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毛泽东同志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 取信于民","取信于民"指的是文中的哪一件事? 6、请根据"三十六计"填写词语 ①瞒天过()②釜()抽薪 ③金()脱壳④顺手牵() ⑤欲擒故()⑥抛()引玉 ⑦偷梁换()⑧指桑骂() 30、诗词五首 教师寄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及表现手法 2、认真体味,反复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品味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3、通过想象或联想,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 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人说:诗歌最爱是少年。也有人说:中学生就是一首清纯的诗。是的,豆蔻 年华、风华正茂的中学生,心中充满了诗情,与诗歌最有缘分。那么,让我们再次 投入诗歌的海洋,接受一次感情的冲浪…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自读思考题:体会五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3、检查自学 ①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②白居易,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晚年号,主张"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③杜牧,唐代文学家。字,著有《》。他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髙,世以为 "老杜",以杜牧为""。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 2、精读思考:理解下列诗句 ①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学生独立解决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26 5、毛泽东同志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 取信于民","取信于民"指的是文中的哪一件事? 6、请根据"三十六计"填写词语 ①瞒天过( ) ②釜( )抽薪 ③金( )脱壳 ④顺手牵( ) ⑤欲擒故( ) ⑥抛( )引玉 ⑦偷梁换( ) ⑧指桑骂( ) 30、诗词五首 教师寄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及表现手法。 2、认真体味,反复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品味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3、通过想象或联想,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诗歌最爱是少年。也有人说:中学生就是一首清纯的诗。是的,豆蔻 年华、风华正茂的中学生,心中充满了诗情,与诗歌最有缘分。那么,让我们再次 投入诗歌的海洋,接受一次感情的冲浪……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自读思考题:体会五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3、检查自学 ①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②白居易, 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 ,晚年号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③杜牧,唐代文学家。字 ,著有《 》。他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世以 为 "老杜",以杜牧为" "。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 2、精读思考:理解下列诗句 ①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学生独立解决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各首诗词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进一步朗读体会。 六、课堂小结 学生自我总结,整理概括各首诗表现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1、《观刈麦》中诗句 刻画了劳动人民在农忙时节近乎变态的 心理。 2、《赤壁》中用诗句 别出心裁地把孙刘联军的胜利形 象化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 3、《过零丁洋》中的千古名言是 4、《己亥杂诗》中的 "表现诗人虽辞官家居,但仍想为社 会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心愿 5、《山坡羊,潼关怀古》写潼关险要壮观的句子是”, 。点明 主旨的句子是 6、《赤壁》是一首感慨三国赤壁之战的咏史诗。除了诗中提到的人物,赤壁之 战还涉及哪些重要人物?除了这首诗外,还有哪些小说、诗词、戏曲涉及赤壁之战? 搜集有关资料,并和同学交流。 第四册 《背影》总第1课时 课题《背影》 教师寄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 2、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线索。 3、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父亲的感情。 【学习重点】 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线索。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回忆本文的文学常识。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 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1)注音 差使()簸()交()奔()丧()琐屑() 拭()踌躇()蹒豐()晶莹() (2)根据注音写汉字。 狼j()f◆()闲tu{()唐妥ti()不能自y◆() 自读感悟: 1、朗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27 各首诗词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进一步朗读体会。 六、课堂小结 学生自我总结,整理概括各首诗表现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1、《观刈麦》中诗句" , "刻画了劳动人民在农忙时节近乎变态的 心理。 2、《赤壁》中用诗句" , "别出心裁地把孙刘联军的胜利形 象化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 3、《过零丁洋》中的千古名言是" , " 4、《己亥杂诗》中的" , "表现诗人虽辞官家居,但仍想为社 会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心愿。 5、《山坡羊,潼关怀古》写潼关险要壮观的句子是" , , "。点明 主旨的句子是" , ; , "。 6、《赤壁》是一首感慨三国赤壁之战的咏史诗。除了诗中提到的人物,赤壁之 战还涉及哪些重要人物?除了这首诗外,还有哪些小说、诗词、戏曲涉及赤壁之战? 搜集有关资料,并和同学交流。 第四册 《背影》 总第 1 课时 课题《背影》 教师寄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 2、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线索。 3、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父亲的感情。 【学习重点】 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线索。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回忆本文的文学常识。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 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1 )注音: 差使( ) 簌( ) 交卸( ) 奔 ( ) 丧( ) 琐屑( ) 拭( ) 踌躇( ) 蹒跚( ) 晶莹( ) (2)根据注音写汉字。 狼 j( ) f ( )闲 tu ( )唐 妥 ti( )不能自 y( ) 一、自读感悟: 1、朗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 内容。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
2、文中写了哪几次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写了作者几次流泪?分别包 含怎样的情感? 研读揣摩 朗读课文2-4段,思考下列问题 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的作用是什么? 2、“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了”是否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 有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 3、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句中的“不要紧”指什么而言?“不好 指什么? 4、“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如何理解“聪明”一词的含义? 、拓展迁移 1、仿写句子。 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儿子射出大山。 仿写: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 B、班主任老师和学生会干部健全并建立了一套班级管理制度。 C、这次会议规定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超过30分钟 D、他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里放了一排马枪。 3、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我看见他着黑布小帽,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_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_上面,两脚再向上_:他的身子向左 显出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4、写作片段: 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请截取最让你感动的瞬间,说说你的父亲。(请写一 段文字,字数100字左右。)
28 2、文中写了哪几次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写了作者几次流泪?分别包 含怎样的情感? 二、研读揣摩: 朗读课文 2---4 段,思考下列问题: 1、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的作用是什么? 2、“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了”是否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 有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 3、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句中的“不要紧”指什么而言?“不好” 指什么? 4、“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如何理解“聪明”一词 的含义? 三、拓展迁移: 1、仿写句子。 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儿子射出大山。 仿写: , 。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 B、 班主任老师和学生会干部健全并建立了一套班级管理制度。 C、 这次会议规定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超过 30 分钟。 D、他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里放了一排马枪。 3、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 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 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 的身子向左 , 显出 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4、写作片段: 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请截取最让你感动的瞬间,说说你的父亲 。(请写一 段文字,字数 100 字左右。)
【课后反思】 课下积累 与亲情有关的诗句 第2课时背影总第2课时 课题《背影》 教师寄语:语文学习的外延对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说,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 头活水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t通过朗读,理解关键词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3、感受浓浓的父子深情 【学习重点】 理解关键词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学习过程】 、研读揣摩: 1、浏览全文,思考: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哪几句话?这几句话包含了怎样 的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给本段文字拟个小标题。 (2)本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的背影的?哪些词句最富有表现力?为 什么? (3)“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3、作者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写,好在哪里 、评读质疑 学了本文,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写在下面。 三、拓展迁移 仿写句子 幸福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幸福是 幸福是 2、完成《综合训练》第3页7-9题。 3、完成《综合训练》第3页10、11题。 【课后反思】 学了本文,你学到了什么?
