外膜:纤维膜(疏松结缔组织)或浆膜(间皮+少量结缔组织) 二、 食管 纵行皱襞 (一)黏膜 复层扁平上皮 固有层:细密结缔组织,淋巴组织 黏膜肌层:一层纵行平滑肌 (二)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食管腺(黏液腺) (三)肌层:上 1/3 骨骼肌 中 1/3 骨骼肌、平滑肌混合 下 1/3 内环形外纵行平滑肌 (四)外膜:纤维膜 三、胃 分为 4 个部分:贲门、胃底、胃体、幽门 (一)黏膜 胃小凹 1、上皮:单层柱状上皮 2、固有层:结缔组织,腺体 贲门腺(贲门部):单管或分支管状腺,分泌黏液和溶菌酶,有少量壁细胞。 幽门腺(幽门部):胃小凹较长,腺短而弯曲,以黏液性细胞为主,分泌黏液、 溶菌酶及少量蛋白分解酶。有少量内分泌细胞。 胃底腺(胃底、胃体部):分为颈、体、底三部分 A、壁细胞(parietal cell)又称泌酸细胞 分布:腺的上半部 LM:细胞大,圆形或锥体形,核圆位中央,常见双核,胞质强嗜酸性。 EM:细胞内分泌小管,微绒毛,微管泡系统,大量线粒体 功能:分泌盐酸(H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