29 【课后反思】 课下积累 与亲情有关的诗句。 第 2 课时 背影 总第 2 课时 课题《背影》 教师寄语:语文学习的外延对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说,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 头活水。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t 通过朗读,理解关键词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3、感受浓浓的父子深情。 【学习重点】 理解关键词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学习过程】 一、研读揣摩: 1、浏览全文,思考: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哪几句话?这几句话包含了怎样 的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第 6 段,回答下列问题: (1)给本段文字拟个小标题。 (2)本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的背影的?哪些词句最富有表现力?为 什么? (3)“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3、作者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写,好在哪里? 二、评读质疑: 学了本文,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写在下面。 三、拓展迁移: 1、仿写句子。 幸福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幸福是 , 幸福是 。 2、完成《综合训练》第 3 页 7---9 题。 3、完成《综合训练》第 3 页 10、11 题。 【课后反思】 学了本文,你学到了什么?
课题《永久的悔》总第1课时 课题《永久的悔》 教师寄语:学习贵有疑,贵在解疑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识记理解积累生字词及精彩语句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全人格,懂得孝道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预习问题: 1、你对作者季羡林有哪些了解? 2、在学习本课之前,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 不已呢?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自行勾画喜欢的词或语段,并简要批注阅读心得 4、收集赞颂母亲、母爱的诗词佳句。 自读感知 1、课文开头说到“‘我’永久的悔”,结尾又说到“这就是‘我’永久的悔” 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本文共11段,若分三部分,应如何分?从文中你能看出本文是以怎样的感 情线索来贯穿全文、组织安排材料的吗?你认为第二部分大致分为几层好?请用简 洁的话概括这几层内容 3、课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从题目来看,本文应主要表现自己的“悔”,可是3-5段侧重写家庭的具体 情况,6-8段侧重写作者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看起来似乎与这“悔”没什么关系 所以有人认为跑题了,不知你怎样认为?请说说自己的理由 、评读质疑 请谈谈自己读后的疑问 、自测评价 1、加线字注音 俯拾皆是()简陋()唾手可得()立锥之地() 孤苦伶仃()无缘_()够呛()模糊 轮廓()懵懵懂懂()寄人篱下()耕耘() 白面馍馍() 2、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在学校不能爱岗敬业,就很难有自己的立锥之地 B、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他来说是唾手可得 C、他经常犯错误,在老师眼里,他的错误可以说是俯拾皆是。 D、在灾荒的年岁,祖父曾经背井离乡,流落街头,靠打短工糊口。 《永久的悔》总第2课时 设计人:徐久传 课题《永久的悔
30 课题 《永久的悔》 总第 1 课时 课题《永久的悔》 教师寄语:学习贵有疑,贵在解疑。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识记理解积累生字词及精彩语句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全人格,懂得孝道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预习问题: 1、你对作者季羡林有哪些了解? 2、在学习本课之前,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 不已呢?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自行勾画喜欢的词或语段,并简要批注阅读心得。 4、收集赞颂母亲、母爱的诗词佳句。 一、自读感知 1、课文开头说到“‘我’永久的悔”,结尾又说到“这就是‘我’永久的悔”。 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本文共 11 段,若分三部分,应如何分?从文中你能看出本文是以怎样的感 情线索来贯穿全文、组织安排材料的吗?你认为第二部分大致分为几层好?请用简 洁的话概括这几层内容。 3、课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从题目来看,本文应主要表现自己的“悔”,可是 3-5 段侧重写家庭的具体 情况,6-8 段侧重写作者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看起来似乎与这“悔”没什么关系, 所以有人认为跑题了,不知你怎样认为?请说说自己的理由。 二、评读质疑 请谈谈自己读后的疑问 三、自测评价 1、加线字注音 俯拾皆是( ) 简陋 ( ) 唾手可得 ( )立锥之地( ) 孤苦伶仃 ( ) 无缘 ( ) 够呛 ( ) 模糊 轮廓( )懵懵懂懂 ( ) 寄人篱下 ( ) 耕耘 ( ) 白面馍馍( ) 2、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学校不能爱岗敬业,就很难有自己的立锥之地。 B、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他来说是唾手可得。 C、他经常犯错误,在老师眼里,他的错误可以说是俯拾皆是。 D、在灾荒的年岁,祖父曾经背井离乡,流落街头,靠打短工糊口。 《永久的悔》 总第 2 课时 设计人:徐久传 课题《永久的悔》